【审题】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日记本中的”,怎么讲呢?即生活中的真实记录;第二层是“新人”,怎么讲呢?即最近一个时期内刚刚认识的人。一些家庭成员、老亲友、老师和同学不得入列。说白了,就是写一个人,一个最近才相识的人。
【要求】
1.通过这次练习,锻炼学生认识周围人物、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他们进入中学、步入社会所必须的。
2.继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与描写是作文写作的基本功。六年级学生应该在这方面有所总结,有所提高。
3.复习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写人物神态,要抓住其个性特点,让人物活起来,这是学生笔头练习的方向性课题。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指点学生初步了解这一点。
【导学】
结合命题意图与教学要求,本次作文指导课的导学要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调写日记的真实性
日记,是记下自己生活的真实情况,要实话实说,不能有假。这种文体,学生已学过三四年了。小学阶段的作文,“写真实”是一条总要求。本题点明为日记本上的事,更不可胡编乱造。
升入六年级,一些学生见多识广,有些人渐渐地知道了什么叫“艺术加工”,什么是文学范畴中的合理“虚构”。本次作文,要强调“真”字,不得偏离这条原则。
二、努力提高观察与描写的能力
我们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要干什么呢?要使他们获得观察的能力。观察力强不强,要落实到描写上,要在运用书面语言上见功夫。六年级学生,对人物的观察与描写更是如此。
1.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得具体。《北京老人》一课,有这样一个小段:
记得那也是落叶缤纷的季节,一次坐公共汽车,我连着让了三次座:老人、小孩儿、孕妇。当我第三次站起来的时候,一位消瘦的老者立起身,指着座位对我说:“你坐这里吧。”我呆呆地看着他,不知该如何是好,忙推辞道:“我不坐,您坐吧!”老者见我不肯坐,忙说:“我这就下车了。”可车刚启动,离下一站还很远,我知道他是有意的,鼻子有些酸,那是被人理解的喜悦和被认可的感动。
这里,作者对这位“北京老人”的观察是全面的:
看面貌,一位消瘦的老者,老弱病残,起码占了“老”、“弱”两个字。
看行动,这位老人竟然给“我”让座。为什么,因为他见到我已经让座三次了。
听语言,老者说:“我这就下车了。”“这就”,显然不符合实情,因为车刚启动,离下一站还远呢。
论心理活动,文中没写。不过,作者“鼻子酸了”,“那是被人理解的喜悦和被认可的感动”。这样写,把这位“北京老人”礼貌相待外地人的形象描述得十分生动。
2.分步观察才能写得层次分明。《大风》一课中有这样一段:
有几个人骑着车从北往南行,他们可真轻松,简直不用脚蹬车,大风就吹着他们飞速前进。可是,由南往北的人们太艰难了,连机动车都明显地减了速。那些骑车的人眯起眼,弓着腰,个个显出努力的样子,有时身体还微微离开车座。他们握紧车把,将全身的力量用在腿上,蹬啊,使劲儿蹬!可是,实在抵不过狂风。一个小伙子跳下车来,推着车往前走,后面的人也都下了车跟着走。他们显出不愿屈服的样子,风太大时站一站,稍小些继续前进。这支长长的队伍不停地向前移动、移动……虽然走得慢,可他们却始终不懈地前进。
作者在这里观察得深刻细致,写出的句子才这样有条理。他写风中行车人,有两大层:从北向南行者,轻松,快速;从南向北行者太艰难,连机动车都减速了。下面专写逆风自行车队:先是身子离开座位使劲蹬,继而一小伙子带头下车推着走,风太大时站一站,虽然走得慢,可他们却始终不懈地前进。
我们常说的“言之有序”正是这样。
3.关键处要看得明白,写得尽情。《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中,写解放隆化战斗打响,场面激烈:
战士们像潮水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
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打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
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了好几米。
这几笔不是“炸暗堡”的重点内容,因而作者写得简单,交代清楚即可。
“炸暗堡”小段,写得十分具体,十分精彩。学生都该会背诵它。这里,在观察与描写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了关键情节。
这炸药包怎么会无处放?——桥有一人多高,两边又是光滑的斜坡。
冷静下来想想办法行不行?——来不及了,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
因此,在这紧要关头,英雄董存瑞只能昂首挺胸,把炸药包托起顶住桥底……这段文字之所以如此激动人心,是因为作者写得太真实,太尽情了!
4.观察是快乐的,描写是尽兴的。《猫》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满月的小猫”段,令人百读不厌: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功夫练到这里,已进入新的境界。作者在观察与描写过程中是那样的投入,似乎连自己都忘掉了。“撞疼了也不哭”、“绝不会责打它们”,一位老年作家,此刻写出这样的话,内心是何等的喜悦、何等的欢乐呀!阅读课上,我们指点学生认识这种功夫,犹如少年乒乓球员观看世乒赛决战。
三、复习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作文知识在导学中授予后,是需多次复习的,学生经过多次反复练习使用才能形成技能技巧。小学阶段,写人物,一般只讲写外貌、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四种方法。这次作文的写前指导,教师应通过谈话、讨论,带领学生复习一下这些写法。特别是对作文写的一般的学生,多给他们发言与练习的机会,以求在最后这个学年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刻画人物的能力。
【例文】
日记本中的新人
10月6日 星期日
刚过八点半,爷爷就催我去邮局取信。两个月前,我们才搬进这座新建的居民楼。这里还没通邮。爷爷的信多,每周日都让我早点儿去给他拿信。
秋季的清晨,街头空气真清爽。我哼着歌,在河边小花园穿行着。好,到了,邮局的人还不多呢。我问了一位阿姨,然后到那边柜台去找信。我们四小区六号楼信不多。我取了爷爷的信和报纸,正要走,那位阿姨喊住了我。
“小同学,这儿还有一封信,一个包裹通知单,也是你们楼的,你给带回去吧!”
“好吧。”我顺手接过信和通知单。谁家的?我一看,哎呀,是我们对门甘阿姨家的。给她家带信?我停住脚步,心里犯起了嘀咕。
原来,两个月前,我们家搬进新楼二单元301。对面302住的是一对青年夫妇。那位阿姨姓甘,不到30岁的样子,脸横宽,擦着很厚的粉,烫着钢丝细发。不知为什么,我不大喜欢这位阿姨。特别是扫楼道,两家商量好的,这个星期日我们扫,下个星期日他们扫。可是,轮了几次,她从来没扫过。
唉,这家人,怎么这样呢!
今天,阴差阳错,偏要给她家带信。说实话,我真不情愿。正在我扰豫不决的时候,从柜台里传出阿姨的叮嘱:“小朋友,给人家带信可一定要用心送到哇!”“您放心吧。”我顺口这么一说,离开了邮局。
“不管乐意不乐意,这事总是应该办好的。”我自言自语地走着。到了家,上楼,我敲响302的门。
门开了。“甘阿姨,我去邮局了,给您家带回一封信,一张包裹单。”说着,我把东西递了过去。
“是啊,太谢谢你啦!”甘阿姨笑着接了过去。这时,我发现她的脸尽管宽了些,可笑起来也很好看。奶奶说得不错,每人都有美的地方,看你发现了没有……
【评析】
这篇作文,有新意,也有争论。
一、文题合拍,写的是一位新人
根据题意,应写新认识的一个人。该生这一点做得很好。文中所写的这位甘阿姨是新家的邻居,是“新”人。这和过去写过的人物完全不同。可见,他对命题的理解是准确的。
二、选材原则,三点俱全
高年级学生,对我反复讲授的选材“三原则”都领会了。本文正是根据这“三原则”来选择内容的。
一是“真”。近几年,许多新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有些新建的居民楼,住户搬进了邮路还没通,这是实情。该生爷爷退休在家,使用家庭住址通信自然经常跑邮局。
二是“新”。自己去邮局取信,事件本身就有新意。这是搬家前没有的事。当然,在他的日记中,过去也是没写过的。
三是“独”。这次取信的同时,给对门带回信和包裹单。然而,由于对那位甘阿姨有些不愉快的印象,这次干好事心里不大情愿。这就成了少见的、独有的材料了。他抓住这件事写,文章果然与众不同,取得了优等成绩。
三、中心的表达很有新意
写一个人物,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也不该算难了。构思中选定一个人,瞄准他的主要优点写,突出自己向人家学习什么品德,中心自然是明确的。例如,前面章节中提到的一些例文,《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孙磊同学的故事》、《他进步快》和《爸爸好》等篇,都是这样的。
本篇呢?对中心的表达运用的思路方式不同。
这正是有些人对本篇有些看法的原因所在。
这里所写的这位甘阿姨,确实与过去学生笔下的人物很不相同。她脸形横宽,爱打扮,劳动方面差一些。这样的人能不能写呢?这就很有讨论一下的必要了。
1.甘阿姨劳动积极性差一些。社会中,人物方方面面,十全十美的人难找。学生练习写作文,理念的更新十分重要。该生敢选定甘阿姨写,正是他成熟的表现。他比一般同学的见识高出一头,跨进一步。
2.年轻妇女爱梳洗打扮还算问题吗?脸形横宽能算缺点吗?只是要面对事实,不必见什么都展开大批判。
3.写到将信件递到甘阿姨手中时,她会笑,而且笑得很好看。最后,他引用了奶奶的话:“每个人都有美的地方,看你发现了没有。”这正是本文中心所在。该生之所以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是因为家庭教育好,有奶奶在指点他前进。
四、几个场面写得细
本文事件的经过是,从家到邮局,再从邮局回到楼里。其中,有两处场面的描写是成功的:
一处是在邮局柜台处。两个人物,“我”和邮局的一位阿姨。在这里,邮局阿姨细心的工作态度,“我”特殊的心理反映,有动作,有对话,观察得细,记叙得明。
一处是在楼里自家与302对门处。也是两个人物,“我”与那位甘阿姨。这是全篇的高潮。从敲门到说明情况,从递过东西到对方表示谢意,从自身感受到想起奶奶的话,写得形象鲜明,层次清楚。这个段落写得精彩,中心的表达得以落实。
五、人物的刻画动了脑筋
文中写的这位“新”人,是自家对门的甘阿姨。横着比较,他描写这个人物超过了一般同学的水平。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学生写人物多是单一模式,“好人”、“坏人”走极端。有的人,好得不得了,没有缺点;有的人,处处不好,没有优点。这是不符合生活中真实情况的。该生写甘阿姨,全面,分寸把握得好。如:
擦着很厚的粉,烫着钢丝细发。
年轻的女性喜欢打扮也在情理之中。
轮过几次了,她从来没扫过。
这样的活儿,她可能还不会干。
“是啊,太谢谢你啦!”
帮她带回信件,她是知道感谢的。这时,“我”也发现了她笑起来很好看,很甜美。这样的人物跃然纸上,没有框框,真实可信。
六、语句简明,很有深度
从书面语言的使用看,该生的作文水平自然是优等。例如:
1.句子简明,清楚流畅。请看:
这里还没通邮。
我哼着歌,在河边小花园穿行着。
说实话,我真不情愿。
2.成语用得好。例如:
今天,阴差阳错,偏要给她家带信。
“阴差阳错”这样的成语教材里没出现过,这是该生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读了就会用,确实下了一番工夫。
3.通过反问句写心理活动。例如:
谁家的?我一看,哎呀,是我们对门甘阿姨家的。给她家带信?我停住脚步,心里犯起了嘀咕。
4.结尾句奶奶的话很有深度。
每个人都有美的地方……
有位老师说:“这篇作文的语言有中学生作文的味道。”说得确实有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