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实际出发原则释义
从实际出发原则指从事体育锻炼时,任务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和运动负荷的安排等,都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性别、生理及心理特点、个性特征、身体状况、技能储备和各自所处的自然条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使体育锻炼符合练习者的客观实际。
(二)贯彻从实际出发原则的依据与科学基础
1.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客观规律
体育锻炼只有以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同时结合少年儿童学习、生活、锻炼的具体条件来制定体育锻炼目标,这样的锻炼目标才是科学的、可行的。少年儿童的身心特征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 由于这种阶段性和个体差异,也就决定了少年儿童在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因此,应根据少年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和不同需要,来确定不同阶段的锻炼目标。
2.体育锻炼资源
体育锻炼资源包括很多,但主要还是教师、少年儿童及场地、器材。教师和少年儿童是体育锻炼中人的要素,而场地、器材则是物质要素,两样缺一不可。人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但物质要素则是随时可以改变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作保障,任何目标都很难完成。因此,在制定体育锻炼目标时,必须结合教师和少年儿童及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或自己开发的器材资源的具体情况,才能确保所制定的锻炼目标得以实现。
(三)贯彻从实际出发原则的要求
1.深入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少年儿童实际情况
少年儿童的实际情况,主要是指其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身体素质水平、各种运动项目的技术基础、接受能力及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等。从少年儿童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将一般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明确教学任务,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安排教材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使少年儿童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要求,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充分考虑具体条件
要根据地区、场地、设备、器材、少年儿童人数、季节及气候等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每一堂教学或训练课。
3.注意培养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要使普通少年儿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正确的技术、技能,真正了解并掌握一至两种体育健身方法,还要使有体育特长的少年儿童达到一定的运动成绩。因此,体育锻炼的形式要多种多样,避免千篇一律,以调动少年儿童对体育的兴趣,为终身体育作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