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素质锻炼

心理素质锻炼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素质锻炼主要是通过认知促成少年儿童心理机能的完善,着重锻练少年儿童学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发育,预防和矫正少年儿童因为不适应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障碍。因此,心理素质训练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有明显心理问题或行为障碍的少年儿童,而应面向全体少年儿童,促进少年儿童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

(一)心理素质锻炼释义

心理素质锻炼主要是通过认知促成少年儿童心理机能的完善,着重锻练少年儿童学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发育,预防和矫正少年儿童因为不适应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障碍。

(二)心理素质锻炼的价值与意义

1.使人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运动能带来流畅的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全身心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如跑步者在跑步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情绪高潮,有人称之为“体育锻炼快感”,即在跑步中出现良好的身心状态, 自身与情境合为一体,动作轻松,忘却自我,充满活力,超越时空障碍,在跑完后有全身放松的舒适感觉。这些愉快的体验是跑步运动风行世界、令参加者着迷的原因之一。

2.治疗心理疾病

心理素质锻炼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能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尊心、 自信心。因为抑郁是以压抑为主导的消极情绪状态,而运动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积极情绪状态。因此,抑郁者参与运动必然能产生积极的效应。

3.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时,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心理都会很快疲劳。体育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坚定的信心,能延缓和减少疲劳。

4.增加社会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读书的少年儿童整天埋在书堆里,人际交往缺乏,社会联系甚少。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

5.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培养高尚品格

中小学中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为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培养高尚品格创造了条件。心理锻炼能够使少年儿童获得强烈、丰富、多彩、鲜明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美的情感,增强少年儿童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少年儿童具备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少年儿童顽强的意志。

6.培养兴趣,拓展智力,开发智趣

少年儿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智力方面的能力。同时,通过体育运动进行的心理锻炼,对明确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三)选择心理素质锻炼内容的基本要求

1.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素质发展的水平、特征和规律

心理素质锻练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的设计以及训练的度和量,都应该适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师要根据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本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确定训练重点、安排训练内容;根据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现状,选择训练方式;依据教学目标和少年儿童特征,制订有效的训练策略。每次训练活动都应把握锻炼的“火候”,适度、适量。

2.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与矫正心理问题相结合

心理素质锻炼的目的具有两重性,它既要担负起对部分少年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矫正任务,又要着眼于培养全体少年儿童的良好心理素质。因此,心理素质训练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有明显心理问题或行为障碍的少年儿童,而应面向全体少年儿童,促进少年儿童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心理素质锻炼课既要注重面上的培养又要关注点上的指导;既要做到因材指导,又要保护少年儿童的人格和隐私。

3.综合运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手段

心理素质锻炼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少年儿童自我教育的结合,注重与其他学科群体的横向联系,强调各种教育因素的整体协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广泛深入地了解少年儿童心理现状,综合运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手段,积聚心理能量,形成合力。

4.加强和谐互动,营造宽松氛围

教师要引导少年儿童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少年儿童参与训练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开导,帮助少年儿童绕过难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锻炼得以顺利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