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锻炼目标
在制定运动处方之前,首先应当明确锻炼的目标,如降低血脂、减肥、提高心肺功能等。
(二)锻炼内容
锻炼内容即锻炼时应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身体练习手段对人体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是不同的。例如,为了提高上肢肌肉力量,可采用俯卧撑、引体向上、上举哑铃等练习手段;长距离的走、慢跑、游泳,可帮助机体提高有氧耐力水平。因此,为了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需要根据先前制定的锻炼目标,选择最佳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三)运动量
人体在体育锻炼时所承受的运动量对锻炼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运动量过大,身体会产生过度疲劳,给锻炼者的生活、学习造成不利影响;运动量过小,对人体不能产生良性的刺激,不能起到锻炼的效果。因此,在制定运动处方时,要对运动量加以确定。运动处方中所规定的运动量,包括运动负荷强度、运动负荷量、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四个方面。
1.运动负荷强度
运动负荷强度是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反应的是运动的剧烈强度,它是制定运动处方时所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在锻炼过程中,适宜的运动强度可以用靶心率进行控制。靶心率=(220—年龄)× (70%~85%) ,即本人最高心率的70%~85%作为标准。例如,20岁的人的靶心率为每分钟140~170次。运动后测量10秒的心率再乘以6,即可得出锻炼过程中即时的运动强度。当1分钟内的心率为本人最大心率的70%时,说明锻炼者正在70%的强度下进行锻炼。
2.运动负荷量
体育锻炼时锻炼者所重复的次数、完成的组数以及间隔时间等几个方面决定运动负荷量的大小。
3.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每次持续运动的时间。由于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乘积决定运动量,因此,即使等量的运动量,因运动目的的不同,也会有运动强度和时间都不同的处方。一次锻炼所持续的时间长短,对锻炼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运动强度较小的锻炼应适当延长运动时间,而强度较大的锻炼应对运动时间加以严格的控制。总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
4.运动频率
运动频率是指每日及每周的锻炼次数。若单位时间内锻炼的次数过多,则会导致疲劳的积累。反之,如果两次锻炼的时间间隔过长,则不会使锻炼效果加以延续。一般来说,每日只需要锻炼1次,每周锻炼3~4次,即隔日锻炼1次,以不影响第二天的正常生活为好。
(四)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运动处方的顺利实施,应在制订运动处方的最后阶段,列举出在使用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时的注意事项,如运动中的水分补充、运动后的合理膳食、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