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健康发展原则
一切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手段和措施,必须首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根据这一原则,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时不能采用消极的方法,即不能因心理素质的培养给学生带来身心痛苦和损伤。例如,不能采用“穿小鞋”、整人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能用冷落、讥讽等粗鲁言行来“激将”,以激发其斗志等。
(二) 自觉自愿与强制性结合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依靠学生的自觉配合、 自愿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学生整个心理状态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少年儿童心理素质锻炼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并采取一定的纪律约束,必须坚持自觉自愿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少年儿童的神经类型、智力品质、反应速度、肌肉类型等,主要取决于其先天的遗传因素,它制约着学生的后天发展。培养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考虑后天教育的同时,要重视遗传因素,要在其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结合运动项目进行的原则
不同的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侧重点不同。例如,通过长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各种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相互协作的心理品质等。因此,少年儿童心理素质锻炼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出其存在的不足,运用不同的方法及项目进行重点培养。
(五)持之以恒、长期培养的原则
学生整个心理状态的改善,绝不是一次训练或一次课所能完成的。对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影响其以后的发展。作为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作为每次课的任务之一,坚持长期系统的心理训练,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六)心理训练和实际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如果只说不练,只进行心理训练不结合实际训练就不能收到实效,心理训练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进行放松、表象、暗示等心理训练之后,教师有必要结合实际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学生通过努力克服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为今后体育锻炼中心理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七)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原则
少年儿童心理的发育成长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受到诸如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因此,克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无序性、随意性,防止形式主义、空洞说教,提倡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遵循少年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因材施教、发展其个性是少年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对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加以指导。同时,学生的发展是存在个别差异的,教师应在团体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分别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劣势,形成各自的特色,做到团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八)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对各年龄段的儿童进行连续性跟踪教育,既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的特点,又加强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教育。
(九)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得以提高的,并非教师的单向灌输即可达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积极的活动获得认识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