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应具备的基本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人际环境适应能力
人际环境是指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它是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人际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是创建学校心理环境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来说,学生在学校中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它们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对教学效果和课外活动产生作用。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在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认识、相互间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学习方法。在形成良好师生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加强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的修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争取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影响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总以为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单纯的,对于这种关系给教学工作造成的影响估计不足。其实, 由于家庭环境和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情感兴趣、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这些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别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不敢大胆交往和不知如何与教师、同学交往是困扰新生人际关系的主要问题。
(二)情感环境适应能力
所谓情感环境,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状况,它是师生双方共同建立的。教师对学生谆谆教导、关怀备至,学生对教师尊重、信赖。建立良好的情感环境,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情感具有动力、调节、感染、迁移、信号等功能。积极的情感(如愉快、喜爱)能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驱使人积极行动,从而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相反,消极的情感(如恐惧、烦闷等)则会降低、削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导致人的态度消极,从而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只有师生不断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教师要以情激情,以自己对学生的爱、尊重、要求和期待去激发学生爱师的情感,才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迁移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校环境建设的效率。
(三)学习环境适应能力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它主要依靠学生主观养成。学习环境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调整自身与学校环境相符合,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学习环境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学习创新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独立性等。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也有许多学生因不知如何独立学习以及因为不当的学习方法而受烦恼,因此,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独立的学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习适应的关键。
(四)道德品质适应能力
道德品质是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存在的基础,更是发展的前提。思想道德素质一般包括是非标准、心理素质等内容。一个学习成绩优秀与能力强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执著如一、不怕困难的精神,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本领,忍耐与克服困难的韧劲和决心以及较强的责任感等。这就要求学生能正确认知、合理定位自我,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学会与他人合作,树立对同学、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爱校情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