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锻炼范例

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锻炼范例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个人感觉不平衡时,整体却处于平衡状态;而个人想调节平衡时,团队立刻开始平衡,如何调整个人与团队的平衡,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况吗?②讲清楚安全要求,确保学生的安全。由此联系生活,举例评优评奖时用成绩判断还是用“感觉”判断更有说服力。学生在摘去眼罩后会觉得眼前的“方阵”没有之前感觉的那么大,这与心理学中“人在相对不安的情况下更希望靠近”一样,这可以与生活中的许多情况相联系。

(一)牵手结

1.课程介绍

课程的名字叫牵手结,也叫解笼,这是一个以团队为主的挑战型项目。

2.课程目标

(1)让学生掌握从纷乱的活动中找出头绪、理清思路的能力。

(2)让学生理解逆向思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做事能力。

(3)让学生知道永不放弃、坚持到底的团队精神和充满信心的态度对完成任务的作用。

3.人数与时间

(1)每组14人左右。

(2)活动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4.场地器材

一块相对平整的空地。

5.组织过程

(1)做简单的热身活动(可以做勾肩搭背操),重点做肩臂部位关节活动,可以进行手臂波浪和轮流转身活动。

(2)所有学生站成一个肩并肩的面向圆心的圆圈。

(3)让学生先举起左手,去握住与其不相邻的人的左手。

(4)再举起右手,去握住与其不相邻的人的右手,并且不握同一个人的手。

(5)面对一个复杂的乱网,要求全体学生共同努力,将其解开,整个过程不得松手解开绞锁的手臂。

(6)完成2~3回合后,要求学员按照不抓相邻的人和同一个人的手的原则,排列出最简单的解开组合。

(7)尝试人数为奇数时出现的结果以及不分左右手出现的结果。

6.安全监控

(1)一定要做关节操热身,并要求学生摘除手镯、手链等物品;

(2)在学生出现反关节动作并且感觉痛苦时,不要强行拧转;

(3)注意在跨越学生手臂时,不要用膝盖和脚碰到其他学生的脸部。

7.课程控制

(1)课程布置阶段。①讲解清楚,把握气氛,尽量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该项目的严峻挑战;②讲解安全要求并摘除手上佩戴的物品。

(2)课程实施阶段。①第一次抓手时要仔细检查,确保没有抓与自己相邻的人和同一个人的手;②再解开的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将手松开以达到解开的目的;③在移动换位时,注意不要扭伤学生手臂;④逆向编排时,仔细观察学生是否符合规则要求。

8.回顾总结

(1)组织学生围坐在一起,谈谈整个团队攻坚过程中,体会“态度决定一切,想法决定未来”。

(2)体会在活动中的意义沟通对于完成任务的作用,沟通困难时不仅会影响效果还会影响士气。

(3)认真投入的态度、善于聆听以及服从意识是全体顺利完成任务的前提。

(4)突破惯性思维,通过现象寻找本质规律。

(5)个人智商与全体智商、逆商与成功的关系。

(二)翻树叶

1.课程介绍

项目的名称叫翻树叶,也叫翻帆布,这是一个以团队挑战为主的项目,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2.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打破学生之间的隔阂。

(2)培养全体学生的协作能力。

(3)培养全体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3.人数与时间

(1)每组14人左右。

(2)活动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4.场地器材

1. 5米×1.5米左右或大小不同的帆布三张,全部学生可以站下并且留出五分之一空余。

5.组织过程

(1)假如同学们是一群雨后受困的蚂蚁军团,这时有幸发现一个大树叶,当所有同学站在树叶上面时,发现树叶背面有毒。只有在30分钟内将树叶翻个面,大家才能获得安全,否则每一个人都会有危险。

(2)整个过程必须站在叶子上,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得接触叶面以外的地方,否则从头再来。

(3)活动中可使用的资源是大家的身体和聪明才智,不得借助其他物体。

(4)活动中注意安全,适当的身体接触有助于同学完成任务,但对其他同学的反对不能强求。

6.安全监控

(1)活动要在平整开阔地进行,周围2米范围内最好不要有硬物。

(2)学生在活动中不要踢伤翻树叶的队友。

(3)尽量避免学生踩在队友脚上保持平衡,坚持不住的同学要及时报告。

7.课程控制

(1)课程布置阶段

①要有条理,及时反馈,确保学生了解任务要求;

②讲解清楚安全要求,确保学生安全。

(2)课程实施阶段。①观察学生的整体倾斜与个别可能出现的违规动作;②学生轻易完成之后,可以换更小的帆布或让更多人加入;③也可以每隔一定时间就有一人中毒, 自行决定失明或变哑;④团队总是倾倒时,可以适当提醒稳定技能。比如,不要所有人都并脚站立,可以脚交叉分腿站立等。

8.回顾总结

(1)对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2)团队中的决策与执行情况如何,是否出现过忙乱,执行中大家是否都能领会活动要求等。

(3)翻叶子的人是怎样指挥树叶上的同伴完成叶子翻转工作的。

(4)当个人感觉不平衡时,整体却处于平衡状态;而个人想调节平衡时,团队立刻开始平衡,如何调整个人与团队的平衡,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况吗?学生如果不能举例,拓展教师可以举些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升。

(5)可利用的资源是什么?时间、帆布、物质的人(身体)、聪明才智,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价值是完成活动的重要一环。

(6)在人比较多时,如何排列?是从中间开始安排人站立还是从某一远离始翻点的地方开始安排站立?为什么?

(7)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困境与顺境的转换,想想“塞翁失马”的故事吧,积极的生活态度也许会让生活更开心。

(三)盲人方阵

1.课程介绍

项目的名称叫盲人方阵,也叫黑夜协作,是一个以团队挑战为主的项目。

2.课程目的

(1)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提高沟通技巧与决策能力。

(2)感受特殊环境下完成任务的决策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使学生理解角色定位及尽职尽责的重要性。

(5)理解“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3.人数与时间

(1)每组14人左右。

(2)活动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4.场地设置

边长不小于25米的开阔场地一块,长3米、5米、15米左右,粗1~1. 5厘米的绳子各一根,并预先打结并揉乱,眼罩14副。

5.组织过程

(1)为了真实地表现情境,所有人都戴上眼罩,为了使活动有价值,所以必须确认完全不能看到亮光。

(2)教师向学生介绍任务,在学生附近不超过5米的范围内有一捆(堆)绳子,在教师宣布开始后把它找到,并在40分钟内把它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围好后,所有人相对均匀地分布在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上。

(3)学生所做的这个正方形是一件价格极高的产品,其他许多队伍也做了同样的正方形,全体一起竞标,并以足够的理由证明产品的优势。

6.安全监控

(1)要求地面平整,周围没有障碍物,以保证学生安全。

(2)学生戴上眼罩后应将双手放于胸前,不得背手行走,严禁学生蹲坐地上。

(3)避免绳子绊倒学生,不要猛烈甩动绳子以免打到学生面部。

(4)及时阻止学生向不安全地带移动。

(5)提醒学生摘下眼罩时背对阳光,先闭一会儿眼,再慢慢睁开眼睛。

(6)尽量避免在暑季烈日下或其他恶劣条件下布置本课程。

7.课程控制

(1)课程布置阶段。①语言精练,重点突出,讲解清楚,及时反馈,确保学生了解任务要求。②讲清楚安全要求,确保学生的安全。

(2)课程实施阶段。①可以适当地运用技巧增加或降低找绳的难度。比如,教师在学生找绳时先抱着不放在地上,可以把绳子放在比较沉默的学员面前,或当寻找困难时适当将绳移近。一般找绳时间在2~4分钟为佳,最好将绳放在训练场地相对中间的区域。②可以适当干扰进程过快的队伍,但切记弄巧成拙破坏了整个活动。③特殊情况下可以稍加改变。

8.回顾总结

(1)对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给予肯定或鼓励。学生回顾完成情况, 由于比较激动,教师要帮助协调发言顺序,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

(2)让学生回顾完成正方形的方法,讲述如何确认正方形,让正方形四边长相等、四角为直角、对角线相等,他们是怎样操作的。相对来说,用手臂进行测量的理念跟正确测量方法已经比较接近,只有用定量来衡量时才是相对精确的方法,如对折。由此联系生活,举例评优评奖时用成绩判断还是用“感觉”判断更有说服力。

(3)学生在摘去眼罩后会觉得眼前的“方阵”没有之前感觉的那么大,这与心理学中“人在相对不安的情况下更希望靠近”一样,这可以与生活中的许多情况相联系。

(4)怎样用不擅长的沟通方式表达或接受信息,如有些人在活动中提出正确的方法却没人注意, 自己也就不再表达了。

(5)民主讨论与决策,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6)暂时的放弃是一种勇气,也是为了长久计算,可以引入“缺勤理论”,有把握者可以联系“辍学事件”。

(7)对当时出现的其他情况进行应变分析与联系,如四角的人是否能够始终握住绳角位置不松手,坚守自己的岗位等。

(四)独木桥

1.课程介绍

项目的名称叫独木桥,是一个以个人挑战为主的项目,它考验个体能否在高空中努力控制自己的身体,保持平常心。有时困境不一定一闪而过,也需要一步步走出。

2.课程目的

(1)克服恐惧,勇往直前,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2) 自我说服与自我激励,鼓励他人和获取鼓励的重要性。

(3)感悟在特殊情景下,脚踏实地地走出困境的过程。

3.人数与时间

(1) 12~ 14人一组最佳。

(2)项目完成时间在80分钟左右。

4.场地器材

(1)组合训练架或专项训练架,桥面距地面8米左右,桥体要求不短于6米,中间段粗30厘米的长直松木为佳, 自然打磨光即可,离上方铁索2.6米。

(2) 25米长、10.5毫米粗的静力绳2条。

(3) D型锁或0型锁4把,用于连接钢索(有滑轮可省),主锁4把,8字环2把。

(4)全身式安全带2条,安全帽2顶。

(5)手套4副。

(6) 80厘米长的扁带2条,主锁2把,用于挂摘器械或备用。

(7)可在面前连接一主绳在铁索上,以备学生应急手扶(要求学生戴手套),湿滑天气不做此项目。

5.组织过程

(1)所有学生都需要从独木桥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2)大家一起学习全身式安全带、头盔的使用方法,保护学生学习半身式安全带、8字环、主锁的使用与检查方法,学习法式五部收绳法。

(3)在地面演示并组织模拟学习在一条直线上走小碎步。

(4)挑战学生保护装备穿戴好之后,接受伙伴的队训激励。

(5)通过梯子慢慢爬上距离地面8米的高空,沿桥面慢慢走到对面,沿梯子爬下。

(6)在桥面上不允许跑,手不允许拉拽身后的保护绳。

6.安全监控

(1)学生如有严重外伤病史,有严重心脑血管及精神疾病,慢性病及并发症或医生建议不适宜做此类挑战活动者,可以不做此项目。

(2)学生系安全带、戴安全帽、连接上升器时指定一名学生帮助,安排一名学生负责检查,队长最后全面检查一遍。

(3)前一名学生在做项目时,队长安排好下一名学生做好准备,前一名作项目的学生回到地面后下一名学生开始。

(4)保护人员要不断调整,确保绳的松紧适度,并跟随挑战学生移动,保持在学生的侧后上方1米左右,使保护绳不产生前后的明显拉力。

(5)学生走完独木桥,要沿着立柱上的梯子爬下来。

(6)如果半途失去平衡,收紧绳,尽量原地爬上木桥,可以下蹲扶独木桥,不要有跳起动作。

(7)教师或学生做主保护,后方要有两个学生做副保护。

(8)长发学生须将长发盘入安全帽,保护学生不需要戴安全帽。

7.课程控制

(1)课程布置阶段。①语言精练,突出重点,讲解清楚,及时反馈,确保学生了解任务要求;②鼓励所有学生参与挑战活动,确认不适合参加此活动的学生的身体状况;③提示学生相互帮助,确保护具穿戴安全;④特殊情况下,面前有一绳可扶,但不得拉拽借力过桥。它在桥的中间才会出现(教师可以灵活掌握);⑤学生从木桥较粗的一端走向较细的一端。

(2)课程实施阶段。①认真观察学生反映,利用心理学的辅导方式给予学生适时、正确的辅导;②按照轮流挑战顺序,对团队中完成任务的同学给予表扬,对未完成任务的同学进行鼓励及合理提示,不要将女学生全部留在最后;③观察并简单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表现,便于教师小结;④合理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进行指导,保持学生的挑战积极性;⑤必须将保护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学生身体反应明显不适合继续挑战不得强求。

8.回顾总结

(1)对所有完成挑战任务的学生予以鼓励。

(2)当桥面越来越窄时,你是怎么想的,准备往回走吗?

(3)为什么大多数学生要求在相对安静的情况下完成挑战, 自我激励的方法是什么?当时都想到了什么?

(4)集中注意力和注意力的转移对自己的影响。

(5)虽然有时看似路越来越难走,但走过去就是另一片天空。

(6)分析团队的挑战、互相激励与关爱对完成挑战的影响。

(7)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让你联想到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