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尤其是少年儿童较常见的运动损伤,具有典型的运动史、发病史和反复疼痛史。
(一)损伤机制
目前,公认本病是因局部骨组织过度负荷所致,但对引起骨组织过度负荷的外力来源及其作用方式解释不一,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学说:
1.肌肉牵扯学说
由于过多的踏跳和后蹬跑,使屈拇(趾)群和胫后肌等小腿屈肌反复收缩,引起肌肉附着部长期受到牵扯或紧张,导致骨膜与骨质的正常联系遭受破坏,出现骨膜松弛、瘀血、水肿、出血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也有人认为,当跑或跳前脚掌着地时,地面反作用力使胫前肌紧张所致。
2.应力学说
胫骨是支撑负重骨,胫骨体略向前突,并呈轻微的S形侧弯。因而,力的作用线与胫骨中心轴线不重叠。在跑和跳时,身体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对胫骨凸面产生拉张力,对凹面产生压张力;同时,骨内部产生相对应的拉应力和压应力,这构成了矛盾平衡的两个方面。若跑跳运动过多或受力不当,使骨内部应力的提高跟不上外力的增加,导致矛盾平衡关系的改变,受到影响最大的是胫骨凸面最外层的骨膜,从而引起骨膜松弛或分离、瘀血、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甚至发生局部骨质脱钙或断裂。
患单纯性骨膜炎后,若能及时调整下肢负荷量,减少跑跳运动,在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过程中,同样可以产生适应性变化,使骨组织的负荷能力提高。
(二)处理方法
早期症状较轻的病人,无需特殊治疗,用弹力绷带裹扎小腿,减少下肢运动,休息时抬高患肢,大多数患者都可痊愈。经常疼痛或运动后疼痛较重的病人,应休息并用弹力绷带裹扎小腿,抬高患肢,可配合中药外敷、按摩、针灸、碘离子透入等方法。治愈后重新参加锻炼时,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以免复发。
(三)预防方法
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注意改进训练方法,避免局部负荷过度,尤其是初参加训练的少年儿童,更不要过于集中地进行跨步跑、后蹬跑、高抬腿跑或跳跃练习等。此外还要正确掌握跑跳技术,注意动作的放松和落地的缓冲,要避免在过硬的场地上进行跑跳练习;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运动后受凉;运动后可采用热敷或热水浴、按摩等方法及时消除小腿肌肉疲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