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察与描写

观察与描写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你们在练习观察与描写时,必须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写出的内容要立得住。在对鲸呼吸情况的观察中,作者始终是从科学事实出发的。学习这个片段,我们也得到不少知识,学到不少观察与描写的要领:1.鲸,不属于鱼类。作者观察中注意到这一点,解答了人们“它在水中是怎样呼吸”的疑问。这个比喻句,作者既有逼真的观察,又有生动的描写,读后令人难忘。好啦,关于观察与描写这个题目,就讨论以上四点吧。

【问题】老师,前两讲《观察趣谈》挺有意思的。不过,观察能力提高了,观察到的景物丰富了,作文时怎么写出来呢?这方面,请您给详细讲讲好吗?

是啊,从观察到作文,还有一大步吧?

我们老师结合语文课,也讲过一些描写的方法。您能系统地给说说吗?

班里的作文优等生,人家是既会观察,又会描写。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呢?

学观察,干什么呢?要形成能力,要落实到描写上,在运用书面语言时见功效。这一讲,我想从不同侧面和你们讨论一番。

一、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得具体

还记得中年级时学的《看月食》一课吧,文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段:

啊,月食

她的话刚说完,只见月亮不是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块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一会儿,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

这个片段写的是月食前一半的经过。三个句子,清楚地写出了月食的三个步骤。作者在这三步中观察得很细致,所以才能写得那么具体。讨论中,我问大家,“谁能说说作者细致的观察表现在哪里?”

同学们很会分析:

“开始一步,看到圆月像被咬去一块;第二步,月亮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天越来越暗;第三步,月食到头了,它像一面红色的锣。”

“如果作者没有这种细致的观察功夫,如果让一个粗心的同学写这样的内容,会是什么样子呢?”

“他可能写成‘月食开始啦,看哪,月亮越变越窄,最后完全被黑影吞没了。’”

“这太像你们作文里的语言了!这样写,月食的每步情况都没有具体内容,文章当然就空洞无力了。和本文作者比,你们认为自己缺少了什么呢?”

“我们缺少的是观察中的细致。”

是的,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描写得具体。这一条,是你们学习观察最起码的知识。

二、观察,要有耐心

观察一件事物,必须有始有终进行才好。这样做,可以得到完整的印象。请看《小蚂蚁》一课的精彩片段:

巧吃大青虫

蚂蚁吃大青虫才有趣呢。一天傍晚,我看见一群蚂蚁拖来一条大青虫,到了洞口,拖不进去了。它们不咬青虫的皮,却专啃青虫的嘴,有的蚂蚁还从青虫的嘴里钻进去。第二天早晨,我们发现蚂蚁洞口的大青虫只剩下了一张皮。

这里,作者由于对蚂蚁吃青虫进行了自始至终的观察,才获得令人信服的结果。原来,这群蚂蚁把大青虫拖到家门口,难办了,虫体太大,洞口很小,拖不进去。

“蚂蚁做出什么决定呢?”

“它们决定在洞口处把青虫吃掉。”

“怎么个吃法呢?”

“蚂蚁往青虫嘴里钻。天黑了,一时看不出结果来。”

“是啊,这就得进行耐心观察了。”

“第二天再去看看,这很关键。”

“青虫只剩下空皮,体内的肉汁都被钻进去的蚂蚁吃光了。”

“这些蚂蚁多聪明啊!”

是的,作者若不是有这样耐心的观察,怎么能写出这段妙文呢?

三、观察,要抓拍关键镜头

练习观察,会抓拍镜头很重要。有时等半天,眼前没发现什么新画面;可稍一转眼,关键镜头便一闪而过了。《壁虎》一课就有这样鲜明的例证:

壁虎扑食

壁虎趴在墙上,静静地一动不动,像贴着的一块水泥。落在墙上的飞虫在它身边来回爬着,它却装着没看见似的。等聚集在身边的飞虫多起来,有的竟自己送到它的嘴边,它才用极快的动作把脖子一伸,然后又极快地缩回去。如果这时候你眨一下眼,会觉得壁虎根本没动,可是它嘴边的那个飞虫却没有了。

这里,作者进行的是目的十分明确的专题观察。他抓住了关键时刻,写出了壁虎扑食这一人们很难见到的镜头。

从描述中我们了解到,壁虎扑食是分三步进行的:一是静静等待,二是迅速捕捉,三是立即复原。三步中,捕捉是目的,而捕捉的神速是成功的关键。

这个片段在描写上有两点很出色:为突出壁虎静等时机,用了“像贴着的一块水泥”,这个比喻真贴切,太像了。结尾句,用“它嘴边的那个飞虫却没有了”来证实这次动作的成功。写得自然,令人叹服。

四、观察,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叮嘱我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地钻在文学里。”你们在练习观察与描写时,必须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写出的内容要立得住。高年级教材中《鲸》一课里有个写鲸“喷潮”的片段,就有这个特点:

海上喷泉

鲸用肺呼吸,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吸的时候浮上海面,废气从鼻孔喷出来,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它在海面上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隔一定的时间呼吸一次,也就是“喷潮”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潮”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在对鲸呼吸情况的观察中,作者始终是从科学事实出发的。因此,他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学习这个片段,我们也得到不少知识,学到不少观察与描写的要领:

1.鲸,不属于鱼类。这方面的理由很多,本片段是专讲它“用肺呼吸”这一条。可见,古时候“鲸”字从“鱼”部是不科学的。

2.鲸生活在海洋里。要用肺呼吸,鼻子的位置就得“长在脑袋顶上”。作者观察中注意到这一点,解答了人们“它在水中是怎样呼吸”的疑问。

3.鲸呼气时,“废气从鼻孔喷出来,形成了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这个比喻句,作者既有逼真的观察,又有生动的描写,读后令人难忘。

4.“喷潮”的情况,不同种类的鲸喷出不同的水柱。“须鲸……齿鲸……”这个排比句,表达上是有功夫的。

总之,以科学为依据,就会观察到“真”东西,写出令人信服的文字。

好啦,关于观察与描写这个题目,就讨论以上四点吧。我知道有的同学心里会想:我的观察能力也不比别人差多少,为什么到作文时就不知道该写什么呢?别急,别急。我不是谈过吗,作文作为总体能力,它包括若干项目,观察能力只是其中的一种。其他呢,还有独立选材能力、表达中心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等等。前面,我们讨论了“怎样观察”,下面,我们将要说说“怎样选材”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