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文所述,敏捷共创教学模式是传统课程的升维。这不仅体现在表面的目标、方法及内容的区别,更体现在其背后的价值观与理念的差异。我在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习惯于传统课程的教学,很难突破固化的思维模式,难以适应敏捷共创的全新教学模式。
那么,隐藏在全新教学模式背后有哪些价值观与理念呢?
教学平等
在敏捷共创模式下,教师与学员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做到相互学习、教学相长。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不平等正是传统课程模式的痼疾。传统课程模式下,教师是权威,所言即开示。这样的角色会促进人性中的傲慢与虚荣,时间一长,教师会陷入虚幻的良好感觉而不可自拔,自以为是掌握真理的先知。然而,对教师而言,扮演这样的角色压力很大。事实上,教师并非无所不知的上帝。在当今知识信息爆炸、管理实践日益复杂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教师所研究的领域,教师所知也是有限的。教师如要扮演大师的角色,在课堂上就容不得学员的不同观点与意见,这就极易引起课堂上的教学冲突。近年来,在各大商学院EMBA课堂上,一方面,学员集体抗议罢免老师的现象不胜枚举。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的断言式讲学,不仅压抑了学员的知识与经验,还容易使学员产生盲从的心理,破坏了学员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精神,背离了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有的EMBA企业家学员由于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讲要授权管理,就在监督机制还未完善的前提下盲目授权,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教师应当从虚幻的大师状态中走出来,真正做到“放下”。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承认自己的无知。事实上,教师承认无知并不会引起学员的轻视,反而会获得学员的尊敬。教师自己也会放松下来,创造真挚坦诚的课堂氛围,而这一点正是智慧生发所需要的环境。
教学合一
传统课程模式下,课程就是由教师教授。敏捷共创模式则不同,课堂中教师既是教授者,又是学习者。这一点是思想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向学员学习! 事实上,每个人都受制于自己的经历与知识背景,从而具有思维上的局限性与盲区。教师与专家同样如此。教师是知识工作者,长期的研究与思考形成了他们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也会养成自以为是的习惯。这正是瑞文斯提出警惕“专家”的核心原因。教师需要克服自己的精英心态,需要真正的谦逊,开放自己,认真倾听学员的声音。谦逊是一种智慧,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最高的智慧是不知”。教师只有保持谦逊,才能把每一次的教学视为学习的机会。敏捷共创工作坊成为教师课程精进的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增加新的问题与案例,积累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观点。每一次敏捷共创工作坊都能成为一次教学产品的迭代。
知识共创
对商业未知的探索,需要教师与学员相互合作、共同创造。这与传统课程中,教师拥有答案,学员从教师那里被动获取知识的范式截然不同。这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扭转观念,还需要引导学员转换思想。在传统教育的多年熏陶下,在许多学员的思想观念中,认为上课就是听讲,期望从教师那里获得自身问题的答案。受传统课程的局限,这样的期待往往落空。学员的期待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创新的思想与基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是群体主义的,讲礼乐、讲等级、讲秩序、讲服从,但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创造。于是,在中国产业界模仿成风,从0到1的创新乏善可陈。凡是已知的均已过时,凡是过往皆是序曲。每个学员的问题都是独特的,教师怎么可能给你现成的答案呢? 真正的学习与求知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需要独立思考与另辟蹊径,当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与借鉴他人的经验。因此,在敏捷共创模式教学中,教师应当促进学员自身学习意识的觉醒,推动学员学习循环圈的发生,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学习是一场知识共创,需要自己主动投入的精神。
设计教学并重
敏捷共创模式下,教师对课程的准备与定制化设计和现场的教学实施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毫不夸张地说,敏捷共创工作坊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这是由于敏捷共创工作坊是以学员企业问题为导向的,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调研与访谈,根据学员企业的背景与问题,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师对课程的提前准备与定制化设计,直接决定了课程的质量。传统课程是讲出来的,将教学重点放在现场,从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准备。因此,在向敏捷共创模式转型时,教师应当以学员的问题为重,而不是理论与知识体系导向。在课前清楚地了解学员的问题与需求,并做针对性设计,课程现场同样应当聚焦学员的问题,讲授时做到针对性与敏捷高效,使学员真正有所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