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中轴线歪了七百三十年

北京中轴线歪了七百三十年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搞清楚现实中北京中轴线的走向,夔中羽和研究员做了名为“立竿见影”的实验。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至今已有七百三十多年。经过测量证实,当初的东、西两城墙也不是正南正北,均与北京中轴线平行。夔中羽认定,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是元朝建元大都时铸成的。这样,北京城的中轴线就位于两都线的南端。

作为元、明、清三朝皇权至上和大一统思想标志的北京中轴线,是突出“正”和“中”的中心部位。

然而,今天的专家学者们发现,这条有着七百三十年历史的中轴线并非想象中的正南正北,而是逆时针偏离子午线两度十几分。

航测专家瞧北京全景图有点歪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用特制的照相机成功“取”下了北京城的全景图像。面对《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他感觉有些“不对劲”。夔中羽的视线沿着影像图上的北京中轴线一路“北上”,脑袋竟不知不觉偏向了左侧,这使他感到吃惊,中轴线不是“正南正北”的朝向。

“地图上的中轴线是‘偏的’,钟楼偏离约三百米。拿地理坐标一印,中轴线偏离子午线两度十几分,但不到两度半。”夔中羽对记者说。“两度多的偏离”曾令夔中羽对全景图的精确性产生质疑,不过在对比北京地形图、城区旅游图后,这种疑虑减轻了。因为,“不仅仅是影像图,在地形图甚至在旅游图上,中轴线无一例外偏离了子午线。”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往北经过正阳门、紫禁城、景山、钟楼、鼓楼,全长大约为七点七千米。以紫禁城为中心,从而成为当时连接南北城的主线,时至今日,这条中轴线仍旧起着脊梁的作用。

我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中轴线,而且往往和子午线相一致。成型于封建帝王时代的北京城,中轴线同子午线重合,呈“正南正北”方向,在多数人的“常识”中,乃是“天经地义”的。既如此,时至今日,呈现在世人眼前的中轴线为何“歪”了,难道是测绘专家、地图制作者犯下了群体性错误?

参与北京市绘制地图的多个专家向夔中羽解释,当初他们严格根据实地测量绘制地图,绘制出来后,也发现中轴线是歪的。他们也很困惑,其间有人曾提议把地图上的中轴线“正”过来。

在寻访中,夔中羽还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规划市政建设,北京市的测量专家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偏离”,据说,他们曾将这个问题向有关部门做过汇报,但历史事实无法改动,由于偏差比较小,市民根本感觉不到的。

鼓楼向西偏离子午线近三百米

为了搞清楚现实中北京中轴线的走向,夔中羽和研究员做了名为“立竿见影”的实验。在新恢复的永定门下,研究员做了一个日晷,立了根两米高的竿子,在永定门朝北的甬路上,贴了条六米长的黑色胶带。“胶带的方向就是中轴线的方向,竿子的影子则代表了子午线。”他说。

在查阅了当天的天文日历,并将视差改正值、经度改正值计算在内后,他们惊奇地发现黑色胶带与影子赫然呈现一个夹角,测量后的角度大致是两度十几分。虽然只偏离了两度多的夹角,但在永定门北六千米多的地安门已向西偏离子午线二百多米,而在永定门北约八千米的鼓楼则向西偏离子午线近三百米。

北京城作为一个帝都,元、明、清三代三十三个皇帝都在这里面南背北称帝。这么一看,三十三位皇帝的宝座都坐歪了,而北京城也就不是正南正北了。

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当时中轴线的南端是丽正门(今天安门)。

明朝将城南移,北京内城东城墙和西城墙均是在元大都上城基础上包砌城砖筑成,但中轴线方向未动。东直门至建国门一线是东城墙,西直门至复兴门一线是西城墙。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至今已有七百三十多年。

经过测量证实,当初的东、西两城墙也不是正南正北,均与北京中轴线平行。夔中羽认定,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是元朝建元大都时铸成的。

中轴线之谜的不同解读

中轴线为何是偏斜的,关注的焦点自然集中到工程主持者身上。那么元代中轴线是谁主持兴建的?夔中羽说,担任“监筑”之职的是忽必烈的重臣刘秉忠,一般认为,元代中轴线是由刘秉忠和他的学生郭守敬二人主持兴建,二人皆为河北邢台人。

鉴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历史事实,就有历史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中轴线是汉臣刘秉忠、郭守敬故意弄偏的,也就是他们并没按照天子的意图,使影响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处于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上,试图以此反抗元朝统治。

对此,有学者提出质疑,因为,上述说法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于是有了第二种看法:可能是建造者采用磁针定位法,造成了技术上的误差。

但是,夔中羽认为这种推理不大令人信服,毕竟刘秉忠和郭守敬在当时是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会采用精度较高的天文测量方法,而“采用当时就证明误差极大的磁针定位,可能性不大”。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中轴线可能是由于自然因素的破坏而发生偏斜。

远方地物与北京中轴线

为了揭开这个深藏在中轴线背后的谜团,夔中羽暂时放下依据自然和技术路线寻找原因的途径,开始寻找人文线索。

夔中羽考虑古代很多建筑的方向,都和远方的一些地物有一定的关系,北京的中轴线是否也和远处的地方建筑有一定的关系呢?现在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建立的,而元大都是元朝忽必烈建立的,那忽必烈以前在别的地方会不会建有什么与北京相关的建筑呢?

夔中羽找来了北京至内蒙古的几张地形图,当他把几张地形图连接起来看的时候,一个从没关注过的地方展现在眼前。他惊奇地发现:北京中轴线往北延伸,它的延长线直指古开平,而那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发祥地。

1206年,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帝国。二十几年后,忽必烈在领地内,由刘秉忠设计城邑,营造宫室,建成了开平,也就是元上都。

从北京、河北到内蒙古的正蓝旗直线距离为二百七十千米,夔中羽考虑,当时负责设计的人会不会是按照当时统治者的意愿,为体现两都统一,而采用上都——大都连线作为大都中轴线的基准线呢?

带着这个疑问,夔中羽在当地文化局副局长赛音、元上都史学研究者东希格的陪同下,向元上都遗址进发。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面。当地蒙古史学家东希格介绍说,兆奈曼苏默是元上都遗址的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大都,即现在的北京,但仍将上都保留作为夏都。夔中羽认为,北京中轴线北延至此并非巧合,因此兆奈曼苏默才是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北端点。

夔中羽寻找着从古都北京延伸过来的那条线,他们展开地图,依据GPS卫星定位仪寻找元上都遗址中从北京延伸过来的中轴线,并与地图一一对证。

当夔中羽手中的GPS仪显示,距离真正通过中轴线的那个点只差一分的经度,也就是几百米的距离。夔中羽把连接元大都与元上都的这条线称为两都线。

这样,北京城的中轴线就位于两都线的南端。学者们认为,不应该用现代人精确的测量方法去评判古人的测量,因为毕竟在那个时代,他们没有那么完备的工具,更没有必要把这条中轴线刻画得要精确到小数点后的四位。

对于夔中羽和许多科学家来说,中轴线偏离的原因是否真的是人文因素决定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是不管答案是什么,中轴线上那些经历了几百年风霜雨雪的诸多文化历史遗迹,将注定帮助人们揭开这一极富传奇色彩的谜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