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游主体用语

导游主体用语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用语主要是讲解过程中导游语言的运用。导游要带好团,仅靠开场白的第一印象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讲解。在何种场合使用何种讲解用语是永无止境的学问。就是运用具体形象,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眼前的景观进行描绘,使其细微的特点显现于游客眼前。在旅游过程中,景观没有导游人员的讲解和指点,很难发现其美的所在,唤起美的感受。

11.2.2 导游主体用语

主体用语主要是讲解过程中导游语言的运用。导游要带好团,仅靠开场白的第一印象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讲解。在何种场合使用何种讲解用语是永无止境的学问。

1)描述式表达

就是运用具体形象,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眼前的景观进行描绘,使其细微的特点显现于游客眼前。在旅游过程中,景观没有导游人员的讲解和指点,很难发现其美的所在,唤起美的感受。而经过导游人员一番画龙点睛或重彩泼墨似的描绘之后,感受就大不一样。

在景色如画的苏州西湖洞庭山的石公山上,一位导游员对游客描绘说:“朋友们,我们现在身在仙山妙境。请看,我们的背后是一片葱翠的丛林,面前是无边无垠的太湖。青山绕着湖水,湖水映着青山,山石伸进了湖面,湖水咬住了山石,头上有山脚下有水。真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岛中有岛,湖中有湖,山如青龙伏水,水似碧海浮动。接着,他跌若有致地吟道:“茫茫三千顷,日夜浩青葱,骨立风云外,孤撑涛声中。”这位导游员情景交融的描绘,使游客就像在观看彩色宽幅风景影片的同时又听着优美的画外音。

2)介绍式表达

介绍式表达是指导游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先让游客初步了解景物,再自己去欣赏品味。

有位导游在带游客去海南天涯海角景区时,这样介绍:天涯海角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南海滨,寓意为天之边缘,海之尽头。天涯海角风景区总体规划陆地面积10.4km2,海域面积6km2。风景区最有名的是一片形象奇特的大石群:中央一块圆柱形状巨石,周长60m,高约10m,上面刻有“天涯”两字,是清雍正十一年崖州州府守程哲的手迹。巨石后的石群刻有“海角”二字。离巨石300m的东面屹立着一块圆锥形大石,上刻“南天一柱”四个大字。这些巨石雄峙南海之滨,为海南一绝。景区内有海水浴场,钓鱼台及海上游艇等设施,既可观赏自然风光,又是海泳胜地。并有一个由“点火台”、“望海阁”、“怀苏亭”和曲径通道组成的多层次游览胜地。“天涯物寨”是游客观赏、购物的好去处,“天涯民族风情园”盛满了黎族文化的精粹,“天涯历史名人雕塑”使天涯海角那古远雄浑的情调凝结得更加浓烈。

3)畅想式表达

畅想式表达是指导游以畅想式的话语,说出一些饱含哲理的话,帮游客抒发出想说而一时说不出或说不透彻的话,从而使游客得到很大的满足。

在号称“海天佛国”的普陀风景区,一群游客登上佛顶山,俯览大海,仰望苍天,让人静思无语。导游充满人生哲理的畅想式表达:朋友们,脚下那锦鳞片片、白帆点点的水面就是东海,多少年来,这海拥抱着、冲刷着佛顶山,以它特有的英姿启迪着人们:海是辽阔的,胸怀无比宽广;海是深沉的,永远那么谦逊……

4)玄虚式表达

指在导游员讲解中用停顿和吊胃口、卖关子来故弄玄虚,以吸引游客。

一位导游员在讲解虎丘塔的建造年代时说:虎丘塔究竟有多少年呢?几百年还是几千年?说法一直不一致,这事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弄清楚。导游员停了下来,大家在想是怎样搞清楚的呢?有一次,建筑工人在加固塔基的时候,他们在塔内一个窟窿里发现了一个石头箱子。导游停了下来然后说,工人们把它搬出来,打开一看,里面还有一个木头小箱子,大概有这么大——导游员比画着,再把小木箱打开里面有包东西,是用刺绣的丝织品包着的,解开一看,是一包佛经。取出这包东西,只见箱底写着年代,你们猜是什么年代?游客纷纷猜测,过了一会儿,导游员说:这年代是中国北宋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由此可见,虎丘塔距今正好是一千多年的历史,而苏州的丝绸刺绣工艺至少也有上千年的历史。玄虚式的导游讲解把本来不怎么吸引人的建塔年代说得有声有色,令人着迷。

5)幽默式表达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导游讲解,让游客在乐趣中得到精神享受。

一位导游带游客游苏州西园时,发现大家面露倦容,就站到500罗汉堂里那尊“疯僧”雕像前说:朋友们,这塑像可怪了。他有个雅号叫“十不全”和尚,就是说有十样毛病:歪嘴、驼背、斗鸡眼、拈风耳朵、癞痢头、跷脚、抓手(蜷曲着的瘫臂)、斜肩胛、鸡胸,外加歪头。别看相貌怪,但残而不丑,从正面、左面、右面看,他的脸分别是给欢喜、滑稽、忧愁三种感觉……里面那500罗汉,尊尊不同。请耐心去找找,里面一定有一尊的脸形是像你的。

6)互动式表达

可用猜谜语、问答、悬念等方法形成互动表达。导游可结合具体景观编一些谜语,与游客互动。这样既介绍了景物,又增添了情趣。

有位导游在讲杭州九溪十八涧时对游客说:这儿的路,处处曲;路边的水,叮咚响;远近的山,绿葱葱。清代文人俞樾到此,诗兴大发,挥笔写道: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远远近近山,前面已用了叠词,朋友们,猜猜看,第四句写树的,俞樾用的什么叠词?在导游的启发下最后有人猜出是“高高下下树”,大家惊叹俞樾用词的精妙,这“高”和“下”,贴切传神,活化了沿山而长的树木的情态。游览中导游“一言堂”的单向度信息传输有时不很适宜,导游可在介绍某些景点时先充分调动起游客的好奇心,然后引导游客发问,再针对游客的提问给出有针对性的介绍,力求有问必答、应答如流完成游览解说。导游在回答游客提问时还可略加鼓励,如“这问题提得有趣”、“这问题有意思,大家了解一下有好处”等。问答式用语针对性强,还能使导游和游客间的感情融洽。在导游解说可巧设悬念吸引游客,常见的悬念用语如“且听下回分解”、“到那里再说吧”、“大家上去便知”等。

7)述古式表达

述古式表达就是向游客叙述有关历史人物、事件、神话故事、逸闻典故等,以丰富游客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运用形象思维更好地了解眼前的景观。

坐落在武汉月湖畔的古琴台,游客就这么看,没有多大意思,导游员采取述古式的导游手法后,游客对琴台的了解就深入透彻多了。导游员说:这座古琴台,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音乐家俞伯牙弹奏鼓琴的地方。有一次,楚国的俞伯牙坐船遇风,阻隔在汉阳。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个叫钟子期的人,伯牙知道钟子期喜欢听琴,就用十弦竖琴弹了两支曲子,一曲意在高山,一曲意在流水。钟子期听完,很快把乐曲的含义说了出来,俞伯牙十分钦佩,两人从此成了莫逆之交。一年后,钟子期病逝,俞伯牙十分难过,特此到钟子期的墓前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弹完后就把琴摔掉了,誓不再鼓琴,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伯牙摔琴谢知音。北宋时,为了纪念他俩,就在当年他们鼓琴、听琴的地方建了一座琴台,取名伯牙台。游客们纷纷被导游述古式的讲解所打动,再看古琴台时,感受就不一样了。

8)引用式表达

引用式表达就是引用客人本国本土的谚语、俗语、警语、格言等进行讲解。这不仅能增强讲解语言的生动性,而且能起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的作用。

一位导游员带日本旅行团游览苏州拙政园,当客人们走过石桥之后,就问他们是否忘记了过桥的一道手续,游客们一时不知其解,于是导游员说:贵国不是有句叫做“敲打一下石桥,证实其坚固后再走过去!”的俗语吗?刚才各位虽然忘记了“敲打”,虽然也平安地过来了,这说明中国的石桥坚实,无须“敲打”就能平安地走来。这位导游员引用了日本的俗语,借题发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