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为职业生涯规划

何为职业生涯规划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重要标志,就是职业是以获得经济收入、取得报酬为目的。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的终生职业经历,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与职业不同,职业生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第一节 何为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与职业生涯

(一)职业

职业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临职业选择。尤其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和细密化,职业选择作为一种普遍但重要的社会现象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

1.职业的内涵

职业,本身是一个范围极广、种类极多的领域,由于研究的目的和角度不同,人们对职业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界定。

从词义学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的《辞海》中,“职业”一词由“职”与“业”二字构成。 “职”包含着职位、职责、权利和义务的意思;“业”包含着从事业务、事业、事情、独特工作的意思。

在英语中,常用vocation和occupation来表示“职业”的意思,但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vocation强调一个人内在的、心理上的使命感,即自觉受到昭示并具有适于做某种工作的特定“天赋”或神召“天职”;occupation则强调一种外在的、客观的占据状态,即由于社会制度安排或外在分工环境约束,一个人所从事的事业需要永久性地耗用时间、精力[1]

另外,国内外一些学者也对职业的内涵作了不同界定。美国社会学家李·泰勒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将职业解释为一整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这种成为模式的工作关系的结合,促进了职业结构的发展和职业意识形态的显现。日本社会学家尾高邦雄认为职业是某种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实现。因此,职业包括工作、工作的场所和地位。他还指出:“职业是社会与个人,或整体与个体的结合点。通过这一点的动态相关,形成了人类社会共同生活的基本结构。整体靠个体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个体则通过职业活动对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作出贡献。”

美国社会学家塞尔兹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职业”是一个人为了取得个人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日本劳动问题专家保谷六郎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向社会作贡献而连续从事的活动。

我国职业生涯管理专家程社明,将职业定义为“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知识、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他的定义强调了职业的个人与社会、知识技能与创造、创造与报酬、工作与生活的四种关系[2]

综上所述,从科学的含义上看,职业是人们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3]。这里的职业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一般工作,虽然它与工作一样都是获取经济收入,但是一份工作可能是暂时的、临时性的,而职业则强调从事的事务的稳定性。通常指一个人较长的一段从业经历。此外,职业更强调专业性,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专业化要求更高。

2.职业的特点

第一,基础性。职业是个人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为职业给人们解决了生活的基础问题。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从事职业活动,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人文活动,大多建立在职业的基础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了职业生活,才有了其他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如人类有了农业,有了农民,就能够利用自然界提供长久的生存资料。

第二,广泛性。职业问题涉及社会的大部分成员,也涉及社会、经济、心理、教育、技术、政治、伦理等领域,因而它具有广泛性。就个人而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大千职业世界发生着联系。

第三,经济性。职业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重要标志,就是职业是以获得经济收入、取得报酬为目的。没有报酬的工作,即使其劳动活动较为稳固,也不是职业。如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不是以获取经济收入为目的,因而不能算是职业活动,而月嫂照看他人的孩子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就属于职业活动。

第四,差异性。不同职业之间可能在职业劳动的内容、职业的社会心理、从业者个人的行为模式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一般来说,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必然存在不同的社会分工,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职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代社会的职业种类成千上万,并且仍在不断分化出新的职业。不同职业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职业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工作性质都不尽相同。如推销员主要从事商品、服务推销;而营销师则从事市场分析与开发研究,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咨询,并进行产品宣传促销。

第五,社会性。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生产力越是高度发展,社会分工也就越复杂越细致。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就是各种职业和职业活动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具有社会性,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就会获得不同的社会角色,同时,他们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准、行为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并以此反映出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

第六,时代性。职业随时代的需求而产生,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职业,新的职业不断出现,在新行业产生与兴旺的同时,旧的、落后的行业逐渐消失,因而相应的职业也随之消失。此外,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职业特征,所以,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第七,层次性。尽管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职业间不应区分重要与否,也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不同职业的社会评价确实存在着差别,因而导致职业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种职业评价的层次性,主要根源于不同职业的体力、脑力付出的不同和工作复杂程度的不同,以及工作的轻松性、教育资格条件、在工作组织权利结构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差别[4]。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层次性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二)职业生涯

1.职业生涯的内涵

关于职业生涯的认识与研究,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含义作了界定,如表1-1所示。

表1-1 职业生涯的主要内涵

img12

续表

img13

续表

img14

(资料来源:关培兰,张爱武.职业设计与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5.)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生涯大致可以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狭义的职业生涯,起始于最初工作之前的专门的职业学习和训练,终止于完全结束或退出职业工作,限定于直接从事职业工作的这段生命时光;广义的职业生涯,则可以从个体的出生之时开始到完全结束职业工作为止,包括了个体的全部生命历程。也可以说是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到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的终生职业经历,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与职业不同,职业生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整个历程可以是间断的,也可以是连续的。它不仅包括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些可以实际观察到的连续从事的职业发展过程,还包括个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5]。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职业生涯它包含了一个雇佣时间跨度,这期间涉及一个或几个职业,而在每个职业中又可以有一系列的职位。职位是在某一职业中的一个岗位。一个人可以在某一职业中陆续拥有不同的职位。例如,语文教师是一种职位,教师是一种职业,而从普通的语文教师到特级的语文教师的过程则展现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我们所要规划和设计的不是一份工作或一个职位,而是职业的发展,即职业生涯,它是每个人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和过程。

2.职业生涯的特点

从职业生涯的内涵出发,职业生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条件,有自己的职业发展动力和个人需求,有着自己的职业选择,借助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寻求个人成长和发展。因此,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往往具有独特性。

第二,动态性。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一种发展的、演进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员工的知识技能不断增强,薪酬水平将会相应增加,职务也会不断地改变。另一方面,员工和企业之间也会从最初的磨合到相互接纳和共同发展。

第三,阶段性。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应该了解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状况和特征,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的规划和调整,这将有利于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四,互动性。人的职业生涯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结果。个人的职业发展离不开家庭、组织和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因此,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它们之间存在非常强的交互作用。

第五,整合性。整合性是指由于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往往会决定其生活形态,与其家庭和生活的各个阶段紧密相连,因此,职业与生活两者之间很难区分,从而职业生涯具有整合性,涵盖人生整体发展的各个层面,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个工作或职位。

3.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

每个人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职业需求和人生追求。正确认识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以及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制订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一般认为,职业生涯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职业准备阶段。一般从14~15岁开始,延续到18~22岁,读研究生则延续到25~28岁。这是一个人就业前学习专业、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2)职业选择阶段。一般集中在17~30岁。这是一个人从学校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在职业准备的基础上实际职业选择的时期,也是由潜在的劳动者变为现实劳动者的关键时期。

(3)职业适应阶段。一般在就业后的1~2年。这一时期是对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的实际检验。择业者刚刚踏上职业岗位,必然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4)职业稳定阶段。一般从20~30岁开始,延续到40~50岁。这一时期是人的职业生涯的主体,也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时期。

(5)职业衰退阶段。一般从45~50岁开始,延续到55~60岁。这一时期,人开始步入老年。一般而言,由于生理条件的变化,人的体力下降,各方面能力也缓慢减退,心理需求逐渐降低并求稳定以维持现状。这时期,可以规划退休前全身而退的策略,以及退休后的目标转移方案。但是也有些老年人,他们的智力并没有减退,而知识、经验还呈现越来越高的现象(有学者称之为“晶态智力”)。这些人往往是所从事职业领域里的专家或专业方面的学术带头人。

(6)职业结束阶段。一般是到60岁以后,这一时期是由于人们年老或其他身体状况等原因,而逐渐丧失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从而结束职业生涯历程的时期[6]

二、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管理专家威廉姆·罗斯威尔提出的,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具体来讲,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行动方案和计划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帮助个体真正地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周围的客观条件,为自己的事业和未来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一个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人,他的生活才是有目标、有意义的。我们要注意,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即使是一个有工作的人,他也未必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找到一份工作仅仅只是开始而已。

根据时间的维度,我们一般将职业生涯划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类型。

(1)短期规划。即2年以内的规划,主要是确定近期目标,规划近期应完成的任务。

(2)中期规划。即指2~5年内的就职目标和任务,是最常用的一种职业生涯规划。

(3)长期规划。即5~10年的规划,主要是设定较长远的目标,以及为实现此目标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4)人生规划。即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时间长达40年左右,设定整个人生的发展目标和阶梯[7]

由于个体本身和周围的环境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时间跨度太长的规划难以把握,而时间跨度太短的规划意义不大,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一般倾向于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放在2~5年的中期规划,这样既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目标,又便于根据现实的反馈和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

职业规划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每个人因各自的生涯发展阶段和发展历程不同,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也就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所考虑的相关要素也会不同。但是,有一些因素是共性的因素,任何人做职业生涯规划都应充分考虑,即知己、知彼和抉择三个要素。

知己,就是全面、充分地认识自我。主要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识,包括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智能、情商等。

知彼,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环境以及相关的组织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主要是探索外在的职业世界,包括所在组织的环境、职业的特性、工作发展的前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

抉择,就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选择符合现实,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强项,且自己有兴趣并与环境相适应的职业目标。主要包括抉择技巧、抉择风格,以及抉择可能面临的冲突、阻力和助力等[8]

我们需要注意,只有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作出的抉择才是正确的抉择。具体来讲,“择己所长”(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发挥自我优势)、“择己所爱”(只有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有极大的热爱,才会全身心投入,做出一番成绩)、“择世所需”(职业只有为社会所需,才会有发展的保障)和“受益最大”(适合自己,并有发展前景的职业)就是正确抉择的黄金准则。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毫无疑问,时间的流逝是单向运动,无法追回,人生之旅只发单程车票。任何人都会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把握机遇,运筹帷幄,走向辉煌。所以在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既要有挑战性,又要避免好高骛远,注意适时调整。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原则。

第一,长期性原则。规划一定要从长远考虑,着眼于大方向。同时,人生的各个阶段是持续连贯发展的,所以,职业生涯的规划也应考虑人生发展的整个过程。

第二,清晰性原则。应该考虑目标、措施是否清晰、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是否直截了当,安排是否具体。

第三,挑战性原则。为避免陷于平庸,应该注意考虑制订目标或措施是否具有挑战性,太容易实现的目标对自我的内在激励作用不大,所以,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高于现状但又切实可行的目标。

第四,可行性原则。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状况出发,制订适合自己,并且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五,变动性原则。在制订规划时,一定要将职业生涯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目标或措施应具有一定的弹性或缓冲性,这样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更好地根据环境或自身的变化适时地作出修正和调整。

第六,一致性原则。即主要目标要与分解目标协调一致,具体措施要与目标一致,同时个人目标要保持与所在组织目标的一致。

第七,可评量原则。即规划的设计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和时间限制,以便自己能根据进度来评量和坚持计划执行的情况,并适时作出修正和调整,以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反映规划制订者对价值观念、能力的自省程度和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自我把握程度。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职业素质分析(自我识别与测评定位)、职位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的确定、实施策略与措施和反馈调整5个环节。

1.自我识别与测评定位

自我识别与测评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自我识别要求能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自己;测评定位,就是在自我识别的过程中,通过一些科学工具的测试或他人的评价来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从而更加客观和准确地给自己定位。

自我识别和测评定位的主要内容是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特长、专长、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等。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后,一个人才能更好地根据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环境分析

除了正确、清晰地认识自己之外,一个人还需要对其所处的职业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职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所在单位或组织的环境的分析。人最本质的特点是具有社会性,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必定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就业形势、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局势、所在单位的文化和价值理念等。只有在充分分析职业环境的基础上,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才具有实际性和可行性。

3.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

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同样,没有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根本称不上是规划。 “明确方向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实现目标,进而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职业生涯的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性的最长远目标,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制订目标时,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制订有一定难度的,需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切忌在制订目标时,不切实际地好高骛远。

4.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每一步的行动计划与措施都应为最终目标的实现而服务。所以,在制订规划时,行动计划与措施应具体可行,容易评量。具体来讲,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教育培训安排、时间计划等方面的行动和措施。

5.评估与反馈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可以预测,有的则难以预测。尤其在现代职业领域,变化更多更快。所以,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根据外界的变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修正。

对职业生涯的评估与反馈主要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重新选择、人生目标的修订、措施的实施与计划的变更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在计划或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对计划执行的情况进行内容和成效的评估,效果好则继续进行并保持下去,效果不好则根据相关的反馈信息,查找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并适时作出调整与修订,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