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四次颁布和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最新一次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有六条,具体内容如下: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所以,把爱国放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首是必然的;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从爱国做起”,则是必须的。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指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经常表现的、最重要的、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道德规范,比其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四次颁布和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最新一次(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有六条,具体内容如下:

一、爱国守法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国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今讲爱国,主要是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国家强大了,国人才能扬眉吐气,国家才能为世界所瞩目,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把爱国放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首是必然的;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从爱国做起”,则是必须的。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就谈不上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更谈不上有自豪的民族尊严。守法是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教师自然也应当把守法当作基本的行为准则。守法实际上就是尊重社会公众的利益和意志,也意味着尊重公民基本的权利。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政策等是人民意志愿望的反映,是维护人民利益的。依法执教是教师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基础,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是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最根本的道德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劳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它加强了法制对教育事业的保障和促进,确保了教师职业的纯洁性,有助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尽快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

因此,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二、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爱岗是指一个人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教师的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为热爱教育工作和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意味着尊重和珍惜自己的选择,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和不懈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热爱学生,意味着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潜能和自觉的信任、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理解、对学生知识和不足的宽容,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关心和关爱。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感到教育教学对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他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捕捉到生活的绚丽与精彩。

敬业是指一个人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的敬业,就是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学生的尽心尽力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敬业表现为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也表现为对学生的热切关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践;更表现为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细节上下工夫。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更加认真地、创造性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完成好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一个敬业的人会在认真负责其所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快乐和幸福,从而进一步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需要教师自觉的践行,爱岗在践行过程中体验,敬业在践行过程中展现。教师在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收获的幸福,进而提高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加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反之,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又会使教师更加珍惜其工作,更加认真对待工作,更加细心地呵护学生。

三、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感情基础和前提,也是构成教师完美人格的一个必要因素。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师生关系是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作为教育活动的双方参与者,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就教育过程而言,关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关心学生,时刻为学生着想,关心他们的冷暖、学习进步以及各方面的发展;要爱护学生,保护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艺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有一颗挚爱儿童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无私广泛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培育学生感情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实践证明,教师关爱学生会带来师生关系的和谐,情感的相通,乐于相互交往,伴随着这种气氛,各种教育影响就会涓涓细流般地进入学生心田。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从教师的“爱”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集体对他的评价、社会对他的期望,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暗生一种自尊感、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对学生来说,虽是一种外部条件,但由于它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能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尽管如此,教师的爱还应当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的。有的教师爱生过于严,变成了残酷;有的教师爱生过于宽,变成了溺爱;有的教师对学生爱得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感或厌恶,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关爱学生就是要用“严爱”来约束和引导学生,用“慈爱”去温暖、感染学生,用“友爱”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搭建起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

四、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务”,是判断教师道德是非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这一行业的本质特征,指出了教师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根本所在。同时,教书育人也是对教师基本职责的概括,指出了教书育人是为师从教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向世人表明,教书和育人是教师神圣的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教师的人生价值只有在教书育人中才能得到实现。

教书育人是古今中外许多典籍著述和先哲大师所一直强调的。古代《礼记》中就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之说,强调教师既要教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的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唐代韩愈在其所著的《师说》中,以“传道、受业、解惑”概括了教师应有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当代教育家徐特立把“经师”和“人师”的统一看成是搞好教书育人之根本,他认为单纯的“经师”是教学问的,“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他主张,“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教师,肩负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既是学生寻求真理的导师,又是学生学做真人的表率。可见,自古以来,教书育人一直成为衡量和判断教师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也自然成为指导教师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原则。

五、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教育活动对教师个人言行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既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全面地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影响学生一生。教师的思想、知识、智慧、道德、意志、情感、个性品质、言行举止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条重要道德规范。教师担当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关键。现代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和立体式的教育,任何一个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都是由来自社会各个渠道的“合力”,使之在学生身上产生最优化的效果。这对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都是一种要求,也是对学生的全面负责,这些虽然不是对学生的直接教育,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六、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学习和业务学习,潜心钻研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以上各个规范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一个教师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职业,就会热爱学生,就渴望把更多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就会严谨治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严谨治学,提高自己,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向他人、向老教师学习,这就是团结协作;热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要向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了解,因此就要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团结协作就要消除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各个规范就是这样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