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背景及发展概况

研究背景及发展概况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进行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命题,这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途和命运。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队伍主要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专职研究者对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关注较少,对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以及

一、研究背景及发展概况

(一)研究背景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对专业进行设置、管理、结构调整等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的基本途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专业问题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专业的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原有的精英主义的高等教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国家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实现了规模上的迅速扩张,高等职业教育也逐渐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之下在短期之内取得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付雪凌,2008)。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的微观措施必然是专业数量的增加以及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正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全国范围的快速发展,数量扩张,使许多学校缺少办学的基本条件,只能在外延扩张中逐步充实内涵”,“高等职业教育亟待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谈松华,2005-5)。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的桥梁与纽带,是高等职业教育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进行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命题,这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也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概况

笔者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专业设置”、“专业管理”、“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2000年至2010年时间段的精确检索,共搜索学术期刊论文6133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20篇,其年份分布见图4.1。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10年,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呈逐年递增趋势。笔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6部专著。相关著作在近年才呈现出递增趋势:2009年之前,只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编著的《育才通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2005)、李颜福主编的《广西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2005);2009之后,主要有周建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2010)、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课程研究课题组编著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指导方案》(2010)、余克泉的《职院专业建设与评价》(2009)、王林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新论》(2009)等。

img6

图4.1 2000—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学术论文分布

(三)研究历程

新世纪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每一个国家政策的出台都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深刻影响,这些文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所颁布的国家政策,可以发现这些政策引导了一定时期内专业建设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根据这一思路,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统计分析,可以发现,2000—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深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且研究内容和研究主体逐渐丰富和深入。

1.起步阶段:2000—2002年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习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这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向上,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学校教育稳定性的关系,处理好现实需求和教育可能的关系,扎扎实实抓好专业建设。200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进一步指出,职业院校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上述文件的出台,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发展,同时为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探索专业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和研究起点。

通过对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是经验性的总结。这一时期关于专业建设文章共有318篇,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高职院校一线专业课教师的经验总结性文章,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建设》等,比重高达80%,其基本特点是,实践性较强,但缺少宏观性概括和总结,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尽管这些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还比较单一,缺少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科学的研究设计,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第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主要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概念与方法。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专业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上升,普通高等学校的也开始关注专业建设的研究,来自普通高校的学者对专业建设的研究更具有学理性,他们首先从专业的概念入手,分析专业的实质是什么,通过对专业实质的研究来推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管理。其代表性的成果有《论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计》(2000)和《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2000)、《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2002)。第三,这一时期,研究者们也开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外的专业建设进行研究,借鉴国外专业建设的经验,以期通过对国外专业建设的研究来完善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队伍主要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专职研究者对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关注较少,对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以及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特殊性都缺少严格的考证和分析,总之,这一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处于起步的阶段。

2.发展阶段:2003—2005年

2003年之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始进入发展的高峰期,2003年,我国各地审批设立了148所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形成了绝大多数地级市设置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高等职业院校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付雪凌,2008)。然而,这一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初期,没有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专业名称、培养规格、业务要求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当时,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地方经济需要并结合参考性目录汇编,通过提高原有中专专业或者改造原有普通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开设专业。到2004年,全国至少有1500多个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名称,专业设置上存在着同内涵不同专业名称或同专业名称不同内涵的现象。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这种专业名称的不规范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定位、教学管理、招生等工作,甚至影响到对人才能力结构的了解和毕业生的就业。针对这种专业设置随意、专业名称不规范的现象,进一步规范高职教育领域的专业名称,200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并组织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共设19个大类专业,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管理办法》规定“所设专业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的结合,并兼顾了与本科专业目录的衔接。专业名称采取了‘宽窄并存’的做法,专业内涵体现了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特点,同一专业的名称,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且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于特点。”同时对专业设置的权限也做出了明确的合理的规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检查、评估等方式,依据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实际情况,核定学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类范围和新增专业的数量。学校依法自主设置的专业应报所属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省级教育性质部门指导院校设置和调整高职高专专业时,还应注意:根据有关规定制定《目录》外专业设置标准与听证制度,以保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卢洁莹,2010-7)。这在我国高校专科层次专业设置管理中是第一次,《专业目录》和《管理办法》使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名称上有“规”可循,增强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同时使专业设置及其管理也更加规范化。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奠定了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基础,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四个基本特征,即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结构合理,即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专业结构、专业区域结构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并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灵活开放,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特色鲜明,就是专业建设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发展,指高职院校要具有根据市场变化、社会需求不断进行专业调整的能力,扩大专业建设自主权。

由于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重视,2003—2005年,共发表关于专业建设的文章1112篇,研究成果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研究主题相对集中,主要关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问题,研究者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意义、依据、原则、特色与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第二,高职专业建设的研究者队伍开始多样化,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学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例如姜大源撰写的《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提出专业与职业密切相关,专业建设必须遵循职业性的院校,教育主管部门、较大规模的学校开设新专业或调整专业结构时,可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而任君庆撰写的《课程开发与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则进一步关注到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的整合,提出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分析行业企业、教育与市场、人才规格、学习者以及学校教学的实际需求,设计出相应的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第三,在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开始将研究选题集中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上来,这一时期,出现了2篇硕士学位论文以及1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聂莉琼撰写的《深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研究》、范珍撰写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构想》以及杨光撰写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市场性研究》,这说明青年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问题。第四,这一时期,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领域,也出现一些借鉴国外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性的文章。主要有尚慧文、高鹏的《澳大利亚TAFE的专业设置与课程模式》、黄日强的《德国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教学》以及关守义撰写的《日本专门学校的就业与学科专业设置》。总之,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已经逐渐升温,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3.深入阶段:2006—2010年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人口结构变化加快、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种趋势与走向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不均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也呈现出区域性的发展特征:一方面,人才培养呈现区域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与重点也将呈现出区域化。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才能实现与产业机构发展的互动。为此,2006之后,推动高职院校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国家政策和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各地要引导示范院校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意见》还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建设500个左右的专业群,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2006年,教育部又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这一阶段,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也暴露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存在的软肋:一是出口依存度高,二是高投资、高耗能的增长模式。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并将对产业结构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从而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调整自身专业结构。这种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多少地方应用型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中小企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场所。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在政府调控下,我国经济开始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销型,其劳动力需求也将从低端的生产、加工的劳动者转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营销等中高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尽快调整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才能适应这一要求。第二,金融危机也为我国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带来契机,产业中产品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将发挥更大作用。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产业结构的核心,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整体协调,合理规划区域内急需专业、强势专业、特色专业,并合理引导高职院校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专业结构。

在上述两方面背景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研究成果丰富,共有4302篇研究文献,并出现了4本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专著。这一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的焦点转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以及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这一时期,由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对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向导下,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探索专业群建设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从理论上为专业群建设寻求支撑。可以说,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走在理论研究之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如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调整自身专业结构,为产业结构升级服务。

(2)定量研究受到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者们普遍从省市的实际出发,调研本省专业结构现状并分析其与区域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改进建议。主要有鲍燕、王辉发表的《吉林省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对策》、周龙军发表的《广西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研究》,还有湖南省、江西省、辽宁省等多省份的研究成果出现。

(3)关注到专业建设制度研究。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可以导引特定领域的实践价值,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实践领域中各种内在的关系。专业建设制度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有学者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制度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卢洁莹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制度概念及特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制度的生成》两篇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