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结晶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论者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如何进一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教学实验实训如何进一步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三是教师教学能力如何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四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进一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五是教学管理制度如何进一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特点的要求(苏志刚,2007-9)。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方略
1.合理定位建设目标
有研究者指出,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关键在于目标定位。论者结合院校建设经验,对这一目标定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思考:按提高综合实力的要求建设学校、按社会需求建设重点专业、按健全人格目标培养学生、按职业岗位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按企业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构建教学团队、按工学结合模式开发项目课程以及按产学研结合密切校企合作(李振陆,2008-1)。
2.在行动研究中推进
有研究者认为,国家示范性建设就是高职院校内部全体师生共同教育实践创新的过程,是对国家示范性建设方案在实施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乃至一线教师都是教育实践创新的探索者。他们的工作内容不尽相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体验也是多样化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行动研究的过程与示范性建设是相契合的。论者认为,国家示范性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遵循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观察、行动与反思过程。在示范性建设进程中开展行动研究,就是要把随意的、不全面的认识和浅层的理解变为有意识的自觉追求。论者主张,全体高职院校人员用行动研究的眼光审视国家示范性建设,将大大拓展教育实践者的视野,提高示范性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将国家示范性建设推向更深层、更高层次。具体而言,在行动研究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容包括“始于谋划”、“立于行动”、“调(调整)于观察”和“推进于反思”四个步骤(陈建民,2009-18)。
3.实施项目管理
结合示范院校建设经验,有研究者指出,项目管理应广泛应用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它提高了管理效益,提升了管理绩效,促进了内涵发展,提高了办学质量。项目管理给传统管理模式带来极大的变革,学校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应注重项目管理策划的前瞻性与系统性;协调沟通的艺术性与有效性;制度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方华、陈正江,2010-30)。
4.整体策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前司长张尧学(2007-3,4)指出,启动和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他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还要高度重视两项工作:其一,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其二,要使学生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张尧学认为,示范性高等职业建设院校不能走封闭式的办学老路。要用开放的方法去建设专业,也就是向学校所服务的产业开放,向所服务的社会开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际上要建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与产业、社会深度融合,为他们提供既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又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的人。有研究对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成稿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整体策略,其包括:突出内涵建设、加强工学结合、重视后期建设、倚重经费安排的合理性、关注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以及注重特色建设等(曾志军、童乃诚,2007-3)。还有研究者提出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注意事项”:重视宣传工作、注重实施过程及强化示范辐射能力等。论者提出的整体战略包括:第一,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第二,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第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第四,校园文化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五,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第六,深化改革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第七,品牌特色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骆文炎,2010-2)。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系统建设
1.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等问题所形成的系统、成熟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对应着大学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要素观(学生观、教师观、资源观等)、教育管理观等。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大学自身根本问题的一般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大学理念反映大学的普遍性,办学理念说明大学的特殊性。大学办学者要在掌握和遵循一般的大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的时代背景、定位及其办学层次、学科结构和办学形式,确定和实施办学理念。
有研究者以2006年和2007年7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建设方案为依据,运用文献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了相关院校的办学理念,得出了有益启示:第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应着眼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建设同步,力求各种功能协调作用。在市场经济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应以人的发展为社会建设的旨归,抓好人才培养,以技术创新为科研重点,全力服务社会建设。第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在空间上应放眼同样条件和时期的办学实践,提炼办学经验。在一个时代的大环境下,办学者应把握时代走势,放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发展。第三,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在时间上应持续创新,回应各个时代的不同主题。随着时代的变换,办学者应在总体继承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办学理念,应答各种内外部条件的要求(汤敏骞,2010-5)。
结合相关办学经验,有论者从“办什么样的高职”和“培养什么样的人”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以人为本创品牌,团结学习建一流”的办学理念。论者指出,这一办学理念包括三大战略:第一,实施“人本战略”,培养一流人才,建一流师资读物;第二,实施“品牌战略”,构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第三,实施“文化战略”,实现团队学习,创建学习型学院。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培养具有“德、技、力(及学习力和创新力)”三位一体核心能力的人(杨金华,2009-22)。
2.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有研究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即高等性和职业性,这是高职院校的共性。高职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共性,也包括由于受办学时间、地区、学校类别等限制而形成的个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个性包含于共性之中,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与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等五个方面。目前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的问题主要是:办学模式趋同化、办学特色宽泛化、培养模式传统化、教学改革传统化以及管理体制行政化等(叶鉴铭,2008-8)。
3.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研究者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主体联合模式”以及“复合模式”等人才培养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这些模式建构的“切入点”和“专业适应性”两个方面进行差异分析。同时,论者认为,不同模式也有着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包括:以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基本途径;以课程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胡斌、俞玮,2010-8)。
基于对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实证分析,有研究者对示范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刘松林,2009-1)。通过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分析,论者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模式提法过多、培养模式表述不清、培养模式结构紊乱、培养模式内容浅表化和关键要素缺失等问题。论者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认识上的偏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制订培养方案、确定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施、进行教学管理的比较稳定的结构化样式和运行方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由不同要素构成,主要有培养方案、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各要素本身的构造复杂、体系庞大,他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紧密、有机的关系。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引起相关要素及其关系的变化,最终导致模式本身的改变。对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错误理解,往往导致结构紊乱、要素缺损等问题。其次是建构上的缺陷: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经过长时间理论和实践检验的稳定的结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后不容易发生质的改变,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是随便拈来、拼凑而成的。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暴露出问题:重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和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而轻企业内的实践课程规划;重人才培养途径,而轻教学运行机制安排;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名”,而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者提出了示范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相关建议:第一、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系统考虑的问题包括①本校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本校或本专业在当地的经济、社会、教育环境中的办学定位是什么?②高职教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什么?③高职学生如何学习,才是最有效的?④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什么?选择核心课程的理由是什么?必需的通识课程有哪些?为什么?⑤什么教学方法最适合高职学生?理由是什么?⑥怎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什么这样评价?第二、培养模式的要素包括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第三、不断优化培养模式的结构体系,发挥培养模式的最大效益。第四,人才培养模式的命名原则:模式名称应体现模式的主要特点,反映模式的内涵特质;考察模式的产生过程,模式命名时应抓住关键环节、事件和人物;模式名称应当简洁,字数不宜过多,应便于识记;模式名称要悦耳,读起来要朗朗上口。第五、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培育品牌意识。
4.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有研究者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和高目标的过程。所谓高起点,就是要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找准本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中最需要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从强化特色和提高质量的难处入手;所谓高标准,就是要强调建设过程的精细化,即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策划、细化任务、细化指标、细化监测;所谓高目标,就是要在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等难点问题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真正为其他高职院校做出榜样和示范。
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点,是当前国家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重中之重。专业建设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相关论者指出,市场需求就是一种导向,示范专业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高职唯有把握住这种市场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这是专业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它决定着专业开设和特色形成的成败。示范性高职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教师培养,创建以项目驱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导向的需要,加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服务市场经济需求意识;根据市场导向性,建设高度共享的市场急需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廖克玲、李洛,2007-4下)。
基于对第一、二批7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实证分析,有研究者指出,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覆盖面广、数量较大、专业领域发展不平衡、冷热差异明显等特点。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规模过大,专业内涵建设相对滞后;二是专业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凸显;三是贪大求全,“综合性”办学趋势明显;四是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弱化;五是专业门类多,关联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大。为此,要采取转变观念、合理设置、发挥特长、适当调整、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严格监管等策略(吴兵团、杨新宇,2009-12)。
5.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管理改革
管理是效益的保证,提高效益是管理改革的唯一目标。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益,即提高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水平。有研究者认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同时,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保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创建具有示范性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必须以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管理实践探索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管理改革要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力;二是要能够提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三是要能够提高校内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四是要能够提高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的能力(冯渊,2009-3)。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相关论者总结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主要经验,这些经验包括:构建扁平式组织管理体系、建立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完善精细管理、加强师资队伍管理等(冯渊,2010-7)。
6.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需要,应当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摆在学校工作中的突出的位置上。既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示范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也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有论者提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具备独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双师素质、较强的职业教育市场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陈小燕,2009-3)。
有论者指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问题主要是:素质不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职称与专业水平偏低、知识结构及年龄结构不合理、心理压力过大等(邓志良,2009-9)。
根据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相关研究者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完善包括兼职教师在内的聘任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引进与培养高层次人才、优化整体结构、加强梯队建设、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制、提高哲学修养等(陈小燕,2009-3;邓志良,2009-9)。
7.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
就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概念,有研究者进行了理论探讨。论者认为,人们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角度和范畴。有的观点强调“生产性”,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指能够生产出真实产品或提供真实服务的实训基地,并且以开展实践教学、在真实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有的观点强调“真实性”,认为生产性实训就是要尽可能真刀真枪地干,让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增长胆略;也有的观点强调“仿真性”,认为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教学基地都属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刁瑜,2010-29)。
有研究者认为,实践教学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论者认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体现生产性,使校园成为大职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体现教学性,使企业成为大课堂(张春满,2010-3)。
结合相关研究,目前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理论探索深度不够;二是合作模式创新不够;三是校企融合程度不够;四是校际资源共享不够。相应的对策包括:深化理论研究、共创校企合作新模式、引企入校、建立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变消耗型为生产经营型等(刁瑜,2010-29;张春满,2010-3)。
8.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的是建立一个高效、实用应用简便而内容丰富多样、功能齐全的教学资源库;将信息技术广泛、充分、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建立一支掌握先进教思想和理论,具有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自如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队伍。
有研究者对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赵佩华、眭碧霞,2009-10下)。首先是教学资源建设的要素。一般而言,任何一个教学资源库都包括四种要素:客观资源、教育理念、技术手段和人力资源。客观资源就是反映相关学科知识点的客观信息,一般以文字、图像、声音符号表示属于显性的资源,可以依靠数字化传统资源获得,也可以在新技术条件下创造新的资源。教育理念就是开发者秉持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一般以隐性的方式融入到资源中,是整个资源库建设的灵魂。技术手段就是使得资源以数字化显示出来并传播出去的技术,是教育资源库建设最基本的支持条件。人力资源就是指开发者和使用者在所开发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终结性的资源中开发者起主导和支配作用,而在过程性的资源中则需要开发者共同推动资源的发展完善。建设一个优质的教育资源库必须具备整体意识,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将四要素整合起来,使之发挥整体功效。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及教学单位的管理标准,教学和教学管理标准的专业标准库(如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大纲);建设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术论文、学术会议资料,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报纸资料,专业文献资料的专业文献库;建设体现专业学科特色,体现地方经济特色,体现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专题类的特色资源库;建设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主的涵盖专业主要课程的专业课程库(如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项目/案例库、试题库、课程考核办法);建设专业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专业素材的专业素材库;建设以专业和各课程为子集的综合试题库;建设以一个完整项目/案例为单位的,通过学习分析实现知识迁移、技能掌握的项目/案例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步骤分五步:一是做好规划;二是确定标准;三是开展培训;四是征集资源;五是资源审核、发布与维护。
此外,资源库建设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资源库建设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引进他们的标准,实行企业需求在前,学校开发在后;课程开发在前,资源建设在后;课程标准在前,课程设计在后的原则。应注意的问题包括:资源库建设的系统性、个性和动态性等。
9.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有研究者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进行了探讨(刘晓,2008-6),论者认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特征是“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融入行业、企业文化,职业特色鲜明”和“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管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实现途径是: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发展共识,实现“服务至上”、“追求卓越”的理想价值;第二,创建以学分制为龙头的制度体系,营造激励教师主动进取,学生自主学习的制度环境,保证开放式教学秩序;第三,加强图书馆与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更大范围的共享;第四,实行“团队分享型”课堂管理,营造开放式教学文化;第五,建设管理队伍,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学院“明星”,建构文化建设体系。
有观点认为(魏寒柏、张海峰,2008-35),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责任在于“引领社会文化取向”和“凝练高职院校精神”;其建设原则是“继承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主流性与多样性有机统一”和“区域性、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也有相关研究认为(宋建军等,2008-3),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重视特色文化建设”、“坚持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建设”、“坚持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文化建设”等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