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关多媒体设计的两种观点

有关多媒体设计的两种观点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多媒体的一个应用性目的就是探索多媒体呈现的设计原则。因此区分多媒体设计的两种取向是很有用的。它通常关注的是多媒体技术中的那些最新发展,因此,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者们关心怎样把多媒体技术并入到新兴的通信技术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是:那些与人类大脑工作方式相一致的多媒体设计比那些与人类大脑工作方式不相一致的设计能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这个前提也是第三章的中心要旨,在第三章我们论述了多媒体学习的一个认

多媒体教学信息提供了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学习技术——一种能促进人类学习活动的系统。研究多媒体的一个应用性目的就是探索多媒体呈现的设计原则。因此区分多媒体设计的两种取向(即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取向和以学习为中心的设计取向)是很有用的。

多媒体设计最简单直接的取向是以技术为中心的取向。这种取向以研究多媒体的实用功能为出发点,考虑的问题是:“在设计多媒体呈现时如何运用这些功能?”它通常关注的是多媒体技术中的那些最新发展,因此,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者们关心怎样把多媒体技术并入到新兴的通信技术中(例如无线接入万维网或虚拟现实环境中交互式的多媒体呈现)。其研究的各种问题常常会涉及对媒体的研究——确定哪种媒体技术在呈现信息上最富成效。比如说,媒体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网上课堂——学生从计算机屏幕的一个窗口上看到老师——的学习效果是否与学生在真实课堂——学生真正坐在教室——的学习效果一样好。

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取向存在什么问题呢?一本关于20世纪教育技术的评论专著指出,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取向一般来说不能在教育中产生持续的促进作用(Cuban,1986)。例如,当电影在20世纪初诞生时,人们对这种视觉媒体技术促进教育寄予了厚望。1922年,著名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就预言“电影必将革新我们的教育系统,在不远的将来,它即使不是完全地取代课本的用途,也将基本地取代课本的用途”(Cuban,1986,p. 9)。就像当今认可视觉媒体强大功能的看法一样,爱迪生宣称“电影有可能用来教授人类任何一门分支领域里的知识”(Cuban,1986,p. 11)。尽管这个预言宏大绚丽,但这本教育技术的评论专著指出“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用到电影这种技术”(Cuban,1986,p. 17)。20世纪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影取代书本的预言是无法实现的。

看看另一个令人失望的例子,这个例子可能会让你想起当今关于万维网具有教育潜力的看法。1932年,俄亥俄州广播学校的创建者本杰明·达罗(Benjamin Darrow)声称无线电广播可以“把世界带进课堂,让最优秀教师的教学和最伟大领导者的灵感能广泛地被大众分享……”(Cuban,1986,p. 19)。他的同事,俄亥俄州广播学校的董事威廉·利文森(William levenson)在1945年预言:“教室里的无线电接收器将和黑板一样普及”,“无线电广播教学将会融入校园生活”(Cuban,1986,p. 19)。当我们现在忙着给学校和家庭安装电缆以接收英特网上的教育内容时,大家无不沮丧地发现这场人们异常热情所倡导的无线电广播运动的结局是:“无线电广播到现在还没有成为教育家族中羽翼丰满的成员”(Cuban,1986,p. 24)。

第三,想想教育电视的伤心历史。教育电视是一种将电影的视觉功能和无线电广播的覆盖面广泛的优点结合起来的技术。在1950年代,教育电视被人们吹捧为能用来创立“大陆教室”(continental classroom),由此人们能“以更少的成本接受更好的教育”(Cuban,1986,p. 33)。然而,一项研究综述的结果表明教师即使不是根本不使用也是很少使用教育电视。

最后,再看看最被广泛赞誉的20世纪的技术成就——计算机。计算机的技术支持与电影、无线电广播以及电视的技术支持不一样,但它同样被寄予革新教育的厚望。就像当今人们认为计算机技术有增强心智的能力一样,在1960年代期间,计算机教学机器被认为最终会取代教师的位置。第一次大规模的应用计算机媒体技术发生在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的推广中。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计算机先呈现一个简短的画面,要求学习者作出回应,计算机再向学习者反馈学习结果。尽管人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但可靠的评估表明,1970年代的基于计算机的两个大型辅助教学系统——PLATO和TICCIT并没有比传统的教师进行的教学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1996)。

我们从20世纪这些强大的教育技术令人沮丧的历史中可以学到什么呢?尽管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基于不同的技术基础,它们却走了一条相同的道路:开始,它们都有着将如何革新教育的美好前景,然后,就有了把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学校中去的最初的热潮,最后,几十年过去之后,人们清楚地看到,那些希望和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落了空。

这些看起来似乎能开发人类视觉潜力、引领世界范围内学习的技术存在什么问题呢?我认为导致这些令人沮丧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倡导者们采用了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取向,他们不是让技术去适应学习者的需要,而是迫使学习者去适应这些最新技术的要求。因此,倡导多媒体教学采用技术的驱动力来自各种技术的强大功能,而不是来自为了促进人类认知的兴趣。他们关注的是给人们提供使用最新技术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各种技术支持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学习。

我们还准备重复这条老路吗?在多媒体技术领域里,先是很高的期望,再是大范围的应用,最后是令人失望的结果。在我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取决于我们是否继续采用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取向。当我们思考“我们能用多媒体技术干什么呢”时以及当我们的目的是“推广技术”时,我们使用的正是已有100多年失败历史的以技术为中心的取向。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是除了以技术为中心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设计取向。它以理解人类大脑如何工作为出发点,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用多媒体技术来促进人类的学习?”其核心就是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人类认知能力。研究问题关注的是各种设计特征与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之间的关系,例如把加重学习者视觉信息加工通道负荷的设计特征与那些减轻学习者视觉信息加工通道负荷的设计特征进行比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是:那些与人类大脑工作方式相一致的多媒体设计比那些与人类大脑工作方式不相一致的设计能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这个前提也是第三章的中心要旨,在第三章我们论述了多媒体学习的一个认知理论。

诺曼(Norman,1993,p.xi)为在技术设计中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即他称之为“以人为中心”(human-centered)的技术进行了强有力的辩护:“今天我们是在为技术服务,我们需要把以机器为中心的观点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技术应该为我们服务。”这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一致。诺曼(1993,p. 3)指出技术如何“使我们变得更聪明”——那就是,技术可以扩展我们的认知能力。诺曼(1993,p. 5)把能促进大脑活动的工具统称为认知人工制造物(cognitive artifacts):“任何被人类发明用来促进人类思维或活动的东西都可以被看作是人工制造物(artifact)。”心理工具的例子有语言和算术;物理工具的例子有纸张和铅笔。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项新的认知制造物,计算机技术是一项标志性的发明,它具有的促进人类认知的潜力是前所未有的。

诺曼评价道:“许多科学和技术对机器设计都持以机器为中心的观点,”结果,“本来是想用来促进人类认知的技术……更多地是阻碍和干扰了人类认知。”相反,诺曼(1993,p. 12)关于技术设计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的观点是:它使“技术……能够弥补人类能力的不足,帮助完成人类自身不太适合进行的活动,帮助增强并发展人类自身能较好完成的活动”,这种旨在提高人类认知的多媒体技术的设计正是我们创造的被诺曼称为“使我们变得更聪明的东西”这个大型工程中的一个典型作品。

兰道尔(Landauer,1995,p.3)在他关于计算机技术的评论文章中声称:“计算机信息革命被广泛认为和前两个世纪的工业革命一样重要”。他进一步描述了计算机技术应用中的两个主要阶段——自动化阶段(automation)和增强阶段(augmentation)。在自动化阶段,计算机被用来代替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从制造业中用的机器人到医学中用的各种成像设备(例如,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再到电子通信中利用计算机完成的各种转换。然而,兰道尔(1995,p. 6)发现自动化阶段已发展到尽头了,因为几乎所有容易自动化的任务现在都已经计算机化了。

计算机应用的第二个阶段——增强阶段——是利用计算机来提高人类在各种复杂的认知任务中的表现。“增强阶段”包括设计“作为人类的副手、助手和得力的工具”的计算机系统(Landauer, 1995, p. 7)。但是,兰道尔(1995, p. 7)对增强阶段的进展颇感失望:“正是在这个地方,我们失败了”。在增强阶段的工作中对计算机技术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时遇到的一个主要挑战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设计还很难实现”(Landauer,1995,p. 7)。用于促进人类有意义学习的多媒体学习环境的设计就是运用计算机来增强或促进人类认知的一个实例,因此它也是兰道尔所谓的增强阶段中的一部分。

图表1.2总结了多媒体设计中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取向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取向之间的差别。

图表1.2 多媒体设计的两种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