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关多媒体学习的两种比喻

有关多媒体学习的两种比喻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其根本性的比喻就是多媒体是有益的交流者;根据这个比喻,多媒体是意义获得过程的向导,即人们知识建构过程的助手。图表1.3总结了关于多媒体学习的两种观点的不同之处。

设计时如何运用多媒体取决于设计者对学习概念的理解,本节中,我要探讨关于多媒体学习的两种对立的观点——多媒体学习是信息获得过程(multimedia learning a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和多媒体学习是知识建构过程(multimedia learning as knowledge construction)。如果你把多媒体学习看成是信息获得的过程,那么多媒体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系统;如果你把多媒体学习看成是知识建构的过程,那么,多媒体就是认知的一种辅助性工具。

根据信息获得的观点,学习就是要把信息加入到人的记忆中去。这种观点必然伴随着对这样一些问题做出假设:所学对象的性质、学习者的性质、教师的性质以及多媒体呈现的目的。第一,学习的基础是信息——一种能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去(就像从计算机屏幕上移到人脑中)的客观对象;第二,学习者的工作就是接收信息,因此,学习者是一个被动的个体,他从外界接收信息并把它们存入记忆;第三,教师的工作——在本书中,则是多媒体设计者的工作——就是呈现信息。你可以看出,在这种学习观中,教学内容的责任在于教师,这与教学的信息传播观相似;第四,多媒体呈现的目的是尽可能有效地传播信息。其根本性的比喻就是多媒体是一种传递系统;根据这个比喻,多媒体是向学习者有效地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信息获得的观点有时也被称作空器皿(empty vessel)观,因为学习者的大脑被看成是一个空空的容器,需要教师往里面填满信息;同样,有时信息获得的观点也被称作传递(transmission)观,因为教师传出的信息将被学生接收;这种观点有时还被称为物品(commodity)观,因为信息被看作是一件可以从一处搬到另一处的物品。

信息获得的观点存在什么问题呢?如果你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一些孤立零碎的信息,那么我找不出这种观点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对呈现材料的理解,那么这种观点就不会对你有什么帮助,更糟的是,它还与人们如何学习复杂材料的研究相冲突(Bransford, Brown & Cocking, 1999; Lambert & McCombs, 1998)。当人们正设法去理解呈现材料——例如一节关于汽车制动系统如何工作的课——人们并不是像磁带录音机那样详细地录下每一句话,而是注意呈现材料的意义并根据他们先前的知识去解释它。

相比之下,根据知识建构的观点,多媒体学习是一种获得意义的活动,其中,学习者试图从呈现的材料中建立连贯一致的心理表征。与信息不同(信息是一个可以从一个人的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脑中的客观的物品),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并且不能以一个确切的形式从一个人的脑中传递到另一个人脑中。这就是为什么给两个学习者呈现同样的多媒体信息,却产生了不同的学习结果的原因。再者,根据知识建构的观点,学习者的任务是理解呈现材料的意义,因此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意义建构者:他接受到多媒体呈现,努力组织那些呈现材料并将其整合成连贯一致的心理表征。第三,教师的工作是在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加工过程中给他们提供帮助,因此教师是一个认知向导,他提供必要的指导来支持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如你所见,学习的责任落在了学习者身上,而教师则充当了促进者。第四,多媒体呈现的目的不仅是呈现信息而且也引导学生如何加工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决定应该注意什么内容,应该如何在心理组织它们以及应该如何把它们与以往的知识联系起来。总之,其根本性的比喻就是多媒体是有益的交流者;根据这个比喻,多媒体是意义获得过程的向导,即人们知识建构过程的助手。

图表1.3总结了关于多媒体学习的两种观点的不同之处。我在本书中赞同知识建构的观点,因为它与以人们如何学习为基础的研究更加一致,与我的目的即促进学生对呈现材料的理解更加一致。我认为多媒体呈现的目的不是要把学习者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而是要帮助人们理解呈现材料中的那些重要的内容。这本书反映出,学习的概念已经从能够记住并重复信息转变成能够发现并利用信息。举例来说,布兰斯福德(Bransford)等人(1999, p. xi)提到“在最近30年中……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的观点已经从注重勤奋训练和练习转变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总之,当我们的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他们所学习的东西并能运用这些东西时,知识建构的观点提供的学习概念会更有用处。

图表1.3 多媒体学习的两种比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