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场发挥的尺寸
相声水平到一定高度后是否可以不按词说?
杨电门
说相声,讲究的是「死纲死口」。死到什么程度?死到每一个语气高低,每一个停顿的长短。马三立在电台直播说《买猴儿》可以一心二用,白全福失聪后仍能照常捧哏,这都说明他们的艺术是死纲死口的。那为什么又说相声是剧场艺术,现场表演跟看电视听广播不一样呢?因为演员要根据现场情况变化节奏,「马前」或「马后」。至于换词儿,此为大忌!能不换就不换。
咱们常说的「现挂」,其实常听到的现挂也都是提前有准备的,比如田立禾表演《托妻献子》,卖报纸吆喝新闻,每次的新闻都不一样,结合了时事,这也都是提前「上挂」的。还有一些应对现场突发情况的现挂,如有人上花篮,台下有人争吵,有人上厕所,等等情况都有预备稿。遇到两次摔茶杯,你就能发现演员必问:「逮着(老鼠)了吗?」。
演员上台之初,往往要先使「垫话儿」,「垫话儿」是灵活的,演员可以跟观众谈谈心,然后瞅准机会,一句「瓢把」转入正活。垫话是纯即兴吗?也不算是,使垫话儿是有目的性的,为了拉近感情,聚拢耳音,最终引入正活,不能天马行空口若悬河。有经验的演员肚里有货,垫话自然能侃侃而谈,年轻演员多少要打一个腹稿。
至于纯粹的脱稿的即兴表演,相声不可能。我看脱口秀表演也有稿子,估计他们也不行。可能只有动物园的狗熊可以,它们不管怎样都能引人发笑。
中央电视台在某次电视相声大赛的颁奖晚会上,硬逼着师胜杰和侯跃文「台上撞」了一次,这种违反艺术规律的事,自然效果不佳。侯跃文新剃了秃头,一劲儿暗示师胜杰以此抓哏,师胜杰一直没领会,最后生硬地转入「学评戏」草草收场。
相声之所以好笑,因为相声有精巧的结构,三番四抖,层层铺垫。而在台上信口开河,没准没谱的表演,全都是背离相声的艺术规律的,是应当唾弃的。
——————
有人说读到最后一句「应当唾弃」,终于明白我是一个顽固的守旧派。好吧,说唾弃是有些过了。我本来想写「是不值得提倡的」,想了想,也没人提倡信口开河啊,但是很多演员也不追求死纲死口了。要是艺术追求背离正轨么,我不唾弃,我拿眼角夹他行不行?
2016-02-24
信浮沉
这个东西要辩证地看,极端的说是或不是都是过于主观的判断了。
理论上,所有的现场表演,都包含「死词儿」和「活词儿」两部分,或者说叫做「排练内」或「临场发挥」两部分。不只是相声,声乐、器乐、戏曲、戏剧等等,没有任何两次现场演出是完全一样的。当然,不一样的也不只是台词,还包括身段、节奏、情感等等。
相声也是这样,即使台词一字不改,也不能叫「死纲死口」,因为除了「死纲」还有「死口」,就是节奏、情感、配合这些。现挂这个东西也分两种,一种是真现挂,也就是完全即兴产生的;一种是「假现挂」,也就是有类似案例或准备的现挂。我们来分析一下一个或一对相声演员的「标准」成长过程。
最初的学习阶段,演员可能是完全的模仿,因为能力不足以支撑「活词」。他的表演可能和经典版本几乎一样。而「临场发挥」部分往往是不希望发生的——失误或者抖机灵抖错了,起到的往往是减分作用。
进一步,当他(他们,下同省略)熟悉了舞台,有了一定的经验,他开始尝试加大活词的部分,这样一来可以弥补「死词」不熟,功夫不纯的漏洞,另外会有一些好的剧场效果。但是限于水平,这些临场发挥有好有坏,有的时候效果好了,但整个段子的节奏、意义减分了。
再进一步,他功夫纯熟,经验丰富,能够有效而正确地使用现场发挥。他对于现场发挥开始有分析和挑拣,并不会把每一个心里转的念头都说出来。这一个阶段的临场发挥往往非常有效,尤其发生在两个优秀的但不常合作的演员身上,他们彼此刺激,互相感染,又互相懂得现挂的尺寸和方法,知道如何收放。很多经典的音像版本都是这个路子。
再进,演员会有意地减少发挥的比例,在效果和「影响主体」两者的考虑上,以两害取轻为目的。在不要现挂的桥段或气氛下不会主动现挂。这一阶段如果两个演员是老搭档,那就进入了死词和活词最完美的平衡。死词部分无懈可击,活词部分精彩而不出圈,双方彼此弥补,心意相通,如有灵光乍现,必成经典现挂。个人认为这个阶段是相声演员最好的阶段。
再进一步,随着年龄和心态的变化,演员会趋向完全死词,活词的比例越来越低甚至没有。相声进入欣赏阶段,绝不会因为效果影响艺术性。句句经典,但是艺术已经失去了血液的流淌。有的演员活到老学到老,这个阶段很晚或很不明显,但往往限于年纪精力,现挂效果也不如从前了。
有三种演员是我认为非常不值得推崇的。第一是到老没准词,第二是一辈子死背词。这两种往往是限于天赋。第三种最可气,就是刚学就一嘴活词,从没死纲死口的使过。学习也以效果最劲爆和现挂最多的版本为蓝本。这样的演员,既不会好好使活,也不用想会好好现挂。
2015-1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