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考生在写作申论文章中的对策措施时存有三点不足:一是由于写作水平所限,照抄照搬给定资料中的一些做法;二是对策措施过于陈式化,论点论据很好很规范,但没有新东西表述论证,成为“空壳文章”或“八股文”;三是对策措施写作混乱,想到哪写到哪,条理不清。
写好申论文章中的对策措施是考试能否成功的关键。
第一,论据即对策要点须规范,要有新意。如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问题,有篇文章的论据叫“树四气”:一是要有朝气,二是要有才气,三是要有骨气,四是要有正气。这里的朝气、骨气都有新意,四个论据也比较规范,词句排比齐整。对考生而言,对策部分的要点不十分难写,但写出新意,就很困难。如对生活低碳问题的对策要点,考生先多考虑几个,比如: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促进节能减排;改革垃圾管理,实施分类处理;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完善政策法规,引导低碳生活;重视家庭低碳,倡导从我做起;规范公务行为,做好低碳示范;实施垃圾减量改革,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等。对上述对策措施进行选择加工,尽可能写出既有新意又比较规范的对策措施。根据上面的思路,考生可归纳成以下对策措施:⑴理念至上,合力减排;⑵垃圾减量,多管齐下;⑶突出重点,限高制高。理念至上就是强化生态意识;垃圾减量有许多措施;限高制高就是限制公务高碳消费,制约富人高碳生活。对策措施要点写好了,接下来论证就比较容易了。
有的考生还表示,在申论考试中,一时想不出或想不好对策措施。这里有一些小窍门供参考。一是“拔高”,就是将给定资料中的对策措施进行“拔高”,变成考生自己的思想。如对环境保护问题,资料中列举了某市采取“用钱买排污”的对策措施,对此,考生可对“用钱买排污”作法进行“改变”,“拔高”成“创新环保机制,实施多元管理”,或拔高成“排污权交易”。二是“变型”,对策措施的“变型”实际上是理论的嫁接。如对“用钱买排污”,可变型成“创新有偿排污机制”或“组建环保公司,推行集约治理”,也可变型成“堵疏结合,变堵为疏”等。三是“倒置”,对策措施的“倒置”,也就是将原有的观点改变成为相反的措施提示。如“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树“四气”,考生可将原对策作“倒置”处理,就成了干部作风建设要防“四气”:一是防娇气,二是防傲气,三是防邪气,四是防泄气。这样一倒置,对策也能出新意。
第二,论证要严密,要深刻。对策措施的论证水平是检验写作水平高低的标杆。许多考生在写作时,认为对策要点写到了,证论一般化地做些叙述就可以了,这是不正确的。申论文章的对策措施,就是考生的思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千方百计地写好,写成新意。如提出“垃圾减量,多管齐下”这个对策要点,论证时,就要在“多管”上下工夫。可以用推行宾馆餐饮打包制、少用一次性用品、推行净菜改革、实施废弃食品集约利用等措施。其亮点可以在:就餐剩菜硬性打包制、家庭垃圾排放奖罚制等。对策措施中的深刻论述,主要是在论证中,既要有实证,又要有理论深度。如“垃圾减量,多管齐下”的论证,考生要抓住社会反映强烈的贫富不均,即富人高碳生活,穷人低碳生活,以及行政机关铺张浪费等社会现象,进行深度地论述。考生可写作成:“垃圾减量,首先要从富人开始,对少数富人生活中的奢侈消费,排放大量垃圾之行为,要从法律、税收、道义等方面加以限制。”这段文字就很有深度。另外,在对策措施中也可以用极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去加深文字的表达深度。如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中,考生可以写出这样通俗的话语:“要改善民生,先要从改善底层百姓的‘吃喝拉撒’做起,让他们的家中能放得下张床,饭桌上有碗青菜萝卜,生了病配得起‘阿莫西林’。”话语看似通俗,但寓意却十分深刻精到。
第三,对策措施不能脱离实际。创新与亮点,是在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基础上的创新,不是空发议论。考生要把握好这个“度”。如对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你可以写行政机关的节能减排,也可写垃圾回收奖罚制度,但你如果不切实际地作出“大排量汽车限购或限制度”,想法虽好,但不符合法律法规,有侵害公民权利之嫌疑,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
第四,对策措施要注重文字的质量,一篇申论文章,如果有几处新颖的文字修饰,文章也能增加色彩。有些考生能写出一些文学、诗歌、散文中的新颖语言,但对社会问题的表述就显得无能为力,其原因是对社会问题了解不够,钻研较少。每个社会问题都有一些专业的词语,也有一些共性的词语,考生要通过学习掌握部分常用的专业词,这对申论写作非常有用。如对民生问题的表述,就有善政、惜民、惠民、民怨、体恤、喝彩、经适房、被救助等词语,这些词语应用得当既可充实文章内容,又可给文章增添色彩。如在建设服务型政府问题上,考生可用通俗的“一周三天会,政绩一大堆”来形容会议太多太滥之风和虚假的政绩观,也能给文章添彩。其实,如果考生只要留意报刊、杂志或者中央文件中,或者相关领导人的讲话中,总会找到几处或几个新词,这是作者刻意使用的,是文章创新的一种方法,考生要好好领悟,借鉴技巧,为我所用。但要注意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新的词句或者词语不能太多,更不能滥用,否则就写成了一篇不伦不类的“调侃”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