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稿的加工

信息稿的加工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有篇信息反映全县耕地撂荒情况严重,而实际上只是根据一个乡的情况得出的片面结论。如,一篇题目叫做《乡科技站亟待整顿》的信息稿件,开头先写了乡科技站近年来逐步萎缩,目前能发挥作用的只占1/3,其余的已名存实亡。这篇信息的主旨是反映乡科技站存在的问题,而中小学教师收入问题与科技站的问题是两码事,显然已游离于主旨之外,应当删去。

比较高端的信息机构里,信息工作的大量任务是对原始稿件的加工处理。譬如笔者过去工作过的某市委办公厅信息处,十几名工作人员,整天干的就是对区县局等单位报送的信息原件进行加工,好像一个大编辑部。因为下面报送的信息中,其内容、结构、语法、修辞等不一定符合要求,从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稿件都要加工、修改后才能刊发上报。

信息稿件中需要加工、修改的方面主要是:

稿件的基本事实是有价值的,但表述含糊,逻辑混乱,需要理顺思路,调整结构;

稿件所引用的事实不够准确,数字前后矛盾,需要进行核对;

稿件所反映的问题很重要,但内容残缺,需要进一步调查、补充;

稿件从整体上看有用性很低,但某一部分却有一定价值,需要摘取精华;

稿件虽然有用性较强,辞章结构也没有什么毛病,但篇幅太长,不适合报送,需要压缩篇幅;

稿件文字上有毛病,需要删改。

加工信息稿件,也是一种再创作,并不比写稿容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改章难于造篇”,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加工的任务就是要使文章“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修改者要具有比原作者更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和辞章水平,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实际工作经验,才能改好稿件。

加工一篇信息稿件,一般要经过看、改、查三个步骤:

看,即通读。在通读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原稿的内容、结构、语言各方面的情况;二是发现原稿存在的问题,并初步设想修改的办法。这一步是加工的基础,对原稿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下一步修改就越顺利。在实际工作中,常有这种教训,有的人为了求快,拿过稿子边看边在原稿上勾勾画画,由于没有吃透全文,改了前头顾不上后头,甚至歪曲了原意,结果来回返工,徒耗了不少精力。正确的做法是,修改前多花一点时间,认真阅看原文,仔细斟酌,有了成熟的想法以后再动手修改。

改,即修改。就是把通读时设想的加工方案付诸实施。这一过程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对原稿的内容、结构、文字、标题进行修改;二是对原稿中不准确的地方经过核实后进行更正;三是对原稿中残缺的内容经过调查、了解后予以补充。在修改中要把握先改大处、后改细部的加工顺序,即首先撷取内容,删削多余;其次调整结构,安排段落;再次修改细部,润饰文字;最后通观全文,修定标题。有的人一上来就先改文字,后来发现,先头改好的段落从内容上考虑需要删去,致使前功尽弃。

查,即审读。稿件加工完毕,应从头至尾再读一遍,重要的地方如领导同志的姓名、讲话、单位名称、地名、时间统计数字等,还要多看一两遍。二是检查加工后的信息是否符合原意;三是检查是否还有不恰当的地方(特别是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如有发现,应再着手修改。

下面谈谈信息稿件加工的具体方法

一、内容方面的加工

信息工作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信息稿件需要具有政策上的正确性和事实上的真实性。因此,消除稿件中法规、政策、理论上的差错,订正事实,是信息稿件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的加工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正确把握政策界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搞信息工作的同志,必须经常学习掌握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本地区具体化的各方面政策法规,才能对信息内容进行正确分析,防止出现违反现行政策或混淆政策界限的问题。党的方针政策是建立在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条件下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政策,同一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也会有些提法上的变化,因此对事物不能不分情况,一概而论。

譬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党政机关干部不准经商、办企业的政策,中央从1984年至1986年发布过几个有关文件,其中对“党政机关干部”所包括的人员范围,根据形势的发展,在提法上前后就有些变化。有的信息员对于这一变化情况不了解,在加工这类信息稿件时把原稿正确的地方反倒改错了。

第二,全面认识客观事物,防止内容的片面性。

加工信息稿件还要注意内容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特别要注意纠正以下几点:

一是强调一点,不及其余。为了强调矛盾的一方,就完全忽略矛盾的另一方。如,片面强调中心工作,不讲其他工作;片面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不讲精神文明建设;片面强调民主,不讲集中;片面强调成绩,不讲问题等等。例如,改革初期一篇稿件反映商业服务业务实行班组承包效果时,片面强调其优越性,甚至说成是国营中小企业改革的唯一模式,这样就排斥和否定了其他经营体制的改革,显然是不正确的。

二是以点当面,以偏概全。即把出现的个别情况说成是已经普遍存在的,把还处在萌芽状态的事物说成是已经成熟的东西。如,用个别情况代替一般情况,把小说成大、把一说成十等。例如,有篇信息反映全县耕地撂荒情况严重,而实际上只是根据一个乡的情况得出的片面结论。这个乡地处半山区,土里石块多,种庄稼不赚钱,一些农民就去开石、跑买卖,使一部分耕地荒芜。当然,这个情况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也是有价值的。但稿件把一个乡的个别情况作为全面的情况来反映,就不免失之片面了。领导在进行决策时,总是以全局的情况为基础的,如果以局部情况代替全局的情况,这种信息就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

三是报喜不报忧,或者人为夸大喜与忧。有些信息不是完全从实际出发来报喜或报忧,而是根据特定的需要来决定。比如向上级汇报工作,为了引起领导的重视或好感,就只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优点、好处,不讲出现的矛盾或存在的问题。但是到了需要上级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如报告灾情为申请财政拨款时,则又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或只强调存在的困难和不利因素,不讲克服困难的有利因素。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片面性,在加工信息稿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消除这种片面性。

二、辞章方面的加工

辞章方面的加工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压缩和改写。下面分别来介绍:

(一)压缩篇幅。

第一,删削冗赘,变长为短。

信息稿件最常见的一种毛病就是冗长。主要表现为:交代过详,枝蔓横生,前后重复,语言啰嗦等等。压缩的目的,就是去掉这类多余的东西,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主旨不明。信息的内容芜杂,读后不知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多是材料取舍不当。材料要根据主旨的需要来取舍,信息稿件的针对性、时效性很强,更需要把握主旨,将与主旨无关的材料删去。

如,一篇题目叫做《乡科技站亟待整顿》的信息稿件,开头先写了乡科技站近年来逐步萎缩,目前能发挥作用的只占1/3,其余的已名存实亡。然后写了萎缩的原因:一是上面无人管,几年来没开过一次有关会议;二是科技人员待遇低,外流严重。接下来写了这样一段话:“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问题,在各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据××、××乡的调查,不仅科技人员,连教师收入也低于全乡的平均收入,特别是小学教师收入最低,生活条件也很差。”这篇信息的主旨是反映乡科技站存在的问题,而中小学教师收入问题与科技站的问题是两码事,显然已游离于主旨之外,应当删去。为了使信息内容紧扣主题,应该提倡一文一事的写法,即一篇信息只写一件事,只反映一个问题,而不要一文数事,把几件事都塞进一篇信息稿件中。

二是主次不分。写一篇信息分不清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冗赘,写进了一些虽然有些关联、但并非都要交代的内容,造成主次不分。

譬如一篇报道会议的信息稿件,题目是《××县召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讨会获成效》,全文如下:

××县委农村工作部组织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讨会,于1987年4月24日在×××乡举行,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县农业口有关单位及部分乡、村干部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上先后有15人发言,县委书记×××、副书记×××及县委农工部部长×××发表了重要意见。研讨的内容主要是:近几年农村改革情况估计;当前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必备条件、有关政策、方法和措施等。发言的同志一致认为,组织这次研讨会非常必要,它对统一大家的思想,澄清某些模糊认识,解决当前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克服出现的阻力,有极大的影响和帮助;对贯彻落实中央5号文件精神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我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这篇稿件写的是一次研讨会,显然,应该详细写研讨的内容和成果,如,会议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解决了哪些思想认识问题等。然而这篇稿件用了超过1/3的篇幅交代会议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和发言人的情况,用了近l/2的篇幅交代这次会议的意义,而写到全篇的“热点”——研讨的内容和成果时,只用了不足1/4的篇幅。由于主要内容没写清楚,而并非要交代的内容却写得较详尽,结果使信息的主旨被淹没。修改的方法是,简化会议背景的叙述,会议参加人的情况少写,甚至可以不写,删去后面对研讨会的评价部分,而将研讨取得的新认识及达成的共识做为重点来写,当然,这部分内容需要进一步了解后补充上去。

三是详略不分。信息稿件中有详写和略写,对具体事例、数据要详写,对整体情况、工作过程要略写;对领导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要详写,对众所周知的情况要略写;对工作的新鲜做法要详写,一般做法要略写。有的稿件在叙述事情时,惟恐别人看不明白,自己知道多少都“细细道来”。

譬如,有的信息在反映落实上级工作部署采取的措施时,往往不分详略,从第一条写到第七条,平分笔墨。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的工作举措往往有七八条之多,但是在信息中反映时,要做一些分析,哪些举措是有新意的、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成效较大的,哪些举措是年年采取的,一般化的、通常的做法。对前者就要比较详略的介绍,对后者则要点到而已,或者一笔带过。

第二,摘取精华,变废为宝。

对一些不便整篇利用的信息稿件,可摘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亦即含有较大信息价值的部分,它可以是全文中的某一段落,也可以是全文的梗概。摘取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是摘取局部。有的信息材料就全篇来看,价值不大,但其某一局部却很有价值,就可以取其精华部分单独成篇。譬如,一篇某市劳动局全年工作情况的信息,近一万字,而大部分内容比较一般。但其中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该市存在三处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的重大隐患。后来就摘取了这个200多字的段落,报送上去后,受到市领导同志的重视。

要从众多的内容中,摘录其中的精华,要发现埋藏在泥沙中的珍珠,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善于“小中见大,同中见异”。譬如,有一篇信息反映某县制订端正党风的措施。当时,这类信息已经反映过多次,再反映似乎有些重复了。但这篇信息中有一条措施引起信息员的注意,就是:“禁止请客送礼,客饭一律由客人自费。”该同志认为这条措施有些“过头”,因为有些业务上正当的来往应酬,目前来看还是必要的。端正党风要注重实效,如果采取的措施脱离实际,不但不能切实贯彻,反而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于是就摘取了这条措施,并加上分析意见反映上去,受到领导的重视。

二是取其概要。有的信息稿件反映的情况是有一定意义的,但由于篇幅的原因,不能全文刊用。这种情况就可以取其概要而舍其详情。一种方法是概括全文,略其详情。如对内容不错、但篇幅嫌长的信息,可以将全文的主要内容,浓缩成类似于新闻导语。这样就可以用很少的字表达出一篇较长稿件的基本内容。在机关信息刊物上,常见一些简讯类信息,全篇只有一两句话,大多属于此类情况。

另一种方法是取其“骨架”而舍其“筋肉”。有的信息在一个问题之下详细地列举多个要点,这些要点很重要,删去其中几点都会影响稿件原意的表达,而照登又篇幅太长,就可以把每个要点压缩成一两句话,既保留了原意,又精简了篇幅。譬如,一篇反映职工思想动态的信息,其中写了八个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既有实例又有分析,所以全文篇幅很长,近7000字。后来将其合并成六个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概括为一两句话,去掉大部分例子,最后压缩成二三百字。

第三,精选事例,合并同类。

为了压缩篇幅,对信息中的事例、数据必须进行精选,能用一个事例、数据说明问题的,决不用两个。要做到精选,必须要舍得割爱。因为信息中举的事例一般都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似乎并不多余。有的人还认为例子多了能增强说服力。但是信息的特点就是简短,事例不但要精炼,而且要少,少到一种观点最好只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精选事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取其最典型的事例,舍去其余的事例。二是将若干事例概括成一个事例。有时信息中运用了三四个事例,但它们都带有某种共同点,就可以把几个事例概括成一个更为典型的事例。譬如一篇信息反映了清理非法出版报刊的情况,其中举了四个例子:“××地区清理出×种×本非法报刊,××地区清理出×种×本非法报刊,××地区清理出×种×本非法报刊,××地区清理出×种×本非法报刊。”这些事例讲的都是同一类事,完全可以合并成一个例子,改成:“××等四个地区已清理出×种×本非法报刊。”

第四,删减字句,芟除废话。

一是词义重复,需要删字。譬如:“1986年一年的钢产量”、“目前的现状”、“悬殊很大”、“胜利地战胜了困难”、“而且还”、“目的是为了”、“涉及到”、“全部都”等等。这些词存在词义重复问题,可以分别改为:“1986年钢产量”、“现状”、“悬殊”、“战胜了困难”、“而且”(或“还”)、“目的是”、(或“为了”)、“涉及”、“全部”(或“都”)。删减后字去而意留,字数减少了。

二是字句啰嗦,需要精炼。如一篇信息中有这样一句话:“××店经营的商品品种有100余个之多”,既啰嗦,又拗口,可精炼成:“××店经营商品百余种”。

三是套话、空话,一律删除。有些反映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的信息,自己的话不多,尽是套用上级文件的词句;有些反映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的信息,实实在在的措施和效果不多,尽是“领导亲自上阵”、“摆上重要的日程”、“一定要一抓到底”等大话、空话。这些都毫无信息价值,应删除干净。

(二)改写全文

有些信息稿件反映的情况很有价值,但是写得不好,需要对原稿进行改写,或综合,或分篇。改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改变角度

观察事物有个角度问题,写文章也有个角度问题。同一件事,写的角度不同,说明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譬如有一篇信息稿件写的是某区发展商业服务业网点的成果,其中主要介绍了半年来全区发展563个商业服务业网点的经过,以及网点发挥的作用。稿件末尾,简要反映了这样一个情况:由于商业服务业本身的“几难”问题,造成在新的商业网点增加的同时,一些老旧网点大面积歇业,半年来已歇业300多个。如果照原文的角度写成果,虽有一定的价值,但较为一般化。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分析网点大面积歇业的原因入手,提出当前发展商业服务业网点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就会对现实工作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经变换角度改写后,这条信息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改变信息稿件的角度,没有固定的公式,要根据稿件内容和当时的中心工作而定。常见的角度改变有:从领导角度改为群众角度;从反映工作成果角度改为总结经验角度;从反映工作情况角度改为研究问题角度;从某个单位的小角度改为全局的大角度等等。

改变角度一定要符合事实的本来面貌,要根据事实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来选择写作的角度,而不能只从主观需要出发来“拧角度”,让事实来凑合这种角度。否则,将造成信息失实。

例如,一篇信息稿件原来是写一个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以来产值大幅度增长的情况,由于加强了厂长对生产经营的指挥权,提高了工作效率,生产呈现出新面貌。同时也提到整党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增产的促进作用。有关人员在加工这篇信息时,考虑到上级要求收集有关整党效果方面的信息,就从实行厂长负责制见成效的角度改为整党见成效的角度来写,把增产的原因全部归于整党的作用,这显然是违背了客观事实。这种不惜歪曲事实来适应作者主观需要的文风,是应该坚决反对的。

第二,改变结构

有的信息稿件结构紊乱,使人看不出层次,理不出头绪。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改写,使之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一般来说,改变结构就是使信息各个段落有机地联系起来,或按时间顺序写,或按事情的发展阶段写,或按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写。具体有两种改写的方法:

首先,对层次不清楚的信息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即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原文各段落重新进行梳理,该合并的合并,该提前的提前,该移后的移后,使全文各个层次按一定的顺序有机地排列起来。

其次,对未分层次、一逗到底的稿件,要根据原文的基本思想,提炼出若干观点,分出层次,顺理成章,并使各个层次意思贯串起来,互相照应。

第三,综合归纳

综合就是把几篇信息的内容归纳成一篇信息。需要进行综合的信息,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有些信息反映的内容往往是同一主题的,只是反映的地区、方面不一样。譬如,都是讲秋收的,但信息来自不同的区、县,如果有必要,就可以加以综合,乃至把各区、县的情况综合成全市的情况。综合的好处是由于反映的面比较广,有利于领导掌握全局,而且又可以省去某些重复,精简了篇幅。

有些信息反映的内容,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阶段,如果时间性不强的话,就可以不作逐一反映,而采用综合的方法,将不同阶段的信息有机地贯穿一起,完整地反映这一事物,如某省的领导同志在几天内连续检查三个县的春耕工作,对这三个县报上来的信息就不必一一反映,而将三条信息综合成一条反映领导检查春耕工作的完整信息。

内容正反对照的信息也可以进行综合,写成对比的综合情况。如信息部门收到两篇同是反映理发店实行承包的情况,一个理发店个人承包后营业额显著增加,服务质量也有所提高;另一理发店却变化不大,职工与承包人的对立情绪较大。这两篇信息就可以综合成一篇,既可以反映承包的优越性,又可以反映存在的问题。

第四,分篇处理

有时一篇信息稿件含有两个以上的主题,而且都很重要,就需要进行分篇,即化整为零,把一篇信息分成几篇信息来反映。如某工业局的一篇年度工作总结信息中,既有扭亏增盈方面的成功经验,又有打击经济犯罪工作的有效方法,在加工时就采用分篇的方法,改写成两条信息。

(三)修订标题

信息的标题,是一条信息给人的第一印象,它的优劣,决定了读者是否能产生阅读这条信息的愿望。有人形象地把它比作为商品的包装。一条好的信息,如无好的标题,就如同精美的商品装在简陋的盒子中,难以被人赏识。因此,修改制作标题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信息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水平。

信息的标题,没有新闻标题那样复杂的形式,一般只有主标题,不用副标题。所以下面主要讲讲主标题加工的方法。

第一,题文相符

标题是从信息内容中概括出来的,一定要忠实于原文,这是对标题的一个基本要求。题文相符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首先,标题所表现的内容要与信息内容一致,即二者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要一致,而且不能产生歧义。例如,一篇信息反映某发电厂二季度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信息员想当然地认为既然二季度已经超额完成生产任务,那么上半年的任务也必然超额完成。为了标题醒目,就改写成《××发电厂超额完成上半年生产计划》。实际上这个发电厂一季度因主发电机大修,生产任务完成得不好,所以上半年生产任务并未超额完成。再如,一篇信息报道某生产队依靠集体致富,出现了10户万元存款户,信息员为了缩短标题字数,把题目写成《××生产队10户存万元》。“10户存万元”容易产生歧义,使人误解为10户共存万元。

其次,标题的论断要有充分依据。标题可以对信息所包含的事实进行评论,但这种评论一定要以事实为基础。论据不足,即令标题的论断是正确的,也会使人感到缺乏说明力。

例如,一篇信息反映某工业局在36个工厂中试行厂长负责制的情况,标题是《××工业局试行厂长负责制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实际情况是在36个试点厂中只有11个工厂产值增加较多,17个工厂效果不明显,8个工厂由于多种因素产值有所下降。显然,标题中“显著效果”的论断只对11家工厂来说没有错,但从整体上看,缺乏足够的依据。

要做到题文一致,在确定标题前,一定要对信息内容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防止片面性,防止渲染夸大,同时对事实中所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也要有一定了解,才能拟写出一条准确的标题来。

第二,突出特色

从信息内容中,选取最具特色的部分,概括成标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突出特色有这样几种方法:

突出信息中最新鲜的事实。信息中的事实往往不止一件,其中最新鲜的事实是它的精华。譬如,一篇信息反映某区新的一年工作,原题目是《××区明年要抓的几大工作》。从信息内容来看,大部分是人所共知的几大方面工作,但有一项工作很令人感兴趣,就是该区将集资修建一座市内规模最大的公园。信息员就将这件新鲜事写进标题之中,把题目改为《市内最大的公园将明年在××区修建》,使题目富有新意。

突出信息中最有特点的事实。譬如一篇关于农贸批发市场的调查信息,原标题是《××市农贸批发市场的情况调查》,显得有些呆板。信息员经过分析全文后,抓住了农贸市场工作中的特点、作用,在编写信息时将题目改为《××市农贸市场成为搞活流通的“干渠”》。

突出信息中最重要的事实。如一篇信息写的是某市规划局对违章建筑进行大检查的情况,从八条主要街道的检查中发现违章建筑24起。原标题是《市规划局对八条主要道路进行大检查》,这个标题显然没有抓住全文最重要的事实。后来把标题改为《市规划局查出违章建筑24起》,也较为醒目。

标题要做到突出特色,除了掌握信息本身所提供的材料外,还要了解清楚与此相关的政策,才能把一条信息放到广阔的背景中去衡量,分辨出什么是主要的事实,什么是次要的事实,什么是最新鲜的事实,什么是并非新鲜的事实,从而抓住其中的特色。

第三,简洁明快

标题要充分起到提示全篇的作用,必须用简洁明快的形式,一般来说,标题是一个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子,语言应尽量简短。据心理学家分析,移动视线时获得的印象,不如不动的注视的印象深刻有力。因此,标题越长,阅读越不方便,给人的印象也越模糊;反之,标题越简练,阅读越方便,给人的印象也就越深刻。为了使标题做到简洁明快,可以采用下面一些方法:

省略。就是省略标题中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如,有一篇信息的标题是《第一届全市农民运动会筹备工作就绪,12日下午将在×××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从标题上看,讲了两个内容,一是筹备工作就绪,二是开幕式即将举行。而第二个内容才是实质性的。因为筹备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运动会如期开幕,写了“运动会即将开幕”,筹备工作就绪的意思即使不写也能包括进去。所以原标题改为《第一届全市农民运动会将于12日开幕》。

概括。即采用富有概括力的语言,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如有这样一个标题:《市财政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抓紧今年年底以前和明年一、二月份增收节支工作》。标题中“今年年底以前和明年一、二月份”这些词虽然很明确,但放在标题中显得啰嗦,不如概括一下,改为“年底前后”,只用4个字,比原来用13个字效果好。修改后的标题为:《市财政局发出关于年底前后增收节支工作的紧急通知》。

适当采取简称。在简化名称时要注意规范化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切不可随意生造和乱简。

第四,力求音节整齐

音节整齐的标题念起来上口,便于阅读。如:《商业承包不要涨价》、《西瓜生产丰收在望》。而下面的标题念起来就比较费劲:《××厂抓管理生产努力创新水平》、《××局成立查办小组使查办工作加强》。要做到句式整齐,就要把音节安排恰当。当然,这是对信息标题的更高一层的要求,不必强求,只是力求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