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才作为专门术语纳入到我国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中,并被详细阐述。没有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的传授便难以得到保障。他们提出“教育内容知识”的概念,将其用于确定教师的学科知识量以及教师把这种知识转化到课堂教学上的方法。教育内容知识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学生特征和学习背景的综合理解。

二、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知识。条件性知识这一概念是帕里斯(Paris)等于1983年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指个体知道应在何时出于何种目的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但他们并没有对此作详细阐述、归纳,也没有作深入的研究。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辛涛等人从教师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指出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知识是教师认知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从功能出发,可分为四方面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此时,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才作为专门术语纳入到我国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中,并被详细阐述。[4]

关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概念及内涵,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功能出发。孙宏安(1999)指出教师条件性知识是教师对其本体性知识进行反思,指导元认知探索的知识,可以说是对具体的教学知识进行“教学的思考”的导引,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处于指导地位。[5]由此可见,教师条件性知识是教师对本体性知识,即教师的学科知识进行反思的工具,通过条件性知识,可以对教师传授本体性知识的教学进行思考。教师对日常教学工作运用教育学或心理学原理等条件性知识来反思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

第二,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内容出发。于海(2005)指出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于学生理解。[6]这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对教师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夏惠贤(2000)持相同观点,认为条件性知识一般是动态性的,需要在教育、教学中逐渐了解和习得,需要教师动态性地去把握和领会。教育或教学,通常意义上是指教师将知识用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生动活泼地教给他们。“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生动活泼”即教师的条件性知识。[7]

第三,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结构化性质出发。赵红霞(2008)指出,教师条件性知识是一种对具体的本体性知识作出教育学和心理学解释的知识,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如何组织、设计和实施测验。[8]据此,教师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理论性支撑的作用,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它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必备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对本体性知识进行重组和表征,使学生顺应和被同化,建立起自身的内在知识体系。没有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的传授便难以得到保障。[9]

关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内容,申继亮等人(1995)指出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可具体化为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和关于学生成绩评估的知识三个方面。吴伦敦认为,教师条件性知识主要涉及教学过程中“如何教”“为什么教”“教什么”等核心问题,是本体性知识的理论支撑点,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课程论知识和教学论知识。其中教学论知识还包括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设计和实施评价,如何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探索教学和学生学习规律等。[10]

国外早期的师范教育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学科知识,而过去十几年,对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如怎样提问、怎样设计课程、怎样评估学生行为,逐渐开始重视起来。近些年,学者和改革家们认识到,教师学科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教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提出“教育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概念,将其用于确定教师的学科知识量以及教师把这种知识转化到课堂教学上的方法。教育内容知识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学生特征和学习背景的综合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至少能够回答下列问题:某一学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某一单元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把这些核心概念传授给学生应采用什么态度和方式?学生的兴趣是什么?(Shulman&Sykes,1986)还要掌握特定学科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包括关于学生在某一学科内的兴趣和动机的知识,教师以学科为基础进行测验和评估成绩的知识等。(Tamir,19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