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爱情感的培养
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爱是解决教育难题、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使学生将教师要求自觉转化为自身行为的催化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阅读链接
爱是最好的老师(1)
许多年前,有一个叫约翰·霍普金的教授给他教的毕业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2到16岁之间的男孩,调查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然后预测出他们的未来。
那些学生运用社会统计学知识,设计了问题,跟男孩们进行了交谈,分析了各种数据,最后得出结论:那些男孩中有90﹪的人将有一段在监狱服刑的经历。
25年后,教授给另一批学生也布置了一个作业:检验25年前的预测是否正确。学生们又来到贫民窟。以前的男孩都已经长大成人。有的还在那里住着,有的搬走了,还有的已经去世了。但最终学生们还是与原来的200个男孩中的180个取得了联系。他们发现其中只有4人曾经进过监狱。
为什么那些男孩住在犯罪多发的地方却有这么好的成长记录呢?研究人员感到很纳闷也很吃惊,后来他们被告知:有一个老师当年教过那些孩子……
通过进一步调查,他们发现75%的孩子都是一个妇女教过的。研究人员在一个“退休教师之家”找到了那个妇女。
究竟那个妇女是怎样把良好的影响带给那些孩子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孩子还记着那个妇女?研究人员迫切地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不知道。”妇女说,“我真的回答不了你们。”她回想起多年前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情景,脸上浮起了笑容,自言自语地说:“我只是很爱那些孩子……”
爱一项事业,爱别人,作为一句口号无动于衷地喊一喊也许不难,但作为一种发自肺腑的情感,并渗透在言行中,遇到挫折能坚持,不消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爱变得更细腻,更自发,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师爱就应该是这样的爱。它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薄到厚实,从易挫到坚韧,从抽象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被动到自发。师爱的萌芽、生长和成熟,需要教师本人的敏感体悟,精心呵护,不懈培养。
情感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情感的生成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干一行”的经历,就难有“爱一行”的情感;没有生养、教育孩子的经历,就难以形成甚至理解“疼爱孩子”的情感。青年教师,就职业经历而言,尚处于入门阶段,就人生经历而言,过去多“被爱”少“爱人”,缺乏师爱形成的基础。即便有些喜欢教育、喜欢学生的体验,也是稚嫩的,易碎的,零散的,与成熟的师爱相距甚远。因此,青年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师爱情感的培养,因为师爱是能够培养的,也是必须长期经营培植的。
青年教师在师爱修炼中要牢固树立以下意识。
1.坚信师爱的巨大教育和发展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一项传授知识和讲解道理的活动,更是一项充满情感的活动。学生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同样的道理,这个老师讲和那个老师讲,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不同。这里面除了讲道理的方式方法的可接受性存在差异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的教师跟学生的感情好坏和程度不同。学生爱某个老师,就更可能相信他的话,更致力于学好他教的课,犯了错误就更有内疚感,获得赞许就更有成就感,因此教师的要求很容易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反之,教师的话可能就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甚至导致学生故意跟老师对着干,这时教师的教育功能就丧失殆尽。学生对教师的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换来的,没有真情实感的投入,一味强调“我是为了你好”是苍白无力的教育。
教师也是一个感性和理性兼容的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理性目标的导向和激励,更需要情感的激荡和推动。一个充满师爱的教师,由于责任感和快乐体验的驱使,就更善于发现专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更有毅力克服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障碍,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反之,就可能疲于应付,身心憔悴,日复一日,难见长进。
2.懂得师爱其实是造福教师自己
佛教有云,爱心其实是奉献给自己的。从主观愿望上看,爱心自然是献给别人的,但从实际效果上讲,一个有爱心的人,是真正懂得养心之道的人,他使自己的心永远年轻、敏感、鲜活、善良,常常也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爱。师爱也是一样,它既造福学生,也造福教师自己。一个人在“爱着”的时候,是身心状况最健康的时候。此时,其情绪体验是舒适的,生理反应是松弛的,免疫功能增强。常言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努力使别人快乐,也能使你自己快乐。因为当你帮助别人时,会很少想到自己,能使自己的心灵净化,得到更大的精神满足,而且帮助别人,不仅能帮别人解决困难、减少烦恼,还可以结交更多的知心朋友,得到更多的快乐。所以,你对别人好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好的时候。爱学生的老师最轻松,最快乐,而师爱与生爱相互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共振”,能让教师生活在无比幸福的环境中。
长期以来,教师因其在教育工作中巨大的身心投入和付出,被人们誉为“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于是,许多教师把身体的透支、心理的劳损等视作自己取得工作成绩的必然代价。认识上的误区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应该说,这种的教师是可贵的,但却是有缺陷的。这种认识会带来教师严重的身心问题,也会使得某些教师因爱惜身体而懈怠工作,还会使得一些年轻人害怕甚至回避选择教师职业。其实,教师的教育佳绩并非一定要以身心健康来换得。我们在一些优秀教师身上看到了教育佳绩和身心健康的和谐统一,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童化了心灵,纯化了心灵,美化了心灵,能抵御世俗的污染,纯洁高尚,幸福乐观,健康长寿。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向我们揭示了教师工作“自利利人”的本质。反过来讲,没有身心健康这一基础,教育业绩的取得也就丧失了依据。很难想象,一个身体健康状态糟糕,连基本的工作时间都难以保证的教师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很难想象,一个连自身心理都不健康的教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特级教师斯霞活了94岁,85岁退休。当人们向她请教养生之道时,她总是说:“我喝的是开水,吃的是泡饭、萝卜干,哪有什么长寿的秘诀?要说有,就是当老师。”老年的霍懋征,身材高大,腰板挺直,精神健旺,因为一辈子教小孩儿,率直的性格和天真的童心始终没有离开这位老人。多年享誉我国教育界的“南斯北霍”,她们的血液中都流淌着对学生的挚爱。
3.师爱是要经受考验的
在某些情境中萌发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爱,并使之保持一段时间,是一件极其自然和普遍的现象,但能否将这种爱维持、深化和升华,却是对一个人情商的考验。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活泼可爱的学生,让新入道的教师“爱上”也许不难,但这种爱能否经受得住时间和挫折的考验,并使之日益升温和壮大,成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主导情感,却是很多教师没有做到的。师爱的发展通常会经历自然—自觉—自发三个阶段。自然的师爱在遇到考验时难以持久。如当你看到付出的爱在一段时间没有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收获的是学生的对立和敌意时,你就可能开始怀疑爱的教育力量,甚至准备放弃它。其实,这是启迪我们,学生的转变和发展是需要时间、需要等待的,问题不是出现在爱上,恰恰可能是爱得不真、爱得不深,爱的表达需要进一步优化。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进而培养真诚的爱,深沉的爱,学会师爱的正确表达,这就进入了师爱的自觉阶段。深厚而绵绵不断的师爱,换来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学生的健康发展,又反过来激发教师对爱的坚信和对学生的深深爱意,持久的良性循环后,师爱便发展到自发阶段。到了这一阶段,师爱对一个教师而言,便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不需要自我提醒,不需要刻意为之,随意而为的一言一行都渗透着爱,体现着爱。对工作,对学生,想恨都恨不起来。
阅读链接
爱学生的教师具有以下特点。
(1)他们在生活中本身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们爱自己、爱家人、爱邻里、爱同事,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2)他们对教育的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执著的信念。
(3)他们把教育作为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4)他们坚信人本善良,人皆有发展的动机和潜力,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有不学好的学生。
(5)他们把学生的错误视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学生的错不是错,教师的错误对待才是错。
(6)他们的爱是付出,并没有指望回报,而恰恰是这种不指望回报的爱令学生刻骨铭心,感激无限。
(7)他们能从教育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淡然对待名和利。
(8)他们的爱发乎自然,不是来自外在的束缚和自我的克制,仿佛他们生来就是一个爱教育、爱孩子的人。
(9)他们很纯洁,甚至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太单纯,没有受到躁动社会的污染,但他们并没有与社会隔绝,相反过着自我满意的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10)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因为全身心的工作投入和出色的工作业绩,没有时间也用不着去刻意营造各种关系。但他们并不孤单,相反却很充实。他们常常被很多人谈起,社会对他们有强烈的需要。
阅读链接
热爱学生就是造福班主任自己
王 文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是师德的核心,是师魂。“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霍懋征),“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高尔基),这些至理名言被无数次地引用。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处于特殊地位,他是频繁接触学生的人,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久远。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往往决定了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和情感。因此,班主任更应该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班主任高效工作、快乐幸福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一个热爱学生的班主任,既造福学生,又造福自己。正如一首流行歌曲的歌名《爱你就等于爱自己》,对班主任来讲,爱学生就是爱自己,爱自己必须爱学生。爱则师生双赢,恨则两败俱伤。
热爱学生,班主任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成功体验。教育的最大秘诀是爱。从根本上讲,教育是一项以情动人的活动,绝非一味的讲道理,没有情感承载、不含深情的说教是不可能产生教育力量的,没有师爱基础的“诲人不倦”常常让学生反感。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似乎不太关心老师说了什么,而更关心是哪个老师说的。一样的道理,不同的老师去讲,效果往往不一样,因为他们与学生的关系质量和感情基础不同。热爱学生的教师,他的表扬对学生更有鼓舞力,他的批评更能激起学生的内疚感。所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告诫教师:“教师的教育效果取决于师生交往的质量。”中国的古圣先贤强调:“亲其师,信其道。”爱学生的班主任,会赢得学生的爱,学生更乐于亲近,为班主任的快乐而快乐,为班主任的痛苦而痛苦,努力改正自身缺点,进一步发扬优点,成为班主任所期望的人。对学生的热爱,使班主任能有效解决各种教育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不断积累丰富的教育成功体验,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不断体验教育过程中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教育人生。
热爱学生,班主任就能收获快乐、幸福。不爱学生的班主任是在折磨自己,爱学生的班主任最快乐。爱是付出,但付出的同时就在收获。一个人“爱着”的时候,是身心状况最健康的时候。此时,情绪体验舒适,生理反应松弛,免疫功能增强。世界上所有宗教帮人解脱痛苦的不二法门就是“爱”。有两个成语常被人们使用: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谬误:自私岂能自利?损人怎会利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情形是:要么自利利人,要么害人害己。用长远的眼光看,对你有益的事,必定有益他人;危害他人的事,必将损害自己。例如,微笑待人,你舒适,别人也快乐;对人发怒,别人痛苦,你也难受。爱有“小爱”和“大爱”之分。普通人也有爱,但普通人多是“小爱”。小爱是有条件的爱,比如,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我爱你是因为你可爱,我爱你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大爱是无条件的爱,既爱爱我的人,也爱不爱我的人;既爱可爱的人,也爱不可爱的人;既爱我的孩子,也爱别人的孩子。有大爱的班主任才能做到爱每一个学生,只有小爱的班主任自然就偏爱。优秀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无条件的大爱,正如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特级教师孙蒲远所说,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全员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无论他是聪明的还是迟钝的,是听话的还是不听话的,是老实的还是淘气的,是漂亮的还是难看的,是整洁的还是邋遢的,他们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感受师爱的权利。因为菩萨有大爱,所以有人说当班主任要修菩萨行。小爱的人容易痛苦,因为他对自己的爱做不了主,他的爱是由客观对象是否具备某种条件来决定的,具备条件的对象通常不会太多,他体验爱的快乐的机会自然就少。有大爱的人最幸福。他超越了外在环境的束缚,能时刻享受到爱的欢乐。由此看来,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修行出的大爱,必定能为他带来崇高的人生境界、强烈的快乐幸福感和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热爱学生,班主任就能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就是职业情感的发展,这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今人们热衷于探寻机遇和技巧,其实这些不过是人生发展的“小巧”。真正决定人生发展水平的是人生态度和情感,这才是人生发展的“大巧”。譬如学习,学习方法只是小巧,勤奋、热爱才是大巧,有大巧的小巧才有意义,没有大巧的小巧是投机取巧,不可能有实在的收益。在班主任工作中,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是大巧,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只是小巧,小巧应该来自于大巧,生长于大巧之上的小巧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就是玩弄技巧。这些年,教育专家、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的报告会颇受追捧,但多数听众关注小巧胜过大巧,得其皮毛丢了精髓,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其结果犹如“淮南之橘到淮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好的教育方法一定扎根于爱的土壤里。班主任如果不注重自身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的发展,纵然不辞辛苦走遍各地去“寻师问药”,学得的一招半式也只是花拳绣腿,于解决实际问题无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着丰富的教育方法和高超的教育技巧,但他说:“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
热爱学生,班主任就能赢得社会的敬重和关爱。一种职业能否得到社会的敬重和关爱,关键不在于其职业性质,而取决于实际从业人员的工作表现。前段时期,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博客撰文:《老师爱学生,谁来爱老师》,埋怨教师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关爱。这篇文章受到众多教师的热议,一篇题为《师爱从哪里来》的文章认为,崇高的师德和博大无私的师爱应该生长在良好、优质的土壤中,在怡人、温暖、友爱的环境中成长。在充满铜臭味、充斥着恶臭的粪土上是不会生长出崇高的师德和博大的师爱的。教师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当然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社会也应当关心和爱护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以促进社会快速、可持续、和谐发展。但当现实与这种“应当”出现差距时,教师个人的心态和应对方式就特别重要。是埋怨指责,等待自己被社会充分关爱后再去爱学生,还是潜心教育,用赤诚的师爱去赢得社会的敬重和关爱,不同的心态和应对方式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如果教师发出“老师爱学生,谁来爱老师”的责问,社会再予以“你不爱学生,谁会来爱你”的回应,必将陷入永远纠缠不清的僵局,使得教师、学生和社会三败俱伤。倒不如接受现实,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付出才有回报,付出定有回报。正因为多年来广大中小学教师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大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极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多次大幅度地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的行为,总能深得社会的理解和赞许。
热爱学生,作为一句口号无动于衷地喊一喊也许不难,但作为一种发自肺腑,渗透在教育的一言一行中,遇到挫折能坚持、不消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变得更细腻,更自发的爱,的确非常不容易形成。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单纯活泼的学生,让新接手的班主任“爱上”也许不难,但这种爱能否经受得住时间和挫折的考验,日益升温和壮大,成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主导情感,却很难确定。一些研究职业倦怠的心理学家发现,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教育、医疗这些最需要付出爱心的行业,它使从业者情感冷漠。本应是最喜欢孩子的教师,却变成了讨厌孩子的人,本应是最敏感病人疼痛的医护人员,却变成了对病人的疼痛麻木不仁的人。优秀班主任是超越了职业倦怠的人,他们对学生的爱从单薄到厚实,从易挫到坚韧,从抽象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被动到自发,从小爱到大爱。这种超越,是因为他们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强烈的教育动机,高度的人文关怀,善良的人格特征,也是因为他们深深体验到,热爱学生,既造福学生,也造福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