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立自强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案例分析

自立自强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之一,已经引起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高校领导和班级的老师,要在每年新生入校之初,从学习、思想和心理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考察、发掘和选拔贫困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并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大力宣传自立自强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及时在各院、系或班树立学习标杆。

自立自强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案例分析

(温州医学院 潘玉芝)

一、案例内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之一,已经引起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2007年以来,国家在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又实施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制度。然而,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告诉我们,贫困生的困难,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表现在深层次的精神方面,如果只强调经济帮扶,而忽视思想教育,经济困难学生极易滋生“等、靠、要”或者消极抵触等心理和情绪。具体的案例举例如下。

吴某:该生母亲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父亲务农,无稳定收入,脾气暴躁,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开学后不久,该生就加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接受学校的各项补助,解决其在校期间的生活和部分学费困难。然而,吴某在校期间表现自卑,对班级活动表现冷淡,对学校和同学的帮助也不抱感恩之心,期末补考报名时,在得知自己没有报名成功的情形下,不断地埋怨同学。

薛某:该生母亲残疾,父亲多病,家中无固定收入,仅靠父亲一人打零工维持生活,另外家里还有一个读初中的妹妹,所以家庭经济非常拮据。入校不久,薛某就向学院提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申请,鉴于其家庭实际困难,学院同意了该生的申请,并将该生列入特殊困难学生档案,给予国家一等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等补助。但是,该生在校期间表现出明显的“等、靠、要”倾向,没有参与各类勤工助学,也没有申请助学贷款,期末考试还多门课程不及格。

二、案例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表现分析

(1)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凸显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许多大学生缺乏与人正常交往的勇气,总觉得底气不足、低人一等,唯恐受到他人的耻笑,心理素质差,自卑感强烈,精神上十分苦闷、抑郁。同时,以往相对封闭的生活经历使其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综合能力与其他同学相比差距甚远,尤其是大学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使他们无法维持高中阶段因为学习优秀而拥有的优势,因而要么自怨自艾、自我封闭,要么怨天尤人、心理失衡。

(2)自立自强精神缺乏

多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发现部分贫困生的自立自强的意识与精神都比较缺乏,面对国家和学校的种种资助和帮扶,“等、靠、要”的思想在他们中滋生。就算是勤工助学,也多以学校安排为主,很少有人意识到或意识到了却并没有付诸努力地去自己想办法打工挣钱。也有少数贫困大学生甚至因为经济压力过大而失去奋斗的勇气,一味逃避困难、逃避现实,得过且过。

(3)感恩思想淡薄

许多贫困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都受到过各种各样的资助,但是,一些人虽然接受了资助,却对资助背后的关爱表现漠然,缺乏应有的感恩之心。在校学习期间,他们不能将这些关爱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在其毕业之后,也很少会想到要为社会做点什么,要对他人施予帮助,缺乏应有的回馈之意。这些人只知道索取,却不懂得回报,道德缺失严重。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育对策

(1)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首先,帮助贫困生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高校应充分抓住当前党和政府重视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及其他方面的相关资助政策的有利时机,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所需的最基本的费用缓解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压力而带来的心理焦虑。

其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成人与成才是大学生的两大任务。经济上的困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求学,但绝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在于其自身是否树立远大理想、科学信念和为了目标奋斗到底的精神。因此,要深入教育经济困难大学生,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要把自身的成人成才与祖国的未来命运、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人生价值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把“贫困”的不利因素转变成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摆脱贫困的又一动力。同时要通过举办诚信教育讲座、贫困生承诺仪式,对在校期间自己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德育实践目标进行承诺等形式对贫困生进行教育,为高校诚信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2)及时发掘并大力宣传自立自强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树立学习标杆

树立学习标杆,成为贫困生的榜样,能够发挥巨大的激励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教育(example education)是一种以典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去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等特点。它将抽象的道德准则、道德规范通过榜样示范具体化为易于理解、对照和效法的行为,符合人们的心理特征,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激励和行为引导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高校领导和班级的老师,要在每年新生入校之初,从学习、思想和心理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考察、发掘和选拔贫困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并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大力宣传自立自强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及时在各院、系或班树立学习标杆。一个先进典范就是一面旗帜,要充分发挥这些学习标杆的作用,让同学们以典范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引导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健康地成长,以促进优良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

(3)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形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贫困生能意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信息和能力,认识到当前的贫困并不意味着一生的贫穷,当前物质条件虽然不如别人,但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能在未来创造物质条件。

为了给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成立由经济困难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勤工助学中心,一方面使中心的同学通过帮助其他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报酬,提高服务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一组织可以将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优先介绍给经济困难大学生。二是建立勤工助学基金。把基金一部分用于滚动发展,一部分用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勤工助学奖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