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花儿”探寻真实的自己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丁莹莹)
当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表现为社会角色的缺失和挫折压力的不耐受性,这离不开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学生深陷人际困惑和父母教化的压力时,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努力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走出思想困境,找回真实的自己。
一、案例内容
L同学,男,就读于信息技术系软件083班。该生性格孤僻内向、行为怪异、不合群,即使同学主动与其交流也毫无回应。自允许带电脑后,L长期沉溺于网络及游戏,玩累了趴在桌子上睡觉;平常上课经常睡觉,上机课不听,总是玩游戏,老师多次提醒无效,批评他,他就傻笑地看着老师。经常悄悄地站在同学身后盯着看,然后傻笑着离开,晚上入睡后会突然坐起大哭大喊;个人卫生差,经常不洗脚、不洗澡,脏袜子直接丢在床底下;个人内务不整理,也不参与宿舍卫生清理;不主动上交水电费,还曾用“热得快”导致宿舍跳闸停电;便池门已坏,他认为室友会冲进来拍照,上厕所时用外面的门挡住身体,导致厕所门大开,整个宿舍充满异味,室友多次抗议无效;室友Q同学忍无可忍,与其出现两次肢体冲突。
2009年10月19日,笔者接到学生反映后,去寝室与L沟通,当发现L存在异样情况后,及时上报学院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通知家长到校。经初诊估计L有精神分裂症状,建议去专业医院确诊,但是L执意不去,L母亲要求带L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返校。
10月26日,L的父母来校(L未露面)希望与学生Q及家长沟通,笔者随即联系学生Q的家长,他们立马由外地赶到学校。L母亲出示了当地一家三甲医学心理门诊关于L情况正常的证明,要求Q家长对L的外伤进行赔偿,但Q家长希望对方拿出证据。由于双方家长意见相左,经过领导和笔者的斡旋,最终双方签订协议:Q家长先期赔偿L家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治疗费以及慰问金,共计2000元整,并允诺只要L一周内来杭医院赴诊,同意陪同体检,并支付费用;L家长也表示若检查情况正常,同意事情就此了结,不再追究。但一周后L未如期返杭。
11月9日,L母亲再次来校要求学生Q提供头发为L煎药(据说是当地土方能够压惊),但学生Q不同意,L母亲不停哭闹:“L是被Q打得脑子坏掉了,我要找领导!”在笔者引导下,学生处处长热情地接待了L母亲,使其情绪暂时得以稳定。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老师也出面进行疏导。原来L在高中时成绩优秀,为班级团支书,在高考失利之后情绪就变得不太好……但由于L母亲思路不清晰,方言造成沟通存在问题,协商未果。笔者冒着大雨专程送L母亲至汽车站,使其安全返家。
11月12日,笔者和L班主任自驾车专程探望L。久违的L紧皱眉头,只字不语,脸色不佳。笔者在家访中得知,其父母均为服装厂小工,对L宠爱有加。2010年1月17日,笔者接到L母亲电话,称L已于2009年12月24日被送入上海北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医生要求家长与病人隔离,不能探病。1月21日,L父母及其姨夫三人来校,强烈要求与Q家长沟通,笔者积极做好中间人的角色,尽可能联系了Q家长,但对方拒绝出席。同时,请到学生医保负责医师向L家解释说明医保的相关事宜,并建议L由上海转至杭州专科医院就诊以获得最大的医疗福利保障。考虑到L家经济情况,无法承担大笔的医疗费用,系知情教师自发捐款献爱心,最后募得人民币2000元整送至L父母手中,L家深表感激。1月25日下午2点左右,L父母及亲友将L由上海送至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医,笔者由下沙赶至医院全程陪同,直至最后送别L家人。
一个多月后,笔者带领班委去医院探望L。L状态尚佳,病情有所好转,能主动打招呼,并能准确叫出老师和同学的名字。笔者与其聊天,L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在医院期间的生活,一切很好。刚好那天L母亲也来探访,笔者和她谈到L的休学问题时,L母亲反应激烈,扬言“L的精神问题是被学生Q打出来的”,执意要求Q家长面谈来解决,否则将把此事搬上媒体。这时,L的情绪发生变化。笔者感觉家庭对L影响很大。
4月1日,L家长来校就L治疗的后续问题进行协调。L家长感谢学校多次看望L及捐助,表示此次来校,一是办理休学手续,二是要求学生Q家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学院作出以下处理意见:希望家长按照《学院学籍处理条例》尽快完成休学手续;有关学生Q责任追究方面,需要L家长提供明确的医院证明,以便认定;目前需首要解决的是L的治疗,学校会在制度范围内尽可能地予以帮助。
5月13日,笔者和学生Q带着水果篮和书籍赴医院探访L同学。L情况不错,平时积极参加康复治疗,谨遵医嘱。据医生反映,L已渐入慢性期,大概6月底可出院返家继续疗养。
6月9日,笔者作为中间斡旋者,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双方家长代表共同坐下来进行协商。最终由校方见证,双方签下《L同学与Q同学纠纷调解协议》。L家收到Q家出于人道主义自愿补偿的人民币8000元整,及学院对L的困难补助人民币3000元整,并写下收条。最终,双方在和谐的气氛下握手言和。现今L休学在家疗养。
二、案例分析及总结
这是笔者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战线拉得最长的一个案例,由最初的心理问题引发复杂纠纷。
主人公学生L,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因为是家中独子,父母纯粹的给予和溺爱使他缺乏了社会角色的适应能力并且深感自卑。父母倾尽所有的付出,L都看在眼里,所以他想用成绩回报。高考的失利,使他受挫,变得对周围的一切毫无兴趣,加之家境的贫寒,使他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最终选择独来独往,出现典型的人际交往障碍,渐渐地,他就成了同学眼中的异类。
学生Q是整个事端的导火索。欣慰的是,经过此事,Q开始正视自己的“浮躁不实”,摸索如何自我管理和控制好自己情绪的方法,可见他在成长。
这个事件中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是——家庭和父母教化。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他们的言行教化对子女起着示范、导向和校正作用,成功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石。L的家庭,三世同堂,家中独子,父母没文化,缺乏依照不同年龄特点对孩子心智成长进行阶段性培育的能力,一味地给予,使孩子渐渐地失去基本的社会功能,完全没有活出真正的自己。
另外,在本案中,学校将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学校相关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努力和到位,使得家校沟通保持顺畅,使得家长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并取得相互理解。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剖析,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深入耐心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以学生为本,对症下药,寻找根源,积极搭建家校沟通桥梁,让“花儿”们在和谐的环境和良好的气氛下,不断地探寻真实的自己,将自己打造成真正的栋梁之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