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动博客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发挥,高校党组织可以组织各支部开展“支部博客”比赛、党员个人博客及微博征文比赛等活动,带动党员参与的热情。在评优的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党建“博客监督小组”,定期对各“支部博客”进行监督和检查

Web 2.0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计量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 潘东方)

本文结合新型网络的特点,对Web 2.0对党建工作的影响及其相关技术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Web 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Micro 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并行生产理论、六度分隔理论、长尾理论、弱连带优势理论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范式。[1]Web 2.0网络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也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当基于Web2.0模式的各种互联网技术被人们所广泛使用时,Web2.0实际上已超出技术的范畴,它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一种全新的变化,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借助Web2.0模式的各种技术和服务,整个社会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虚拟、开放、互动、多向的网络。

一、案例背景:Web 2.0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Web 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 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由于Web2.0本身所具有Web1.0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受到了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的欢迎和追捧,并日益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1.丰富性和互动性

Web 2.0网络的信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是任何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方式虽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相比较网络而言,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活力,而Web2.0网络则把静止的、孤立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联系的、具体的画面,通过文字图片以外的音频、视频、实时直播等方式让大学生从视觉、听觉上达到综合感官刺激的效果。新型网络为学生教育创建了快捷通道,并迅速将党的理论动态、国家的方针政策、新闻时事要点以及社会热点等以最广的渠道和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大学生。

2.虚拟性和开放性

Web 2.0时代的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的特点。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论坛,自由参与,自主选择。它不限制任何人的进入,任何人都可以去网络上自己感兴趣的网络平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共享资源。

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渴望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网络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大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选择信息源进行接收与交流,并尽情地展示自我个性。在这种开放式的信息选择和交互性的信息传输过程中,大学生的独立平等意识被充分调动和激发。

3.平等性和多元性

Web 2.0时代,网络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们置于广泛的联系和接触中,网络文化成为集不同群体、不同民族、跨越时空的多元文化,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找到自己的位置。

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摆脱对知识权威的抑制,摆脱从众心理,这无疑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网络的超大容量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许多大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播客,或把自己制作的文章、照片、音频、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大家欣赏交流。他们可以在比现实世界更为广阔的虚拟空间里,自己独立解决在现实世界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亲身体验到Web 2.0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和平等性特点。

二、案例内容:Web 2.0网络技术在党建中的应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2]

当代大学生是Web 2.0网络的最大主体。他们在使用Web 2.0的各种互联网技术和服务时,并不仅仅只是生活受到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种新思想、新文化,大学生的思想逐步形成一种真正平等、自由、开放、互动、共享和多样性的特征。

因此,高校党建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Web 2.0技术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构建更为完善的学生党建工作体系。本案例主要内容为Blog技术、Tag和RSS技术、Tag和RSS技术、WIKI技术、P2P及IM技术在党建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

1.Blog技术在党建中的应用

Blog:全名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缩写为Blog。Blog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信息,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微博:全名Micro Blog,中文译文“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等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你的“微博”发布消息。

(1)支部创建“校园党组织博客”

高校内各个基层党支部都能创作“校园党组织博客”,并通过支部轮流值周管理的办法进行维护和更新,将各种活动的最新进展及时报道;支部成员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建议意见、思想体会转载到“校园党组织博客”中,用于内部交流。“校园党组织博客”的动态管理,加强了各支部对其他支部的工作的了解,促进了各支部的沟通和交流。

(2)党员创建“个人博客和微博”

Blog不仅可以记下支部的活动和发展的历程,也为每个党员的成长历程做了忠实的记录。学生党员可以单独建立“博客”记录自己从申请入党到成为正式党员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有意义的事件以及自己在整个入党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人生感悟。

学生党员同时可以开通“党员个人微博”,通过微博,学生党员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心情、感悟以及身边的突发事件。虽然微博内容短小,但更具有时效性,可以通过手机等工具随时更新,反应更迅速。

为了进一步推动博客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发挥,高校党组织可以组织各支部开展“支部博客”比赛、党员个人博客及微博征文比赛等活动,带动党员参与的热情。在评优的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党建“博客监督小组”,定期对各“支部博客”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建设较差的支部博客,及时要求其进行整改。

2.Tag和RSS技术和在党建中的应用

Tag:在中国并没有统一的中文名称,有的称之为“分类”,也有的称之为“开放分类”或“大众分类”,还有的称之为“标签”。Tag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Tag,然后可以看到所有和自己使用了相同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

RSS:全名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也叫聚合。RSS是在线共享网络信息资源的一种简易方式,通过×ML标准定义内容的包装和发布格式,提供了一个实时、高效、安全和低成本的信息发布与获取通道。

Tag标签和RSS链接源的导入,尤其是与党员博客、党建论坛、网上书屋等结合后,可以方便快捷地跟踪其他人相类似的学习,用户可以订阅自己关注的内容,实时更新,这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有效解决学习资源的问题。

3.SNS技术在党建中的应用

SNS:在国内并非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而是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以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SNS平台为代表。在社会性网络的平台里,用户可以描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交友、加入感兴趣的圈子。它比较关注直接的社会朋友关系的建立,具有社群性质,朋友之间可进行人力资源分享,有直接的应用目的指向性,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完成或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

(1)成立网络虚拟党支部

根据社会性网络服务的特点,高校可以建立党组织虚拟党支部,教师和学生党员可以依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注册,并在虚拟社区中开展各类交流、学习活动,有效打破了实体党支部的局限,达到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域的效果,而且不同社区之间良性竞争有利于党组织的进步与发展,推动新型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

(2)构建党员网络监督评测体系

传统的党组织与群众的沟通方式无非是依靠文字信函、近距离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这些方式本身往往缺乏持续性和广泛性,特别是在调查访谈中,碍于情面和访谈对象的局部性,不少信息因而失真,难以进行全面监督和评测。

由于SNS技术具有交互性、多样性、支持匿名通讯等特点,高校党组织可以构建基于Web 2.0的党员网上公示、网上监督、网上评测体系,在党员和普通群众之间建立起一座“跨时空、跨地域、平等开放”的沟通桥梁,以克服传统监督体系的不足,利于互动交流和准确的信息反馈,切实扩大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通过“电子民主”使党务公开、党内民主、群众监督落到实处,进而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

4.WIKI技术在党建中的应用

Wiki:百科全书,被译为“维基”或“维客”,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用户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1)编写“党建知识百科”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各级党组织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运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化学习,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各级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在Web 2.0时代的网络技术下,运用Web 2.0时代的网络教育平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根据Wiki的特点,高校党组织可以组织编写基础版本的“党建知识百科”,促进党建知识的理论化、条理化。教师和学生党员可以在一起共同学习讨论,每次有新的收获都可以添加到“党建知识百科”的学习内容中,并将“党建知识百科”中需要注意的知识点标志出来供大家阅读,其他教师和学生党员阅读其他人的学习内容后,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学生党员之间可以看到彼此的想法,教师可以对学生党员的学习及思想情况予以观察和反馈。通过“党建知识百科”的编辑和维护,党组织内的成员可以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2)创建“党员电子档案”

学生党员是青年学子的先锋,要在年轻人中间起模范带头作用,完善的评价体系需要及时对党员进行评估和反馈。高校党组织除了可利用前文提到的网络监督评测体系,对每一名学生党员进行民主监督和评测外,还通过建立“党员电子档案”来对党员进行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利用Wiki技术多人协作,将党员的个人资料、专业学历、品德修养、工作能力、创新水平以及平常生活中的“评优奖励”及“违纪犯规”现象等完整呈现,作为党员评测、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5.P2P及IM技术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P2P:对等联网,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点对点”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IM: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IM),即时通讯软件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聊天是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网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经从初期的聊天室、论坛变为以MSN、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

P2P和IM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创造迅捷便利的党建工作平台,比如党建QQ群。运用QQ强大的在线功能和QQ群“一对多”的通讯模式,有助于党组织快速、高效地发布党建工作的动态信息、活动通知、理论学习,甚至召开小型会议和网上组织生活。只要能上网,时间安排合理,大家都能准时在QQ上现身。利用QQ群召开小型会议,形式灵活,召集简便,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利用QQ所提供的保留通讯记录功能,方便快捷地整理会议记录;党群部门利用QQ群可以对各党支部的某一项具体工作进行即时的指导,在空间里共享通知报告、学习材料等,节省了办公时间和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四、总结

Web 2.0网络的迅速发展和交互性人性化的特点以及思维、方法、手段的变革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互联网,与其相关的各类技术应用也日渐成熟,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把握契机,学习并掌握新一代的网络技术,加快研究进程,探索党建工作的新形式和新平台,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更好地开展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校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10/1/15/101600.pdf,2010.

[2]杨帆.参与式社群与互动性识知:Web 2.0数字参考研究范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金燕,祝贺.国内Web 2.0文献研究综述.现代情报,2009,(4).

[4]吴原元.Web 2.0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初探.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4).

[5]杨克平.Web 2.0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理论界,2009,(2).

[6]郑卫兵,赵呈领,刘志英,协作学习2.0:基于Web 2.0的协作学习新范式.现代教育技术,200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