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学科中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科中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探究性学习呢?要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就必须摒弃以往教学中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吸取以往教学中的闪光点,用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具备探究的能力,首先就要充分的相信学生。要培养具有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学生,便要让学生们能敢于提出问题,而且

论坛纪实3.语文学科中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即所谓的“后工业社会”,这一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于是探究型课程由此诞生。探究性学习,即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知识积累,提高综合能力。它是一种集研究性、自主性、创造性、开放性、实践性于一身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张晓群:

探究性学习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颇有渊源的。早在唐朝,教育家柳宗元曾提出,“师其溢而不师其辞”的观点,意在指出学习应独立思考,应与独创结合起来。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也指出学生应具有创造的能力。可见,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古往今来一直为教育家们所推崇,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更应努力去尝试、探索。正如《反思性教学》中指出,教学中的一切人与物都是主体,教育应倡导“创读”文本,发展学生个性,同时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张芊: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它强调在系统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更多的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做呢?身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陈雯:

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但在探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学生希望探究的问题有很多都超出了教师已有的知识范畴,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其认识领域大大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因而教师已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我们根据高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以及其求知的欲望,决定以阅读为抓手,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以长期作业等形式,把课外资料与语文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

然而要使学生所寻找的课外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匹配,还有着相当的难度,同学们获取信息的积极性都很高,如何才能使他们所获取的信息为课文内容的学习服务,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进行点拨。

黄蕾: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探究性学习呢?在探索过程中,经过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后,我的体会是:捕捉探究的契机,注意学科间的渗透。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语文学科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就一篇文章中不懂的、有问题的内容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问题的发现、捕捉是关键。

如在教学《死海》一课前,我就做了尝试。我先请同学一方面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一方面把读了课文后有哪些疑问写在笔记本上;当同学们就资料和问题摆在桌上后,我就开始引导学生质疑解答。其中有一个问题:死海中水的含盐量高了与死海显现出的奇异景象有什么关系?同学们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相互补充,很快问题就被解决了。但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都认为用资料来说明“物体在含盐量高的水中能浮起来”的现象一点也不形象,很难令人理解。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时有学生建议可不可以小组为单位去做实验证明呢?于是,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在常识课上习得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于是,我认识到这种其他渠道学到的知识解决语文课中难点的方法正是学生对知识真正内化于心的表现。

张芊:

要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就必须摒弃以往教学中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吸取以往教学中的闪光点,用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

曹彦:

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那是因为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新时代学生特征,契合儿童学习兴趣。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谈出自己的见解,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们从思想上非常愿意接受这种新教学方式。可是,又觉得它太有挑战性,有时无从下手。我觉得应该以扬长避短为原则,正确对待探究性学习。

所谓“扬长”就是说传统教学中的严密、扎实等优势,还是应该继续发扬。所谓“避短”就是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一言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积极的探究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我上《壁虎》这节探究课时,理解动物外形与它捉虫之间的紧密关系是要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探究加以掌握的。那么,有关课文具体描写时的方法问题,老师就不必扮演权威的角色,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孩子看得多、听得多,完全有能力做到。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他们的信息量不比老师的少。如学生对作者为何不描写壁虎的舌头这一问题上发生争执,有的认为该写,因为它与捉虫密切有关;有的认为不该写,因为壁虎在捉虫的一刹那小作者没看见舌头。从中不难发现学生围绕着课文的语言文字的探讨很有创意。在争论时,他们的思辨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敢于向同学质疑,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教材质疑。我想这样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学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人才。

所以我们在探究性学习中要不断进行反思,对传统教学“扬长避短”,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进取,走出一条语文教学新路。

张芊:

由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有了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成为了和学生一起学习的人,更像是一个比他们年龄大些、经验丰富些的同学。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具备探究的能力,首先就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成人眼中的一个黑点,在孩子们的眼中会变成“一顶草帽”、“一块烧焦的饼”、“一只压扁的蟑螂”等等,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有时比成年人自由、敏捷得多。随着探究的逐步深入,随着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老师可能很难回答出学生的所有问题。我们所能做的是和学生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找到最令他们满意的答案。

俞晶晶:

在充满探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对重要的关系。从问题出发,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他们手中。要培养具有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学生,便要让学生们能敢于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提出问题,因为往往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质疑也是一切创新过程的基础,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问题从孩子们口中提出,是经过他们的理解思考的,也正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曹老师的《壁虎》这节课中,学生们多角度地提出了他们从课文中发现的问题,如“为什么作者只写壁虎的外形?”“壁虎究竟有没有舌头?”“既然它的舌头和捕虫有密切联系,为什么文中没有提到?”随着一连串的问题层层推进,学生们兴趣盎然的围绕着这些问题将课外搜集到的资料和课内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解决新的问题中去。虽然有些问题在课堂中也没能完满的解答,但却吸引着我们更深一步的探究下去。从课内到课外,再从课外到课内,以学生所提的问题贯穿始终,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而实在,让学生得到发现知识的快乐感和完成任务的喜悦感。

朱文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孩子们提出的一些看似平常,而实际上恰恰是他们最想了解、最贴近他们的问题。本学期,在上《猫》这篇课文时,孩子们透过老舍先生那情感丰富的字里行间深深爱上了那群性格古怪、淘气活泼的猫儿。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猫的各种不同的叫唤是不是代表不同的心情?”“猫是怎样和蛇斗的?”等,由于当时没有现成资料可供参考,课时又紧,我便搪塞了一下,说等以后有机会再交流,就这样原本很好的探究契机也就随之流失了。

现在想来,这些问题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提出的,此时,如果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事先想明白了,会更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因为,当学生在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样,当他们提笔写有关猫的文章时,肯定会有更多素材。

可见,抓住探究契机,激发学生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学会提问是我们在语文学科中必须做到的。

张晓群:

常听老师们有这样的议论:这篇课文可以探究,那篇课文则不行;高年级可以探究,而低年级则不行。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可取。前者违背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宗旨,而是一厢情愿的把老师认为可以探究的课文提出来,告诉学生这些课文可以探究,其他课文不能探究。这岂不又走回到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老路上了吗?

我想,一篇课文可否探究及探究什么专题,应该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决定。另外,老师产生这样的看法,多半是基于对课文内容及特色而言,其实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是否有独具匠心的启发引导的方法,引领学生挖掘课文中可供探究的专题。

而后一种说法虽是看到了学生因年龄的差异而造成的能力差异,但却未针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特色去深入思考如何根据学生年龄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教师可以借鉴独立形态及数学学科的一些方法加以利用。如资料搜集法,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以大量资料旁征博引,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合作探究法,发扬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众人的智慧开展探究;实验法,以直观实验解释现象等。我想,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教学生体会语言文字魅力的学科,应该运用更丰富、更有实效的方法。如:读写结合、观点思辨、诵读感悟、以点带面等。

杨亦群:

不要认为探究性学习只能出现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在低年级甚至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教学中,照样可以渗透探究性学习。

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对他们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最积极、最感兴趣。我们就要为发展学生的这种探究性思维提供机会、场所。

在拼音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参考新教材构建了念儿歌识字学拼音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拼音教学模式,将枯燥的拼音学习置于有趣的情境中。教学上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学习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以“凹凸”两字为例,现根据韵母“ao”随即识字认识“凹”字,学生十分惊奇,因为他们发现这两个字太相像了,于是就有学生提出“凸”怎么写。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了解到中国有许多象形汉字,老师便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外寻找更多的象形汉字。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中国汉字十分有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求知欲。

俗话说:高楼万丈平地起。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们跳一跳之后摘到了果子,尝到了劳动成果的甜美。如果长期坚持探究性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一定会有所发展,基础一般的学生由此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则发展得更快。

袁昶华:

众所周知,拼音是汉语的一个特殊种族,是一年级学生接触母语的第一关。目前,单纯的拼音教学,陈旧的学习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面日益广泛、思想日益活跃的现代学生了。在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渴求发现、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因此,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势在必行。

例如,在教学韵母“an”、“en”、“in”时,我就采用了通过熟读儿歌识记拼音的方法。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所要学的内容,如当学生看着我在儿歌的生字上标上“shan”、“nian”、“lian”等音节时,他们就已经发现了音节的共同点,都有韵母“an”,于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an”就由学生自己来揭示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学前已经接触过汉语拼音,学习拼音并非零起点,所以在读音上没有问题,因此,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一个人朗读时,其余学生还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你念得太轻”、“韵母应该响而长”、“这个发音你读得不太准,我听过录音,应该这么读。”诸如此类的问题发现和评论虽然显得稚嫩,但这已是低年级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学生与探究性学习亲密接触的起步。

可见,探究性学习不在于学生年龄的大小,也不在于问题的大小。只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一年级照样能够开展探究性学习。

具备探究性学习能力是一门需要终生学习的课程,而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则让学生终生受益。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愿意与学生手牵手,在这条学习之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但愿我们今天的初步探索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从小会研究,长大发明创造”的新一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