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教学问题展开有效讨论
首先,教学研讨中使用“左手栏”,是基于对教学中生成教学问题的讨论而展开的,所以,记录和内心表白都是紧紧围绕问题进行的。
实例三:下面是一位青年教师在试教一堂探究课之后与同事围绕教学效果讨论时写下的一段记录。
在这个“左手栏”中,这位教师为防失面子,采取了一种防卫性姿态来对待同事的意见,最终也为没能得到同事的真实想法和实在的帮助而感到遗憾。这段记录是当时的对话以及她内心想法,通过事后对这段记录的自我比较分析,她可以设想到下一步的行动,是继续寻求帮助?还是另找出路?
第二,“左手栏”是依托于某一教学背景,根植于具体的教学事件或片段的讨论进行记录和整理的,所以,这种记录必须能展示出对教学具体进程的思考,进而为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奠定基础。
实例四: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田忌赛马》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孙膑是因为“知马、知人”才获得胜利的道理,尝试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即:试着叫学生自己排一排田忌的马与齐威王的马有几种对阵形式,它们的结果分别怎样?从中体会只有孙膑排阵的方式才能使田忌取胜,他的“知马”便显而易见。但要不要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来讨论双方赛马的所有布阵情形呢?她很犹豫,于是,这位教师和同事进行了如下的讨论。
显然,这位教师从同伴那里并没有获得具体的处理办法,这可以在她的心里想法的描述中看出,但大家提出的某些建议使她树立了自信,选择了大胆尝试。同事的建议也为她在下一步对教学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出判断,提供了心理上的帮助。
第三,运用“左手栏”,必须要有事后的反思性比较和判断,在与同伴的思想碰撞中获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为进一步的实践指明方向,做出选择。
实例五:下面是一位英语教师围绕教学小学二年级“Eating and Drinking”内容应创设怎样的引导性主题,与同事的交谈和伴随的想法。
就教师个体而言,“左手栏”中“我当时的想法”是这次讨论的真实结果,尽管其他教师的建议也很具体,但是与作者原先的想法存在差异,而且未经亲身操作体验,心里还是没有底,所以最后还是发出了“我又该用怎样的形式操练呢?”的感叹。但是作者事后对同事的建议进行了反思,横向比较我的想法与同事的对话差异在哪里?原因是什么?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出了判断,采纳了他们部分建议,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对“左手栏”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后续整理反思并加以判断,这是使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发挥这种技巧作用的关键。
第四,“左手栏”可以视其需要在教学研究中连环递进使用,直至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研讨思考的经历。比如上面的实例三中,作者没有得到同事的真诚帮助,心里感到有点失落,反思之后,她摆正了心态,及时作了调整,又与同事展开了讨论,下面是她基于第二次讨论之后跟进的“左手栏”。
通过这种连环递进使用“左手栏”,这位教师赢得了同伴的信任,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从上面的阐述来看,“左手栏”在教师的教学讨论中至少体现出这几方面的作用。
1)澄清问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目的首先在于澄清某些问题,因为不少教师遇到的困惑一般是课堂教学中随机发生而难以掌控的意外事件,其中的问题出在哪里?往往缺少办法,需要他人的帮助。即便如此,一般性的指点,当事者有时还是不能马上对问题产生感受,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留些时间让教师自己进行分析,在有意识地记录下同事的看法和自己的想法之后,静下心来做细致的比较思考,这有助于将纷杂的思绪和同伴的建议予以梳理,进而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看清问题和症结,“左手栏”为此提供了可行的机会与载体。
2)评估假设:一般情况下,对于教学进程中发生的问题和现象,教师往往是在习惯的驱使下,基于自己已有的经验试图做出解释与判断,但是这种带有假设而未经新情况下自己实际操作的东西,有时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难免会碰钉子,走弯路。教师通过借助“左手栏”的写作思考,与同伴进行一种深入的沟通,捕捉有用的信息,从他人的言论中体会类似的经历,并与自己的解释或判断发生实质性的对比,这有助于对这些解释判断作出客观的评估修正,从而提高研讨的效果。
3)引申迁移:教研中讨论的问题,有时具有连续生成的特征,随着大家探讨的投入,问题会随之演变或展开,如果不及时留下痕迹,很容易由于遗忘而使讨论的线路变得模糊,“左手栏”的写作和整理,在于理出议论的重点和关键,把握议题的产生和走向,触发作者的联想,产生迁移运用的动机,促进研讨的深入,提升教师的教学思维水平。现实中常常将“左手栏”多次连环运用的目的就在于此。
4)经验加工:由于“左手栏”一般采用交谈中的言语实录和自己的内心独白双轨同步展开方式进行反思整理,纵向上理清讨论的发展轨迹,横向上作不同观点的对比,细腻而且到位,所以它的写作过程也是教师个体体味同伴思想,并且批判性地予以吸收加工的过程,这种经过改造的他人经验模仿成分减少,比较适合自己的实际,也便于操作,加强了教师之间经验传播的内化程度,为经验的创新乃至升华创造了必要条件。所谓教学研讨过程中的柔性碰撞就是这个含义。
要有效地发挥“左手栏”的作用,除了了解和熟悉这种记录表白方式的特点形式之外,还有必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我们感到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是真心袒露。某种意义上讲,“左手栏”仅仅是同伴间间接沟通的中介,无需公开,所以写“左手栏”要消除碍于颜面、怕被人看作是外行、不愿暴露自己真实想法的顾虑,不迷信权威,如实表白内心想法,这样才能触及心灵,得到大家的帮助。
第二是倾听回应。写“左手栏”的素材来源于讨论过程中的所闻所思,因此作者有必要全身心地参与,围绕探讨仔细倾听,辨别他人话语中蕴涵的意思,及时做出回应,这样才能捕捉思维的火花,为事后的回顾整理创造条件。
第三是心历描述。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努力把自己在与同伴对话进程中内心的真实想法加以白描般的精心刻画,再现当时的感受,关键地方和环节需要重点展开、细致表白,便于表达内隐想法,挖掘潜藏的问题,理出分析改进的切入点。它对教师的表达与描述能力要求较高,可以在讨论的进程中做一些记录,以防事后遗忘。
“左手栏”的运用为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智慧分享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教师开展教学自我反思的有效手段,它在教师个体或群体中建立了一个“对话场”,在这个场所内,人们各自的想法和思路得到较为充分的交流,使教学的隐性知识同显性知识相互作用并发生转换,成为孕育新智慧的土壤。
过去,教师认为自己只从事教学实践工作,而并不是研究者,在我校,通过专题叙事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这种观念,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叙事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教学上很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即使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也不善于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方法。我一直认为它是教学专家的任务,而不是我——一位小学教师的职责。然而一次次撰写反思性的专题叙事的难忘经历改变了我的看法和思考习惯……”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把研究正确的定位,即学校教师的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教师就是学校教学的研究者;只要教师确实是想追问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什么样的良知与信念,教师就完全可以从专题叙事中提高反思能力,逐渐成为一名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