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会展业人才培养
无论国际和国内会展业发展趋势如何,会展业未来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仍是人才。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会展人才,会展业是很难生存发展下去的。为了提高认识,精心规划,抓好会展人才的培养,保证会展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了解我国会展业人力资源现状,认识我国会展业人才需求状况并明确会展人才的开发对策。
一、我国会展业人力资源现状
人才是会展的灵魂和根本,没有一批高素质会展人才,会展业是无法发展的。那么,我国会展业人力资源现状又如何呢?
(一)职业化观念尚未形成
在会展发达国家,饭店一般设有会议销售部和会议服务部,并配有会议销售经理、会议服务经理及会议销售服务工作人员,会展公司分执行管理层、展览会管理层和一般行政管理层(见表10-1),他们一般都受过专业学习或行业组织认证培训。获有注册专业会议组织者或注册展览管理人等称号,以展览业从业人员为例:71.8%有大学学历,其中11%有硕士学历,23.5%有大专学历。会展经理资质是大学学历和十年左右工作经验(见表10-2)。
表10-1 美国会展职位及工作内容
资料来源:《中国会展经济报告(2002)》(刘宏伟,2003)。
表10-2 美国会展经理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会展经济报告(2002)》(刘宏伟,2003)。
与国外相比,我国会展业还没形成职业化体系,在制度和人员素质上都有很大距离。中国农业展览协会秘书长安晓东在2009年12月于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会展人力资源供需(北京)交流会上发言时指出:“我国会展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会展教育培训的仅占4成左右。”(中外会展编辑部,2010)从严格的角度讲,我国“科班”的会展人才在2008年之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为直到2004年3月国家教育部才正式首次批准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也就是说直到2008年7月我国才有首批国家教育部承认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科班毕业生,此外,我国除极少数大城市推出会展职业培训和认证项目外,会展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全国还没有广泛推广和实行。
(二)高素质会展人才匮乏
我国会展人才匮乏,特别是熟悉业务、了解惯例,富有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更缺。据统计,目前全国专业会展管理人才缺口达200万人以上(中外会展编辑部,2010)。从年度统计中可以看出,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1、北京8∶1、广州8∶1(季春红,2009)。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更缺乏高素质会展人才。在2008年武汉会展发展论坛上,湖北省节庆会展研究会会长王重农说:“武汉会展业高层次人才匮乏,10万年薪都招不到一个高素质的会展项目经理。”湖北省会展业商会会长张臖也认为,粗略估计,武汉每年会展人才缺口在1000人以上(汪绍文,2008)。据调查显示,湖南经营管理会展产业的专门人才也非常稀缺,高素质人才仅占从业人员的0.56%(张升球,2008)。
高素质会展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限制我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根据业内人士分析,我国至少缺少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其一,至今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叫得响的PCO(专业会议组织者)或DMC(目的地管理公司)品牌。其二,目前真正受过专业培训并能完全胜任为会议提供同声翻译服务的同声翻译人才极其紧张。全球总共不过2000多个,而中国只有25—30人。其三,我国会展企业获得国际会展业务多数是“守株待兔”,国际营销招展招会人才几乎空白。
我国会展业还缺懂专业、讲外语、通电脑,知策划、精营销、会招商、搞管理、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像这样的人才,即使在人才济济的上海,全市也都未必能找到100个人。
(三)会展从业人员分工不明、流动性大
会展从业人员多数无专长,展会组织分工不明又使工作效率不尽如人意,降低了展会的国际竞争力。
会展业迅猛发展和人才奇缺导致员工流动性大,企业不惜重金选才,但高薪仍难留住优秀人才。外资会展公司人才本土化政策,院校会展专业部分毕业生的浮躁和急功近利职业心态以及会展举办的不连续性导致的展后解散临时集中人员更加剧了会展人才流动。
(四)会展从业人员应用高新技术能力相对滞后
会展从业人员应用高新技术能力相对滞后。一些展博会上的展示水平反映了观念和手段的落后,至今为止,我国展览服务公司还无法承担国外参展企业要求的一些特装修。
二、我国会展人才需求状况
分析现状使我们更清醒地看到造成我国会展业竞争弱势的原因,要适应趋势,克服弱势,发挥优势,促进会展业与国际接轨,实现我国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发展会展业的“重中之重”,为此,首先要了解我国会展人才需求状况。
(一)会展人才需求单位
根据会展产业架构和国内外会展业发展情况,可把会展人才需求单位分为六类:
(1)政府机构、会展行业协会和会展专业组织:需要会展人才负责会展业发展,包括起草规划、制定法规、协调控制、行业培训、认证评估、政策指导、活动策划、宣传营销、国际交流及招商引资等。
(2)饭店、酒店公寓、会展中心和各类文博馆:需要会展人才提供住宿餐饮、场所设施、策划组织、营销服务、商务文秘、联络通讯、观光娱乐、交通安排及员工培训等。
(3)目的地管理公司、旅游公司或旅行社:需要会展人才负责会展营销、奖励旅游、活动策划、预算管理、组织联络、交通食宿、安排落实、旅游购物、员工培训等。
(4)会展公司及会展服务公司:需要会展人才进行策划开发、预算融资、财务管理、选择场馆、会展营销、观众组织、展位设计、展台搭建、场馆布置、器材出租、展品运输、接待服务、商务印刷、信息通讯、翻译文秘、现场管理、内外公关、对外联络、会展安保及员工培训等。
(5)会展教育、科研、咨询和出版机构:需要会展人才负责会展教育、科研、咨询和出版业务等。
(6)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需要会展人才策划组织企事业的各种会议、参展、奖励旅游及各种活动庆典。
(二)会展人才需求类型
《上海市2003年度人才开发目录》曾将世博人才列在首位(见表10-3),世博会是世界性、特大型的博览会和大型节事活动,是国际会展业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世博会所需人才也就是我国会展业所需人才。
按会展业和旅游的关系、上海的世博人才分类,以及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状况,我国会展需求人才可分为以下类型:
(1)会展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包括规划与行业管理、国际公关、活动策划与组织、市场营销、服务管理、住宿餐饮、场馆经营管理、融资与财务、项目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和服务、法律服务、物流管理、商务与差旅服务管理等人才。
(2)会展外语人才:主要指高级同声传译、一般口、笔译、国际导游、外事工作人才等。
(3)会展工程建设人才:包括会展场馆设计、建设和管理;设备设计、生产、保养和维护;会展场馆装潢设计施工;展台设计与搭建;会展软件系统开发及维护人才等。
(4)会展教育研究人才: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及科研人员、行业协会培训管理工作人员、信息统计人员、刊物网站编辑和技术人才。
表10-3 上海市2003年度人才开发目录(世博人才)
资料来源: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2003年度人才开发目录》。
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对外服务公司等单位的调查还发现世博会需要的人才结构是围绕中心旋转的“漩涡型”。其核心部分是会展运作人才,包括语言、会展、公共关系、会展营运服务等,这是专业性及稀缺性最强的部分。会展辅助人才包括广告、法律、咨询、物流、宣传等,这是专业性和通用性相当,数量需求中等的部分。
(三)会展人才需求素质
会展业的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多元化的趋势要求会展人才应是一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优秀素质的专业化队伍。在本书作者对上海市会展人才需求单位的抽样调查反馈中,77.7%的有效反馈认为会展人才学历应大专以上,45.2%认为会展人才应有本科以上学历。(见表10-4)
表10-4 上海会展人才需求层次调查反馈表
资料来源: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关于会展人才市场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还表明会展人才应具备下列能力(按反馈表示的重要程度排列,见表10-5):人际关系能力、市场推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创新能力、电脑操作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
表10-5 上海会展人才应具备能力调查反馈表
(续表)
资料来源: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关于会展人才市场调查报告》。
也有国际会展专家认为会展人才应当具有以下特征:热诚、投入;努力、勤奋、细心、富有创意、求知欲与好胜心强、不怕麻烦、耐心、坚持;还要有精力、干劲、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会展人才需求知识
会展业是一个整合度极高的行业,涉及会展的营销、与客户接触、筹办、会展中的协调管理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会展从业人员,尤其是会展项目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既要懂管理、懂市场,还要懂技术、懂外语。会展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管理型人才、懂专业的设计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才为前提和基础。香港会展旅游专家陈郑绮艳教授认为,未来的会展业需要大量的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专业知识、营销技能和服务态度的会展人才。
会展业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则,没有全面知识,不可能举办出色的会展,我国会展业迫切需要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本书作者对上海会展人才市场就院校会展管理专业应开设哪些课程的调查反馈也反映了我国会展业对人才需求知识的意见(见表10-6)。
表10-6 上海会展人才市场对会展管理专业应开设哪些课程调查反馈表
(续表)
资料来源: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关于会展人才市场调查报告》。
由于会展人才类型不同,各类会展人才需求知识也就会有差异,这又决定会展各相关专业的具体课程要根据会展业对各类会展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需求来设置,例如: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应不同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总的来看,最需要的是会展专业知识:其次是专业基础知识或相关知识,此外调查还反映了会展人才所需知识与所在单位性质和业务活动范围有关,如:政府部门和饭店最希望会展人才了解会议策划与管理及展览设计与布置的知识,会展公司和会展服务公司最希望所需人才知道展览策划与管理、销售与服务的知识,展台设计与搭建知识,而旅行社最希望他们学习会展销售与服务和会展英语。
(五)会展人才需求数量
会展人才需求数量要在充分了解会展业的产业架构、会展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才能获得较为科学的数据。如前说所:据统计,目前全国专业会展管理人才缺口达200万人以上。(中外会展编辑部,2010)而各地又要根据各地会展业的发展基础、会展业发展定位、现有会展企业数量和规模以及发展趋势,再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实事求是地了解会展人才需求数量。了解会展人才需求数量绝不能仅了解会展公司和会展场馆所需人才数量,必须将了解的范围涵盖会展业的全部产业架构和所需人才单位;也不能仅了解现有会展相关企业今后需求人才数量,还必须要考虑到各地会展企业的发展增量和会展企业的活动增量。
从2007年年度统计中可以看出,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1、北京8∶1、广州8∶1(季春红,2009)。再如:武汉每年会展人才缺口在1000人以上(汪绍文,2008),湖南会展产业高素质人才仅占从业人员的0.56%(张升球,2008)。
我们完全可以预言,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会展业在各地的持续发展,我国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将会有明显提高并更为急迫。
三、我国会展人才开发对策
自200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设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并招收本科学生以来,中国会展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至少已有120多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其中高职院校接近100所;70多所高校在其他相关专业下设有会展方向,其中高职院校接近60所。目前全国每年会展专业招收的新生大约1万人,在2010年,近万名会展专业学生走出校园,寻找工作岗位(贸促会,2010),同时,中国贸促会自2003年年底引进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的注册会展经理(CEM)培训项目后,每年和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在我国联合举办注册会展经理(CEM)培训班,还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人事、旅游、劳动部门和会展行业协会等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也推出了多个会展培训项目和资格认证项目,这些努力对缓解我国会展人才紧缺的状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10年,由于世博会的推动,中国贸促会、上海世博局以及高等院校等机构又通过专业研讨、专题培训、学历教育等不同途径,进一步加快了会展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步伐,为我国会展业长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陈燕,2011)。
但是,上述努力还远远不能解决长期以来严重制约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尤其是改变高水平会展人才的缺乏状况。
为了解决制约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实现我国会展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根据会展行业发展趋势、发展会展教育、改变人才现状、满足人才需求!为此可采取下列对策:
(一)完善会展教育体系、建设会展学科体系
应乘奥运会与世博会东风,继续以开放的观念、改革的步伐、非常规的速度,努力完善以高教为主体,包括职校、行业协会、企业培训的多层次会展教育体系。近期主要抓好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
同时,要大力加强会展学科理论基础的研究,积极争取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早日明确界定会展学科归属和实现门类的准确划分,科学设计课程设置,建设完整的会展学科体系。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办好会展相关专业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明确高等院校应按原有学科特点和会展人才需求类型开设会展相关专业。鼓励高校发挥特长,开展错位竞争,从办学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上努力建设好会展相关专业。本科会展专业的审核除应严格考虑申办院校的办学基础和师资条件外,必须认真考虑全国会展本科院校区域分布的格局平衡和申办院校所在地会展业发展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各省市教育部门更应严格审核高职院校会展专业设置,防止产生“专业设置跟风、有无条件都上”和“赶时髦占山头,培养不务实”的局面,确保有重点、高起点地培养会展人才。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定期评估和检查已办会展专业的院校,并应及时果断地责令达不到专业建设要求、社会反应差的院校限期整改或停办专业。
(三)以政策和资金扶持,抓好会展师资建设
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既要加大力度吸引国际一流会展管理专家学者来我国专事会展教学与科研,又要创造条件给相关人员赴外学习交流的机会,以便吸收国际最新知识与研究成果。应允许会展专业执行教师轮流带薪学术假,赴会展企业挂职学习、积累经验、获取信息并开展教材编制、理论体系建立以及教学基地建设等学科建设基础工作,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怀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精通会展管理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具有高科研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年龄结构合理的会展管理专业师资队伍。
(四)加强会展理论研究、建立会展理论体系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会展理论研究机构,积极开展会展理论体系和相关课题的科研工作,借鉴国外“参与研究机构众多、研究课题广而深、课题看市场、研究看发展、行业作支持、应用研究是重点、期刊出版物搭平台、产学研大结合等”先进经验(金辉,2006),尽早建立一套完整的会展理论体系。开展会展数据统计,建立我国完整的会展数据库。会展产业政府主管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规划部门和高校都应在会展科研项目立项审批,以及研究工作中给予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五)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建设会展教材体系
设置会展相关专业的院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上要根据各自的办学资源,按照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课程设置要体现特色“少而精”,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增强专业就业岗位的指向性,避免追求大而全、弱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甚至和专业要求不匹配的课程设置。
会展教材编写和体系建设要树立“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克服急功近利和多而乱的现象,正确处理编和写、剪辑和研究、理论与操作、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材开发要体现前瞻性,教材内容(理念、信息和知识等)必须尽力不断更新,严把质量关。
(六)树立开放的观念、坚持开放式的发展模式
开放的观念和发展模式就要鼓励走出去、请进来,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及著名会展企业合作办学,吸收先进办学经验和教学体系,充分占有行业信息,建设学科实践平台,邀请国内外著名会展企业家、专家学者与富有实践经验的会展专业人士入校园、进课堂,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政策上要鼓励核心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或直接借用原版教材提高培养质量。
(七)开展职业培训,完善用人机制
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企业可联合开展职业培训,聘请国内外著名会展专家授课,开展研讨,进行工作指导,共享教育资源。职业培训应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并应建立会展人才考核和职业认证制度。各地在开发会展职业培训和认证项目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和会展专业组织,如经贸部门、旅游部门、人事部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会展行业协会等,不应“各自为政”和“重复开发”,而应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局面,提倡联合、统一和合作,高校应在培养会展职业管理人员的工作中做出贡献!
会展院校要帮助毕业生端正就业心态,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从第一线做起,接受实践的磨练和时间的考验,会展人才使用单位要尽快完善用人机制,要在正确了解“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基础上,在生活上多多关心新生代员工,在工作上对他们既要大胆使用又要热情指导严格要求,还要实行合理激励和约束机制,吸引并留住会展人才。
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人才与会展业的兴旺发达是分不开的。而人才首先又是需要培养的,这就决定了抓好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只要我们抓住这个会展业发展的牛鼻子,办好会展教育,努力培养所需人才,我国就一定能赶上世界会展发达国家,为我国的开放改革和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