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中国Internet的发展
Internet在中国虽起步略晚,但发展迅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年至1993年,我国的一些科研部门开展了一些和Internet联网的国际科技合作连接,开通了Internet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从1994年开始,由于我国实现了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相继启动了数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广域网项目,从而使得Internet在国内得到了迅猛发展。
第三阶段是以Internet的商业化应用为标志。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经形成四大互联网络。
1.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简称“中国互联网”),是1995年11月前邮电部(现为信息产业部)委托美国信亚有限公司和中讯亚信公司承建的国家级网络,并于1996年6月在全国正式开通,现由中国电信经营管理。ChinaNET是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中国公用Internet网,是中国具有经营权的Internet国际信息出口的互联单位,也是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它是中国第一个商业化的计算机互联网,旨在为中国的广大用户提供Internet的各类服务,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2.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中国科学技术网是在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和中国科学院网(CASNET)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覆盖全国范围的大型计算机网络,是我国最早建设并获得国家正式承认的具有国际出口的中国四大互联网络之一。1989年8月,中国科学院承担了国家计委立项的“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中国科技网(CSTNET)前身的建设。1994年4月,NCFC率先与美国NSFNET直接互联,实现了中国与Internet全功能网络连接,标志着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的诞生。1995年12月,中国科学院百所联网工程完成,1996年2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正式将以NCFC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院院网(CASNET)命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科技网CSTNET的目标是将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各地的分院的局域网互联,同时连接中科院以外的中国科技单位。它是一个为科研、教育和政府部门服务的网络,主要提供科技数据库、成果信息服务、超级计算机服务、域名管理服务等。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是由国家投资建设,教育部负责管理,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承担建设和管理运行的全国性学术计算机互联网络。该网络分四级管理,分别是全国网络中心、地区网络中心和地区主结点、省教育科研网、校园网。CERNET全国网络中心设在清华大学,负责全国主干网的运行管理。地区网络中心和地区主结点分别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10所高校,负责地区网的运行管理和规划建设。省级结点设在36个城市的38所大学,分布于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该网络于1995年11月建成,1996年被国务院确认为全国四大骨干网之一。CERNET是为教育、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服务的,是全国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络。
4.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或GBNet)
中国金桥信息网,英文ChinaGBN(China Golden Bridge Network)也称为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它是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是建立金桥工程的业务网,支持金关、金税、金卡等“金”字头工程的应用。金桥工程是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服务,同时也为经济和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和建设电子信息市场创造条件。目前该网络已初步形成了全国骨干网、省网、城域网三层网络结构,其中骨干网和城域网已粗具规模,覆盖城市超过100个。1993年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兴建“金桥”、“金卡”、“金关”工程,简称“三金”工程。“金桥”工程是以卫星综合数字网为基础,以光纤、微波、无线移动等方式,形成空地一体的网络结构,是一个连接国务院、各部委专用网,与各省市、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工程联结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可传输数据、话音、图像等,以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EDI)为信息交换平台,为各类信息的流通提供物理通道。目前,金桥工程已在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等全国24个中心城市利用卫星通信建立了一个以VSAT技术为主体,以光纤为辅的卫星综合信息网络。“金卡”工程即电子货币工程。它的目标是用10年多的时间,在3亿城市人口中推广普及金融交易卡、信用卡。“金关”工程是用EDI实现国际贸易信息化,进一步与国际贸易接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