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体操训练课的结构与类型
体操技术水平及其优异成绩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年训练规划的有效控制及其训练过程的优化处理。而从微观角度度量,则更依赖于体操训练课(确切地表达应是“成功课”或完成训练任务的训练课)的正确积累。因为任何科学宏伟的训练计划(规划蓝图)的实现,都必须立足于扎扎实实的一天天、一次次训练课的真实效果。也只有通过大量训练课这些点的联成,才能组成良好的训练过程和多年
控制训练的示意曲线。否则都将是一纸空文或美好的幻想而已。
为此,我们必须这样认为,体操训练系统最基础的层次是训练课。或称之谓是体操训练过程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最基本的实体单元。
它是运动员赖以成长的阶段。不论技术、素质、心理甚或思想品质作风都是如此。上好训练课也是教练员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之一。
一、体操训练课的结构
现代竞技体操训练实质上是一项综合训练系统工程。它不仅训练任务繁多,而且训练内容庞繁:除涉及多部位和器官的多种身体素质训练、规定和自选动作的技术训练,还有心理、智力、战术以及舞蹈技巧和姿态训练等等。其手段则都要通过大量技术实践课(或粗略讲,是要靠训练课)的形式来实现的。训练课的类型很多,结构也各有特色,但从最表层共性结构观察,都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有的称主要部分)和结束部分。
1.准备部分
任何课的准备部分,都是用来动员和组织动员,并使他们顺利地进入工作状态。方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例如,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述某些训练理论内容,或者介绍当前国内外新动态以及有意图的放映有关录相磁带等等。在形式上,准备部分可以集体做或个人做,也可以先集体做,而后再增加某些个人练习的补充。但必须都在教练员要求之下进行。研究早已证明,准备活动可以增加肌肉收缩速度和力量,可以提高完成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血流加快,肌肉的粘滞性减小,有利于防止伤害事故。准备活动还能使体温升高,促使机体代谢活动加强,可以减少大强度训练时乳酸的堆积,加速二氧化碳的交换,从而提高耐力等等。由此可见,准备活动是有关训练课结构的重要因素,应该予以重视。现代训练实践还证明,下列若干注意事项是有成效的。
(1)准备活动一定要充分活动开,要达到身体发热的目的。有的运动员在做一般准备活动时先穿暖和的服装,待出汗后再用轻便干燥的服装更换。
(2)有些教练员在一般准备活动之前,先给运动员做些全身性的按摩活动,效果很好。
(3)准备活动时间,根据训练时期不同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所区别,但切忌拖拉延长和气氛松散。
(4)在准备活动中要重视对运动员兴趣和乐观情绪的调节与培养。
(5)现代高级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广泛采用按比赛项目顺序进行专项准备活动的形式即循环练一遍。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应该予以重视。
2.基本部分
体操运动员在整个训练周期的一些主要任务,大多靠在本部分中予以解决。为此,基本部分的结构、内容、组织形式的安排与实施,对掌握训练大纲及完成各项训练任务,至关重要。既然基本部分时间最长,任务最重,难度也最大,而从某种意义讲,人的体力有时又近乎常数,所以结构理论在本部分中的动态效应(结构与功能),十分敏锐,并具有事关成败的作用。有的研究提出,在竞技体操训练中,它主要指:项目排列顺序,任务轻重安排,量和强度的配置以及时间分配等因素的整体综合处理与调控。要在遵循人体科学活动规律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最佳化课结构模式,力争绝大多数课次效应取得实效。
关于基本部分的结构和组织教法等方面的细节,本章“竞技体操课的类型”一节中,还将具体地阐述,因为课的结构特点主要是由本部分的安排所决定的。
3.结束部分
课的结束部分的任务是:
(1)从运动员的思想上,肯定和确认他们在完成训练任务后的喜悦,并进一步激起他们的训练热情,以及提出克服不足的办法。
(2)使经过大强度训练的有机体和中枢神经系统逐渐恢复和平静下来。因此,所采用的手段大多为放松练习,并经常与按摩和淋浴结合起来。
(3)有关“专著”指出,在具有冲击负荷特点的强力作业之后,肢体和脊柱可以用垂直或倾斜的倒悬垂姿势(用专门的绳套固定),以达到放松和矫正的目的。
对于上述课结构的论述,我们特别提出两点予以强调:
(1)针对工作对象,我们的着重点侧重了技术实践课的范畴。
(2)我们所谈的结构是以现代系统论的概念为出发点的。它不仅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为深入,甚至可以产生质的全新的发展。它还将使我们体察到,过去探讨和思考体操训练工作,往往只从总体的需要与可能上探究数量与速度同质量的关系,未免失之笼统。实际上是,单纯数量的增加,如果结构不合理,不但不能收到预期效应,甚至会造成更不良的后果。实例中可以看到,在某次训练课中,恰恰是因为太“重视”了某项目,而整堂课的任务却没能完成;也有因狠抓某训练课“超计划”,而造成以完不成周计划任务为结局的。这就是复杂的的人体科学给我们提出的困难课题,也是我们在研究科学训练中必须探讨和掌握结构学(整体与局部,结构与功能)等现代科学理论的必要性所在。
二、体操训练课的类型
关于课的概念,教育学和体育理论中,都有其专门的论述。为了更接近实际,本节中只侧重于技术实践课,并结合我国训练具体情况,按下列类型分述。
1.教学课
对初学者及学习新大纲或准备时期的训练特点而言,教学课是主要形式之一。本类型课的目的主要是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使练习者建立概念——体会感觉——形成动力定型的过程,得以完善地解决。
在本类型作业中,教练员应该:
(1)注意教法的钻研和选择,并能针对性很强地予以运用。
(2)加强保护帮助工作,使练习者建立和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明确提出课的主要任务和次要任务,以便精细主动地分配时间和体力,使练习者做到心中有数,给予积极的配合。
(4)努力寻求最佳化课结构组织,项目顺序、任务分配及分组等,都要做到意图明确。
(5)还应注意,训练过程中的教学课,一般地讲,强度不是太大,但持续的时间较长。
2.技术训练课
这是体操训练过程中,运用最多,也是最主要的课作业形式。其目的是使已经掌握的大纲动作,完成得正确、巩固和熟练,并进而应用到联合动作和成套动作中去。纯训练课形式的完善,也是伴随着训练时期的推移而逐渐形成的,应该是到达竞赛的中前期或中期,得以完满实现。在此之前,会有一个过渡形式的教学训练课,即学习单动作和同时进入训练内容的课形式。在教学训练课中,练习内容错落交织,训练时间和动作练习次数以及负荷量,也各要求不同。为此,要求教练员必须开动脑筋,精心筹划,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组织技术训练课,要注意下列几点:
(1)教练员安排训练内容(或规定或自选或单个或联合成套),任务要清晰明确,无论完成动作数量,或是质量程度标准,都要符合训练时期的特点以及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2)周密考虑专项准备练习,使之既能具有专门性准备活动的效能,又要对专项训练内容有所裨益,并促使运动员养成良好的训练步骤习惯。
(3)由于训练课随着时期过程的延伸,量和强度因素,非常敏感,所以要求教练员,十分注意课结构的科学组织。例如,大多数课有主要项目任务要求,有时也可能安排全项(男六女四)“都过一遍”的课型。但都必须在训练意图明确的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
(4)现代竞技体操训练的核心要求之一,是技术先进和细腻。为此,教练员在技术训练课上,不能忽略高质量高标准,一切技术细节都应严格要求。
3.身体训练课
毫无疑义,身体素质是技术的基础。一般地讲,身体训练水平愈高,就愈有可能创造优异成绩。但同时要认识到,良好的身体训练水平,只有在体操专项技术和战术中,充分体现和发挥时,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1)一般身体训练课:其目的是为了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对于初级运动员,应该是贯彻于整个训练过程,而对高级运动员来讲,大多安排在训练的准备期和过渡期。
所采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根据地区特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身体训练水平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组织。例如,体操运动员的重要素质是力量、柔韧、灵敏……以及增强内脏呼吸器官的跑的练习等等。一般身体训练课偶尔也会在竞赛期中出现,但这只是为了高级运动员多周期之间的调整,或特意使其起到机体在大强度负荷后的积极恢复而采用的。
(2)专项身体训练课:它主要是根据运动专项对运动素质的专门要求,而采用与专项技术紧密联系的手段和方法来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体操运动员所必需的一些专门素质和能力。例如,力量、专项耐力及专项速度等等。因为这些素质的发展,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成长速度。
专项身体训练课的安排,对于初级运动员,应该是随着训练周期进程和技能的提高,由一般到专项逐渐转化组成的。高级运动员的训练,则偏重专项内容。专项身体训练手段,有的还大量直接选用体操大纲中的基本动作,典型的中、低难度动作,联合动作甚至成套练习。例如,女运动员可以用高低杠上的连续做屈伸上摆倒立练习,连续做高杠低杠间的屈伸上换握练习,以提高该器械上的专项能力。还应指出,规定和自选动作中的某些练习,也是专项身体训练的极好内容。所谓专项身体训练课,就是指专门用来发展专项素质的课组织形式。而不是像某些综合课那样,只在课后安排一些专项素质练习。它是在体力充沛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要求产生显著效果。近些年来,体操教练员们也广泛使用了循环练习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循环练习法是将一系列练习加以组合,依次进行,直至再回到最初的练习内容。国外研究资料指出,用50%的强度处方,循环练习效果最好。
体操训练中使用循环练习法应注意:
(1)妥善地选择练习内容,能与体操运动员的素质需要及技术特点相似者为佳。
(2)恰当地确定练习数量并明确质量要求。
(3)科学地排列循环练习顺序,还要注意循序渐进性。
(4)明确规定运动负荷的分配及练习重复数量。
(5)严格控制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
总之,使用循环训练,不仅通过时间缩短(这是循环练习法的原则性要求)而增强了体力,而且要注意功率、速度、耐力等,也应同时得到发展。
4.检查课
检查课不仅是培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必须具备的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感及其他品质的有效形式,也是衡量教练员工作水平和不断改善训练质量的有效措施。任何一项科学的年度计划及其相应的阶段任务,都必须适当地安排有不同内容要求的检查课。例如,准备期结束的素质检查课、新学动作或发展难新的单动作(有时也有联合动作)检查课、竞赛中期(或稍后)的成套动作检查课等等。因为,缺乏严格的检查措施,其训练控制是难以保证质量的。
安排和组织检查课,要注意下列事项:
(1)检查任务的提出和确定,应切实可行,应是运动员经过努力力所能及的内容。
(2)检查课的日期、具体内容和要求,应有明确的规定,并于训练周期开始实施之前公布于众。
(3)检查内容应是运动员根据计划已经掌握的练习。不应该抱“届时冲一下或许能完成”的心理。因为“侥幸”、“偶然”完成达标,不仅容易出伤害事故而且对运动员的性格成长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4)教练员应引导运动员,从思想上逐渐养成“不能轻易降低指标”的良好作风,千方百计地力争达标和超额完成指标。但同时也要允许实事求是地修正。
5.模拟课
模拟课是接近比赛条件的训练。组织模拟课的前提,是运动员教练员已经做好了技术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要知道,严肃认真的成功的模拟课,可以进一步激发运动员临赛前的求战情绪和良好心态;反之,失败的模拟课则有可能给运动员心灵上留下阴影。此外,还应考虑下列几点:
(1)模拟课应按竞赛规程条文办事,事先应尽量了解比赛大会的地点、进行日程、时间、比赛项目顺序和其他细则。如果是高级别大赛(奥运会、亚运会),则更应尽可能组织成近似条件的适应性模拟训练。
(2)课前编制好符合本队战术特点的出场顺序名单,而且要把思想工作做到全队思想统一,情绪高涨,统一于全队最高利益。
(3)严格限制专项准备活动时间,具体地计划好每人上器械的顺序、次数和练习内容。力争做到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4)模拟课前应有“实战演习”的动员,课后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小结,争取练一次进一步。
(5)模拟课的次数不宜太多,在赛前举行2~3次即可。模拟课可以是为全队组织的,也可为个别队员进行安排,但都要求根据上述特点,尽量接近比赛条件予以实施。
6.恢复课
现代高竞技训练领域,恢复课是自然产生于大运动负荷训练系统中的一种特有的典型形式。它在紧张的训练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课与其他类型课的区别不在内容上,主要是能起到负荷的降低、缓冲与调节作用。故而,恢复课多在大运动负荷课之后、大强度训练周之后或一天两次训练的第二次课时,予以采用。恢复课所采用的内容,因任务不同而异,有的是减少技术练习的内容或数量,有的则是变换
运动项目转移到外场进行。例如,公园草地、海滨浴场等等。通过运用大量的恢复性措施和恢复性手段,以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各运动器官的有效放松的目的。还应提及,进行恢复课,教练员有时可以不必在场,给运动员以较充分的独立性和自由活动气氛,效果会更好。但教练员应事先布置好任务及要求,最好能关照小组长,以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上述六种课类型的提出,可以起到示例作用,绝不是说,课的类型仅仅限于这些了。譬如,在我国体操训练实践中,还经常采用一种叫综合课的形式,即一次课中既有技术训练也有身体素质训练,或一次课中既有部分检查要求又有正常的训练内容,也还有只模拟某一个项目而其他项目照常训练的……。总之,课类型的合成和课结构模式的建立,可以是千姿百态各色各样的,关键是看教练员的训练艺术性和丰富的创造性,其目的离不开,为训练任务服务,为教练员的训练意图服务。
三、影响体操训练课结构的若干因素
1.竞技体操训练周期理论及其特点
训练周期理论规律,包括其阶段训练的特点,基本上可以从课结构形式上反映出来,而且应该能清晰地表现聘为。为此,课结构设置要考虑如下各训练时期的特点。
(1)准备时期:
①技术训练以学习和改进动作技术为主。
②技术动作教法(教学因素),在此时期的训练课中,显得非常重要。
③此时期训练课,量和强度要适当。大多数课可以增量为主,大强度则应十分小心。
④一般地说,大多数课应有重点任务项目和次要任务项目(避免各项目同时争体力、精力)。
⑤此时期的训练课,多数为不等时轮换项目形式。
⑥素质训练的比重,逐渐向“专项素质为主”转化。
⑦心理训练内容,应以培养勇敢、果断、坚韧性、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等心理品质为主。
(2)竞赛时期:
①技术训练逐渐过渡到以成套为主。
②严格要求动作细节和稳定性。
③赛前训练应以调整体力为主,把获取良好的竞技状态列为首要任务。
④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模拟训练”。
⑤运动负荷节奏鲜明,加强医务监督。
⑥素质训练以专项素质为主。
⑦心理训练内容,应加强思想动机教育,并着重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和心理稳定性。
(3)过渡时期:
①训练课应组织成非常有兴趣的活动。
②技术训练的量和强度都明显地降低。
③可以转换项目(转换其他运动项目),使体力和中枢神经系统都能达到充分的积极休息的目的。
④心理调节内容应是有针对性的。例如,总结以往、规划今后等等。但要防止涣散。
2.训练规划、计划任务(包括战略战术方案等)的制约
在训练作业中,有什么样的规划、计划任务,就有什么样的课结构系列组配。课结构模式是为实现训练战略战术的具体任务而服务的。我国体操女队在参加1981年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前的高低杠规定动作下法训练战术方案是非常成功的实例。在当时,反映在课结构组织与实施上,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毫不动摇地尽量多用高保护带强化该动作“高杠腾身分腿下”的高、飘、直体技术和飞身风格。这一技术的铸造成功,震撼了莫斯科奥林匹克比赛大厅,该次比赛也为我女队获团体亚军,起到积极作用。
3.运动员状况
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为此在训练实践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水平不同固然影响课结构的设置,而其他条件,诸如神经类型、个性特征、体质强弱甚至技术类型长项和短项,也都影响课结构的安排。例如,有的运动员习惯于连续大运动负荷训练,而有的则更喜欢大强度,并且要求节奏明显。如果教练员不善于运用区别对待原则,且在课结构上有所体现,则训练效果将很难保证质量。
4.训练保障体系水平
训练保障体系概指场地大小、器械设备数量与质量、医疗康复条件以及营养供给状况等等。它们直接与间接地都影响着课结构的设计与实施。例如,课结构分组调配、项目轮换及时间上的交错要求,需要充裕的器械设施,训练负荷方面的编织构思与实现,则要在很大程度上仰仗医疗康复和营养供给水平的保证等等。
5.教练员的训练科学化水平和驾驭能力
毋庸置疑,教练员是影响课结构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动态的和最活跃的因素。为此,教练员的思想水平、专业理论水平、多学科知识水平、教育管理水平以及处理训练作业的视野和思维活动范畴等,都将对课结构的合理性组织及其实施后果,产生巨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