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稳定成长期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是什么?

稳定成长期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是什么?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处于稳定成长期阶段的教师自主发展面临缺乏自主发展意识、缺乏对“教什么”的深入思考等困惑。可以通过多方法、多途径超越自己,实现稳定期自主发展,主要有强化自主发展意识、学会读书、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和学会研究。作为教师自身,必须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

超越自己——浅谈稳定成长期教师自主发展的困惑与途径

上海市长宁区娄山中学 刘慧芬

摘要:教师自主发展强调教师主体在专业发展中的自觉、主动和自控。处于稳定成长期阶段的教师自主发展面临缺乏自主发展意识、缺乏对“教什么”的深入思考等困惑。可以通过多方法、多途径超越自己,实现稳定期自主发展,主要有强化自主发展意识、学会读书、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和学会研究。

关键词:稳定成长期教师 自主发展

教师经过职初阶段锻炼,对教师职业具有一定自信心,对所应承担的专业责任有相当了解,能胜任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但在教师群体中的示范、影响作用还比较有限,处在这个时期的教师,我们称之为稳定成长期教师。稳定成长期是教师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教师在自主发展方面有着怎样的困惑?又将寻求怎样的解决途径?笔者作为这个时期的教师,将从切身感受出发,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稳定成长期教师自主发展的困惑

1.安于现状,缺乏自主发展意识

职初教师往往需要外部支持系统,比如师徒带教、教研组备课组老师的帮助等,这些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指导。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是被动接受。在职初,这种被动接受也是必需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发展和超越。

问题在于这种发展方式容易延续下去,到了稳定成长期,教师仍然把遇到的问题直接套用师父的方法,积极主动思考很少。这种依赖心理使自己逐渐倾向接受“鱼”,即教学经验,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渔”,即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思考的动力,缺乏自主发展意识,“渔”何以得?“从本质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非常自我的、内在的,所有的外力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内因才能产生作用。因此,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能否做到主动专业发展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关键。”

2.唯“教案”至上,缺乏对“教什么”的深入思考

职初教师,往往把自己的重点聚焦在“怎么教”上,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觉得讲台并没有站稳,底气不足,不知道应该怎样上好每一堂课,于是我们关注每一堂课的教法,参照教参,参照老教师的教案,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备出自己的“教案”。课堂上就按照“教案”上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问题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就算遇到生成的问题,也不去深究,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课堂思维上。随着教师不断成长,当走过职初阶段,觉得能够站稳讲台的时候,我们还要唯“教案”至上吗?教案上的每一个问题不应该是为了教师顺利地进行到下个环节而设计,不应该是为了更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而设计,而应该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关注课本、激发思维而设计。怎样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不断地碰撞出火花,那就是教师的焦点应该关注在“教什么”上,这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

二、稳定成长期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

如上所述,教师在专业自主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困惑。作为教师自身,必须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教师要不断强化自主发展意识,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多方法、多途径地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超越自己。

1.强化自主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教师只有树立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强化自主发展动机,才能够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具有持久性,自主专业发展才有动力。

首先,制定自主专业发展规划。计划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有很多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规划,缺乏规划必然导致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明确方向,有着很多盲目性。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使规划更加合理可行,这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良策。

其次,学会反躬自省。“了解自己可以战胜一切。”教师通过不断反思,会生成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事方式,也可以不断监督自己,看自己是否有进步。常常反思,就会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就会促使自己不断地向规划目标前进,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树立合理的工作期望,不断地反观自己,激励自己,适时地调整自己,这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第一步。

2.学会读书

或许这并不是一个读书的时代,但我们深知读书是学习的主要形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给教师如下建议:“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做到驾轻就熟。我们要像吴非老师在《不跪着教书》中提出的,应带着“爱与敬重”来读书,带着“批判精神”来读书。阅读是一种“心的教养”,有了好书的滋养,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可能始终站立着……为了提升自己的涵养,为了做名合格的教师,丢掉那些“没时间”、“累”之类的借口,那不是理由,拿起书来,读起来吧!“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了,就学习了,就可以提升教师的素养,增强教师的能力,不断地更新思想,保持创新的状态。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读书学习计划并付诸于实施,把读书学习作为自己专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3.独立思考

吴非老师认为,“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学校教出的是‘精神侏儒’,培养出的是‘驯服的思想奴隶’”?话虽有点重,但应引起每位教师的深思!可以说许多教师,臣服于教参,臣服于名师,臣服于领导……缺乏独立意识,缺少思辨精神。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个性的人,如果这样教育,就难怪被称为“批量化生产”了。所以,教师只有具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人格才会独立,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他的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

教师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主要表现在备课上。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所以教师就要在课前深钻教材,针对内容设置问题,力求设置的问题既要使学生产生兴趣,又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和思维活跃的学习状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研究怎样导入课题才能贴近学生实际,才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研究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怎样引导启发才更准确,更容易让学生理解问题,更容易让学生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怎样设置提问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只有独立认真地备课,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学会合作

萧伯纳有一句名言:“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还是各有一个苹果;如是两个人把各自的思想交换,那么每个人都将拥有两种思想。”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品质。教师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职业,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职业,所以,需要教师与教师合作,教师与学生合作。

一所学校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思维方式、教学风格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而这种差别是宝贵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师群体这一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在团队中不断地思维碰撞,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指师生之间通过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使学生的学习、研究获得成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这过程中也有新的收获,所谓“教学相长”,师生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形成“亲其师,则闻其道;乐其言,则遵其嘱”的心态,使教师对教学保持激情,不断积极进取。

5.学会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魏书生也认为:“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研究的工作”。教育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思、怀疑、批判和创新。因此,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过程中,教育科研是必由之路。

教师做科研,做教育研究者,不必要像大学教授那样去研究教育理论,而应是聚焦在课堂,聚焦在每天面对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做好教育研究,第一,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在自身的教育实践和周围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便是被我们忽视了的研究课题。第二,要善于研究,勇于实践。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就要进行研究,进行实践。所以要认真地反思、分析问题,围绕着问题查阅文献,和他人讨论请教,分析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教训等,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策略。通过不断的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就会在实践中培养和不断提高。

俗话说,“生而有涯,而知无涯”,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不断地反思、研究,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积淀不断活化,才能经常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不会被学生称为“老古董”。当然,教师还要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经常参加在职进修,走出去,开阔眼界,这样才能保持自己专业的敏锐,不断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 胡惠闵.校本管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