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上海市和衷高级中学 黄怡南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教师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评价的单一性与工作对象的高度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生存环境的压力、日趋细致的监督制度等原因造成。社会和学校应该引导广大教师建设健康心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来缓解这类职业倦怠。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意思是说,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是君子的三种乐趣之一。但曾几何时,“传道、授业、解惑”却成了教师肩上沉重的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发现,被调查教师中有86%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有58.50%出现了中度的工作倦怠;有29%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也就是每10个被调查教师就有3个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这种情况正如美国教育协会主席迈克古瑞指出的,“教师职业倦怠这一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育业”,并预言,“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认为,职业倦怠就是指由于工作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从而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动申请等。
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准备状态,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有些原因很容易被社会广泛理解,如工作内容的高重复性、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的竞争压力、个人个性心理的差异等等。但这些只是形成教师职业倦怠客观的、表面的因素,社会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才是倦怠产生的重要因素。
1.工作时间长
社会说起教师职业,都羡慕老师有寒暑假,休息时间多,但只有身为教师,才能明白教师的工作时间其实很长,假期并不那么诱人。
教师是上班时间最早的非服务性行业,7点不到,学校就已经很热闹了,放学却起码在5点以后。即使下班之后,每个教师至少还需要补课2小时,回家还要备课改作业。节假日休息,广大教师们往往会“被补课”,虽然很多教师并不情愿,但往往为了顺应“民愿”被迫为之,既耽误了个人的休息生活,又容易招致“灰色收入”的猜忌,身心俱疲。
到了寒暑假,接踵而至的各类培训、家访、会议、备课……让教师应接不暇,也谈不上休养生息。主课教师和班主任是工作时间漫长的最大受害者。长期的疲劳战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2.工作评价的单一性与工作对象的高度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现今社会评价教师和学校工作的唯一指标就是考试成绩,升学率的高低、教学成绩的排名成了衡量教师和学生工作的唯一尺度,完全忽略了教师在教育不同类型孩子时存在的差异。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但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心智发展水平、兴趣和个性特点差异很大。同样考上了本科的两个孩子,他们的老师对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往往是不一样的。可社会评价中却很少反映出这一差异。如今,“名师出高徒”正渐渐转向“高徒出名师”。严重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正是这种无差别评价的产物。
此外,有些时候学生所发生的改变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也并不一定成正比。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个体,他们在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很难立竿见影,也很难用科学的量化表来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使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之间产生了明显的不平衡,职业倦怠进一步加强。
3.生存环境的压力
步入稳定成长期后,很多教师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家庭琐事、子女教育、人情世故都是必须兼顾的问题。可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从业者在下班之后也无法正常休息,久而久之,家庭矛盾日渐突出,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这点在女教师身上尤为明显。
4.日趋细化的监督机制
学校的组织氛围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今管理制度越来越细化,几乎对教师教学的全程都进行了过度的监控,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有些措施甚至侵犯了教师的人格尊严。这让教学过程毫无享受和乐趣,更别提尝试和创新。很多青年教师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渐渐学会了不再发表独立的见解,学会了附和自己并不赞同的意见,学会了漠然的对待工作,因为保守和照章办事是最低成本的生存法则。时间一长,教师会失去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对教学的热情,难免不出现职业倦怠。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1.引导广大教师建设健康心理
(1)了解职业倦怠
要缓解现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首先应该让教师们了解并正确看待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任何一种职业都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凡夫俗子们都可能会经历的一个心理阶段。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处在职业的哪个阶段,都可能会遇到它。职业倦怠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能否把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与范围。我们应该识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进行调整,以便恢复平衡。
(2)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
教师应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调查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
(3)加强内在修养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工作倦怠也是其中一种。要主动面对职业倦怠,培养熏陶一个积极的内心世界。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多交朋友、适当的锻炼等都能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一个合格的教师来说,他的工作过程和心理感受应该是无奈与快乐同在,倦怠与欣慰共存。认真工作,总有收获的甘甜。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行为来有意识地缓解内心的倦怠。
2.社会、学校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1)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给老师减压。学校应改变传统教育中束缚教师的条条框框。即使有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也要为教师提供条件、创设环境,争取让教师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做更有效的工作。例如:现在教案的写法越来越复杂,写教案本身比备课还费时,这个工作就未必值得推广。教案写得漂亮,课未必能上好。
此外,近些时候,还推行过教师课后写反思,而且必须堂堂课都得反思,并连续反思一两年。教学过程总有瑕疵,加强反思是必要的,但一个成熟的稳定的教师所遇到的问题恐怕不会是一个肤浅的、立即可以解决的问题,它往往带有许多教师共同的疑惑。如果反思本身呈现的面貌是零散的、随机的,那么每一次的反思未必都有价值。如此大规模的写,只可能产生大量废话。
现在的各类科研活动也层出不穷,为此配套的公开课、跟踪听课也接二连三,专家更如过江之鲫。教育教学当然需要调研,但是泛滥不当,只会耽误时间。教育相关部门应当进行删减,保证每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这才能把研究落到实处,才不会伤害那些真正有志于教学研究的教师,让他们再不“倦怠”。
(2)逐渐形成多元评价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性的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实行多元评价方法,使教师工作得到客观、合理的评价。教育需要的人才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拥有掌握“18般”武艺的师资队伍,才能面对日渐复杂的教育现状和教育对象。
关注教师,也就是关注社会,关注未来。
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为社会培养更健康、更积极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