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课例研究中促进幼儿园稳定成长期教师专业发展

在课例研究中促进幼儿园稳定成长期教师专业发展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也有许多中小学校以开展课例研究来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在课例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的观察做到“两观三思”。

在课例研究中促进幼儿园稳定成长期教师专业发展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黄其明

上海市松江区五厍幼儿园 虞建珍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课例研究中促进稳定成长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强调理论指导下的深度学习;以课堂观察为手段,聚焦于发现问题的“观察”;以课例分析为载体,着眼于解决问题的研讨;以行为改进为过程,强调行为跟进的有效落实。经过一年的课例研究,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传授者向对话者转变;由拥有理论知识向积累实践智慧转变;由教育实践向教育研究转变。

关键词:课例研究 稳定成长期教师 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调查和研究表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课例研究是最有效的活动方式之一。在美国,课例研究的主要倡导者莱维斯(C.Lewis)也认为课例研究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它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让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因此,它备受专家学者推崇,也深受一线教师认同。课例研究源自日本,在美国至少有32个州、125个学区和335所学校参与课例研究。在我国也有许多中小学校以开展课例研究来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开展课例研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园所发展的需求。

二、对课例研究的理性认识

1.课例研究一定要有主题。研究主题应该来自课堂和教师的亲身实践。可以把具有典型意义、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归类、分析、综合后上升为主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课例研究的主题应符合“四个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即研究主题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想象;二是典型性原则,即研究主题是教研组教师或不同层次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三是可能性原则,即研究主题通过研究有得到解决的可能性;四是匹配性原则,即研究主题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有效对接。除此之外,研究主题还应是切口小的问题,便于深入研究,尽量避免主题“大”而“空”。研究主题的确定主要有三种途径:在学习、思考中确定主题;在不断“看别人、找差距”中确定主题;在不断追问实践、自我反思中确定主题。

2.课例研究的主要方式。一般说来,课例研究的主要方式包含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和反馈会议三个环节。具体来说,教学设计:教研组围绕研究主题,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站在理论高度分析、研究教材,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课堂观察:选择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的观察课堂,描述课堂情景,收集课堂信息。反馈会议:通过课后交流与讨论,深入反思教学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再进行课堂实践。

3.课例研究与常规教学的差别。课例研究有明确的研究主题,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教学设计,聚焦于发现问题的“观察”,着眼于解决问题的研讨,强调理论指导下的深度反思和行为跟进。因而,课例研究与常规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是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二是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交流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动互学过程。

三、开展课例研究促进稳定成长期教师成长的实践

稳定成长期的教师指经过职初教师阶段的培训,已经能够独立胜任教学,但还没有凸显出个人教学特点,在教师群体中的示范、影响作用还比较有限的教师,他们的教龄一般处于4~10年之间,当然也有可能少于4年或大于10年。对于二期课改背景下的稳定成长期教师,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课例研究中增进教师间多元思想的沟通,分享彼此之间的教学智慧,不断的创造性劳动,会点亮教师的童心,更会使她们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1.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强调理论指导下的深度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把教师置身于问题情景中,教师就会根据目标的指向建立自我的探究学习导向。因此,我们在每一次课例研究活动开展前,都提前发布友情通知,向参加课例研究的教师布置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在观摩大班活动《有趣的魔术》前,教师思考的问题是:“在以游戏为手段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怎样的教学策略?”又如在观摩中班活动《彩虹色的花》前,教师拿到的问题是“师幼互动中教师如何奇思妙应?”再如小班活动《动物的花花衣》中的问题是“怎样抓住幼儿的当前经验来有效提问?”这些问题可以引发教师提前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通过自主调查信息、收集理论资料等探究活动,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多方位提高。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提前预告问题的活动中,教师自然会成为一个自我导向、自我监控的反思者,久而久之会形成一个有着强烈自主发展意识的专业工作者。

2.以课堂观察为手段,聚焦于发现问题的“观察”

探究教学真谛的关键在于对于课堂教学的观察。由于课堂生成情景的不确定性,执教教师不能用事先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来解决,必须在观察中思考对策。在课例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的观察做到“两观三思”。一是观察记录执教教师的语言、表情、肢体;二是观察记录幼儿的语言、表情、肢体。同时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教师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教师教学策略有无价值?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如在大班学习活动《大恐龙进程》中,我们进行了以下观察记录:教师按照预设的内容娓娓说道:“小动物们都吓跑了。”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发出“啊”的惊叹声;教师点击下一张PPT说道:“大恐龙来到了十字路口,以为着火了,就吹倒了红绿灯。”孩子们又异口同声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并且很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出示了第三张PPT,并用很大的声音提醒孩子专注倾听:“猴子警察吓倒了,交通也阻塞了。”孩子们又异口同声地发出“啊”的惊叹声,教师还是全然不顾,继续发出重要提问……活动按照预期设想进行着。但可惜的是,一个个很好的师幼对话时机就在教师这种“忠实”执行预设方案的过程中错过了。教师在预设中只是想要通过恐龙的麻烦事引出孩子想象恐龙为人类做事,并没有安排师幼互动的内容。当孩子出现新的兴趣点时教师又未及时地倾听与捕捉。我们通过观察认为,在预设中出现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时,教师通过认真倾听完全可以把孩子的兴趣点当成自己开展深入的师幼对话的切入点展开师幼互动。

这样边观察边思考的活动,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很大改观。在观察中,教师们会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不再把幼儿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幼儿平视,从心底里真正的重视孩子。课例帮助教师走进了幼儿,促进教师探究教学的真谛。

3.以课例分析为载体,着眼于解决问题的研讨

课例分析是教师反思的一个平台,而教师的反思是专业成长的起点,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才能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效能与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反思中建立“一个标杆、两种理念、三种纬度”的核心思想。

一个标杆是“以幼儿发展为本”。两种理念第一是重发展性,关注幼儿的素质培养。第二是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多维标准。三种纬度是:第一种是从结果转向过程。就是要先对课例作出诊断性反思,然后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二种是从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就是在反思的过程中运用情境分析、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来开展案例的描述与解读。第三种是同一种声音转向多元。强调反思成员的多元化,由执教教师、观摩教师、家长、管理者、专家在反思中共同参与的交互反思。

在课例研究中的执教者是反思中的首席,被观察者对自己的实践反思也会有助于观察者的提高。我们让执教教师与观摩教师都要帮助执教者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分析,从而提出改进建议。如中班教师精心设计了阅读活动《礼物》,欲通过本次活动改善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对于环节架构把握不准的问题。活动开展后,执教者反思:“整个活动大环节架构清晰、层层推进,教学活动开展比较顺利。但细细的推敲每一个环节却发现整个活动的价值体现不够,环节的架构没有为目标服务,关键是没有在整个阅读中给予孩子学习的挑战点。”而我们研究组的成员认为,本活动引起我们思考的是:(1)对于活动的价值点分析要深入浅出。面对教材,我们首先要解读绘本真正的内涵所在,对于绘本中的价值点进行一一的罗列与分析。显然本次活动绘本的特色就是关注了孩子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发展,一个个富有悬疑的PPT制作不是教师的刻意所为,而是绘本中本来面貌的呈现,那么为何不顺水推舟把价值点的定位放在悬疑的观察上呢?(2)对于环节的设计要围绕中心。在设计活动中,教师只要找准了活动的价值定位,一切活动环节的方方面面就要围绕着这个目标中心来展开互动话题。那么,在设计中我们首先要向自己提问: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力求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样解决的过程有没有为中心服务?然后在每一环节后面的括号中把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撰写出来。这样既便于自己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对教材有更深入的理解,又能让师幼互动内容不至于脱轨至漫无边际。(3)对于细节的关注要此起彼伏。在大的环节架构的过程中,教师虽然很明确自己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但是还要仔细考虑对于每一个环节细节的处理,这样对于解决重点问题才会有推动的作用。

课例的研究让教师之间智慧在碰撞,思想在分享,正如古话所言:“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总之,促进了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4.以行为改进为过程,强调行为跟进的有效落实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一书中说到:“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当然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但只有当指向于专业实践的改善时,专业发展活动才能收到很大的效果。”我们通过课例研究方式进行研讨与完善教师的实践,力求教育活动优质化。执教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与疑点改进教学的阶段推进目标并撰写执教反思,根据研究组成员对实践活动中教学细节的有效性研讨和建议来优化方案。研究中每个教师都要对教学活动作出反复的分析与推敲;一般由这样四部曲组成:教学方案策划——省思方案——执行计划并分享成果——再思考与修正。这种行为实践的方式,既帮助教师解决切实存在的问题,又提高了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既达到了研究的目的,又满足了各层次教师发展的需求。此外,参加观摩的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录像将教学环节中师幼对话的有效性或者需要调整的地方撰写案例与反思,使每个教师都是活动的受益者。

四、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课例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行为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转变一:教师由传授者向对话者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从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角色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站在平等对话的平台上,建构起一个相互倾听、敞开、接纳的学习场所,让教材发挥本身的价值力量,引领着幼儿走向学会学习的空间。

转变二:教师由拥有理论知识向积累实践智慧转变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开展各种文献资料的学习、优质有效课堂教学的观摩等,不断丰富着教育教学的知识结构,同时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儿童观、教育观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一年的研究,教师们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开展各种价值判断,并随时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恰当处理、反馈评价,发挥着自己教学的潜能。教师们通过情感融入、梳理意图、欣赏鼓励、启发与点拨等,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活动后,教师们开展持续不断地反思与调整,如研究解读幼儿的行为表现,改进促进幼儿对话的方法,明晰对话的内容等,实践的智慧日积月累。

转变三:教师由教育实践向教育研究转变

一年的实践研究,教师们逐渐进入了研究状态,学会用教育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习捕捉教育的智慧、分析教育现象、论证教育观点、提出教育见解。教师们的反思能力、案例撰写的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专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余亚萍.以课题组为载体的课例研究[J].现代教学,200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