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忆蒋家骏先生学拳六十年

忆蒋家骏先生学拳六十年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4年大学毕业后,我开始跟随大哥蒋家骏先生学习古玩鉴赏的艺术,而与太极拳结缘则是几年以后的事了。2000年的初夏,我开始跟随蒋家骏先生学习陈式洪架太极拳。蒋家骏先生自幼酷爱武艺,随父习练行意拳、八卦拳数年。同期蒋家骏先生又师从居住在西安的陈金鳌先生,学习陈式小架。蒋家骏先生几十载的习武生涯,对拳艺的追求从不懈怠。1985年,蒋家骏先生应“日本太极拳联盟”之邀,赴日本讲学,传授陈式太极拳拳械。

忆蒋家骏先生学拳六十年

田 芸

1994年大学毕业后,我开始跟随大哥蒋家骏先生学习古玩鉴赏的艺术,而与太极拳结缘则是几年以后的事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太极拳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有几位外地学生来徐州求学,蒋先生给他们讲拳,示范拳势的用法,蒋先生的身体只是轻微一动,对方就被发出很远,或者是从身前被打翻到身后;有时候被打倒的人,在落地的一瞬间又被迅速提起,围观者发出阵阵惊叹之声!

img62

▲2007年在香港与霍震寰先生的合影。左起为蒋家骏、霍震寰、王志

我的心也被牵动了,原来太极拳如此神奇!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

而真正引导我走上太极之路的是蒋家骏先生与《武林》杂志社主编梁伟明先生的一次谈话,他们谈到了太极拳的起源、发展与传承,也谈到了太极拳令人忧虑的现状与前景,作为旁听者,我被他们挽救中国传统武术的热情和执著深深地感动了!

2000年的初夏,我开始跟随蒋家骏先生学习陈式洪架太极拳。数年之后的今天,我从一个无知的盲动者变成了一个对太极拳的理论与技击奥妙有着深刻认识的迷恋者。这期间,我经历了无数次的蜕变,而每次蜕变总让我对太极拳产生更新的认识,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太极拳启蒙老师蒋家骏先生。

在我学习太极拳近十年的时间里,与蒋先生朝夕相随,习练拳技,不敢稍懈。同时,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来近距离地了解蒋先生一生钻研太极拳所遭遇的艰辛和经历;体验他在太极拳技法的研究中所获得的成就;同时也分享了他成功的喜悦。

蒋家骏先生自幼酷爱武艺,随父习练行意拳、八卦拳数年。于1952年,谨受父命拜河南温县陈家沟十八世太极拳家陈照丕(绩甫)先生为师,改习陈式太极拳。在陈照丕先生处,他不仅学到了陈式太极拳传统的七个套路——陈式太极拳一路(又名十三势)至五路(又名五套捶)、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刀、枪、剑、棍等多种器械,也学到了鲜为人知甚至认为早已失传的陈式传统功夫,如金刚十八拿、沾衣十八跌、红拳破壁等陈式太极拳的技击精髓;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九宫八法等。之后的几年他又追随陈照丕先生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继续深造。同期蒋家骏先生又师从居住在西安的陈金鳌先生,学习陈式小架。

后来陈照丕先生遂以书信介绍他到济南洪均生先生处,得以与洪师结缘,于1964年拜在著名太极拳技击家洪均生先生的门下;在此后的30多年的时间里追随不离。在洪师处,他既系统地学习了陈式太极拳精深的“理”,也学习了陈式太极拳缜密的“法”;深深地领悟到太极拳的精巧功夫,以巧胜人的本质,深入太极拳技击之正道。

后经洪先生引见,他又有幸师从于陈发科公之爱女陈豫侠女士,学习陈式太极剑法的击刺之道。陈豫侠女士对他非常器重,赞之为“后起之秀”。

1978年,蒋家骏先生受北京体院的门慧丰和阚桂香夫妇之邀,赴北京拍摄录像,历时月余。在此期间,蒋先生一直借居在师叔冯志强先生家中,每天跟师叔学习太极拳推手,从中获益匪浅,尤其在摔法的技击上,更进一层。

img63

▲三雄论技——韩建忠、蒋家骏、朱天喜

蒋家骏先生曾有幸先后受教于五位名师,陈照丕先生、陈金鳌先生、洪均生先生、陈豫侠女士和师叔冯志强先生。他集陈式拳老架、小架、新架于一身,全面系统地学习了陈式拳法;是这一代人中较全面地继承了陈式太极拳械的佼佼者。

蒋家骏先生演练的拳架以实用为本,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刚柔相济,浑然天成;缠绵之处,如风吹杨柳,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发劲干净利索,化劲自然无形,动作轻灵迅猛,圆转如意。蒋家骏先生的拳势含蓄而又潇洒,不仅具有陈发科公的气势磅礴,还承袭了陈照丕先生拳风的古朴典雅,洪均生先生拳风的精巧圆转。蒋先生博采众家之长,把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面系统地继承了陈式太极拳、械的技理,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武学明师。

img64

▲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主题曲“江湖情”剧照

蒋家骏先生几十载的习武生涯,对拳艺的追求从不懈怠。他日练拳三十遍,三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反复玩味陈式太极拳的神奥,精心获取这一古老传统拳技的真髓,以求精益求精、真处见真。他研练拳械,一向反对花法拳套而崇尚以实用为本。在实践和理论上均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他运用传统的陈式太极拳功夫击败了日本的柔道高手和香港“空手道”冠军等,并在1983年中国江西南昌举办的“全国推手邀请赛”上力挫群雄,获得75公斤级冠军;还运用传统的陈式太极拳功夫去训练学生,获得了喜人的成绩,使人们认识到太极拳不仅有套路、推手,也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散打的方法。

1985年,蒋家骏先生应“日本太极拳联盟”之邀,赴日本讲学,传授陈式太极拳拳械。自1987年被邀请参加在四川省成都举办的首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表演会”,直到2006年这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蒋先生作为名家代表应邀参加了历届的“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和各种武术交流大会,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法,赢得了广大武术爱好者的赞誉。

2007年初,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亚洲武联副主席霍震寰先生之邀,赴港参加了由香港国际武术联会主办的“首届国际太极拳邀请赛暨太极拳名家工作坊”,并主持了太极拳名家工作坊的工作。

img65

▲2007年2月28日蒋家骏先生受八极拳名家吴连枝先生之邀赴河北孟村参加吴父的“百年大祭”,图中蒋家骏为吴连枝先生挥毫留墨

同年10月,受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邀请,作为太极拳专家顾问,参加了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举办的“康龙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选拔赛”。之后又受中央电视台之邀担任“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训练营”的总教练和技术指导。

2008年初,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擂台赛”上,蒋家骏先生不辞辛苦身兼数职,肩负着“陈式太极拳专家评委”“说武论技”和“专家点评”等多项重任。“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擂台赛”自海选到擂台赛顺利结束期间,蒋家骏先生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与队员同吃、同住、同训练,数月没有回家,为陈式太极拳的弘扬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蒋家骏先生已年近古稀,但他仍然奔走在华夏大地,为太极拳的事业辛勤耕耘,为中国传统武术摇旗呐喊!他永不停息地攀登着中华武学艺术一个又一个的高点,我们同样期待着他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这是蒋先生常吟之词,尽显其襟怀宽阔见识宏远的儒雅之风。他四十余年来呕心沥血,学习钻研陈式拳法,对太极拳的热爱和执著近乎痴迷。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曾书“艺痴堂”相赠,他装裱后悬堂而挂,怡然自得其乐,自号“艺痴堂主人”。

至今,蒋家骏先生仍然勤学苦练,坚持不辍,对拳理拳法每天都有新的理解和收获,正如其言“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他把亲身实践体会出来的技法,结合物理学中的力学、运动学等原理,讲解阐释,以育后学。今天他集自己一生所学撰写《洪均生陈式太极拳——陈式洪架太极拳法传真》一书,该书通俗、准确、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洪均生先生所传太级拳理拳法,是继洪均生先生所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后的又一部经典力作。

我亲眼目睹了蒋家骏先生著书立稿的整个过程,深感不易,一字一句、一手一法、一动一静甚至连每个眼神他都严格按照先师所授,不敢随便改动。蒋先生常教导我们说:“吾师是我一生中所见过的太极拳名师中功夫最高的一位,他终生钻研太极拳,可谓是理精法密、精微巧妙,这是我终生想学都学不完的珍宝,怎么可能再去改革创新呢”?他还说:“我的功夫和学识都远不如老师,他永远是我奋斗的目标,学习的方向”!其谦诚之心,日月可鉴。在此书成文之前,蒋先生就曾在国内外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篇追忆先师的文章,其情切切,其意绵绵;这种情感同样也贯穿在该书的始末,洋溢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感人肺腑,动人心弦!这也是蒋先生著成此书的一个主要心愿——缅怀先师!

近年来,洪均生先生的拳法在世界各地的日益广泛传播,然而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讹误。《洪均生陈式太极拳——陈式洪架太极拳法传真》《太极拳师门对话录——太极宗师洪均生言传身教原始记录》《六十年学拳讲习录——洪均生与蒋家骏两代人的太极之路》系列丛书的问世恰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的依据,既规范了洪均生先生拳法的套路,同时也圆了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一个美梦。更希望此举能如蒋先生之愿——不负恩师厚望,慰藉洪公英灵!

2008年10月28日

此文写于2001年,因当时有太极拳爱好者来信咨询《拳经总歌》的出处,及其对太极拳推手、散手的指导意义。我以此联想到当前太极拳推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深感忧虑,因而写出《拳经总歌》臆解一文,希望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得以继续发扬延续。《拳经总歌》初见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两仪堂古拳谱。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全文共七言二十二句,是总结太极拳技击(踢、打、拿、跌)的一首古拳歌,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战术,是陈式太极拳的概括性拳论。据武术史家唐豪先生(公元1897—1957年)考证,这是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奏庭所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