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太极拳的功夫

浅谈太极拳的功夫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极拳是一种理精法密的功夫。太极拳的功夫,注重姿势正确,但同时深入到学力的内在研究。太极拳的功夫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前人从实践中取得的实际经验,在巧妙的研习力学。太极拳的功夫是从练拳架开始,拳架必须学得正确,练得日久,将功夫练到身上,才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功夫。有人说练太极拳不学推手,是得不到太极拳的功夫的。太极拳的功夫,深不可测,笔墨是无法形容的。

浅谈太极拳的功夫

该文写于《中国功夫》杂志创刊之际,主编梁伟明先生广邀各拳种、各门派,以不同的视觉诠释“中国功夫”的真义。我把曾经见闻前辈的真实功夫记述下来,再参考本人对太极拳功夫的体悟,为篇幅所限,仅简短粗疏地对太极拳功夫略作描述。

蒋家骏

太极拳是一种理精法密的功夫。所谓“功夫”,要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汗水刻苦地去学习、钻研、实践,才能有所认识和提高。

太极拳的功夫说起来简单,其实复杂,是一种特殊的松圆功夫,是专门研究学力的学问;在技击应用上,它反对用力去顶,不主张硬拼硬斗的用拙力制胜,而强调“力与巧。”

太极拳的功夫,注重姿势正确,但同时深入到学力的内在研究。洪均生先生常说:“姿势做正确了,还要劲走的对”。

太极拳功夫的表现,是周身松圆,内劲的转换,触觉的灵敏,视觉的明察秋毫,听觉的细微,全身的协调配合,做到动中求静。

太极拳的功夫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前人从实践中取得的实际经验,在巧妙的研习力学。通过探索人类在生活、劳动、战斗中用力的切身体验总结出了力在实际应用中的规律和技巧,并融合进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中。

太极拳本身并不神奇,但功夫练到了高级水平,确实又令人感到神奇。这是功夫上、认识上的差距,是太极拳理精法密超出一般人常识范围的缘故。

img83

▲蒋家骏先生在香港“名家工作坊”讲解陈式太极推手

每论及太极拳技击,无不联想到“四两拨千斤”“柔能克刚”“刚柔相济”,沾、粘、连、随之奥妙,然而世间练太极拳所能达到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对拳理拳法落实到实践中去的,更极为难得。一般练太极拳者,说真话,太极拳的功夫都有限,只可以说表演套路而已,距太极拳的功夫二字,有相当的差距。

目前,太极拳发展的方向,对太极拳全面的理解,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确实是太极拳在普及与提高中所存在的一大遗憾。我撰写拙文,寄希望于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皆能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看待太极拳,切不可以点盖面,以一斑而窥全貌的片面的去理解,从而对太极拳功夫有一个公正全面的认识。

太极拳的功夫不同于其他拳种,它主张不丢不顶,松圆缠绵的锻炼,不是短时间所能练出来的,术语称之为“着熟、懂劲、神明”。能于三五年内,在竞技性的推手中,能用着熟的功夫,化得自然,发得干脆利落,取得胜利者很为不易。到了这种水平,才勉强为有功夫。

我从学太极拳四十余年,结交武林名手甚多,从未有赶上我师功夫如此精妙。日本人称赞我师“东方太极巨星”,可谓当之无愧矣。

我是从1964年拜在洪师门下四十余年追随不辍,可惜众师兄弟无一能如洪师功深艺高,而我实是师门中最不成才者,有负师教多矣!

我学练太极拳功夫的次序有三个阶段,即练习拳架,推手,散手。这三个步骤应循序渐进。

img84

▲蒋家骏先生在香港“名家工作坊”讲解陈式太极推手

太极拳的功夫是从练拳架开始,拳架必须学得正确,练得日久,将功夫练到身上,才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功夫。有人说练太极拳不学推手,是得不到太极拳的功夫的。我认为这句话本末颠倒了。我们学文化,如果字形、字音、字义学不好,而要求从写作文字中求进步,是不可能的。至于说学推手应兼学摔跤或柔道、举重等等,更是舍近求远了。

推手、散手原是练拳架子有一定的水平之后,通过推手以检验动作正确与否的一种功夫。《太极拳论》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陈鑫先生也说:“练拳时无人若有人。”这就是要求学者从练拳架时先认明什么动作是什么着法,然后才能悟出怎样懂劲。练拳架时如同有人和我交手,把不同的着法,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出来。

洪均生先生曾说:“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功夫有四种。一为轮子边上的劲,只能打起对方,而无损伤;二为轮子内侧的劲,即是挒法,能折断筋骨,不可轻试;三为钻头劲,演手红捶就是这种劲,非遇真正敌人,更不可轻使。武术界常有‘拳打寸劲’之说。一般解释为拳到对方一寸才发劲。陈式太极拳则贴住对方皮肉后方发劲,在意念上能打进一寸去,所以易受内伤;四为崩炸劲,当对方紧贴我身,方用此劲。然非功力深者发不出这种劲。”

太极拳的功夫,深不可测,笔墨是无法形容的。陈鑫先生赞此拳功夫为“理精法密”。理精之处,在于对立统一;法之密处,在于变化多端。不但未习此拳者难以预料,即素习此拳者,亦仅能从姿势上窥探出有形动作之如何,而难料其内劲之变化虚实、上下、左右之法。在此,我虽不愿自密,详为解说,以金针度人,实亦只能助有心人受到启发,成效如何,仍在实践。

2004年9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