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课程中教师的交流训练
一、说服与批评
(一)说服
说服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方法,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通俗明白地向学生阐述思想品德方面的原理或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说服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有的放矢,以理服人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工作。这种说服不是空洞的说教,而要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事论事,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帮助他们认识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便使他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
2.正面引导,热情诚恳
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行的标准,就要最大限度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即使是后进来的学生也要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就要热情诚恳地正面引导,启发自觉。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热爱尊重学生;既要满腔热情地发现、肯定学生的进步,又要耐心地、与人为善地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冷静地分析和妥善地处理他们思想行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立场思考问题,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和善友好的气氛,学生就容易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3.方法灵活,准确一贯
进行说服教育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上的差异和思想状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集体教育,解决倾向性问题,要庄重严肃;进行个别教育,针对性要强,要推心置腹。同不同性格的同学谈心,要运用不同语言,有的可以直截了当,有的则须曲折委婉。说服教育的语言要准确鲜明,前后一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切不可信口开河,自相矛盾,也不可出尔反尔,朝令夕改。
(二)批评
批评是人生的一面镜子,然而许多人对批评采取抗拒的态度。只有正确的批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人们从抗拒心理中解脱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少不了批评教育的方式的。初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分辨是非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运用批评方式要格外慎重。
批评学生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辨明是非、对症下药。只有看准被批评者内心的好恶,对症下药,才能把话说在对方心坎上,句句打动人心,这样批评就会显得神奇。②人人有尊严,对事不对人。批评学生决不能忽视对学生尊严的考虑,把批评事与批评人混在一起。否则易形成对被批评者的羞辱,这样是不会产生好的批评效果的。③防止主观猜测,只谈客观事实。在批评客观事实时,不要把主观的许多猜测发泄出来,如果把不符合事实的猜测硬加在被批评者头上,他不但不会承认,甚至可能连错误的客观事实也一起否认。④防止居高临下式的训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批评态度往往造成破坏性的批评,用平等的口气,把被批评者引为同道,才能使被批评者服气。⑤抑恶扬善,防止以偏概全。以偏概全,容易走极端,只能引起被批评者本能的抗拒。⑥盛怒之下不可有所作为。盛怒的时候批评学生,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偏离目标,易变成对学生的贬低、羞辱、指责,最后变成自身缺欠和过失的大暴露,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二、赞扬与慰藉
(一)赞扬
赞扬就像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使人感到温暖和振奋。没有阳光,万物无法发育成长。没有赞扬,人在世上就感觉不到愉快和希望。运用赞扬的技巧,往往以极小的投入,产生无法估量的效果。赞扬能使人获得友谊和帮助。要运用赞扬技巧,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而这没有仁爱豁达的胸怀和察微知著的慧眼是不行的。教师准确恰当、实事求是的赞扬,比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取心和荣誉感,也能使集体成员产生一种倾慕先进、向往上进的心理。有人曾做这样的实验,把一群学生分为三组,连续五天进行数学测验,一组学生自始至终得到教师对他们前次测验成绩的评定和赞扬;另一组学生一直受到批评;第三组学生则不闻不问。实验结果表明:受忽视的学生毫无长进;被批评的学生虽有长进,但不明显;惟独每次受到赞扬的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说明赞扬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阳光,充满希望,充满欢乐,充满勃勃向上的活力。
对学生进行赞扬的技巧主要有:①以小见大法。善于敏锐地捕捉学生言行中的闪光点,甚至从似乎该批评的事情中发现值得赞扬的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加以赞扬,并恰当地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②心理平衡法。教师赞扬个别或部分同学,其他人可能产生嫉妒或不服气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的赞扬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决不可拔高个别人、贬低多数人。要指出被赞扬的同学是班集体中的一员,他能做到的,大家也都能做到,这样照顾到多数同学的情绪,使赞扬更具建设性和激励性。否则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使被赞扬者孤立起来。③舆论引导法。教师在赞扬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讨论或评价,使好人好事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成为集体的肯定和公众舆论的赞扬,激励全班同学共同前进。
(二)慰藉
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心灵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心灵的慰藉,得到教师真诚的同情和安慰。慰藉可以驱走心头的黑暗,也可以使绝望的心田复苏。慰藉对各种各样的学生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的学生受到慰藉,感到自己受到关怀鼓励,会心情愉悦,学习、工作更加努力;处境困难的同学,需要教师伸出热情之手,帮助他们摆脱窘境;有过失的同学,更需要教师善解人意,说出宽慰的话,增强其改正过失的愿望和信心;遭受挫折打击的同学,更需要真诚的理解和慰藉,以免悲观消沉、自暴自弃。促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慰藉,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仁爱而高尚的工作。慰藉学生的方法就是用理解、体贴、关怀、鼓励的语言去慰藉那些心灵有创伤或生活受挫折的同学。
三、诱导与评说
(一)诱导
诱导是教师在进行教育谈话时,能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唤起改正错误的自尊心,把教师的教育力量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在热切的期望和耐心的等待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诱导是一种征服力很强而又是“和风细雨”的教育方式。诱导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诚挚的真情,要同情、理解、尊重学生,尽量做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其次要善于心平气和地耐心说理,要有针对性,说到学生的心里去。而最易奏效的方法是现身说法,尽量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再就需要教师有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委婉得体、亲切中肯的口语能力,使话语有鼓动性、感染力,从而“导之以行”,立竿见影。
(二)评说
评说是教师对学生思想表现和道德行为的评价,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常用方法。评说有评点式的,三言两语,点到为止;有论证式的,话语较多,内容充实。
评说具有如下特点:①表态性。教师对学生的人或事要有肯定、否定、赞成、反对的鲜明态度,要表示明确的意见或明确的倾向。②论辩性。评说人或事,要说出道理,说出理由,以理服人。③即兴性。学生中的一些人或事有时是不期而遇,事前没有准备就要表态,就要靠随机应变、准确判断说出较为中肯的意见。
评说对教师的要求:①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教师对涉及到学生的人或事尽可能地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说。决不可凭主观臆测,妄加评说。②公平合理,是非分明。评说时力争做到恰如其分,公平合理,是非分明,褒贬得当,不掺杂个人好恶。态度也不可暧昧不清。③着眼教育,注意特点。评说要着眼教育,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羞耻感,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心理、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评说方式。
教师进行评说时,首先要把握人或事的总的倾向,然后决定自己的评说方向。其次是经过观察分析,选择最佳角度去评说。最后是善于归纳总结,可以先讲事实,再作分析,而后概括成理性的东西。也可以先讲总的印象,再分析,最后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评说。
四、谈心与调侃
(一)谈心
谈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思想、加深了解的手段,谈心的双方如都能以坦诚的态度阐明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怀,就能达到彼此间心心相印。教师同学生的谈心有的是事先有准备、有目的的,有的是事先无准备,也没有什么目的的随意聊天。
谈心可以有一个固定的中心,也可以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可以谈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在交谈过程中也可以自由转换话题。话题一明确,双方就处在一个共同的情境之中了,交谈的内容彼此都清楚,即使说得不周严、不连贯,对方也听得懂。没说清或对方没听明白的地方,还可以重复。交谈中也可以插上别的内容,然后再回到原来的话茬上,也不影响双方对内容的理解。谈心既要善于说,又要善于听,要正确全面理解对方的话,再围绕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双方才谈得拢。
教师同学生谈心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融洽的谈话气氛,注意分析谈话的对象,讲究谈话的方式。与性格憨厚的学生谈话,要实实在在;与性格直爽的学生谈话,要痛痛快快;与性格孤僻的学生谈话,要循循善诱。关系密切,可以直说、深说;关系一般,要掌握分寸。同学生谈心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尊重学生、诚恳坦率,建立起信任感。教师可以轻松随便些,谈吐幽默些,在学生觉得教师亲切、可以信赖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大多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切不可对学生严辞诘问,或语气咄咄逼人。
教师找学生谈心,还要根据内容,目的和谈话对象的不同,注意选择谈话的场合。谈话场合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谈话的效果:在办公室谈话,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肃、认真;布置班上工作、教育严重违纪学生、会见学生家长,在办公室就比较合适,气氛庄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班级情况,解开个别学生思想症结,最好在校园里散步,边走边谈;或到学生宿舍,在近似聊天的气氛中,学生就会感到轻松、随便,在随意中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的交谈往往更融洽,更无所不言。
(二)调侃
调侃是含蓄、委婉对人对事的一种嘲笑、讽刺的方式或自嘲方式。作为教师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嘲笑和讽刺,也不可自轻和自贱地自嘲。但是,调侃对人对事进行嘲笑、讽刺或自嘲时,不把话说得平白、直露,往往是言近意远,文省自约,又意溢于句外,有一种味之不尽,但又思而可得的艺术效果。教师应吸取这一点,在调侃之中暗寓着批评和劝戒,变成一种善意的讽喻方式。这样,调侃也就有了它积极的教育作用。①运用调侃,倾吐真情。当遇到不平之事或受到不公平评价时,不便直接说出来,便可用调侃方式,将真情吐露出来,使对方从隐藏寓意的调侃中悟出真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解除偏见或误解。②运用调侃,摆脱窘境。有时自己或别人在某种条件下处于尴尬的境地,往往一句调侃的话,顿感轻松愉快,把人从窘境中解脱出来,使人免遭一场精神折磨。③运用调侃,打破僵局。教师处理问题,有时难免遇到难题,生硬坚持己见,事情就会搁浅,以退为进,调侃几句,就会使僵持场面出现转机。④调侃,还能增强幽默感。
运用调侃还应注意:①调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口语表达手段,一定要审时度势,相机而用。调侃虽然具有一定表达功能,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不宜滥用。②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意义的调侃,应包含有调侃者强烈的自尊和责任感,运用调侃,心应是热的,要促使事情向积极方向转化。③调侃应见好就收,适可而止。调侃有讽喻、刺激作用,运用它应格外慎重,决不可运用调侃奚落,挖苦,指桑骂槐,含沙射影。
五、忍让与幽默
(一)忍让
忍让是教师心胸豁达、耐心自信、宽厚待人的表现。教师批评学生本来是为了激励人,教育人,改善人的,但是人们往往有排斥批评的心理,即使是最理智、最明达的人,也时常难免有这种心理,更何况是非常不成熟的中学生。这种排斥批评的心理源于人们的自存本能和自尊本能。这种本能对于人自身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假如一个人不能自存,他就不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假如一个人不想自尊,他就会自轻自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当然这种自存、自尊心理也同时带来消极意义,本能地排斥批评,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缺点错误,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的事,这就是为什么教师批评学生常常发生顶牛、形成僵局的心理原因。只有当自存、自尊意识经过文明、理性的教育,才能走向文明、理性的道路。教师应充分认识人们这种心理弱点的普遍性,通过批评、教育减少这种弱点的干扰,才能实现积极的沟通,充分发挥批评教育的社会作用。
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时,当学生情绪激动,强烈地排斥批评,教师冲动愤怒时,往往造成双方剑拔弩张,不可收拾的局面。这时,调整人的情绪、恢复人的理智、消磨人的争强好胜的良方,就是忍让,就是耐心取胜。这一点教师切切不可忘记。
学会忍让,教师就要做到当自己的心情烦躁时,要学会控制自己,切不可带着情绪去教育学生,防止说过头的话,出现“走火”;当学生情绪不好时,要理解、体谅学生的心情,说话分寸要适度,褒贬要恰当,以免情绪过激,形成僵局;当遇到强词夺理、蛮不讲理的学生时,也不要着急,发火,或提个问题让对方思考,或说句笑话调整一下谈话气氛,或提出下次再谈,切不可着急,以势压人,一锤定音;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已形成僵局时,教师要尽力压住自己的火气,先退一步,让学生情绪冷静下来,给他一段自我思考、自我教育的时间,在适当时机再进行教育,切不可猛烈冲动,做出蠢事。
一位班主任刚刚接了一个新班,头两周他观察全班学生动向,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要求,两周后,他根据观察的结果,决定提一个简单的、人人都能做到的要求:“要保持教室卫生,谁也不要往地上扔废纸,谁扔谁捡起来。”并问能不能做到,同学都表示:“能!”第二天,教师来到教室,就检查这件事,他要向同学表明,他说话是算数的,他要求的事,就一抓到底。第三天,他又来教室检查这件事,就发现了一位同学座位底下有一张废纸。这位教师说道:“请你把座位底下的废纸拾起来,”那位女同学抬头看了看老师,动也没动,说:“我不捡!”“为什么?”头一次要求就碰了钉子,老师有些吃惊。“不是我扔的。”学生满不在乎地说。“不是你扔的,也拾起来。”教师继续要求道。“我不捡!”学生变得有些执拗起来了。“那又为什么?”老师有点激动了。“你不是说‘谁扔的谁捡’吗?不是我扔的,我为什么要捡呢?”学生还振振有词,形成僵局了。教师先是冲动、愤怒,但马上冷静下来,平静地说:“你说的对,请你站起来,我来捡!”教师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从容地捡起废纸,放进墙角的纸篓,又若无其事地在教室巡视了一圈儿,便离开了。以后照样检查卫生,从不提这件事儿。半月后的一天,该扫除的几个同学都忘了,没清扫教室就都回家了。一个本不该是当天值日的男同学见状,自己一个人扫完整个教室才回家。教师得知后,便在班会上表扬这位男同学关心集体的精神,号召全班同学学习他份内的做、份外的也做,只要有利于班集体的事都做的高尚品格。就在这位教师表扬这个男同学的时候,那个不捡废纸的女同学一直低着头、眼里闪着泪,不敢正视老师。最后老师说:“我在表扬× ×同学的时候,发现不肯捡起一片别人的废纸的同学,一直低着头,好像流泪了。我不知是悔恨的泪,还是委屈的泪。悔恨的泪,能洗掉心灵的灰尘。我希望你是悔恨的泪。我们一直在说,人要有奉献精神,连别人扔的一片废纸都不肯捡,还有什么奉献精神可言呢?”会后,那个女同学主动向老师谈了自己的思想,并表示今后一定关心班级。全班同学从中受到了现实的教育。
这位教师对这件事的处理是圆满的。在出现僵局的时候,教师没有去维持自己的面子,也没有想第一次要求就被顶牛,今后怎么办,而是从具体情况出发,先退一步,作出忍让,一是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她心情平和下来,变得理智起来,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省。一是教师也没有放弃教育的责任,而是待恰当的时机。当那位男同学的模范行为出现的时候,他就敏锐地抓住了,通过弘扬先进思想,对全班同字,也对那位女同学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教育。教师虽然没有过多地再提女同学那件事,可同学们心里都明白,表扬那位男同学,实际就批评了那位女同学。所以那位女同学才低头,才落泪。假如教师当时不忍让,不退一步,也没有今天的进一步,所以,教师的忍让,不是退让,不是无可奈何,而是为了避免僵局,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
(二)幽默
幽默在教师的语言修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含蓄轻松的教育手段。幽默具有高雅性,它不是轻薄和滑稽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低级趣味,是教师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外显。幽默是种优美、健康的品质,是智慧的闪现,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陶冶学生,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幽默语言含蓄,意味深长,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又鞭辟入理,启发思考,能在使人发笑的同时,领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在笑声中使人受到启迪。因此幽默比直露的语言更具有启发性。教师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更能启发学生对道理和知识的理解。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深刻,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思考,能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幽默的语言含蓄、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教师在表达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时,使用幽默的语言,就具有巧妙的教育作用,既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又能使学生领悟道理,辨明是非。学生还会感到有幽默感的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便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运用幽默语言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幽默往往用影射、讽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诙谐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理解它,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理解能力,如果说得过于深奥、曲折,是难于发挥作用的。②幽默要始终坚持以教育学生为目的,要寓教于乐,使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切不可强拉硬扯,节外生枝,为幽默而幽默。③运用幽默必须是善意的,运用幽默语言一定要经过选择和推敲,不能使被教育者感到不快,更不能使被教育者感到被嘲笑、被捉弄,不能把幽默变成讽刺、挖苦、取笑。④运用幽默要注意内容的思想性和高度。思想性低下,格调不高的幽默,不但不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庸俗。另外就要注意适度,使用幽默宜含不宜露,宜淡不易浓,宜恰当不宜太多。
以下的幽默就运用得恰切适当。
一位生物教师在上课,当他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突然,一个学生学了一声鸡叫,逗得全班同学哄笑起来。教师转过身来镇定自若地看了看自己的表,然后故作惊诧地说:“哎呀!我这只表误事了,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了。不过请同学们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同学们一笑之后,深悟其中严肃的批评,那位搞恶作剧的同学也红着脸低下了头。
一位语文老师正在上课,发现几个同学趴在桌上睡觉了,教师顺便插上一个小故事:“听说有一个小企鹅在跟老师学垒巢时,总爱把头和脖子贴到地面上呆一会儿,老师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小企鹅回答:‘是对老师的礼貌。’由此我深受启发,有些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课,总是喜欢把头贴在课桌上,可能这也是对我的礼貌吧。”同学们顿时大笑,睡觉的同学也羞愧自惭。
一次某中学举行校庆会餐,两个男同学不知为什么却在饭桌上吵起来了。班主任走过去问:“你们都吃鸡肉了吧?”同学们回答:“吃了。”教师满有把握地说:“你们这桌吃的肯定是公鸡肉。”“老师,你怎么知道?”同学们惊愕不解,老师笑着说:“那为什么会吵起来?”同学们听后,都哈哈大笑起来,吵架的同学也跟着不好意思地笑了。
第一例,教师对那位搞恶作剧的学生,没有直接批评他不该在课堂上学鸡叫,破坏课堂秩序,而是以假当真,把学鸡叫故意当成真鸡叫,若无其事地埋怨手表不准误了事,造成了幽默气氛,然后,评价“公鸡报晓”属于“低等动物本能”,含蓄委婉地批评了这种恶作剧不应当是高等动物——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应该是高尚的,受道德情操支配的行为,不能像低等动物那样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同学们不仅获得了幽默的享受,又受到一次生动、形象、深刻的教育。
第二例教师面对课堂睡觉的同学,没有板起脸来训斥,而是讲一个小企鹅垒巢的故事,来类比睡觉的同学。明明课堂睡觉是对教师不礼貌,却正话反说,造成幽默气氛,在笑声中,睡觉的同学受到启迪、教育。
第三例的教师更是奇峰突起,出人意外,在校庆会餐上吵架本来是大煞风景、让人扫兴的。这位教师为不破坏喜庆气氛,保持同学们的欢乐情绪,没有去责问吵架情况,而是就地取材、借题发挥,先问同学吃鸡肉没有,得到肯定答复后,便断定他们桌吃的是公鸡肉,因为公鸡好斗,似乎这场争吵是公鸡肉引起的。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化解了这场风波,这不可谓不是高超的幽默技巧。
六、调解与访问
(一)调解
调解就是调解人际关系,是教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班主任,除了教学工作以外,很多精力都要用在调解上。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要调解;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调解;学生干部与学生的关系要调解;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要调解。只有这些关系都调解和谐、顺畅了,才便于形成一个人人心情舒畅、团结融洽的集体,也就是“人和”了,才能有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
那么,教师就需要学会调解,调解的技巧有五点:①要了解情况。盲目调解,讲不到点子上,非但无效,有时还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要从正面、侧面尽可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话说到当事人的心坎上。②要分清主次,矛盾有主次之分,冲突的双方也有主次之分。调解不能平均用力量,对感情冲动、激烈、措辞尖锐的一方,对应负主要责任的一方,要重点做工作,就比较容易解决冲突。③要批评委婉。调解时,要多用委婉词语,不触及当事人的忌讳,尽量避免激烈尖锐的词句,用好言好语“降温”。当然,当冲突双方矛盾白炽化,失去理智,什么话都听不进时,也可当头断喝,使当事人清醒。然后再做调解工作。④要幽默风趣。冲突的双方往往脸红脖子粗,气氛紧张,教师调解时,适当说几句风趣幽默的话,就缓和了紧张气氛,双方想冲突,也冲突不起来了。⑤要客观公正。教师调解时,要分清是非,十分公正,分析要中肯,批评要合理,劝说要适当,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笼统的批评,双方都不服。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既弄清是非,又团结同学,端平一碗水,调解不偏心,被调解的双方自然会服气的。
(二)访问
教师的访问主要是家访。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同家长推心置腹地交谈,共同研究对学生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班主任必须掌握家访谈话的技巧。否则不但不能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密切师生关系、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导致家长对班主任的不信任感,给教育工作增添意想不到的困难。那么,教师的家访谈话技巧应该注意什么呢?①搞好教学,打好基础。在校内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教育工作是家访成功的前提。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除了是称职的教师外,还需处事负责、公平,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为家访的成功奠定基础。因为你在踏进学生家门之前,家长通过平时学生对你的评价,对你已有所了解,已经决定了家长对你的态度。②明确目的,突出重点。每次家访,教师或反映学生情况,或了解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或同家长研究、改进对学生的教育。都应有所侧重,务求重点突出:达到家访目的。③把握主动、因势利导。家访谈话不是随意谈话,班主任是谈话的发起者,又是谈话中心明确、预先有准备的一方,因此。在谈话中要占主动地位,巧妙地控制谈话的内容。但还要表现出对家长的尊重,鼓励和启发家长谈你感兴趣的情况。④不卑不亢,平等待人。要保持教师的尊严。无论家长的社会地位多高,在你面前都只是家长而已。你和他们的关系是家长和班主任的关系。因此不能有自卑感。访问那些地位不高、文化修养较低的家长,也要尊重,真诚,坦率。⑤利害一致,曲径通幽。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护短;批评有过失的学生,与家长往往有分歧;处分违纪学生,家长又往往难以接受。当出现这些不和谐气氛时,就需班主任耐心同家长讲明校方与家长无利害冲突的道理。⑥充满自信、镇定从容。同家长谈话表现出你对学生进步的由衷喜悦,对学生退步的痛心疾首;谈起班级未来头头是道,对学生优缺点了如指掌;不向家长“诉苦”、“告状”,不要家长“评理”、“辩诬”,充满自信,从容镇定,表现出你驾驭班级的能力。⑦有理有节,坦诚相待。有时可以留下学生一起谈,对后进生“多报喜,少报忧”,未经核实的情况不要同家长谈,涉及其他同学要慎重,要实事求是,切莫言过其实。把学生的进步归功于家长,后进归咎于自己,主动为学生承担责任,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之一。切不可强调天赋差、根儿不正,把责任推卸给家长。家访谈话最后要落脚在研究、改进对学生的教育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