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学校必须重视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肩负培养学生的责任,并通过自己的言行起表率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受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学都应该坚持“教书育人”的方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青年学生具有很大的可逆性。他们的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健康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业成绩,而且直接关系到他们思想发展的方向、深度以及能否获得事业的成功。因此,创新教育必须注重对青年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一)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教育和培养

利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社会实践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和成功的动机。社会实践为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提供了机会,它可以不受专业领域和课堂教学的限制,把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五彩缤纷的现实环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多种兴趣,推动学生从相邻学科乃至边缘学科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中受到启迪或产生新奇联想,激发新的探索欲望。

2.社会实践对于学生高级情感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在考察访问等活动中,能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生产劳动等活动中,能够亲自体会劳动的艰苦性和复杂性,体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在科技文化服务活动中,体验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感。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协作配合与尽职尽责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

3.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如目的性、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自制力)。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科学实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经历了这些曲折、坎坷,有助于克服犹豫奢望,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目标坚持到底。

4.社会实践能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经受锻炼,可以扩大其与人交往的范围,更充分地调动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形成独立、主动、果敢、自觉、乐观、豁达、富于责任心和首创精神等良好性格。所以,学校必须重视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通过潜移默化进行教育和培养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进行,以情育情、以景育情、以境育情、以形育情。

1.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在校园内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科学协会、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还可以利用假期举办读书班、社会调查、旅游、夏令营等有意义的活动,用丰富的情感和广博的知识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思想,引起情感的共鸣。这样,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高尚情感的形成。

2.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要内容包括:学术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服务性活动、健身性活动等。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受到教育,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影响学生诸多因素中最积极、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俄罗斯教育家马申斯基曾说:“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这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示范。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肩负培养学生的责任,并通过自己的言行起表率作用。

(三)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教育和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受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学都应该坚持“教书育人”的方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1.进行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要从儿童抓起。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都要高度重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新定位,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注重于智力因素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注重于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的培养。

因此,新课程既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青少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3.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结合起来,适时适度地插入或联系有关理论进行教育;部分内容可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补充意志、兴趣、健康性格等重要内容;心理学课更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的极端重要性,并自觉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的锻炼和陶冶自己,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2l世纪知识经济新时代所需要的勇于实践、敢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

【注释】

[1]李馥:《你能战胜自己吗》,《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21日。

[2]龚乐进:《教师职业道德》,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