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能独立自主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会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更体现在不墨守成规、创造性的学习上。教师的主体教学设计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关键。教师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开发,智慧得到发展。学生正是在教师主导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可以说教师的主体教学设计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关键。
1.调动学生的动力系统,使学生爱学习
弘扬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关键要改善学生的主体结构。主体结构中的动力系统具有激活、驱动、强化和调节的作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出于自我的需要。这一方面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关,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碰到教师对全班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目标,一些学生感到学得太浅,而另有些学生则感到困难,这又怎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为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应分别处于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认知前提,安排好新旧知识的联接,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调动学生自身的动力系统。有一位中学教师教学“对数表”一课时,她不是急于介绍对数表的知识,而是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一张纸的厚度是0.0863mm,折叠30次后,有多高”,将新授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这节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要联系实际,应特别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意因素,做到知、情、意结合,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给学生以成功机会,使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在教学中要用多种方法和形式,使静态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对学习产生内在的需求。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调控基础上不断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明确新的追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
2.帮助学生建立操作系统,使学生会学习
学生不仅要爱学习,而且要会学习,才能在学习中体现其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为学生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自己主动而独立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这种活动既指外部活动,更包括内部的思维活动,内外活动双向转化。按照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不断用旧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建立新的更高质量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的本身就是再创造。这不仅要求教师提供的教学活动具有建构性,并且要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以符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且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恰当指导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这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重要。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不会学习,不善于对知识深加工,不善于建立知识间的本质联系,因此,他们在学习中更需要得到指导和帮助。
3.要高度重视研究学生主体活动的优化
中小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自然要全面进行改革探索。其中,优化学生主体活动,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落脚点。
第一,要注意学生主体活动的全面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要从事一定的学习活动,而学生发展效果是否理想,首先和活动类型是否全面有关。比如说,满堂灌的教学活动,学生主要局限于听讲,没有思考、探索和练习等相关活动;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生主要是机械记忆,缺乏理解和应用等环节。这样的学习都是不完善的,因而发展效果就差。我们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每一个科目中学生主体活动的类型有哪些,各种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怎样。在此基础上,全面设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活动结构。应该看到,每个科目所涉及的学生主体活动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语文有阅读、听说、写作等主体活动;物理则有观察与实验、逻辑推理、分析运算等主体活动。这样,每个科目的教学活动设计就要有所区别,要突出本科目的主体活动,使本科目的教学活动具有一个完善的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也有一些共同的学生主体活动因素,如思维、记忆、想象、言语、情意活动等。这些活动是一般的心理活动,是智力和情意发展的有效形式。因此,每一科目的教学,也要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学生一般心理发展的训练。
第二,教学要具有开放性,提倡教学民主。我国中小学教学常常既缺乏开放性,又缺乏民主精神。例如,教师的话似乎代表了真理,具有不可动摇的知识权威地位;大家习惯于权威定论,一味强调标准答案、正确思路和规范格式;不能容忍不同的观点,难以形成民主探讨的氛围等等。这种封闭的专断的教学氛围,是消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腐蚀剂。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打破教学的封闭和专断状态,努力创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情境。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提倡科学探讨精神。应该看到,教师并不是真理的化身,他只是带领学生探索真理的领路人。在科学面前,师生平等。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权对教学内容质疑,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该以理服人,鼓励学生提出和坚持言之有理的意见。其次,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要多为学生设计科学探讨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研讨,体现启发性原则。比如,让学生研究一些现实问题,或者是一些科学上的经典问题。有些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结论。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而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再次,要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其要多使用一些需要学生创造性思考和实践的方法,比如,问题研究法、探究学习法、讨论辩论法、互教互学法等等。这些方法为学生自由发挥创造了有效的空间,因而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和探讨性。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小学教学改革必须在优化学生主体活动上下大功夫。既要优化学生主体活动的领域,保证学生主体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又要优化学生主体活动的状态,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性地从事学习活动。[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