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应对术
辩论中,问题的提出随机性强,内容无所不包。尤其是一些质询性的论辩中,经常可以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时候,论辩者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应对术进行答对。
例如,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一次印度总统招待会上,有一位女记者问周总理:“你已是62岁的人,看上去气色异常好,你如何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特别的饮食?”周总理回答说:“谢谢你,我是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生活方式生活的。”
显然,周总理必须回答这个记者的刁难提问,但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自己的饮食起居情况告诉对方,于是用较为含蓄的和模糊的语言进行了回答,并收到了令人叫绝的效果。像这样在论辩中用不精确的、笼统含糊的语言回答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模糊应对术。
模糊应对术,往往体现了辩者的急智,情急生智,应变自如,令人回味。
模糊应对术是一种常用的口才应变技巧。它以收缩性大、变通性强、语义不明确的词语回答一些不能直接回答又必须回答的问题,从而化解矛盾摆脱被动局面。模糊应对术的妙用在于其答所不能答,在进退两难的窘境中,得以进退自如。南齐时,有个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颇深。
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逊于臣子。一天齐太祖提出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写毕,齐太祖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
王僧虔既不愿抑低自己,又不愿得罪皇帝,他眉头一皱,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太祖听了,只好笑笑了之。模糊应对术也是应付刁难的极有效的方法。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年幼时,有一个客人拿着两只笼子,笼子里分别关着一只獐,一只鹿,客人问:“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王元泽年幼不识,灵机一动便回答说:“獐就是鹿,鹿就是獐。”客人听此妙答十分惊奇。
客人又把鹿和獐关进同一个笼子里,问王元泽哪头是鹿,哪头是獐。王元泽回答说:“獐旁边有鹿,鹿旁边那头是獐。”模糊应对术的特点在于“模糊”,似是而非,用模糊的语言应对难回答或不好回答的问题。同时,由于模糊,因而具有伸缩性、变通性,当遇到在一定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相容的问题,变得相容和一致,从而使自己摆脱不利的窘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