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帮助学生克服懒惰

帮助学生克服懒惰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用面对教书先生那副严厉的面孔,不用苦恼课堂上烦躁乏味的内容,孟轲感到一种由于懒惰和贪玩带来的轻松和自由。孟母是中国母教文化的先行者、代表者,他对待孟子,不仅扮演了母亲的角色,也承担起教师的责任。换句话说,懒惰的形成,学生自身应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与此同时,家长和老师们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

第一节 帮助学生克服懒惰

我们常常听老师们私下议论“现在的学生确实够懒” ,并历数起学生懒的表现:当天课堂作业千呼万唤“叫”不来;家庭作业千方百计寻借口,空本子回家,白本子交来;上课身在教室心在外,任凭你苦口婆心呕心沥血,他雷打不动;班级劳动拈轻怕重……可见,懒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非常头痛的问题,也是横亘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需要攻破的难题,懒惰习惯的养成也是制约学生进步和健康成长的瓶颈因素。

老师们都知道勤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勤奋学习。可现实情况却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学生不仅不知道勤奋学习,就连最起码的家庭作业也要在家长三番五次的催促下才被动完成。懒惰、懒散是很多学生的毛病,本来稍微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他们却因为自己的懒惰,使得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容易的事情变得困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自古以来,历代的知识分子都以自己的勤奋和痛苦为代价,去换取知识收获与丰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让学生明白了付出与收获的正比例关系,让他们明白有的时候付出了却并不一定会收获成功,但不付出一定没有成功的客观现实。而且,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任务,勤奋、痛苦将伴随一个人的漫漫学习之途。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顶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然而,懒惰习惯的矫正不可能会一蹴而就,这个过程要经过多次反复,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唯有坚持,学生的惰性才会逐渐消减,以致克服。

案 例

孟母断织教子

被后代誉为儒家“亚圣”的孟子,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画都很工整。不久以后,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不用面对教书先生那副严厉的面孔,不用苦恼课堂上烦躁乏味的内容,孟轲感到一种由于懒惰和贪玩带来的轻松和自由。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 “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 “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 ”孟轲连忙培妈妈跪下。妈妈于是拿起剪刀,毫不留情地把尚未织完的布剪断了,生气地说: “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中道而止,功亏一篑,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看到妈妈的坚决,看到被辛辛苦苦织起来的布全部废掉了,他哭着说: “妈妈,我错了!我今后再也不贪玩了,一定好好读书! ”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再不偷懒。后来,他终于成了中华历史上扬名千古的大思想家。

案例分析

孟轲能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的是他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结果。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恐怕也要得益于母亲这充满智慧的一剪。孟母是中国母教文化的先行者、代表者,他对待孟子,不仅扮演了母亲的角色,也承担起教师的责任。孟母的教育方法,历尽千年而不衰,我们现代的教师们实在应该好好借鉴、好好践行。

下面列举一些懒惰的具体表现:

(1)不能愉快地同亲人或他人交谈,尽管你很希望这样做。

(2)不能从事自己喜爱做的事,不爱从事体育活动,心情也总是不愉快。

(3)整天苦思冥想而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

(4)由于焦虑而不能入睡,睡眠不好。

(5)日常起居极无秩序,无要求,不讲卫生。

(6)常常迟到、逃学且不以为然。

(7)不能专心听讲、按要求完成作业,文具常不配齐。

(8)不知道学习的目的,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懒惰的表现,它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而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们应该注意建立起具体的任务分配和检查机制。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作业内容要求、上交时间限定、相应惩罚措施等,不能任由学生拖拖拉拉或者滥竽充数、蒙混过关。虽然学生会因为一时的侥幸过关而自得其乐,但时间长了,老师的这种“宽容”将会变成一种纵容,而一次次的纵容,又会助长学生的懒惰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长足发展。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懒惰心理的形成原因,这个问题也可以分几点来看:

l.依赖性强

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老师,他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不管做与不做,不管做得好与不好,最后总有人为他们查漏补缺,甚至亲手代劳。换句话说,懒惰的形成,学生自身应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与此同时,家长和老师们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一学校某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 “身教重于言教” ,这样的家庭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老师要和学生的家长保持沟通,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之外”的问题所在,因为很多时候,学生学习本身并不成问题,只是学习之外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影响到了学习。

懒,特征上看,可以从内外两个层次研究。一是外显表征,呈现为行动迟缓,对任务完成表现为拖拉,达成质量不高;二是内在隐象,责任心淡薄,达成目标的向往表现不强烈、低调甚至厌倦对抗。这两种表现都能在学生群体中找到普遍的、大量的例子。有句话总结得好:任何努力,不一定取得成功;但是要取得成功,必须付出努力。这句话至少说明一点,成功地收获必须付出努力的耕耘,而懒惰与努力是无缘的,懒惰的人很可能一事无成。如何避免懒惰,作为教师,更应该谨慎地对待这一问题,因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假若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他所教育的对象很可能会在懒惰的问题上越走越深,以至于不可自拔。如何避免懒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以趣起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懒,或者对某一科的消极应对,究其根源还是缺乏强烈的兴趣,导致行为上的不配合。矫正懒的习惯,还得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一是扬其所长诱发兴趣,学生的长处是学生兴趣集结的焦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一切入点,有时在学业上甚至寻找不到,可以扩大到学生生活,故意凸显其超群的一面,然后创造机会,因势利导暴露薄弱,从而拉动“内需” ;

二是可以营造“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技能知识运用的实际场景,这种机会可是营造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受到在“用知之地” “用武之时”而显得知识和能力缺乏,从而激发内在学习冲动;

三是用学科趣味点引发兴趣,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实施中应该很好的把握。如语文识字应该是很枯燥的事,但是如果对文字背后隐藏的故事进行挖掘,可以说每个汉字就是一首诗,就有一段渊源。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无论学生研究是字面的、浅显的,错的;还是全面深入的、考证的,对的,我认为都是了不起的,都是一次有益的心智尝试。 “趣”是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积极评价,学生只有体会到趣,才会在行动上表现为“兴” ,才不会出现冷淡。

2.共识目的

对自己应该有的行为缺少足够的正确认识,是导致学习等行为懒散的关键原因。在治理学生懒的毛病中,这就要求教师想办法让学生知道和理解学习要求以及做出这样要求的目的,并使其成为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动机和良好学习行为的纲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行为才不至于南辕北辙,认识模糊,进而导致懒惰。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建立学习责任感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不能居高临下,义正词严,更不能声色俱厉。要做到帮热心、交知心、补恒心。

3.督放有度

改变懒惰的习惯,需要主观努力,也需要外界的约束,必要的监督是使学生克服懒惰的保证。实践中可以把学生安排在显眼的座位上,教师在教学中多用目光关注,在检查时有意识点名抽查,让学习小组长或者同桌相互监督,这样懒学生的懒毛病没机会体现,时刻在提醒和警醒中完成学习行为。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尽量避免为学生提供“南郭先生”成长的温床,比如尽量避免:回答问题齐拉喊;家庭作业只安排不检查;要求言之凿凿,却雷声大雨点小;言而无信,失信学生,使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的约束力很弱。最后,适当的放也是克服懒毛病所需的。上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一点的独立回答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生活中还可以让学生承担比较重要、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胜任的班级服务岗位,让他在享受别人服务中,为别人服务,找回自信,强化责任感,逐步脱离懒毛病。

4.协作共赢

用集体的力量教育人,也可以在矫正学生懒病中做一些尝试。比如,建立学习小组,尽量安排勤奋的同学与懒学生为一组,并制定明确的学习制度,以组来衡量学习质量,有一名组员没完成就不行,让组内人员成为“利益共同体” ,学生总在提醒、帮助中学习;还可以健全“任务链” ,让有懒惰习惯的学生成为链接中的一环。常见的方式有开火车游戏、故事大家串、日志大连接等。学生总在继续中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自己一懒惰,连接就会中断,这样既坚定了学生的责任心,又可以使学生逐渐忘记偷懒的念头,慢慢向集体融合,最终成为集体的一员。当然还可以引入竞争,在选择竞争对手时,一定要兼顾其发展的水平,既不能让其轻而易举的取胜,也不能让其可望而不可即。要让其通过努力才可能赢得对手。这样比赛好比自己举起鞭子,时刻鞭策自己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