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训练学生发展发散思维

训练学生发展发散思维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考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有些学生产生消极的厌学情绪,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会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第四节 训练学生发展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考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 “一事多写” “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有些学生产生消极的厌学情绪,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会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如果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改变,视野得到了拓展,那么他们个体本身便会释放出无穷的创造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案 例

是数字“0” ,还是字母“O”

土地不耕耘必将长满野草,思维的机器不开启也必将锈迹斑斑。

作文课上,我一声不响地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圈,台下响起了质疑声: “难道班主任改教数学了?怎么在黑板上写上阿拉伯数字‘0’呢?’ “这是阿拉伯数字‘0’吗?这分明是汉语拼音字母‘O’ 。 ”有学生不服气地抢白道。 “你们都说错了,它分明就是英语字母‘O’ 。 ”听着台下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我沉住气,没有发表半句评论,因为出现这样的局面早在我意料之中。由于古板而僵化的教育模式,学生们的思维已渐渐走入狭窄的死胡同,容不得任何的标新立异,作为班主任,我很有必要带领他们走出思维的误区。 “黑板上的圆圈,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它究竟该读什么,我先给你们讲一则有关‘0’的故事吧。 ”望着课堂上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更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激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立法庭里一桩离奇而有趣的官司的庭审正在进行——3岁女孩伊迪丝的母亲状告劳拉三世幼儿园。母亲愤怒地申诉道: ‘我的女儿在上学之前,能把O说成太阳、月亮、水滴等圆形的东西,但自从她来到幼儿园,学了幼儿园教的26个英文字母以后,她竟然丧失了这一能力,这是对孩子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虐杀,我要求劳拉三世幼儿园赔偿我女儿的精神损失费1000万美元。 ’乍一听,这似乎是一个滑稽而不合情理的要求。但这桩官司最后的判决结果却发人深省:伊迪丝的母亲胜出!原因很简单:天鹅被剪去一边翅膀,就无法高飞,孩子们创造性的想象力被无情地扼杀就可能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教育者理应承担法律责任。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与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3岁孩子的思维才刚刚打开,我们可以把他们培养成美丽的天鹅,也可以使他们变成飞得不高的丑小鸭。 ”

我的故事讲完了,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我不失时机地启发道: “黑板上画的这个圆圈,刚才有很多同学都指出了它在不同的书籍与语言环境中的读法,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思维一旦被禁锢,要让它重新开出娇艳的花朵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孩子们闷不做声。

我看出了孩子们的疑虑,决定帮助他们开启思维的机器: “ ‘0’,一个简单的符号寄托着我们祖先无穷无尽的智慧。它既是语言与数字的载体,又隐含着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我用手一指窗外绿油油的稻田,感慨地说: “ ‘0’是窗外一望无垠的稻田,它既可长满荒草,也能长满丰收的喜悦。 ”我又用手一指窗外的蓝天: “ ‘0’是广袤无边的浩渺宇宙,你既能说它空无一物,又能说它无所不容。盘古由此开天辟地,世界从此生机勃勃。 ”

孩子最富有创造力,我开了这样一个头,孩子们的思维也跟着打开了。各种新奇的想法不断从孩子们的脑海中萌生。

坐在教室前排的胖子周军脑海中涌起的想象似乎永远与能吃的东西有关,他脑海中的“0”变成了一块甜甜的,香香的、十分美味可口的酥饼。看上一眼都让人馋得口水直流。我揶揄道: “说得真好。正因为你有如此丰富的有关食物的想象力,你才长得如此健壮呀。 ”教室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家境不太优裕的女生青青细声细气地说; “ ‘0’是一枚金光闪闪的金币,贫寒者看到它,忧郁的目光陡然为之一亮,贪婪者看到它,攫取的目光暴露出灵魂的丑陋。 ”我带头为她精彩的比喻而鼓掌。

被同学们称为“哲学家”的阿硕扶扶鼻梁上的眼镜,深有感触地说:“ ‘0’是谦虚的起点,骄傲的终点。在弱者面前,它是一只救生圈,让人随波逐流。在强者面前,它是一面敲响的战鼓,催人不断奋进。 ”

卸下思维包袱的孩子们想象力竟如此丰富。

接下来的日子,我不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活动课或班会课形式,与同学们一道开垦蕴藏在他们头脑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效果还真不错呢!

案例分析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法国思想家、哲学家狄德罗也说过: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丰富的想象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亘贯古今未来,碰撞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敲击出创新的火花,能引领人类走向更神秘、更宽广的未知领域,让我们的脚步走得更远,思路拓得更宽。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岩石》一诗中写道: “在信息中,我们的知识哪里去了?在知识中,我们的智慧哪里去了?”这两句诗是诗人对信息时代信息无所不在的感慨,也是诗人对知识大爆炸反而导致一些人智慧衰减的叹息。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也指出: “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新的英雄不再是某个蓝领工人、某个金融家或经理,而是把想象和丰富的知识结合起来的创新者。 ”创新思维已被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

21世纪,科技创新正以巨大的威力和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的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创新精神已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科技的制高点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首当其冲。

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成长为高创新能力的建设型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所面临的、也是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教育要创新,教师思想首先要创新,教师的思维方式必须要赶上时代的步伐,教师的思想必须要站在时代最前沿。老师们,你是否每天都在清洗头脑中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当我们拥有了一个个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我们也就拥有了千千万万个具有创新思维的未来建设者。

教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从惯势思维的窠臼中出来,进而找到发散思维的广阔天地呢?以下是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1.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 “冲突性引入” “问题性引入” “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2.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3.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4.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在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