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讲课技能的训练
第一单元 导入技能
目标:导入技能的重要性和有效使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合适的导入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上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将能够:
(1)理解导入技能的含义。
(2)知道导入技能在教学中的作用。
(3)了解导入技能的常见形式及运用。
(4)明确导入技能使用时应坚持的原则。
(5)理解科学自评及他评导入技能的一般量化指标。
任务:如何才能有效地、精彩地导入新课
一、课堂教学中导入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亚杰)。因此,要提高新课教学的效益,必须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使其做到精力高度集中,减轻乃至消除无兴趣的学习带来的思想压力和负担,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万事贵乎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技能是完成新课教学的首要技能。
二、导入技能在教学中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理想的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愤悱状态。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具有如下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入门的最佳钥匙,是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活跃的成分。贴切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使他们愉快而主动学习并产生一种坚韧的毅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学生要学习的愿望、意愿。
(二)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进行任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导入时,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的注意进行唤起和调控,调动学生的认知注意和情绪注意,富于创意的开讲,具有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新课的学习上来,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三)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
导入是课与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先前教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开始。
(四)揭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对教师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是学习目标。通过导入,教师把教授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就能明确学习的方向,自觉地以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地接近目标。
(五)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课堂导入还具有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情感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并与教师一起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导入技能使用时应坚持的原则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因此,在设计导入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
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导入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与教学内容有间接关系。
(二)启发性
导入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具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学内容。
(三)迁移性
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其中,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叫作正迁移,而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迁移叫作负迁移。学生的学习都是根植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之上的。教师的导入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顺利实现过渡。
(四)趣味性
导入设计要尽量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利于促进学生去学习新知识,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艺术性
教师需要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以使课的开头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火花。语言的准确性、简明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导入语言艺术的前提。
准备:导入技能的含义、导入技能的常见形式及运用、设计导入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导入技能的含义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就是“示之以途”,亦即“引路”之意。“入”,就是进入学习之门。所以导入就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运用建立教学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并且引领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行为方式。教学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简短的语言或行为,恰如其分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使新课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导入技能的常见形式及运用
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师个人的素质不同,因而导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下面介绍一些较为常用的导入法。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章节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到未知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条规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应考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好地利用与新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以此设计导入语,引出新的内容。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易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和重点,而且也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复习旧知识的导入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授课内容关系密切的知识。这种导入有两种具体的方法。
1.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几个前节课学过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思考,再找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教师做出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带动全班学生复习旧课,进而导入新课。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讲:“当时世界已被瓜分完毕。后起的德国来到瓜分宴席上,已经没有它的席位了。英国抢占全球土地的1/4,号称‘日不落帝国’。德国工业急遽发展已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但其殖民地还不及英国的1/10,也不如法、俄。德国这个暴发户,怎么能满足于英、法、俄等帝国主义饱餐以后的残羹剩饭呢?!于是它迫不及待地要按‘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德国首相扬言:‘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盘!’英国不仅要确保它已经抢占的殖民地,甚至还想扩大地盘。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为了进行你死我活的争夺,双方加紧扩军备战、剑拔弩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任何一个政治事件都可能成为发动战争的借口。”随之引出“奥匈帝国皇太子被刺”事件。
2.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其运作方法与要求是:教师提出要讲授的新课题之后,首先对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概括地小结一下,扼要复述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讲课时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考。这样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较好地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无论采用哪种具体方法,都要注意精选复习、提问。把握好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支点”,从复习到授新课过渡得连贯自然。
(二)设疑导入法
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所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有位教师在高中地理“洋流”一课教学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是否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及盟军封锁了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但是德国的潜艇却依然自由进出这唯一通道,出地中海袭击英国舰艇。英国方面急着分析德国潜艇是怎样进出直布罗陀海峡的。我们哪位同学知道?”见没有同学回答,教师接着说:“原来,德国潜艇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发动机,悄悄地由浅水层顺流进地中海,并由深水层顺流出地中海。讲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疑问了,为什么直布罗陀海峡浅水层和深水层的海水会有相反的流向?学了今天‘洋流’一课后,大家就会明白。”同学们带着深深的疑问,在教师的讲解中,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如讲《失街亭》一文,教师先就提出“究竟谁失街亭?”这样就问得有点出乎意料而且新奇。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
(三)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
1.善于创设情境
教师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通过引喻、阐释导入新课,但是,现成的情境毕竟很少,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2.加强诱导,激发思维
教师设置情境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因之引发学生的思维,或借此陶冶学生的性情等。创设情境不能单纯为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应以激发思维为主。例如有位教师在讲《雨中登泰山》时,就是以这种方式开讲的:“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溢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月》就是其中之一。杜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习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当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游览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这位老师的讲解饱含着浓郁炽热的感情,对学生极具感染力。学生的心随着这生动形象、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紧紧地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了。
(四)提问导入法
提问导入法也是最常见的导入方法。它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学生业已了解的有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如一位物理老师在讲授《压强》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都背书包上学。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些体验,同样重的书包,当用细带子背的时候,就觉得勒得紧、痛;当用宽带子背的时候,就感觉不到紧痛。这是什么原因呢?当学生发表一些看法后,这位教师接着说: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学习“压强”(板书课题)。
提问导入法的要求是:所提问题必须科学、有趣味、有意义,具有激发兴趣、发人深思的作用。问题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从侧面提问设置悬疑;可以由直接问句形式来呈现,也可以由“谜语”等形式来呈现。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要以疑激思,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五)典故、成语导入法
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种情境引入新课,也是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更受学生的欢迎。在各学科的发现和发展中都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从中选取一些恰当的片断作为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如讲《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从“和氏璧”的故事入手,过渡到秦始皇向赵国索璧、蔺相如奉璧西秦而不辱使命。至于早已为学生所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也可作为导入的材料。如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导入“班超通西域”;用“卧薪尝胆”导入“吴越争霸”;用“破釜沉舟”导入“项羽起义”;用“闻鸡起舞”导入“祖逖北伐”;用“三顾茅庐”导入“赤壁之战”……上述众多的成语故事虽为学生所熟知,但究其来源却大多鲜为学生所知,故利用成语导入,颇具新鲜感,且饶有兴味,可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望。
(六)直接导入法
开头直接点出新课。如有位教师讲《玻璃》一课,一上讲台就出示玻璃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玻璃。”教师板书课题“玻璃”,接着说:“你知道玻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吗?它是怎样制成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玻璃的一些知识。”
(七)实验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巧设实验,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去发现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推导出结论,来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在中学生物、理化教学中运用较广泛,因为这些科目中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如分子、电子的运动,物质的化合与分解,细胞的分裂和新陈代谢,神经的传导等,不通过形象的实验和演示,一般很难理解。而运用实验导入新课,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自觉地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运用此法主要注意两点:首先,实验的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其次,要善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如在上《电功》这一节时,用电源、电动机、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个串联电路,电动机皮带轮上用细线悬挂一砝码,闭合电键后,砝码上升。可以提问:是谁把砝码提起来?(电动机)电动机为什么能把砝码提起来?(给电动机通电,它就转动起来)此实验表明什么?(电流是可以做功的)通过演示以后,提出几个问题就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八)审题导入法
这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各学科导入常用的技法。运用此法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如历史课《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文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这几个修饰语学生是陌生的,对此教师应该解释。尤其是“中央集权”学生较难理解,可以先概括介绍,然后说“让我们通过课文内容来加深理解吧”,于是转入新课。
(九)引趣导入法
引趣导入法,即以引发学生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这种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导课,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我国教师对这种导入方法极为重视,并总结了一个口诀,可供学习参考:“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如有位教师在导入《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面带笑容地讲述了一段趣事:音乐家想选一首歌咏长江的古诗词作歌词,作为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曲,大家不约而同地选上了气势豪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但词太长,有人建议压缩一半。当和几位诗人商量时,诗人哈哈大笑:“什么?把词缩短?这是千古绝唱,别说减一半,谁改得一个字?谁又敢改一个字?”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听着,求知动机油然而生。于是,下面的课顺利地进行了。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又如《解任意三角形》一课的导入,一位教师如此开场白:“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而测河宽,不爬山而知山高,不接近敌阵地而知晓敌我之间的距离。”学生被这些话深深地吸引,教师接着说:“我的‘法’是数学方法,我的‘宝’是正弦定理。”同学大笑。这样顺势导入新课,妙趣横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
(十)比较导入法
所谓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有的可同类相比,如数学课教分式,可通过分数导入;教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可通过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导入。有的可正反对比,如物理课的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化学课的合成与分解等,均可用正反对比导入法。
(十一)幽默导入法
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教师有时可以用很幽默的话或姿势来导入新课,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有位教师被请去给少年犯们做报告,由于紧张,在走进教室时被门槛绊了一下,当时就摔倒在地。全体少年犯哄堂大笑。这位教师很沉着地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走向讲台,说了这样几句话:“一个人可以跌倒,但仍然可以再站起来。这就是我今天给你们上的第一课。”少年犯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老师用幽默、机智的话把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自然也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十二)游戏导入法
上课伊始,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授知识的学习。有位英语教师上课伊始,首先让学生按组进行说写单词比赛,要求下一位同学说的单词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和上一位同学说的单词最后一个字母相同。这样既帮助大家熟悉了单词,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锐力,还为新授单词打下了基础。
(十三)谜语导入法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再导入课题。如教《奇妙的“眼睛”》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上有毛,下有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由谜底导入对“眼睛”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在教《地球的五带》前,让学生猜一个谜语:“站在地球上,一地最特殊,冬天无太阳,夏天始终亮(打一地名)。”学生思忖而不得其解时,教师顺势引导:学完课文,你们一定猜得出。
(十四)诗词导入法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用诗歌来开头,可以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用诗词导入,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现成的名诗、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如《碳酸钙》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引用“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名句,也可以自己另写一首:“烈火中,您愈炼愈强,百炼成钢;洁水中,您粉身碎骨,清白依在;楼房里,您身负重压,凝聚砖瓦;马路上,您坦坦荡荡,铺向未来。啊,多么伟大的精神,多么高尚的风格,即使千百万年,人们也将牢记您的名字,石灰——碳酸钙。”诗句虽然有些粗糙,但也另有一番韵味和魅力。又如,在讲《隋朝的统治》一章前,教师先给学生朗读两首诗,第一首是《汴水》(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第二首是《汴河怀古》(皮日休):“人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为多。”教师简单解释后指出:“这两首诗对隋大运河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第一首诗把隋大运河的开凿说成是隋亡的主要原因,对大运河持否定态度;第二首诗指出开大运河利远大于弊,数百年后,人们往来千里仍依赖它,对大运河持肯定态度。那么,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到底哪一种正确呢?隋大运河对历史的发展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呢?隋的灭亡与大运河是否有联系呢?下面我们根据教材所给的材料,去做出正确的评论。”
(十五)歌曲导入法
以歌曲来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有利于发展人的智力。如教《人生观》一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唱《篱笆·女人·狗》中的主题歌:“人生是一条路……人生是一杯酒……”以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的深刻含义。教《葡萄沟》时,领学生唱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也别有一番韵味。
(十六)图画导入法
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雨中登泰山》,可事先画一幅“登泰山”图,教学时以图作为“向导”,指导学生看书,对号入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可让学生先看教材上《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插图,同时配上一段生动的导言:“1649年1月30日的伦敦,清冷而阴暗,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迎着凛冽的寒风三五成群地向卫厅宴会堂外面的广场涌来,顿时,一个偌大的广场被挤得水泄不通。下午一点半钟,面对广场的宴会堂中间那扇窗子打开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个全身黑衣装扮,面色惨白的瘦长男人被带到了宴会堂外面的断头台上,这就是被英国国会宣判死刑的国王查理一世。随着查理一世被处死,市民群众振臂欢呼,互相拥抱,有的把帽子抛向天空。英国国会为什么要处死国王?人民群众为什么会这样欢迎呢?”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又如,讲授《美国独立战争》一章时,教师拿出一幅美国星条旗图案,演示后问学生:“同学们都见过这面旗帜吧!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旗帜?”学生:“这是美国的国旗。”教师:“很对。但是美国国旗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条纹和星星呢?”接着介绍说:“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它有十三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五十颗白色的五角星,这五十颗星代表着美国现在的五十个州。但在最初的星条旗上,却只有十三颗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十三道条纹和十三颗星就代表着当初发动独立战争时的十三个殖民地。因此,星条旗就与美国独立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由此导入新课。
(十七)即兴应变导入法
在上课之前,有时会突然出现一些有利于设计导语的事件或背景,教师应充分利用、即兴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卖炭翁》时,时值雪止天晴,教师走上讲台开始了讲课:“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下了。今天,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老人为什么有这样反常的心理呢?”这样,教师巧妙地借景引入课题,使学生以常人的体验不能理解卖炭翁的反常心理,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好的效果。
(十八)文物导入
导入的文物不必非用真品,可用复制品或自制教具替代。例如,讲述唐代的手工业时,有一教师将一件唐三彩骆驼(复制品)展示在学生面前,由此导入:请同学们看,这是一件多彩的陶器,名字叫唐三彩,它是一只骆驼。一件唐三彩要经过两道烧制工序,第一次是素烧,也就是用白色黏土制成胎后,先入窑烧一次,然后上釉,再入窑烧一次,就成为黄、绿、青三色的成品了。唐三彩有日常用品,更多是上层人物用来作为陪葬冥器的。其造型有牲畜、人物、家具、建筑等。唐三彩作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曾大量传到国外,今天的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朝鲜、日本等国都发现了唐三彩。除陶器唐三彩外,还有什么手工业曾对世界发生过影响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又如,老师走进教室,开始上课之前,他先环视一周,然后说:“大家看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几十双眼睛一下集中到老师的手上。“是一个个铅字!”“对!这是一个个铅活字。你们知道吗?最早的活字是谁发明的?今天,我们学习《宋元时期的文化》,大家可以知道包括这问题在内的许多的有关宋元文化问题的答案。”
(十九)经验导入
所谓经验导入,就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提问、讲解,以期引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并引导学生发现与该经验密切相关的新课内容的联系,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技能。例如,有一位教师一上课就说道:“大家都爱吃土豆、西红柿,它们是大众化的蔬菜。它们又叫什么呢?”(学生众口一词:又叫马铃薯、番茄。)教师:“马铃薯又叫‘洋芋’,谁还能举出带‘洋’字的东西吗”?(学生:石油又叫“洋油”,火柴又叫“洋火”。)教师:“很好。那么大家知道这些东西为什么都带‘洋’或‘西’的名称吗?”(学生:都从外国传入我国的。)教师:“很对。‘洋芋’和‘西红柿’都原产于古代美洲,是在明朝中后期,从当时吕宋(菲律宾)传入我国南方的,然后在各地广泛种植,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由此导入讲述《明朝中后期的经济》一课。例如讲“惯性”概念时,教师说:“同学们在乘车过程中,会发生这种现象,每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向后倒;当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当车子急转弯时,人有被甩出去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存在惯性的缘故。那么什么是惯性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概念。”
生活了十几年的中学生,多少已积累了生活上的各种经验,有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仅是肤浅的体验。从学生生活经验或熟悉的某些事物入手,恰当地导入新课,并做必要的点拨,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
(二十)乡情导入
家乡是学生生息养育的地方,一提起本乡本土的知识,学生虽未必耳熟能详,但都会倍感亲切,所以,用与乡土相关的知识激发乡情,导入新课,入情入理,很能引起学生兴趣。例如讲九一八事变,可以设计这样的序言:“同学们都会唱《松花江上》这首歌吧,‘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事变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从九一八事变说起。”随后,出示课题。
(二十一)观念冲突导入
观念冲突导入是指针对某一自然或社会现象,教师在一开始上课时就向学生呈现相互矛盾的观点,使学生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萌发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的一种导入方法。例如:
(上课前,教师点燃酒精灯,对烧杯里的液体进行加热,直至沸腾,冒泡。)
教师:“谁敢把手指放进这个烧杯?”
学生:“怎么可能?……”
(学生们议论纷纷,谁也不敢试。)
教师看没人来尝试,说:“同学们都不敢啊?那老师来试试。”
(老师把示指放进烧杯。)
教师:“看老师可以做到,真的没有危险,现在有没有人想试一试?”
(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老师:“液体是醋和油的混合物,醋沉在油下面,醋的沸点比水和油都低很多。加热后醋很快就开始沸腾。不知道醋的沸点的人是不敢尝试的,其实里面的温度只有60摄氏度。”
教师利用学生以往的经验——沸腾的液体一定会烫伤人——亲自尝试后,使学生们立即产生疑问,萌生探索的欲望。在实验导入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变教具为学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十二)板书导入
板书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板书来使学生集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揭示教学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板书导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变化字体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字体,如宋体、楷体、仿宋体、隶书、篆书、美术字(实心、空心)等。
2.变化字的大小
教师通过故意放大或缩小某个字、词来改变字与字之间的比例,增加字与字之间的对比效果,突出主要内容。
3.变化书写顺序及格式
教师改变以往的书写顺序及格式,吸引学生注意并起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如采用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或波浪形等书写格式。如讲授《赵州桥》一课时,教师故意把赵州桥三个字写成拱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采用不同颜色进行书写,增加字与字之间的色彩对比,增强视觉效果。
4.采用绘画等形式
教师使用简笔画、一笔画、漫画、速写、素描等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形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5.故意写错别字
在板书时,教师通过故意写错某个字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魏书生在写《爱莲说》这一课的板书时,故意将作者周敦颐的“颐”写错,同学们便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甚至大声指出教师的错误,魏书生随即请学生起来纠正。
(二十三)应用导入
教材中所学的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少,如果能使学生明确这一点,那么对新课的学习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例如,在上《密度知识的应用》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拿出一条金项链或一个金戒指,问学生这是不是纯金的。然后教师说明要回答这个问题,方法有多种,但有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后就能掌握它。又如,在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的电路里,我们只用了一个用电器,可是在一个实际电路里,用电器往往不止一个,有时两个、三个,甚至很多个(如每个家庭大都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好几盏电灯),那么怎样将它们连入电路呢?本节课专门探讨这些问题。
(二十四)介绍背景导入法
现行教材的每篇课文,只是叙述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一重大事件或介绍一两个著名历史人物,跳跃性很大。如果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活动的环境或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一无所知,就不能较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有时就需要做必要的背景介绍或补充有关史实。如《井冈山会师》是讲革命的高潮阶段,而紧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则是讲我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为了挽救革命而采取的行动。如何使这两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呢?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扑灭革命火焰,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再加上中国共产党内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使革命遭受巨大损失,为了挽救革命,工农红军进行了长征。通过背景的介绍就使两课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二十五)“旅行”导入法
学生好奇心很强,愿意“旅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优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旅行,进而导入新课。运用这种导入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世界屋脊》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地图册中的我国政区图上,找到四川省会成都、川藏公路和西藏首府拉萨。然后教师一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一边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旅行:我们从四川成都乘公共汽车,沿川藏公路西行,经过高山大河并列的横断山区,跨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许多峡谷、急流。公路好像金色的飘带,一直盘绕到云雾迷漫的白色的山顶上,最后登上青藏高原,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沿途经过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区,也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原,人们把青藏高原叫作“世界屋脊”。从而引出新课题。
(二十六)对联导入法
关于对联大家并不陌生。对联包含的意境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语言也是脍炙人口、通俗易懂,对联因为和律诗有很强的渊源,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只有上联和下联,除语言精练外,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为我们利用对联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课程导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课程导入时,如何选择对联,怎么通过对对联的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这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副对联,猜猜里面说的是哪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砌墓修城,残士毁文,多行暴政千夫指;并国设县,铸钱定制,一统神州万代功。”学生很自然会想到并回答是秦始皇。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是否真如对联所说,让我们走进秦朝探寻其中的究竟——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笑话导入法、录像导入法、幻灯导入法、形象导入法,等等,但最基本的是上述26种,其他有的大同小异,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
三、设计导入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因此,应用导入技能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导入要有趣,忌平淡刻板
导入应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引人入胜、有艺术魅力,切忌平淡刻板、陈词滥调。
(二)导入要切题,忌牵强附会
导入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新课,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为导入而导入,更不能在导入时信口开河,胡编乱造,愚弄学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导入要引思,忌重知轻能
导入既有为学习内容定向的作用,也有为学生的思维定向的作用。导入时不仅仅考虑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还要考虑思维因素、能力因素和意志因素。切忌机械灌输知识。
(四)导入要简练,忌冗长拖沓
40分钟的课堂教学,导入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因此,导入应简洁明快、内容精当,迅速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一般以三五分钟为宜,切忌拖泥带水、啰唆拖沓。
(五)导入要互动,忌唱独角戏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在进行导入时,要设法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师生的情感在上课之始就得到交融,千万不能只管自己在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感受和情绪。
行动:学习如何导入
活动5-1:请列举至少五种不同的方法导入《元朝的统治》一课
(1)审题导入法。
(2)比较导入法。
(3)诗词导入法。
(4)谜语导入法。
(5)影视作品导入法。
(6)开门见山导入法。
(7)人物简介导入法。
评估:你是否可以灵活自如地、有效地、精彩地导入新课
你是否掌握了导入技能的要点,特别是能否有效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请你认真思考并试着动手解决下面的问题(表5-1)。
(1)什么是导入技能?在使用导入技能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精心设计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哪些作用?举例说明。
(3)就你自己的看法,谈谈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导入技能?
(4)设计两个不同类型的导入技能,写出教案,在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然后重放录像,进行评价。
表5-1 导入技能的评价量表
第二单元 板书技能
目标:恰当运用板书技能
提到教师,大家就会联想到黑板粉笔,那是因为黑板粉笔就代表了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板书技能。传统的板书是指教师运用黑板书写文字符号、图形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以达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板书又分为正、副板书,正板书通常写在黑板中央或左半部,为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副板书一般写在黑板两侧或主要右侧,是正板书的补充或辅助正板书讲解的一些内容。因此,正板书需课前精心设计,而副板书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临时发挥。所以一般板书技能中的板书是指正板书。
随着大批年轻教师走向讲台,现代教学媒体越来越多地介入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少在黑板上书写板书,甚至一节课一个字也没写,而是直接事先将板书内容制成幻灯片,上课时直接投影出来。你对这种现象有何看法?
结合板书的功能思考:
(1)板书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板书可强化记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3)板书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4)规范、正确的板书能为学生做出示范。
不论你思考之后对当今减少或不用黑板板书现象有什么看法,我们都不得不承认黑板板书不再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但板书仍然相当重要,因为板书技能也与时俱进,应该包括电子(特别是PPT)板书和黑板板书两大方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你将能够:
(1)学会选择更佳的板书类型。
(2)能恰当运用板书技能。
任务:如何才能灵活运用板书技能
当你能够恰当选择板书类型,把握板书技能要素,并能在课堂授课时自如恰当展示时,就说明你掌握了这种教学技能。结合你将来任教的课程,请你思考如下问题,判断你是否已掌握了板书技能。
电子白板——传统板书与电子板书的结合
电子白板是由普通白板发展而来的,它通过应用电磁感应原理,结合计算机和投影机,从而实现无纸化办公及无尘化教学。电子白板已经从最早出现的复印型电子白板发展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后者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或会议辅助人机交互设备,可以配合投影机、电脑等工具,实现无尘书写、随意书写、远程交流等功能。如若配置1块以上的电子白板可增加教学内容显示的滞留时间和强化即时交互功能,是未来板书的发展方向。
(1)你粉笔字写得如何?如果写得不好,你可以怎么弥补?
(2)你认为黑板板书和PPT板书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优缺点?
(3)你讲课之前精心设计过板书内容吗?讲课中能顺利自如实施吗?
(4)你的板书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吗?
如果你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得很好,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对板书技能掌握得不错了,只需要关注最新的技术使用(如电子白板)就可以了。如果你在这些方面还有些不足或以前没想过这些问题,或者答案不清楚、不肯定,希望你继续下面的学习和训练。
准备:掌握板书技能运用的关键
一、板书技能的类型
板书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从表现形式上有文字式、表格式、图示式;从结构上分有总分式、对比式、提示要点式,等等。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板书形式。
(一)词语式
它是以教学内容中的关键性词语为主组成的板书。这种板书有利于学生通过重要词语来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印象,同时也利于学生记忆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荷塘月色》一课的板书设计[1](图5-1)。
图5-1 《荷塘月色》板书
(二)提纲式
提纲式板书,是对一节课的内容,经过分析归纳,用简练的语言,准确概括出要点,并按照教材思路,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次分层次地写在黑板上。这种板书是最为常用的,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此种板书形式。
如《生物的变异》一课的板书设计(图5-2)。
图5-2 《生物的变异》板书
(三)表格式
表格式板书是把教材所表述的食物或有关概念等列入表格,进行分类对比,从而认识其特点和本质。这种板书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比较异同,发现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板书设计(图5-3)。
(四)板图式
板图式的板书,是教师边讲边把教学内容用简单线图画出来,包括模式图、示意图、图解和图画等形式。它形象直观,能加深学生印象。且在讲解一个发展变化的内容时,甚至优于挂图。
如生物在讲授《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中的作用》一课时的板书设计(图5-4)。
如《荔枝蜜》一课的板书设计[2](图5-5)。
图5-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板书
图5-4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中的作用》板书
图5-5 《荔枝蜜》板书
(五)总分式
总分式板书适合于先总体叙述后分述的教学内容。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结构联系。
如讲《汽化》一课时板书设计(图5-6)。
图5-6 《汽化》板书
(六)PPT板书
PPT作为现在常用和广泛采用的一种电子课件形式,它与黑板板书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如可添加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教学素材。除此之外,其每页幻灯片都是一个板书,其基本形式虽可参看上面学习了的黑板板书形式,但也有些方面需要注意。
PPT板书的基本要求如下。
(1)内容叙述必须层次清晰、简练、准确。由于PPT课件的板书是课前提前进行的,而且可以很快地进行复制粘贴,因此容易出现字过多、条理不清的情况,需特别注意。
(2)色彩使用要恰当,且保证对比度。色彩使用不宜过多,更不要显得太花哨,以免过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影响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因此建议一个页面字体颜色以不超过三种为宜;同时为使教学内容的文字清晰,应使底色与文字有较强的对比度,以下两种情况可参考:①白底时,常用黑字,以蓝、红字强调;②蓝底时,常用白字,以黄、粉红字强调,慎用绿字。
(3)字体宜使用黑体、宋体、楷体三种。它们在所有电脑上通用,另外为使之清晰宋体和楷体最好加粗,其中宋体必须加粗。
(4)字体大小一般24~44号为宜。通常情况下课题题目或一级标题采用32~44号;正文部分采用24~28号,以28为好;如因特殊原因实在写不下,可允许最小20号字。
(5)幻灯片布局整体谐调。每个页面中的字、图、表布局应保持上下、左右平衡,没有重心不稳的感觉,并且不要排布过满,四周边上应留白。
(6)动画的添加不宜过多和随意。教学素材(字、图、表等)出现的顺序和方式(动画方式)可以自己设置,但不宜过多,也不能随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动画的方式、快慢、顺序等的设置。
二、板书技能的构成要素
要想很好地运用板书技能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不仅要熟悉不同的板书形式,更需要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板书技能的四个主要构成要素。
(一)直观形象
教学口头语言描述事物时,特别是抽象事物存在一定困难,可以用板书使其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从感性板书中理解和记忆理性知识;另外黑板板书可以弥补声音语言信息传递临时性的缺陷,用黑板板书长时间的显示,便于学生根据已知去探寻未知,对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认识,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一点上,黑板板书比PPT板书作用大得多,因此用PPT等多媒体上课时,也应该辅以适当的黑板板书为宜,特别是在讲授内容较多,层次关系较为复杂时,应该采用黑板板书列出讲授提纲。当然现在逐渐在教学中开始应用的双板或多板的电子白板也能较好地完善一般PPT等多媒体课件的不足。
(二)书写绘画
教师板书的书写绘画要规范,这也是教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的示范。这儿所说的规范,并不是一定要求字要写得多好,而是要求文字正确、工整、清晰、大小合适、笔顺规范、各行平直,整体美观就可以了;更不要求一定绘画得很好,而是要求掌握基本的绘图笔法,形象美观就行。不过,这对于特殊专业,如美术专业,书写绘画如果不漂亮,可就不好了。当然,对于所有专业的教师而言,字写得好,图画得美会更好。因为这样能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另外,板书时,教师身体尽量不挡住学生的视线,以让学生能及时看到。
(三)结构布局
结构布局包括结构和布局两个方面。结构上包括标题的设计、板书类型选择、板书内容出现次序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呼应和联系等。布局包括结构内容的各部分的安排、正副板书分布,以及与挂图、多媒体的合理配合等,特别是涉及上课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练时更需要设计好布局。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课前根据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的,也是板书的核心要素,因为它会直接影响板书的条理性和美观性。
(四)时间掌握
板书作为书面语言,具有强调(正板书)和补充(副板书)作用。因此板书必须与讲解、演示等教学行为相配合、相协调,才能更好地传递教学信息。这可以通过设计书写时间、调整书写速度、简略书写内容等方式达到。板书技能的时间掌握要素不仅说明它的时效性,也说明了板书技能是无法单独存在,或者说它的单独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它必须与其他教学技能同时存在和协调配合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行动:进行板书技能训练
活动5-2:分析板书案例
这是一堂生物课的板书过程设计。请大家认真阅读后分析:
(1)张老师运用了哪些板书类型?
(2)从板书技能要素分析,本堂课板书有哪些优点?
(3)你认为张老师的板书还有哪些不足?
【案例5-1】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上课铃声响起,和学生互相行礼后,张老师用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将大标题写在黑板的中央,然后告诉同学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继而开始进入细胞质的讲解。板书内容如下(图5-7、图5-8)。
老师将黑板分为三部分,前面部分的内容板书在最左侧1/3,采用边讲解边板书的形式进行,内容讲完后基本已经将要点写在黑板上了,线粒体的绘图先画出简图,在结构的讲解过程中再分别对各部分名称进行标注,板书过程中老师侧身站在黑板左侧。
图5-7 板书的前面部分
图5-8 板书后面部分
活动5-3:自己选题,授课10分钟重点展示板书技能
在不同的课程,由于授课内容的不同,所能采取的板书类型可能不同,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一个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板书类型。因此如何选取恰当的板书类型并与其他技能密切配合是需要思考和课前精心设计的。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学科或将来任教的课程,自选一个授课题目(这个题目最好能适合展示不同的板书类型),准备一份板书设计方案,并在小组中进行实际授课。
提示:
(1)注意主板书、副板书的设计和安排。
(2)注意黑板板书与PPT板书的设计和配合。
(3)板书设计好后,授课前至少试讲1次,注意各要素的把握。
评估:你是否掌握了板书技能
你是否已经理解了板书技能的要领,能够熟练运用板书技能了?请你认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的板书是课前精心设计的,还是上课时临时发挥的?
(2)你授课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忘记写板书的情况呢?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3)你使用的是黑板板书还是PPT等多媒体板书?如果两个都选用了,两者怎么配合的?
(4)你能针对同一个课题采用不同的板书类型(形式)进行授课吗?
第三单元 演示技能
目标:恰当运用演示技能
人的认识规律是从生动的直接感觉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思维的实践,最后形成理性认知。演示就是一种符合这一规律,出现较早的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演示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示范操作或运用实验、实物、模型、图片、图表以及电化教学等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形成表象和联系,指导他们观察、思维和练习的一类教学行为。其核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直观感性材料,并借助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你将能够:
(1)恰当选择演示类型。
(2)把握演示技能要素。
任务:课堂展现演示技能
当你能够恰当选择演示类型,把握演示技能要素,并能在课堂授课时自如展示时,就说明你掌握了这种教学技能,能够恰当运用演示技能进行教学了。结合你将来任教的课程,请你思考如下问题,判断你是否已掌握了演示技能。
(1)你的课程中可能采用哪些感性材料进行演示?它们获得的难易度如何?学生的接受度如何?
(2)你对于学生乐于接受的演示类型,做好准备了吗?
(3)你运用过演示技能进行过教学或模拟教学吗?
(4)你能运用你采用的演示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吗?
如果你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得很好,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对演示技能掌握得不错了。如果你以前没想过这些问题,或者答案不清楚、不肯定,希望你继续下面的学习和训练。
准备:掌握演示类型和要素
一、演示技能的类型
演示技能的类型主要根据所使用的感性材料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一)直观教具演示
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物、标本和模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体感知教学对象的有关形态和结构的特征,以便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如化学中的分子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生物中的动植物或其标本;历史中的文物;地理中的地图等。当然这不仅仅是感性材料的简单出示,它需要注意展示的方法、配合适当讲解和引导,甚至有时候需要简单的动作示范。
例如:展示氯气——展示一瓶氯气,用一张白纸衬于瓶后,增加颜色对比度。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轻轻地闻氯气的气味(教师先示范闻气体气味的操作)。
另外,还有一种可在各种课程中使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就是挂图,虽然它的直观性不是太好,但它可以在实物、标本和模型难以获得或不便课堂展示时予以采用。
(二)多媒体演示
由于挂图存在种类和数量有限、成本较高、不易于保存、直观性不够强等缺点,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而是转而使用幻灯、投影、电影、录像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科技的电化手段进行演示了。进行多媒体演示不仅可以突出展现事物的结构和特征、能够提高演示效率,还具有更好的视觉和动感效果,从而增强了演示的直观性和吸引力。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和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使用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更是大势所趋。
例如:氢气爆炸原理的说明(纯、不纯氢气)——出于安全考虑不宜课堂演示,可使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演示。
例如:反射弧结构功能——涉及内部精细结构制作直观教具较难,可使用多媒体进行Flash动画演示。
例如:某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可播放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视频,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多媒体资料虽然在很多方面比直观教具有优势,效果可能更好,但在很多时候它不像直观教具那样是现成的,拿来就可以用,它需要我们首先去想办法获得,然后修改和恰当运用,因此你得有很多能力准备,你可以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看看你准备好了没有。
(1)你能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得你所需要的图片、视频、动画吗?
(2)你能运用Photoshop等图片处理工具对图片进行处理(如去掉无关部分、图片拼合、格式转换等),更好地满足你的教学要求吗?你能运用格式工厂、会声会影等软件进行视频(动画)的格式转换和视频处理吗?
(3)你能运用你所搜集的感性材料制作电子课件(如PPT课件)吗?
(4)你学习过用软件绘图和动画制作吗?你能自己制作简单的图片或动画吗?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说明你还需要多学习。
图5-9 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三)实验演示
实验演示是演示技能的最初的形式,为教学课堂中重要的演示,特别是在化学、物理、生物的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获得理性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可用于说明事物概念性质、事物发展原理、方法和过程等,以及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示范等。
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通过演示和对思考题(如有关反应物选取、装置选择、气体搜集等一系列问题)的讲解或讨论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图5-9)。
再如: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通过演示金鱼藻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气泡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气泡的产生,并通过气体的搜集和检验让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
做学生的时候,大家都进过实验室,做过实验。但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做实验可是和学生上实验课时很不相同。首先,你的实验结果得保证正确,以达到演示的说明效果;其次,实验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通常这个时间比较短;另外,在学生面前演示,你的操作应该规范,能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一点对于重点是展示和讲解实验操作技能的时候尤为重要。因此,选择实验演示你需要问问自己:
(1)你清楚这个实验的原理、实验用品、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吗?能独立规范完成这个实验操作吗?
(2)你课前做过预实验吗?你能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这个实验吗?如果不能,你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解决?
(3)你能保证实验结果与你预想的一致吗?意外情况可能有哪些?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这些意外?
如果你还不能做到肯定的回答,说明你专业实验技能可能还有待提高。
二、演示技能的要素
任何类型的演示都有一个过程,一般都是开始于使学生做好观察的心理准备(也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结束于知识总结和对学生的核查,其间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演示的引入
在一定的创设(问题)情境下提出要演示的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演示的感性材料上来。并且在演示前先向学生说明一下观察目的和内容,如要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怎样观察及观察中应思考和注意的问题等,使学生处于想观察的心理状态之中,也就是做好观察的心理准备。
例如:演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我们上节课已经知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那与此同时,它还能产生什么物质呢?大家可能都知道是我们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那么,我们如何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去搜集和证明呢?下面我们就做个绿色植物制造氧气的实验,请大家来观察。
(二)出示和介绍媒体
将演示所用的媒体出示给学生,为观察做好准备。对于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演示材料,一般直接拿出来、放映出来或播放出来就完成了这个要素的要求。然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实验演示,它包括的内容就比较多,主要有:出示所用的试剂、介绍它们的性状;出示所用的仪器、设备,介绍它们的功能、使用方法和进行观察的方式等。
例如:演示溶解的吸热现象和放热现象——向学生出示烧杯、温度计、水、硝酸铵、浓硫酸等仪器和试剂。指出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水在溶解物质前后的温度变化。
(三)指引观察
在进行演示的时候,一般情况是教师(视频)仍会有很多的讲解,但是这并不是纯粹代替学生自主观察,而是给予学生观察指导,让学生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自己观察,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师的指引可以是开始于演示之前,贯穿于整个演示过程之中,从而使演示达到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
如视频演示时,在放映前可提出系列具体问题,也可要求学生看完视频后完成一些作业,如填写相应表格、回答思考题、写观后感等,使学生更加明确观察中的任务。在放映过程中,教师在关键环节(如涉及重要知识技能点处)加入旁白,提醒学生特别注意。
(四)操作控制
由于演示是在规定时间内现场完成的,因此必须考虑演示的时间进程、意外情况的控制处理等,以保证演示的顺利有效进行。
如氢气爆鸣实验演示,需注意安全控制;在进行视频演示时,注意播放是否正常,其中无关内容、次要内容的跳跃或快进等。当然这些工作都必须在课前有预想和准备。再如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演示,由于金鱼藻放出气体的速度较慢,可考虑增加光照强度、增加二氧化碳供给、提高水温等方法加快其放氧速度,又由于搜集半试管氧气需要较长时间(几个小时),故需课前开始搜集准备。另外,考虑到上课那天可能阴天或自然光线不强,还需准备灯光照射。
(五)提示重点
无论教师的演示讲解还是学生的观察,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具体认识。在演示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或能体现事物本质的方面,在教师的讲解或学生的观察后,教师还应提示重点,要画龙点睛地指出,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抓住要点掌握知识。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对演示内容加以说明和解释,同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认识新事物,或者为理论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此要素也被称为说明启思。对于目的为示范操作的实验演示,不仅要介绍操作的方法和顺序,还要讲清楚操作的要领和原理,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实验操作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演示“配制一定摩尔浓度的溶液”的操作——教师要示范配制溶液的每一步操作(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加水、振荡摇匀、定容、再摇匀),说明和解释每一步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等。如为什么要洗涤、为什么定容时必须用滴管小心加水等。
例如:演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强调需在较强光照下进行,以强调光合作用的效果;当气泡产生时,提醒学生观察和搜集方式,并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气体呢?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和学习。
(六)整理和小结
演示完成之后,需通过提问、总结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所观察的内容,是否掌握了演示的感性材料中所反映的知识,从而达到实验演示的目的,或为进一步讲解或讨论做好准备。
如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演示结束之后提问:实验中搜集的气体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说明这是什么气体?学生回答是氧气后,进一步总结强调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光合作用不仅产生有机物还产生了氧气。
三、演示技能的要求
从刚才演示技能的要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论你采用哪种演示类型,也不管目的如何,只要是进行演示,就有一个共同点,需要共同遵守和注意。这个共同点可简要列示如下:
精心设计,富有趣味——使学生想看;
演示实验要确保安全、可靠——使学生敢看;
对演示要有确切的指示——使学生明看;
演示物要放在一定的高度上——使学生看到;
演示物要有足够的尺寸——使学生看清;
实验操作要规范具有示范性——使学生看会;
语言讲解要与实验紧密结合——使学生看懂;
充分准备,力求成功——使学生看全。
行动:进行演示技能锻炼
活动5-4:听马老师10分钟课
这是马老师的课堂,正在讲如何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他为今天的课,进行了课程设计(表5-2),准备了挂图、实验演示器材(托盘天平、钥匙、烧杯、玻璃棒、蒸馏水、容量瓶)等演示材料。
表5-2 演示技能教案[3]
续表5-2
10分钟过得好快,听完课后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想一想:
(1)马老师采用了哪些演示类型?
(2)马老师讲课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演示技能要素的?在上面教案中相应部分填写上你的想法。
(3)马老师这节课设计思路是怎么样的?有哪些优点?
(4)如果是你上这堂课,你打算怎么讲?
提示:演示技能评价参考标准如下(表5-3)。
表5-3 演示技能评价参考标准[4]
活动5-5:自己选题,授课10分钟
在不同的课程,由于授课内容及其性质的不同,所能采取的演示类型可能不同,如实验演示理科课程采用更多,而文科课程较少采用。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一个教学内容可能采用的演示类型是两种以上,至于在同种类型的演示中可以采用的具体材料的种类就更多了。因此如何选取恰当的演示类型和制订具体的演示方案是需要思考和精心设计的。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学科或将来任教的课程,自选一个授课题目,填写一份演示技能教案,并在小组中进行实际讲授。
提示:教案写法参见上表,授课前至少试讲一次。
评估:你是否掌握了演示技能
你是否已经理解了演示技能的要领了,并内化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了?请你认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运用不同的演示类型单一或混合地进行同一课题的讲解吗?
(2)你能在演示中把握好其技能要素吗?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吗?
(3)你能发现别人演示授课中的优缺点吗?
(4)你能接受别人对你演示授课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教案进行完善吗?
第四单元 讲解技能
目标:熟练运用讲解技能
教师上课也称为讲课,那是因为讲解技能可以普遍应用于每一堂课,而且具有高效率的特点。它可以针对任何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来开展,如可用于描述现象、讲解结构、说明原理、解释原因,也可用于引导思维、剖析疑难、概括方法、总结规律,等等。那到底什么是讲解技能呢?讲解技能是指教师运用语言辅以各种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而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启发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类教学行为。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你将能够:
(1)恰当运用不同的讲解类型。
(2)把握讲解技能要素,熟练使用讲解技能。
任务:如何在课堂展现讲解技能
当你能够恰当选择讲解类型,把握讲解技能要素,并能在课堂授课时自如展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时,才能说明你熟练掌握了这种教学技能了。现在,结合你将来任教的课程,请你思考如下问题,判断你是否已掌握了讲解技能。
(1)你知道的讲解类型有哪几种,你如何选择它们?
(2)你认为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哪些?
(3)你运用讲解技能进行过教学或模拟教学吗?
(4)你能运用讲解技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吗?
如果你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得很好,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对讲解技能掌握得不错了。如果你以前没想过这些问题,或者答案不清楚、不肯定,希望你继续下面的学习和训练。
准备:掌握讲解类型和要素
一、讲解技能的类型
讲解技能的类型一般可分为解释式、描述式、原理中心式和问题中心式四种。
(一)解释式讲解
解释式讲解属于讲解的初级类型,一般适用于具体的、事实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如各课程中涉及的概念的定义、意思的解释、题目的分析、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等。
(二)描述式讲解
描述式讲解也属于讲解的初级类型,包括叙述和描述,一般适用于内容陈述、细节描述、形象分析、材料显示等的教学。如语文课中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描述,作者生平履历及作品的叙述。理科中对实验仪器结构、实验现象等的描述。
(三)原理中心式讲解
原理中心式讲解是高级讲解类型之一,是以概念、规律、原理、理论为中心内容的讲解。在具体实施时经常使用叙述加议论的表达方式进行,在讲解中交替应用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强调论证和推理过程(也是最关键环节)。这种讲解方式普遍应用于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中,在理科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案例5-2】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的教学案例
引入:产生浮力的原因是什么?
论述、推证:设想有一立方体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利用前面学过的液体压强的知识来分析立方体各个面所受到的压强和压力。由于立方体的左右两个侧面对应部分所处深度相同,所以所受到的水的压强大小相等,作用在左右两侧面上的压力大小也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同理,作用在前后两侧面上的压力也彼此平衡;但上下两面由于在水中的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就不相等,上面的压强小,下面的压强大,所以下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大。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水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水对物体的浮力。
(四)问题中心式讲解
问题中心式讲解,也属于高级类型的讲解,它是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这种讲解方式对于新理念提出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更有意义。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向某一指定方向学习实现教师主导,而提出的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种讲解方式实施时比较复杂,涉及引出问题—明确要求—选择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果等多个环节,因此主要适用于重点、难点和认知策略的教学。
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由于本节课介绍的是生物的微观世界——细胞的水分代谢情况,因此,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两个生活实例轻松引入正题后抛出本节课和学生共同探讨的问题:细胞在怎样的情况下吸水和失水?教师在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配合演示实验、图片、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学生更易于接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规律,并能熟练地运用渗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解技能的要素
讲解是一项综合技能,以使用语言为主,还包含和渗透着提问、演示、导入、组织等多项技能,就其本质而言,无论何种类型的讲解,都具有以下几项基本的构成要素。
(一)形成讲解框架
教师讲解是要将教材的知识结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清晰地展现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讲解过程、结构就要合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比如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讲解时,可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使条理清晰。对讲解内容的不同部分要注意转承,即讲解时要讲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利于不同内容之间转换的衔接;而在讲解时,要紧密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分析和综合,这些对于明确讲解的结构框架都有重要作用。当然在整个讲解过程中,讲解框架可以简单地通过结构化板书来直观呈现。
(二)突出重点
突出重点是讲好课的关键。指教师在讲课时,要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重要和基本的信息上,集中时间和精力于重点问题的解决,对这些内容尤其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强调四个要点: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克数。
(三)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可能是由于内容抽象、学生缺乏基础、问题复杂等原因导致的。难点问题不解决,将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除了突出重点之外,还要根据难点产生的原因,想办法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如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系列化问题解析等方式予以解决。
(四)语言表达
教师的讲解主要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的,讲解技能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讲解时恰当的语速、清晰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形象生动的描述语言和准确规范的语言等对于讲解的成功都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好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准确形象地说明要讲授的知识,还能使学生不易听觉疲劳,从而取得讲解的良好教学效果。
(五)使用例证
例证是学生进行学习迁移的重要手段。例证能将事实或学生的经验与新知识、新概念联系起来。当然这需要考虑例证的充分、具体和贴切性。例证有正反之说,在举了正面的例子以后,有时再使用一个相反的例子,可进一步和更全面地让学生理解要说明的问题。
如讲解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可以天鹅为例讲解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般要经过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六个阶段,后运用杜鹃的例子说明也存在特殊情况。
(六)反馈与调整
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还需注意学生的反应,如学生听课的表情状态、回答问题的情况、学生的动作等,教师根据这些状况随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讲解技能的评价
讲解技能虽然是最古老、最普遍、最经济、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技能,但要很好地使用它,并非易事。我们可以通过对下表的内容的思考和填写来评价讲解技能的运用能力,从而发现自己的弱项,进而改进(表5-4)。
表5-4 讲解技能的评价内容和标准[5]
行动:进行讲解技能锻炼
活动5-6:听评一节课
讲解技能作为最普遍的教学技能,不论是什么课程,也不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教师每节课都是要采用的。你可以任意选择一位你认为教学水平不错的教师,听他的一节课,思考下列问题。
(1)他这节课使用了哪些类型的讲解方式?
(2)你认为他课讲得如何,特别是讲解技能运用如何?
提示:参考讲解技能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表5-4)。
活动5-7:自己选题,授课10分钟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学科或将来任教的课程,自选一个授课题目,填写一份讲解技能教案,并在小组中进行实际讲授。
提示与参考:教案写法参见下表,授课前至少试讲1次(表5-5)。
表5-5 讲解技能参考教案
续表5-5
续表5-5
评估:你是否能够熟练运用讲解技能
你是否能很好完成活动要求的听课和讲课呢?是否能在讲课时很好地运用讲解技能呢?请你认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发现别人授课中的优缺点吗?
(2)你能在讲解中进行恰当、准确、流利、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吗?
(3)你认为你的讲解技能展现中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4)你能接受别人对你讲解授课的建议,从而完善提高吗?
第五单元 提问技能
目标:提问技能训练的重点
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德国教学方法专家卡尔汉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验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很重要。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你将会:
(1)了解相关理论,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2)结合实际,遵循原则,设计问点准确、问度适宜的问题。
(3)掌握并灵活运用提问技巧,课堂教学中能适时提出相应问题,善于启发诱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达到高效教学。
(4)依评价标准,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提问技能,并修正不足,逐步完善。
任务:如何做到提出适当的问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性质和难度,这是最重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
一、要做到善于提问,就请先问一问自己
(1)我理解“问题”的含义吗?熟知提问技能的概念和功能吗?知晓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与类型吗?明白提问技能的作用和原则吗?
(2)我对教学的材料内容研究得细致深入吗?对学生对象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思维特点等了解得深入吗?
(3)我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情况提出适当的问题吗?
二、要做到善于提问,就要完成提问技能的训练任务
(一)搞好提问设计
(1)研究教材,明确目标。
(2)理解原则,掌握标准。
(3)优化思路,编好程序。
(二)研究提问技巧
(1)正确处理反馈信息。
(2)学会启发和诱导。
(3)掌握提问的技巧。
准备:夯实理论基础、做好行为准备
一、理论准备
(一)了解“问题”的含义
孔子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其中的“愤”和“悱”指的就是问题状态。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理论认为,在学校内教学中发生和进行的“问题”具有广义性,不同于课堂上老师简单地提几个问题的“问题”。譬如,学习过程中的作文写作过程,数学、物理题的推演过程,阅读理解题的解答过程,美术作品的构思创作过程,等等。它是一个问题的发现—梳理—解决的思维过程。
(二)明白提问技能的含义及功能
提问技能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中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口语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正因此,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只有熟练地掌握课堂提问技能的操作要点,灵活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明确提问技能的基本要求
(1)合理地设计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提问目的要明确。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
(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6)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行动准备
(一)熟悉课堂提问技能的类型
1.记忆提问
有识别和回忆两种提问:例如:“1894年8月1日、1893年8月1日、1895年8月1日中哪个日期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是识别性提问;“哪一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是回忆性提问。
此类提问常用到的词为:说出、写出、辨认、选择、识别等。
2.理解提问
理解是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系统,对知识的重新整合。此类问题如:
(1)解释。请画出光合作用的图表。
(2)举例。请你说出生活中的杠杆。
(3)分类。在镊子、羊角锤、扫帚、扳手中,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
(4)总结。说出课文的主题思想,看图说话等。
(5)比较。电流和水流有何不同?
(6)说明。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此类提问经常用到的词有:读表回答,举出例子,得出结论,概括大意等。
3.应用提问
例如:请你应用密度知识,鉴别一下体育课上铅球是否是纯铅制成?再如:请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此类提问经常用到的词有:应用、运用、解决、实行等。
4.创造性提问
此类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例如:
(1)请你设计家庭用电线路。
(2)假如没有摩擦,世界会怎样?
(3)地磁两极突然颠倒,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4)《皇帝的新装》中皇帝回宫后会想些什么?
(5)假如地球上森林被砍伐光了,地球会怎样?
此类提问经常用到的词有:创作、计划、设计、提议、发明等;经常用到的句式有:假如……会……,如果……会怎样,根据……你能想出什么解决办法。
不同层次的问题,要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便于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6]
(二)明确课堂提问技能的应用要点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些教师上课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而有些则生涩艰难、生搬硬套;有的课效果好,而有的效果不好。其实,这和施教者是否掌握课堂教学提问技巧有很大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怎样提问。
1.课前精心研究教材
提问紧扣教材的重、难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在重、难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特别是编拟提高能力的思考题和讨论题时,必须突出这一点。但仅此是不够的,在新课程教改的探索中,还必须注重基本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即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举例如下。
(1)语文课例。初中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在教学时,首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教室里安静到什么程度呢?”揣度学生回答出“金甲虫飞进来谁都不注意”时,再追问一句:“既然连金甲虫飞进来谁都不注意,那么怎么知道有金甲虫飞进来呢?”揣度学生发现是“小弗朗士看见了”后,再进一步发问:“可是他今天为什么没有尖叫呢?(以往都尖叫的)”在一连串问题的提问下,将学生思考引向纵深,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表达的深意。[7]
一位教师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在认真研究教材后,高屋建瓴,遵循文章的思路,设计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主要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作者是否在第一自然段就写荷塘月色了?如果没有,是从第几段开始写的?
第二,作者写荷塘月色之前,为什么要加三个自然段?去掉行不行?
第三,作者写完荷塘月色后,为什么不结束文章?写江南采莲是否属多余之笔?
这三个问题形成一条无形的线索,使课堂教学从一个台阶上到高一个台阶,引领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识得“庐山真面目”。
(2)历史课例。初二历史课,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从第二课开始,就将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探讨;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将怎样简评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之路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在单元问题之下,再设计各课的问题。这样设计,既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能让学生的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又能让学生牢记史实。
(3)化学课例。高二化学课“乙烯”一节中,有机物的结构知识抽象难懂(如烯烃的结构)。为此可设置一定梯度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如就烯烃的结构可提出如下问题:
1)在乙烯分子中6个原子处于什么关系,相邻键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
2)在丙烯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共平面,相邻键之间的夹角约是多少度?复习阶段还可提出:在什么物质中还有键之间的夹角为120°的情况?在下面的分子中可能有几个原子共平面?
H3C—C═C—CH═CH—C2H5
2.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抓住恰当的提问时机
提问的多样,就是所提问题要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学生对象的知识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而异,新课改注重学生活动,所提问题要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也就是在课堂上掌握好学生的“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其通而未得”“口欲其言而未能”之时提问,才会使学生“开意”“达辞”,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语文课例。小学语文的抄写生字作业,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和老师倍感头痛的事,一个字抄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老师无奈、学生厌烦。那么,怎样做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语文老师留抄写生字作业跟他人不同,她让学生自己选:哪些字自己掌握得不好,请找出来,写一写。多少由学生自己定,记住了、会写了即可,不允许多写,她甚至规定作业总量的上限不准超过一页,没有也可以不写,这样学生心里没有压力,很乐意去做,效果很好。
(2)物理课例。在一个透镜成像的练习中,让学生画出“人的一只眼睛经过透镜可以看到另一侧一把直尺的刻度范围”。教师发现不少学生从直尺上找光线确定人眼的极限位置,画图十分复杂,且得不到答案,遇到了学习困难。教师这时提问:“从光路的可逆性考虑,可否将人眼视为点光源作图求解呢?”学生在教师的疏导下,从另一角度考虑问题,很快就得到了正确答案。教师的疏导点拨有绕道而行的意思,这是疏导提问的特点。
(3)英语课例。在教学高中英语Animals in Danger时,教师联系当时的热门话题SARS设计问题:Why did SARShappen so seriously in China?然后组织学生“pair work”,用英语进行讨论。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会感到有话可说。
3.教学设计
要想到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做好应对的提问设计准备。
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要敏锐地捕捉、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中的错误和缺陷,及时采取对策,通过提问巧妙地把课堂教学引导到正路上来。
(1)生物课例。在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中,有关调整期的长短,书上有一说法“调整期的长短与菌种有关”,另外还有一道题说“缩短调整期的办法有:培养条件相同,用对数期的细菌做菌种,加大接种量”。在用生物学纯理论知识讲解后,有些学生仍不太理解。这时,教师采用下列讲法来引导学生。
“微生物像人一样,每到一个新环境,总有一定的调整期。比如明年的九月份,你们分别到不同的大学里,到了新学校开始有点不适应,但开朗大方的同学往往调整期短点,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却调整期要长点,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们看着老师,期待下文。稍停顿,老师说:“这就是因为菌种不同。”老师又说:“如果明年你们一到一所大学,结果发现这大学里一花一木、一房一桥,竟然与现在的学校很是相似,甚至一去上课,竟然有位老师也长得很像原来熟悉的老师。你们的调整期怎么样?”学生们笑着答道:“那当然是变短呀!”老师说:“这就是培养条件相同则调整期可以缩短。”“如果明年你们去上大学,一进北京大学,天啦,怎么我们班上全部考上了北京大学?!(学生们爆笑),如此你们的调整期肯定大大缩短,对吧?”学生连连点头称是。老师说:“这就是因为接种量大的原因!”
(2)语文课例。在教读梁启超的《谭嗣同》一课时,一个学生对文中的一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遇难”提出异议,认为谭嗣同太“愚”,是个“书呆子”。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肤浅认识,没有做草率处理,而是给学生一周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查找谭嗣同所处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重新认识谭嗣同。一周结束后,进行一次历史知识交流会,让学生介绍历史事件,引导大家讨论之前课堂上同学所提的问题,看谭嗣同究竟是不是“书呆子”。这样,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来感受历史,认识历史人物,学生就能较为准确地认识人物、理解课文内容了。
4.要创造解决课堂提问的先决条件
即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收集资料。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合点。
(1)语文课例。同样以梁启超的《谭嗣同》一文为例,文中有一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亲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遇难。”这句话是学习本文的肯綮,一位教师据此设计问题:“谭嗣同的做法是否太愚蠢了?他的死有价值吗?”要求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课余去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与谭嗣同同时代的历史人物。
(2)数学课例。教学《统计图的选用》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各种统计图;然后,在课堂上组织“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各种统计图进行交流,深化对统计图的阅读理解,并出示“新闻发布会”的要求:说出统计图是从哪里搜集来的?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当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还应该考虑提问的难易度、灵活性、与其他教学方式如何配合,等等。
行动:要具备良好的提问技能,需要从学习范例开始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提什么问题、怎么提问、在什么时候提问,以及如何组织才能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达到预期目的,这些都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
【案例5-3】《生态因素》
导入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鱼,并提出两个问题:怎样让这条鱼生活得自由自在?又有什么原因影响这条鱼的生活呢?通过一正一反两个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又如讲“植物体内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时,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一个问题:“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偏偏从树根向树顶上走呢?”这个问题一下就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了。这种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把一些抽象的问题放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就会使事情变得简单得多,取得较好的效果。
【案例5-4】《谁是最可爱的人》
语文课上讲《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的第三个故事“防空洞谈话”时,教师从看似平淡无奇中精心设疑,引导学生理解和发现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师问:
课文中说,“我”问战士蹲防空洞苦不苦,战士笑了笑;当“我”问战士对祖国和朝鲜人民有什么要求时,战士想了一下才回答,这位战士为何前“笑”而后“想”呢?作者用这两个动词有何深刻含义?
【案例5-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政治课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时,以播放视频《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教学切入点。熟悉的歌曲,对比鲜明的画面,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借助良好的课堂气氛,再结合国家的变化提出以下问题:片中的很多变化涉及哪些方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国家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直观动情的案例材料创设情境,在陶冶学生思想中传授知识,具有鲜明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凝聚力,达到知情结合之目的。
【案例5-6】数学课“命题”教学方案中设计的提问片段
1.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做一条线段AB=2厘米。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2.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作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案例5-7】《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教案中设计的提问片段(设计者: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中学,文安元)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好吃不如饺子”东北饺子店,1998年落户南昌时,经营场面火爆,一时间,南昌市兴起了一股“饺子热”。但是,没过多久好景不复存在,生意开始渐渐冷淡直至发展到门可罗雀,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好吃不如饺子”店失意洪城,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板?(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引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由于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经济发展和生活习惯都存在着较大差别,风土人情也各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南方与北方的人文差异(板书课题)。
2.合作学习,掌握内容
(1)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你能够区分上面的景观最常出现在哪个地区吗?
(2)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造成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录像,更深层次地去了解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介绍南北方民居的录像。
评估:思考与实践
一、研读、观察名师教学案例
名师往往都十分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有些课,也许就那么两三个问题,却能让学生的思维激活,生成别样精彩,学生在这种别样的、倾心的精彩纷呈中,诸多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请研读名师的教学设计,或观察名师的课堂教学,看他们是如何创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的。
二、结合自身实际
依提问技能的不同要求,应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注重提问技能,进行提问设计。
三、分析下面案例中提问技能运用的特点
(一)语文课例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时,曾这样设计导入语: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没有不被这个人物形象所感动的。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以怎样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形象的?
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写的是主人公性格悲剧,易卜生写的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孔乙己》描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政治课例
讲授《总理衙门》时,教材主要根据该机构的半殖民地性质,得出它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的结论。如果我们从该机构的职能的角度切入,强调它是中国古代所没有的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衙门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外交部差不多,后来也的确演化为外交部,那么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8]
(三)数学课例
在教学“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时,可设计两组问题,先出示第一组问题:①课本中讲20+30=50是一个等式,又说20+x=100也是一个等式,你认为什么叫等式?②什么叫作方程?③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待学生通过自学,初步认识了方程的意义后,再出示第二组问题:①什么叫方程的解?②为什么说x=80是方程20+x=100的解,x=62是方程3x=186的解?③什么叫方程解?④“解方程x-8=16”与“求未知数x-8=16”在书写格式上有几点不同?⑤书上对“解方程”强调了什么?你认为呢?[9]
(四)地理课例
地理教学案例中设计的提问片段:
引入: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岛是什么岛?(学生读中国政区图,找台湾岛并观察其位置)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台湾所在地区?
(2)台湾省由哪些岛屿组成?
(3)前边我们讲过学习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
(4)你给大家说说填出的这些地理事物说明了什么位置的特点?
2.优越的自然条件
(1)台湾有什么山脉?最高峰是什么?
(2)台湾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3)台湾岛上有什么河流?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
3.资源丰富的“宝岛”
(1)台湾被称为“宝岛”,“宝”体现在什么方面?
(2)台湾有什么资源?
4.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对台湾问题我们的一贯主张是什么?
(五)化学课例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内容时,教师提出如下的问题。
(1)“决定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因素都有哪些?决定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2)“决定这两种速率的这些因素,有哪些相同和相异性?”
(3)“通过上边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几种因素,既影响反应速率,又影响反应平衡。那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
第六单元 反馈和强化技能
目标:反馈和强化技能训练的重点
反馈强化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中反馈的信息以自己特有的应变力来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强化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你将能够:
(1)了解相关理论,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2)了解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调控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热情;双向交流、强化认识;弥补教学失误、促进教学相长。
(3)依评价标准,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反馈和强化技能,并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任务:如何做到信息适时反馈,强化和调控教学目标
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行为的改变,行为是可观察的,并可受外界条件的作用而强化或改变。
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及时准确地捕捉信息、反馈信息并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呢?
(1)了解“反馈和强化技能”的含义及功能,知晓反馈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与类型,明白反馈强化技能的作用和原则。
(2)做到了解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调控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热情;双向交流、强化认识;弥补教学失误、促进教学相长。
准备:夯实理论基础,做好行为准备
一、理论准备
(一)“反馈和强化技能”的含义
反馈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出教学信息后,有意识地从学生那里取得对有关信息的反应,并据此调整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式。
强化技能是指增强对知识的反应程度,帮助学生把某一行为的变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行为方式。
(二)信息反馈技能的特点
1.双向性
既包含有教师对学生的信息传递,也包含有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反馈。两个过程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同时发生,反向进行。
2.及时性
多数情况下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信息反馈需要快速及时地进行,这样做教师可以及时依据反馈的信息调控课程难度和进度,学生可以及时调整学习思维和方法。
3.全面性
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各个阶段,每个同学对之的信息反馈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只有通过敏锐观察,全面把握才可以顺利进行授课。
(三)信息反馈的两种主要方式
1.直接反馈
直接反馈是指教师从学生方面及时得到的反馈信息。如:观察学生记录笔记的神态,还有回答教师提问、自我阅读和讨论发言的表现等。这种反馈信息的方式是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为可靠的。
2.间接反馈
间接反馈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反馈,也可以是从领导的检查、同事的评课以及学生的课间闲聊中获得。
(四)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
准确判断,适时强化,促进内部强化,负强化。
(五)强化技能的目的
鼓励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赏识学生的努力成果,确认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沟通师生感情。
二、行动准备
(一)反馈强化技能的类型
1.反馈技能的类型
(1)课堂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眼睛观察学生的动作、神态、表情等情绪反应来获得反馈信息的行为方式叫作课堂观察,具体有三种方法。
1)环视。即面向全体,教师有节奏、周期性地扫视教室的左右、前后。环视观察是为了了解所有学生的动态反应,如学生是认真思考、积极活动,还是走神、开小差等,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中获得有关课堂整体的信息。如音乐课上在协调全体学生参与合唱、合奏的练习中就经常用到。
2)点视。注意个体。当发现某个地方或某个人出现异常反应时,把目光集中投在那一点上仔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发现有人打瞌睡,就要进一步观察是多数人还是个别人,分析是由于学生疲劳、天气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还是教师讲解平淡无味等主观原因造成的。对观察到的问题经快速分析后做出决断,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3)虚视。就是说好像你的眼睛在看什么,但实际上你什么也没看。这是无经验教师为防止精神紧张而采用的一种方法。虽然是虚视,目光也要自然,不要让学生从你的目光中看出你的紧张神情。
(2)课堂提问。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获得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情感体验深度信息情况的形式。在运用提问反馈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首先,慎重选择提问对象。如果提问是为了复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应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他们能代表一般同学掌握的水平;如果是为了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则可提问程度较高的学生,有利于其他同学对当堂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如果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要多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因为只要他们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其他同学往往就不成问题了。在选择提问对象时,应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为了得到完满的回答,过多地提问程度较高的学生,使学习程度较差的得不到检查;另一种认为教学是以一般学生的水平为出发点,则过多地提问具有一般水平的学生,使程度高的不能起表率作用,程度低的得不到激发。这两种偏向都难以使教师全面地了解情况。所以提问面要宽,不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也不要让一个学生连续回答多个问题,应该是好、中、差的学生都能照顾到,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反馈信息。
2)对学生的反应要给予反馈。提问不但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有关学习程度信息的一种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检查学习、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促进他们的学习,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为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给学生反馈信息。
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认真听取。对回答中正确的部分,有独到见解的观点,要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对于回答中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否则,正确的得不到肯定,错误的得不到纠正,学生得不到正确反馈,就可能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记忆下来。一个学生回答不完善,其他学生补充后,教师必须小结。这不仅是使答案臻于正确和完善,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获得对自己发展有益的信息。
(3)课堂考查。进行课堂考查不仅能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课堂考查要预先向学生提出要求,告知考查内容,使学生集中精力,达到当堂消化的目的。通过考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的疑难点、模糊点能及时加以解释、强调、纠正或补充;也可以使教师清晰地看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考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听写、默写、板演、提问、小测验和写学习小结等。每次考查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
(4)实验操作。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和动手操作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技巧掌握的程度。如生物、化学课讲究技术操作,音乐、美术课讲究技艺,这些课的学习离不开实践操作和技术训练。如学唱歌曲,在指导教唱数遍后,教师通常都要请一位同学当众表演一下。再如化学实验,老师指导后,也经常让个别学生来当众演示。
2.强化技能的类型
按操作手段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种。
(1)语言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或行为习惯,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否定、表扬或赞赏。它可以被用在任务完成的同时,也可以在任务完成之后作为补充的反馈信息。
常用词语如:对、正确、好、很好、妙、太棒了、好极了、非常正确、逻辑清楚等。常用的短句如:“回答得很完整。”“你说出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想法。”“这个回答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做得对,我很满意。”“继续做下去,你会做得越来越好的。”“很好,我喜欢你的解释。”“你掌握得非常快。”“你应为此感到自豪。”“大家看他是怎么做的。”“你的构思很新颖,再仔细想一想。”
(2)动作强化。教师用体态语,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和行为习惯表示态度或流露情感。例如:对学生在课上练习、回答问题,学生热烈的求知欲,学生与教师的良好配合等,教师以笑容、高兴的表情、点头或拍手鼓掌,给予肯定、同意、赞许或热情鼓励。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发言,接近某个学生关心其学习活动,如对其解题步骤的指点、提示,或纠正其实验装置。对解题又快又正确的学生,教师表示高兴。
(3)活动强化。教师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或成绩好的学生,安排特殊的个别活动,或采用一种学生喜欢参加的活动、乐意完成的某项任务,进行奖励或激励。例如:
对课上提前完成某一学习目标的学生,可给予新的学习任务。如练习时,对解题快的学生,教师可要求练习相关的新问题,若改变条件,又应如何解决。在课堂练习中,让完成快、质量好的学生,将解答写在黑板上向同学们展示。
在课堂讨论中,让理解正确或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向全班阐述他的理解,提出他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发表意见,进行评价。
对有特殊爱好和专长的学生,分派一些“代替”教师的任务,如:在课前准备演练的基础上,向全班同学做比较复杂的演示实验或创新实验。
在完成一段教学任务后,如一单元或一章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总结讨论课。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讨论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知识结构;主要对题目类型,提出尚存的疑难问题等,诱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尽量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4)标志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或行为采用各种象征性奖赏就是标志强化。如在学生作业上,写肯定性评语如:“很完整”“进步明显”“很努力”“如计算再准确一点就更好了”“有创见”等。或画出红圈、红线进行奖励。还可以在教室墙上,展示学习成绩突出、进步快的学生的试卷,对某问题有独特见解的作业,优秀的作文等。建立为集体做好事或助人为乐光荣榜。绘制全班学生学习进步图表。
(二)反馈强化技能的应用要求
1.反馈技能的应用要求
(1)及时。不能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就无法对系统的运动状态进行准确的调整,不能及时得到反馈,所获得的信息量再大、再准确都是没有意义的。
(2)准确。错误的情报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判断错误就不能对被控系统进行正确的调整,就会使控制失效。假性反馈的信息再及时、信息量再大,也会使系统的运动远离预定的目标。
(3)观察。控制者能够观察到对象的运动状态,并能与理想状态进行比较,能够从差异中观察到问题。对于差异量变化的大小,简单系统可以凭直觉测量,复杂系统则要凭借一定的科学手段。
(4)可控。要求控制变量必须是可操作的。当控制者获得反馈信息,发现问题需要进行调节时,能够找到问题的原因,对控制变量能够及时进行调节和改变。
(5)抗扰。即反馈系统要运行可靠,使控制者能识别反馈信息的真实性现象,能了解受控对象的真实情况,可以对干扰进行及时的排除。
以上所谈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考虑的,即教的反馈。实际上,学生也要根据获得的反馈与评价,改进自己的学法,这是学的反馈。毫无疑问反馈是教学中最灵动、最富创造活力的部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反馈原理,调控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2.强化技能的应用要求
(1)目标明确。教师在使用强化技能时目标要明确,应设法使学生知道强化的是他哪些特殊行为,教师的强化意图才能使学生正确地领悟。
(2)个性化。教师必须注意个体对强化方式的需要。有的学生满足于从教师那儿得到一两句表扬的话,另一些学生可能窘迫于当众赞赏而希望教师在作业后面写几句鼓励的话。小学生可能为得到一个印章图或星号而高兴,许多高中学生在成功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后,可能倾向于参加一项他喜欢的活动。在对每个人实施强化技能时,提到学生的姓名,会比笼统地表扬更有效果。
(3)变化。在采用强化技能时,不宜重复地采用同一种类型的强化。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全班或小组,也可以对个体采用强化技能。对全班或小组的强化,可以帮助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学生在团结、奋进的精神下愉快地学习。教师必须在考虑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基础上,弄清楚什么类型的强化会对你的学生有效。并且一旦决定实施某种适当的强化,教师还必须灵活地完成。
(4)方式灵活。教师通常是在得到一个满意的反应后,马上采用即时强化。滞后强化看起来没有即时强化效果好,但为使某一教学活动一气呵成,或不打断全班的热烈讨论,即使某学生回答很精彩,也不要强化,而使用滞后强化为好。更值得表扬的人和事,也许会等讨论完成时才能出现。
(5)正强化。学生的解答不够全面或者只答对一部分;学生在操作中,努力的结果仍不完全正确。尽管如此,他们仍有值得表扬之处。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指出所做努力的价值,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
(6)真诚、客观。教师的态度要真诚,评价要客观,表扬和赞许的程度要与学生反应行为的正确程度相匹配。如果对缺乏想象力的学生说他“思维敏捷”;当学习差的学生答对一个简单问题就说“可算开窍了”。也许教师出于鼓励或表扬,而学生可能感到的是虚假、是挖苦。
(7)引发学生间的激励。教师可以采用鼓励学生相互肯定或表扬的强化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彼此强化得到发展。例如,让一组学生正面评论另一组学生所做的努力;让大家为某同学精辟地阐述而鼓掌;由班委会成员表扬学生进步者、互帮互学者,等等。所以,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学习的动力、成绩的提高,并不是完全依赖于教师直接给出的强化。
总之,反馈强化的基本要求就是:①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②反馈形式要灵活多样,强化要突出重点;③反馈必须及时、合理,强化要适合学生情况;④反馈强化必须准确、清晰,能被学生正确理解;⑤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⑥教师态度要诚恳。
行动:要具备良好的反馈强化技能,需要从学习范例开始
一、研究、观察名师课堂
名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重视运用反馈强化技能,有些课,也许就那么三言两语,就能激活学生思维。请研究观察名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看他们是如何运用课堂反馈强化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
二、案例赏析
1.欣赏“节约每一滴水”教学片段
师:今天,看到同学们满怀信心,带着丰硕的研究结果来到课堂,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有信心向全班同学做一次精彩的汇报吗?
师:声音非常响亮,老师也相信你们。那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第一小组展示图片)
师:这一组资料搜集得很好,其他同学有补充吗?(学生补充)(第二小组表演小品)
师:好,小品表演组的同学,你们可真厉害,还做了不少道具。同学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做的精心准备表示感谢吧!
师:看过小品,你有什么感受呢?
2.分析以上案例中的反馈强化技能
以上案例中,教师应用了哪些反馈强化的方式?优点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
优点是:
(1)语言强化。用“非常好”“真厉害”等语言从正面加以认可,并对学生的研究充满期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以更加积极地态度投入到活动中。这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认识和行为加以表扬,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
(2)动作强化。用鼓掌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起到关心、鼓舞、强化的作用。
不足之处是:教师对某个学生长时间使用一两种强化方法,并且强化物没有变化,多次使用之后,由于一直受单调刺激,学生对刺激的反应可能会变得迟钝,强化失去作用。
建议是:教师细心寻找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善待学生的错误,从错误中挖掘潜在的教育价值。
三、反馈强化技能的评价
1.反馈强化技能评价表(表5-6)
表5-6 反馈强化技能评价
2.课堂教学信息反馈表功能及设计格式(表5-7)
讲练结合是现行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大多设计一些相关课后练习题给学生做,以便了解学生当堂知识点掌握和理解的情况,但这往往造成信息反馈滞后。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设计以下课堂教学信息反馈表,能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和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表5-7 课堂教学信息反馈
评估:思考与实践
请你认真思考并试着动手解决下面的问题。
(1)反馈强化技能训练。在综合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顺利开展下去,你要求学生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先走入社区进行调查采访。多数学生都有畏难情绪,你将如何调整教学活动?
(2)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你常用哪些强化方法?请以一个精短的案例说明强化的作用。
第七单元 结束技能
目标:结束技能的重要性和有效使用
一节好课,有“凤头”,也需要“豹尾”,善始善终,才是一节完整的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将能够:
(1)理解结束技能的含义。
(2)知道结束技能在教学中的功能。
(3)了解结束技能的常见形式及运用。
(4)明确结束技能使用时应坚持的原则。
(5)理解科学自评及他评结束技能的一般量化指标。
任务:如何才能成功有效地结课
一、结束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一节课的结束工作做得认真,合理而灵活,就会使学生感到这一节课的完整性。”所以,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而且结束教学也不容忽视,它关系到整体教学的成功与否。结束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重要教学技能之一。
精彩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束是教学科学性的体现。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束,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日后的学习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束技能在教学中的功能
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结束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强调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概括、比较相关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所学到的新知识更加清晰、准确、系统。
(2)承前启后。在全课的总结中,要为讲授以后的新课题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化,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4)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体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
(5)检查或自我检测学习的效果,经常以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进行小结、改错和评价等方式进行。
(6)布置思考题和练习题,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
三、结束技能使用时应坚持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一致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适时性原则。
(6)互动性原则。
(7)简约性原则。
(8)实效性原则。
准备:理解结束技能的含义,了解结束技能的常见形式及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结束技能的含义
结束技能是教师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实践活动等,对所教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应用,使新知识稳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
结束技能常用于一节课的结尾。但是,课堂教学中任何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都需要应用它,小到讲授某个概念、某个新问题的完结,大到一个单元或一项教学任务的终了。
二、结束技能的常见形式及运用
(一)自然结尾法
正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这便是自然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结果。
(二)悬念留疑法
以悬念留疑法结课,即结课时留下疑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效应。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仔细分析,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一位老师对《少年闰土》结课设计如下:“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结下了深厚情谊,离别时难舍难分。那么,三十年后他们又见面了,会怎么样?(学生循着课文思路,纷纷自圆其说)大家说了很多,可惜都没说对。(学生困惑)三十年后,真实的情况是,闰土一见‘我”便喊了一声‘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课后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会明白了。”网开一面,欲擒故纵,既强化了教学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前后照应法
前后照应法,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做到悬念不悬。这种结尾方式,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一堂课的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由于首尾的照应,所以这种结尾通常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即只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便可解决、消除课时所设下的悬念。如:“光的色散”一节若采用设疑的方式这样开头:“天空为什么像蓝色的海洋?早晨的太阳为什么比中午更火红?如果你乘宇宙飞船到达了周围没有空气的月球之上,此处你看到的太阳还是火红的吗?见到的天空还是蔚蓝的吗?”针对这一开头,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光的色散规律去思考分析上述问题,会发现月球上的太阳竟然与地球上颜色不同,太阳悬挂的天空居然一片漆黑。学生们必然会为得到新奇的答案而惊喜万分。这种结尾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消除悬念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知识延伸法
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如: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同学们一下子举出了十多个例子,兴趣很浓,教师延伸提出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什么?”这样就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
(五)激励法
教师的结课充满激情,且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往往很能打动学生的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让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比如,在讲完“行星的运动”时是这样收尾的:“进军宇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人类总有一天会走出自己的摇篮,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人试验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在征服宇宙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主席的诗句展望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期望大家能在将来投身到这一前景灿烂的事业中去!”这种收尾极大地升华了学生的为民族复兴、为科学献身的思想感情。
(六)求异创新法
即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命题、定律等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和适用面,并加深学生对已讲知识理解的结课方法。这种结课法可使教学的主题、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具有培养发散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一位老师在上《扁鹊见蔡桓公》时,结课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课文学完后,你们能不能换一下角度考虑一下,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扁鹊和蔡桓公呢?”问题提出后,众多学生发言,有学生说:“桓公讳疾忌医而死是可悲的,但扁鹊作为医生,规劝病人的力度不够,方法太委婉,没有设法医其心病,有臣卑思想,不能直言不讳。”在学生积极的发言中结束此课。这样的结课方式鼓励学生勇敢地反驳,否定前人的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虽然见解幼稚些,但学生求异思维,不盲从,不迷信的独立个性得到培养。要注意的是在发散思维过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集中思维,经过分析比较,求取最佳和最真的结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态度和积极的思维方式。
(七)激发感情法
教师在结课时的语言充满激情、既言简意赅又情深意长,往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之澜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如教师问学生:“孔乙己有脚吗?”学生回答:“有啊!”教师又问:“他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是用脚走开的吗?”学生答:“用手。”教师就势总结:“课讲完了,孔乙己也离我们而去了,他走了。是用脚走开的吗?不!是用手。孔乙己这个备受凌辱、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读书人,这个善良忠厚、迂腐困窘的读书人,由于被打致残、频遭冷遇,只好用一双手走了,悲惨地、艰难地走了,走出了读者的视线,也走出了生活的舞台。”
(八)比较法
比较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将新学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类似概念或对立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又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记忆更加牢固、清晰。如:有位语文教师讲授峻青的《秋色赋》,落实本课基本要求后,在结束课时将欧阳修的《秋色赋》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也一同发给大家,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和讨论。“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这是欧阳修的秋。“绚丽缤纷”“眼花缭乱”,“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这是峻青的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毛泽东的秋。通过比较,北宋文人、现代作家和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笔下的秋,其色、其光、其形、其情操、其胸怀、其精神的差异,给予学生认识上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在联想、想象、审美体验中,去实现对美的判断、理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识记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记忆对象,抓住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掌握记忆对象。比较识记式结尾就是依据上面所述,将本节课讲授的不同概念规律或新知识与具有可比性的旧知识采用叙述、列表等方法加以对比。以此帮助学生加速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思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比较电容与电阻串并联的特点、重量与质量、功与能、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等。如此结尾,同中求异使和谐的物理规律显示出奇异;异中求同,使奇异的物理现象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
这种结尾是将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如,教完右手定则。我们应将它与左手定则进行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在应用时都要伸开手掌,并拢手指,拇指与食指垂直;在应用时磁感线都通过手心,四指指向表示电流方向,拇指表示导线受力或运动方向。它们的不同之处:若是由于导线有了电流在磁场中受力运动则用左手定则,而由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电流则用右手定则.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深奥难懂,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多重比较,在讲解磁感应强度定义时:一方面可将它和生活常识中的货物单价相比,我们可以用货物单价与购买的数量无关、与是否购买无关,来说明磁感应强度与磁场中的电流元的电流大小、电流元的长度无关,与电流元是否放在磁场中无关;另一方面可把它和学过的电场强度在方向和大小上的定义进行比较,磁感应强度在大小和方向的判定上远要比电场强度复杂,这种结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搞清不同概念、不同规律间的区别与联系,及时把新知识纳入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九)归纳法
归纳法是教学中常用的结课方法,是在课堂将要结束时,教师、学生或师生共同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重点内容、难点、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进行梳理和概括,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运用归纳式结课,可以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语言应当简洁、概括、严谨,有启发性、创新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繁简得当,目的明确,且有一定实际意义,而绝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它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
(十)练习巩固法
练习巩固法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练习、作业的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这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结课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趁热打铁,既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运用,又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章节的教学对引出概念、得出规律并非难事,而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却非易事。练习巩固法结尾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通常是针对学生理解概念、规律时易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典型练习题,在课堂结尾时,用几分钟通过提问、板演、讨论或小测验等手段实施,从而完善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可见,这种结尾,一方面使学生比较全面牢固地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了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脉搏”,把握教学进程。
(十一)机智幽默法
机智幽默法是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恰当地利用教学情境的一些现象,实现一节课的结束。教学案例如下:有位老师结课时不小心滑了一个踉跄,她就顺势说:“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很出色,老师也为之倾倒了。”还有老师在讲《颐和园》时,电脑突然黑屏了,恰巧这时下课铃声刚好响起,老师恰到好处地来了一句:“学了一节课了,人脑需要休息,瞧,电脑也申请休息了,下课。”语言诙谐,充满情趣,一堂课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十二)口诀结尾法
一节课中对所学的知识,教师如能在最后给出朗朗上口的口诀,将更便于同学记忆,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记,记得牢。如:一位老师在“心脏的结构”的结课时,把心脏四腔分别与哪几种血管相连口诀化,即“心脏四腔,上房下室,房连动,室连静;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左房肺静,右房连上下。”这样收尾,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十三)画龙点睛法
精妙的课堂教学结尾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学生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象,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如:一位教师讲《语言的魅力》一课时,课将结束,黑板上“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语、流水人家”四个词组赫然在目。老师问道:“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美丽的春天!”老师又问:“而盲老人呢?”学生肃然答道:“什么也看不到!”老师顺势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说道:“是的,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老师一边说一边随手把黑板上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语、流水人家”四个词组擦掉了,留下了一片空白。这么巧妙的一“擦”,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不尽的潜台词,蕴涵着无数的画外音。它让学生在思考体味中去意会、去发现。这样的结课使教师、学生在对人物的悲惨命运上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有对人物的同情,有对社会的控诉,让盲老人的悲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难忘,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言魅力的所在,进而感受到语言那巨大的感召力。
(十四)引导预习法
每节课虽可自成“体系”,但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仅是整个学科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每节课的教学只不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片段,它与前后章节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关系甚密,不易分割。因此在设计结尾时要通盘考虑,在让学生掌握本节所学知识的同时,对新课的预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预习式结尾的设计应根据下次课要学教材的重点、难点编拟预习提纲,交给学生,使他们预习时能够抓住要点,有的放矢地学习,以避免走弯路,做无用功。如:在高一“圆周运动”一节课的结尾时,教师可设计预习提纲如下:①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为什么不断发生变化?②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还是成反比?③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通过课后预习,学生们对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一节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使学生引起了注意,不易理解的难点上课时可集中精力突破。显然,成功的预习引导伴之学生自己的努力,定会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能引起听讲者的浓厚兴趣,诱发听讲者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因而,难点课题都应指导学生预习,主动领悟知识。如“电动势”是一个重要而又抽象的概念,在前一课结尾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电源有什么作用?电动势表示什么物理意义?它的数值如何量度?电动势与电压对比,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这对电动势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坚持授课结尾时简要地指导学生预习,这是向“教是为了不教”转化。
除了以上结课方法,另外还有活动操作法、设疑启发法等结课方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结课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即封闭型结课和开放型结课。封闭型结课的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这种方法是对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对结论和要点的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并尽可能地引出新问题,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开放型结课是在一个与其他学科、生活现象或后续课程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完成后,结课不仅限于对教学内容要点的复习巩固,而是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方面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在实际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方式结束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等灵活掌握。
总之,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和导入一样,只要灵活运用,认真选用,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技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1)匆忙结束(解决:预先设计,多做预案)。
(2)遭遇生成,应对无策(解决: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3)策略与目的处理不恰当(解决:内外沟通,利于开拓)。
(4)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恰当(解决:文道相通,情景相融)。
行动:用不同方法结束课程
请列举至少五种不同的方法结束《三国鼎立》一课。
(1)首尾照应法。
(2)归纳法。
(3)比较法。
(4)预告新课法。
(5)人物评价法。
(6)列表板书法。
(7)练习巩固法。
(8)引导预习法。
评估:你是否学会了结束技能(表5-8)
表5-8 结束技能的评价量
检查你是否掌握了结束技能的要点,特别是能否有效使用不同的结束方式?请你认真思考并试着动手解决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结束技能?在使用结束技能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精心设计的结束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哪些作用?举例说明。
(3)就你自己的看法,谈谈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结束技能?
(4)设计两个不同类型的结束技能,写出教案,在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然后重放录像,进行评价。
第八单元 组织教学技能
目标:掌握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类型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组织教学从教师进入课堂、宣布上课就已经开始,是凯洛夫[10]五大教学环节中的第一环节,对于将要踏上讲台的师范生来说,这既是一个展示教师形象、精神面貌的时刻,又是考验教师是否能让课堂内容有序展开,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需要引起重视。所以,要求教师要精神饱满,从容不迫,和蔼端庄,特别要注意教师语言和教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训练,你将能够:
(1)顺利运用组织教学技能,让学生从课间休息状态或上一个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兴奋点转移到对本课或新知识内容学习的轨道上来。
(2)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之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以提高课堂效率。
(3)因势利导,逐步纠正学生“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守纪、好学的良好学风。
任务:了解组织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案例5-8】合理组织一堂课
小王今年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到一所中学当语文教师。学期开始之前她熟悉了初中新课程标准,准备了课程教案,她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新学期的课程了。可是,在随后的课程进行当中,她却发现,虽然每节课她都准备得十分充分,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课堂纪律差,学生普遍反映不好,连她自己对教学也越来越没有信心。
作为一名新老师,虽然知识储备扎实,但面对学生经常显得手足无措,你怎样才能够合理地组织一节课堂呢?上课之前,仅仅了解课程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做准备。
(1)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如何准确地运用教师课堂语言?
(3)如何预设教学各个环节的有序展开?
(4)如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而要达到以上这些目标正需要教师组织教学技能的体现。组织教学技能,是有序实现课堂教学的保证,它可以及时控制课堂纪律混乱的局面,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案例5-9】《围城》中的一个故事
方鸿渐对伦理学缺乏研究,手边又没有参考,虽然努力准备,并不感兴趣。这些学生来上他的课压根儿为了学分。鸿渐老觉得班上的学生不把听讲当作一回事。在这种氛围下,讲书不会有劲。更可恨伦理学开头最枯燥无味,要讲到三段论法,才可以穿插些笑话,暂时还无法迎合心理。此外自以为预备的材料很充分,到上课才发现自己讲得很快,收缩不住,笔记上已经差不多了,下课铃还有好一会儿才打。一片无话可说的空白时间,像白漫漫一片水,直向开足马达的汽车迎上来,望着发急而又无处躲避。心慌意乱当中找出话来支扯,说不上几句又完了,偷眼看手表,只拖了半分钟。这时候,身上发热,脸上发红,讲话开始口吃,觉得学生都在暗笑。有一次,简直像挨饿几天的人服了泻药,什么话也挤不出,只好早退课一刻钟。
《围城》中的方鸿渐可以说是一名失败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匆促上阵,无怪乎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另外,他的课堂组织技能也不好,在这样混乱的状态下,他的教学组织几乎无作为,不仅学生感觉差,连他自己也感觉很不满意。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必要的控制活动,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构建和谐教学环境氛围,及时调控学生学习行为,引领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活动方式。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组织教学活动的作用。
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是: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必须重视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正确地组织教学,严格地要求学生,对唤起注意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有利于学生有意注意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意志薄弱的学生借助外因的影响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向学生提出正当合理的要求,建立正常的课堂常规,都有唤起和维持学生注意的作用。
2.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情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他们的兴趣和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在课堂秩序管理方面,采用不同的组织方法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学生出现课堂纪律问题时,是斥责、罚站、加大作业量等给予惩罚,还是分析原因、启发诱导、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进行解决。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奋发努力,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惩罚不当,就会增加他们的失败感、自卑感,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他们还会对教师、家长产生反感。
任何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个别违反纪律的学生既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又要看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长处,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克服缺点错误,向好的方面转化。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良好的课堂秩序,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有时中小学生的行为并不一定符合学校或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讲清道理的同时,用规章制度所确立的标准来指导他们,培养他们,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是好的行为,为什么要有好的行为,形成自觉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履行规则,实现自我管理,树立良好的行为标准,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组织的任务之一。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只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建构知识,并且能够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长久。
既然组织教学具有以上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该怎么获得组织教学的技能和能力呢?为此,我们应该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和掌握组织教学技能的基本要求。
准备:确定训练目标,掌握组织教学技能的基本方法
教师在课堂的组织上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有机整合、重组课堂生成的新的有效资源,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教师角色转换、课堂信息重组、课堂评价等策略,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行动者,个性化地展开与教师、文本、环境诸因素的对话,从而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效率。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围绕组织教学技能的训练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了解组织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
教学是多边的活动,也是多向传递活动,所以,组织教学技能有管理性组织、诱导性组织和随机性组织三种类型,在不同的教学设计中,可能偏重和出现的类型也不同。但是,组织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是大致相同的。
(1)通过组织教学的运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热爱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
(3)要重视集体学习风气的形成。
(4)课堂上要做到灵活多变,因势利导,运用多种教育形式。
(5)教师要随时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学生所承担的责任。
二、重视组织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细心。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细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成就精彩课堂。
(2)缺乏耐心。课堂中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别,个性更是千差万别,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关注这些差别,耐心启发,细心指导,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赢”。
(3)缺乏爱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课改的核心内容,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言传身教,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
三、掌握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技巧
教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学情需要不同的组织方法,另外,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要随时面对一些突发情况。因此,这对于教师本身来说要求较高,需要了解并熟练运用组织教学的各种技巧。
(一)从管理性组织类型出发,将教学组织训练分为六种
1.教学方法调控法
教学方法的调控是一个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过程,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独特的作用,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教学方法选择得当,程序开展的得当,都能够有效地调控学生的课堂注意,帮助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过渡。
2.反馈控制法
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从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3.媒体变换法
在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媒体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注意力分散,教学频率也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教师根据需要适当变换教学媒体,通过图表、实物、幻灯、影视、电脑等多种媒体的交互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获取信息,不仅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活动变换法
变换课堂活动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活动方式包括师生交流的方式、学生活动的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方式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变换一下课堂活动方式。例如,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机械操练变为交际操练,由集体听课变为小组讨论,等等。这些变化都会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强化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参与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设疑吸引法
巧妙的设疑是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利用疑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充实教学内容的作用。但设疑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注重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的设疑会破坏教学设计的目标,影响学生思维。
6.竞赛激励法
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疲劳或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小型教学竞赛活动,如采取集体竞赛、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学生跳出不良的学习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从诱导性组织类型出发,将课堂组织技能技巧分为八种
1.兴趣调控法
俗话说:“教得有趣,学得就有味。”兴趣调控法,主要是让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受压抑、害怕、恼怒、反感)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高超,就在于他能善于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的一个快乐的过程。
2.语言调控法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浓,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情绪调控法
教师有的时候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他的情绪能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通过情绪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状态。其次,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应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或庄或谐,可以处理出不同韵味的课程。
4.声音控制法
声音控制法指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学生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
5.节奏控制法
适当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喧闹中突然出现的寂静,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三秒左右为宜。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停顿时间不可过长,长时间停顿反而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
6.目光注视法
教师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目光注视来组织课堂教学。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使学生情绪安定下来,愉快地投入学习。再如,课上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用目光注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等。
7.情感暗示法
情感的交流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学生对老师、对课堂缺乏情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在成功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8.手势示意法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会交头接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这部分学生保持安静或终止违纪行为。
(三)从随机性组织类型来看,将组织教学的技能分为三种
1.机智控制法
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做出反应。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要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2.姓名举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机性地运用人物名字作为主语进行造句或创设情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单词或课文的理解。如果发现有的同学走神、做小动作、低头看其他书籍等,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运用这位学生的名字作为主语造句或创设情境。这样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增加教学的真实性,又可以非常微妙地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3.短暂休息法
连续的课程操练之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醒或警示对学生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已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播放一首歌曲、插入一则今日新闻或讲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放松片刻。这样,不但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增加师生间的感情。
记住:没有哪一个课堂是单一存在的,无论是学生、课程还是教学活动都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所以,在使用以上组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并且还要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教师组织教学的经验会在时间和实践当中逐渐积累并丰富,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课堂组织的高手。一堂组织得当的课,也必定会为教师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行动:看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地展开组织技能
活动5-8:怎样展开课堂教学组织活动
史老师被派去担任一个“乱班”的班主任。当他第一次走进这个班级的教室时,看到的是这样一种场景:教室的课桌椅被搬成了几“摊子”,每一“摊子”的边上都有几位同学在挥舞着扑克,鏖战得难分难解。看到新班主任进来,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停止游戏。
想一想:如果你是史老师,你会怎么处理?教学活动该如何顺利展开?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需要同学们注意:“乱班”“师生第一次见面”。
史老师作为这个班的一名新教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碰到了这样混乱的场景,不免会生气。可是,如果这个时候大发雷霆,同学们被训斥过后肯定有抵触情绪,这必然会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带来阻力;但是,如果教师此时不生气,若无其事地开始上课,学生们会以为教师对他们以上行为是认可的,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重新树立好的班风和学风就更加困难了。
这个时候我们来看看聪明的史老师是怎么“绝地反击”化被动为主动的:
史老师让大家把桌椅整理完毕,站在了讲台前。这时,他停顿了一会(节奏控制法),环视全班(目光注视法),全班同学都神色紧张、手足无措地坐着不吱声,等待着史老师的严厉批评。这时,史老师微笑了一下(情感暗示法)说:“同学们,作为新来的班主任,我第一幕见到的就是你们学习‘五十四号文件’的积极性那么高,我现在也想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面对学生略为放松但又感到诧异的神情,史老师接着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一副扑克牌要分4种花色、每种花色有13张、一共有54张吗?牌中有K、Q、J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又代表的是谁呢?”(设疑吸引法)学生们的脸上产生了热切求知的表情(兴趣调控法)。这时,史老师就简单地介绍了扑克牌的由来、4种花色的象征、有关人物在历史上是谁等知识。此时,学生已对这位新来的班主任产生了知识渊博、语言风趣的良好印象。
史老师此时感到教育的时机已到(机制控制法),便说:“大家想想,小小一副扑克牌中就蕴藏着这么多知识,可见,知识在任何地方都有用武之地。那么,大家是否愿意从今天起,跟着老师一起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呢(语言调控法)?”回答史老师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一次成功的沟通凭着史老师的幽默感和丰富的知识完成了。
活动5-9:教学活动当中准确使用组织教学技能中的情绪调控法
情绪调控法在文科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场景较多一些,一般还要配合语言调控法一起使用效果更好。例如在语文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的语言可以迟缓而凝重,情意深深又凄凉无限,会将学生融入那股悲伤的气氛中,久久不能自拔。再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教师的语言慷慨激昂,“话”出了董存瑞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思想升华。
教师在上课时,合理运用情绪和语言,掌握节奏,注意抑扬顿挫,感情丰富,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教师犹如一个高明的演员,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时而喜,时而悲,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雾里看花,时而豁然开朗。教师在运用情绪调控法时一定要事先准备把捏准确,一旦情绪把握不准,或者过犹不及,都无法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效果。
评估:你是否掌握了组织教学的方法
请你认真思考并试着动手解决下面的问题。
(1)对于学生上课迟到,我们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站在门口并批评一顿,然后让他们回座位,迟到的学生这一节课就会因为开始受到的批评而产生心理障碍。如果你是这堂课的教师,面对姗姗来迟的学生,你会如何处理呢?
(2)课堂上出现一些学生违反纪律的问题,或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教师此时应采取何种措施尽快稳定课堂教学秩序?
第九单元 变化技能
目标:合理适度地运用课堂变化技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注意,经过15分钟的集中注意后,便导致注意不由自主地离开客体。虽然注意的紧张度能使人排除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但是持久的紧张注意也会导致疲劳,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平淡的、静止的,注意就难以稳定;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复杂的、多变的、活动的,注意就容易稳定。由此可以看出,变化技能可以提高注意的稳定性。
中国人喜欢追求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感受。其实,教学和写文章一样,不能平平淡淡,学生在单调的环境中处的时间越长,越易感到厌倦和烦闷,单调的刺激会使学生疲劳,分散注意。有经验的教师,能够运用变化技能,通过语言的、情感的、教态的、媒体的变化,随时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并使刺激物在一定程度上醒目、新异、不断变化,用来调整和控制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疲劳,使学生的注意稳定和持久,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你将能够:
(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变化技能的类型。
(2)自如应用变化技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
那么,究竟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变化技能呢?让我们逐步来看一下。
任务:了解课堂变化技能的使用功能
【案例5-10】引起学生注意
德国著名内科医生约翰·舍莱恩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强调指出:“一位医生必备的基本品质主要有这样两点:一是不能有洁癖,二是不能没有敏锐的观察力。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在诊断糖尿病时,也往往亲口尝一下病人尿液的味道。”说着,他把一根手指浸入盛有尿液的小杯里,然后抽出并舔净手指。随后,舍莱恩问学生:“你们愿意具备这些品质吗?愿意的话谁来试一遍?”有个学生举手,舍莱恩示意他上台来,这位学生迅速地尝了尝尿液的味道。舍莱恩对他说:“同学,你的确没有洁癖,可你却没有敏锐的观察力。你并没有发现,刚才我把中指浸入小杯里,而舔净的是无名指。”在场的学生愕然相视,而那位尝了尿味的学生更是满面羞赧。此时,舍莱恩再次开言:“记住,医生的眼睛不能放过任何细节!”
就这样,舍莱恩通过偷偷地“交换了两个手指头”,巧妙地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同时还赠给了学生享用一生的箴言。
注意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的注意,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教师给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刺激因素,可以起到指导和控制学生注意的作用。比如,教师讲课声调的抑扬顿挫、演示操作的新奇,教学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板书的独特等,都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当讲到重点、难点或关键处时,教师采用一定方式进行强调和提醒,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的注意有明确的指向。
【案例5-11】对学生进行启发
一堂关于色彩搭配的中学美术课,教师正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原色和间色的色环。这个时候突然停电了,同学们一片哗然。只见教师不慌不忙地拿出了三个透明的玻璃杯,注入清水,跟同学们开始玩起了调色的游戏。首先在三个杯子中放入原色颜料,使透明的玻璃杯呈现出三种颜色;其次又启发同学们上来试着调出间色,这样,三个玻璃杯就在同学们手中开始发生颜色的变化……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又启发学生推荐出小组内部服装搭配最合理的一名同学,并展开活动讨论和评比。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精神振作。学生学习各类知识,在很多情况下是从感知开始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按照感知规律提高学习的感知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变化技能适当地变换信息传输通道,可以有效、全面地向学生传递清晰而有意义的教学信息,使学生较好地领会和理解知识。
教师运用变化技能可以把课上得充满生气,既能显示出教师的学识和能力,又能体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德,还有利于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说,变化技能的运用是形成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下面我们就来为课堂变化技能的训练做点准备工作吧。
准备:了解课堂变化技能的类型、应用原则和要求
一、变化技能的类型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变化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一种分类方法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但是为了能为教师提供一个基本依据,我们大致将变化技能分为三类:教态的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的变化,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一)教态的变化
教态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使用的手势和身体的运动等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教态变化往往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就可以实现,因此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变化技能。
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又称体态语,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在国际上对非语言的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是:人际交往中,语言传达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而非语言因素传达的信息竟占65%~93%,人的记忆80%是靠视觉来确立的,面部表情以视觉代码丰富了有声语言的听觉代码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达别恩的实验得出:“信息交流的总效果= 7%的文字+ 38%的音调+ 55%的面部表情。”这一发现启发了人们对教学中非语言艺术的重视。
据社会心理学家伯德惠斯·戴尔研究,人的脸能做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除语言外,面部表情是最易为人感知的。在教学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学内容的理解、烘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生理实验证明,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对学生所产生的刺激作用,是通过影响大脑中枢的网状结构系统完成的,可以引起并抓住学生的注意,而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学生注意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讲话速度的变化,可用来暗示不听讲或影响其他学生听讲的学生,使他们安静下来。而停顿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传递着一定的信息,也是引起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恰当地运用停顿和沉默(三秒左右),可为学生集中注意或思考问题留出时间。声音的变化与停顿结合起来,则会使人感到教师课堂讲述的节奏感而不觉得枯燥乏味。
许多优秀教师都懂得,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智力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身态语言,尤其是教师的眼色、表情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很多学生从教师友好的善意的微笑里,感受到的是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此时,会激起相应的情感,学生就会从爱教师,进而延伸到爱上教师的课,欣然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教育。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对这种身态语言的特殊功能与作用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态变化往往是上述各种变化的综合运用。自然、亲切的教态,才会富有感染力。
(二)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的变化
在教学法中只有适当地变换课堂信息传输通道,尽可能地使用学生的不同感官,才能有效地、全面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长时间应用一种教学媒体,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并产生疲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变换教学媒体。可交替使用直观教具、板书、幻灯、投影、录音等。即使是使用同一种教学媒体,也可通过转换其功能、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等稍微做变化。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多种感官来完成的,为了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全面了解,往往需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才能完成。在教学中适当地变换信息传输通道可以提高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接受。
根据信息传输通道的不同,可将教学媒体大致分为三类:视觉的,听觉的,触觉和嗅觉的教学媒体。
1.视觉的变化
教学中视觉媒体是多种多样的,有实物、板书、挂图、模型、演示实验、投影片、幻灯片、录像片、教学电影,等等。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视觉通道是各种感官中效率最高的。视觉媒体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媒体,它具有直观、形象、易懂、生动的特点,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只使用一种视觉媒体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应注意变换。
2.听觉的变化
由教师讲解、学生发言、录音等听觉通道传递教学信息的效率虽不如视觉高,但学生不易疲劳,且能为学生展开想象留有余地。听觉媒体是在教学中使用最高的,占中学课堂的70%(学生听讲主要是用听觉)。在教学中,将一些视觉、听觉媒体与教师的讲解、提问交替使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3.触觉和嗅觉的变化
触觉和嗅觉感官能获得其他感官所不能获得的信息。例如,在生物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使用这两种感官,可为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提供全面的信息。在生物教学中,还要多为学生提供亲自触摸实物、观察实物、动手实验、练习等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着一系列活动,每个活动都可能以教师与全体学生、教师与个别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相互作用的变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1.师生交流方式与教学活动方式变化的技能
师生交流方式有:教师与全体学生交流,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小组讨论时的交流,个别辅导时的交流。
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课讲得很好,但因为一个人讲得太多而没能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所以,应该注意师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除了让学生听讲外,还让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见解、提出疑问等),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获得较全面的反馈信息。有时以教师教为主,有时以学生学为主,有时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几种活动方式应经常进行变换,应使学生时而听老师讲解,时而回答问题或参加小组讨论和学生实验;时而自己阅读、思考、做练习。这样有利于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练习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气氛变化的技能
课堂教学气氛应随着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有时,严肃紧张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以利于学生集中精力于“攻关破阵”;有时轻松活泼,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之后,让学生适当放松。总之,应让学生有张有弛,顺利地获取知识。
上面讲了几种变化的技能,事实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不只是某一方面的,而应是几种变化技能的组合。另外,教师在运用变化技能时,要注意把握目的性原则——无论教学行为怎么变化,其中心目的应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即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应与教学任务和内容的转换同步,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步。
二、变化技能的应用原则及要求
(1)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所有变化技能的运用都应当是有目的、有必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过多的或盲目的变化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起干扰作用。
选择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变化方式。
变化应是课堂教学所需,不要为变化而变化,避免与教学目的和内容无关的,一味地迎合个别学生消极需要的,为逗趣而逗趣的变化或把戏,这就失去了变化的作用与意义。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背景、课题、学习任务选择有意义的变化技能。
(2)课前计划和灵活运用相结合。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的变化技能要在事先做好设计和计划。但有时还需要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反馈,临时采取应急措施,即时、灵活、自然地运用变化技能,使之易被学生接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应用变化技能时,有许多方面是难以把握的,比如,组织学生讨论时,如何引导、怎样变化,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计划时考虑可能的应急措施,有相应的替代。
(3)变化技能应用要适度并注意分寸。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于戏剧表演。教师运用变化技能时要适度、有分寸,尤其是教师教态变化的强度和幅度都要恰当,不宜夸张。如果变化技能使用得过多,幅度太大,就会喧宾夺主,产生消极作用。
(4)注意变化连接的流畅和连续性。教师在使用多种变化时,要认真构思、计划,注意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注意变化技能之间、变化技能与其他技能之间的连接要流畅,有连续性,不要过于突兀。否则,会影响或失去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教学中采用的主要变化方式要在课前做好计划,但有时还需要根据课上的具体情况,及时、灵活、自然地运用变化技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或解决疑难。
变化技能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一项教学技能,要想能够在课堂上自如地运用它,除了加强学习和训练外,还需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认真学习、善于钻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任务。
行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变化技能的适时适度
活动5-10:教学过程中的偶发性错误该如何使用变化技能去纠正化解
宋老师在教单词pencil和pen时,无意中将手中的铅笔说成了“This is a pen.”等她意识到自己说错时,有些学生也已经注意到了。宋老师没有马上纠正,而是接着反问一问:“Is this a pen?”学生齐声回答:“No,it isn’t.It is a pencil.”这种灵活而又果断的问答,使学生误以为教师在考问他们句型呢。教师就是凭着这种灵机一动的语言应变,无声无息之中将自己的错误转化为一种似乎是刻意安排的有效环节。这样一来,即让自己的错误消失于无形,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内容强化的作用。
又如,郭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因板书有误导致最终答案不正确,他已意识到出了差错,但他仍不慌不忙、将错就错地问了一问:“同学们,这个答案合理吗?”很多同学回答:“不合理。”郭老师即时追问:“那么,错在哪里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接下来教师在黑板的另一侧写下“正解”二字,开始了正误对比分析。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讲授下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即时强化了学习的重点。
活动5-11:遇到突发的危机情况该如何使用变化技能
侯老师进教室上课,一推门,掉下来一把扫帚砸在头上。怎么办?
调皮的学生在任何一个班集体里都存在,他们行为的目的是对教师的试探,如果此时侯老师大发雷霆或者置之不理,都会给学生不好的心理暗示,与学生对立起来。
然而侯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不慌不忙地弯腰拾起扫帚,幽默地说:“看来我工作中的问题不少,连不会说话的扫帚也走上门框,向我表示不满了。同学们,你们天天和我相处,对我有更多的了解,想必有很多话要说,希望课后能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吧!”
应对突发的危机情况,侯老师采用“明断暗收,为我所用”的方法,幽默、镇定、宽容、迅速果断地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化解了矛盾,摆脱了窘境,这就是教师教学中的变化策略。
活动5-12:预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是否可以变化
周老师上课的时候正在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并且提示着学生对要讲的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其目的是通过提问导出他之前精心准备好的教学内容,然后就可以顺利地展开一堂预想的课。此时一个学生的突然提问打乱了他原来的准备。学生提出的是关于国外教育的问题,对于国外的教育现状,周老师也只是从一些报纸杂志和一些专家的讨论中了解一二,并不是很熟悉。本以为只有一个学生提出来罢了,其他学生也许未必感兴趣,谁知这位同学的提问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许多同学的提问,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完全打乱了周老师的教学思路。
此时,一般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采取迅速压制“归位”的办法,“好了,这个内容我们下节课再讨论,现在接着讲课……”将“出轨”的课堂带回至自己准备好的范畴之内。这样的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避免尴尬,继续保持教师权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和课堂注意已经被激起,教师的强行压制肯定不会取得学生的赞同,只能是不情不愿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当然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来看看周老师是怎么使用变化技能来处理“危机”教学的。
周老师观察到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他干脆充分利用了这个话题。他现场组织了一次以话说国外教育为主题的谈话活动,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所知道的国外教育的情况大大出乎了周老师的预料,他们居然谈得头头是道,从国外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有的学生亲自到国外的学校参观过,有的学生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听说来的,有的学生是在电影里看到的,有的学生是自己阅读过这方面的书籍……学生对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发言,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整个课堂呈现出热烈的气氛,周老师被学生踊跃地发言深深感染了。
在案例中,周老师及时调整了原有的教学内容,抓住了现实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鲜活的教学活动,运用教学内容的辩证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思路,降低教材难度,压缩课堂教学的课时,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等都是可以的,变化技能的适时适度的使用正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体现。
评估:你是否掌握了教师的变化技能(表5-9)
表5-9 变化技能评价单
请你认真思考并试着动手解决下面的问题。
(1)欧阳老师在讲示范课《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展示了一系列风光绮丽的桂林山水图片,深深吸引了学生和听课教师。正当师生们激情高涨时,突然固定幕布的铆钉掉了……听课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关注着她,接下来欧阳老师会怎么做呢?
(2)课堂上有学生做小动作不听课,作为教师,你该如何巧妙使用变化技以唤起做小动作学生的课堂注意?
第十单元 教学技能综合训练
目标:熟练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技能进行训练
课堂是一个学习的课堂,同时也是一个生命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去激活。而激活的过程就是经常提前预设各种教学方法和技能实施的过程。加涅和布里格斯等人曾为教学下过定义:“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进行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通过此定义不难看出,教学技能的训练就是为了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在更有效、有目的、有计划当中进行。
在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逐一分析了教学过程当中的各项技能,诸如导入、提问、演示、讲解、板书、结束等技能,各种分项技能都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经常是多种技能综合使用,本节我们将重点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你将能够:
(1)观察教学课例的时候能够区分各种不同的教学技能。
(2)针对不同的课程和学生,熟练地使用各种教学技能。
任务:针对具体的课程设计并有意使用各种教学技能
【案例5-12】上海市新宁中学穆艳青老师设计的一节小学美术课[11]
这一课的达标程序是:欣赏美。在课时计划中:
导入新课(4分钟)
1.欣赏美(板书)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画家丁绍光。(教师展示画家作品数张,并板书:欣赏美)
生:(异口同声)哇,太美了!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为上次用白描方法画的鱼穿上美丽的外衣。(板书:《现代重彩画》)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兴趣。
导学达标(10分钟)
2.了解美(板书)
师:创作出绚丽多彩的画面是今天这节课的重点。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学过的色彩知识吗?
师:刚才复习了色彩知识,目的是将色彩调配的原则、方法运用到今天的作业上。(板书:作画步骤;上色)下面老师先示范一下。(重点,具体演示)
生:(专心致志观看)真好看!(学生跃跃欲试)
3.创造美(板书)
师:作业要求(全部板书)
(1)为《现代重彩画——鱼》上色。
(2)注意装饰色彩的关系。
(3)选用多种肌理和色彩的表现手法,形成独特的色调。
(4)以四位同学为一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上色任务。
师:希望每位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应具有共同合作的精神,确定色彩倾向、表现手法,尤其注意运用不同的肌理方法和色彩来表现鱼,形成独特的色调。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22分钟,略)
(四)达标测评和小结(8分钟)
4.评价美(板书)
师:这堂课已进入尾声,我要请各组代表按作业要求介绍一下自己小组的作品。
生: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补充、点评。(略)
在这节其实并不太复杂的美术课当中,共体现出了教师多项教学技能,如兴趣导入的技能、课程进行当中的提问技能、课堂评价技能、板书技能。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了教师的一些隐性教学技能,如语言技能、强化技能和课堂合理组织的技能,等等。作为教师,一方面需要研究每一节新课程的学习规律和教授规律,并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总结,使自己的各种教学技能日臻完善,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技能库”;另一方面,教学技能并非僵化的程式,它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创造性,教师可以在课程程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一堂课上得更加生动活泼。
准备:了解课堂教学技能的应用要点和注意事项
一、综合教学技能的应用要点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
所有教学技能的运用都应当是有目的的、必要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过多的或盲目的使用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起干扰作用。
(二)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兴趣以及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三)要把握适度
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教学技能要适度、有分寸,根据教学内容适度使用教学技能。
(四)计划和变化运用相结合
在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技能要在课前做好计划,但有时还需要根据课上的具体情况,及时、灵活、自然地运用变化技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或解决疑难。要想能够在课堂上自如地运用教学技能,除了加强学习和长期训练外,还需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师在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只有清楚地了解学生实际,才能设置适宜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抓住课堂的最佳利用时机
课堂中的生成信息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抓住,使用合适地教学技能,也许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时机,课堂教学也会因此逊色不少。
(三)灵活运用教学技能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课堂生成的信息也不一而同。要根据课堂具体实际,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常用常新,切忌呆板单调。
行动:围绕学生的课堂关注特点和课程类型,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技能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师教学技能使用的接受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技能综合使用,都是为了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因为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是提高教学时间效益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实践表明,增加学生专注学习时间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通过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维持在一定水平,例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阶段性督察,对指定的学习任务做出明确指示,对学生的课堂反应给予及时鼓励和反馈,适时安排课堂提问,适时环绕课堂走动,适时改变教学节奏,等等,都可以提高学生专心学习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的生理周期变化,采取一定措施合理设计与组合教学时间,以此来增加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
例如,研究表明,在每个学习日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低变化,每天学习能力最强的时间是上午二、三节课期间,较差的时间是下午第一节课。在一周的时间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变化,星期一、星期二最高,星期三开始下降,星期六略有上升。此外,学生的年龄不同,学习的有效持续时间也不相同。根据测量研究,学生不产生疲劳的适当学习时间是:6~8岁为30~40分钟,9~12岁为40~50分钟,13~15岁为50~60分钟。学习时间长,消除疲劳的时间也长,课间休息时间也得等比数增加。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组合搭配教学时间来增强学生专心学习的程度,增加专注学习的时间。
另外,我们在准备教学技能的时候,还要注意围绕不同的课程类型进行。不同的课程类型具有不同的教学程序,所以,合适的教学技能就有不同。即使同一门课程也在单元设置里有不同的课程类型,以中学美术为例,(表5-10[12])不仅有美术常识教学,还有欣赏、绘画、创作、图案、雕塑和设计教学等,不同的类型在授课程序上有很大不同,多个角度进入课程,需要教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用最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技能。
表5-10 常用美术课教学程序
评估:试着为具体的课堂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技能
请你认真思考并试着动手解决下面的问题。
(1)请围绕中学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2)请为初中美术课程“人文奥运”一课设计可使用的教学技能。
【注释】
[1]陈秀玲:《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2]邓李梅,胡汉林:《浅谈初中语文“图案式”板书设计》,《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第三期,第31页。
[3]参见http://jpkc.nxu.edu.cn/hxwgjx/dzja.htm。
[4]崔鸿:《新理念生物教学技能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5]俞如旺:《生物微格教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6]参见http://www.tzhledu.net/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32055。
[7]毛淑敏:《愤悱之启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8—59页.
[8]参见http://www.fyeedu.net/info/60191-1.htm。
[9]参见http://www.fyeedu.net/info/60191-1.htm。
[10]伊安·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苏联著名教育家,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教育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1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1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