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的生命永远有他

我们的生命永远有他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被美国媒体誉为“美国教师”,他就是教师罗恩·克拉克。克拉克没有被困难吓倒,毅然担任了这个全区最差班级的教师。然而在女友的鼓励下,第二天,学生们意外地发现,被他们气跑的克拉克居然还在教室里。

第一章 公平思维——贫困孩子的救星

公平,是人类社会本质的追求;

公平,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

从原始社会伊始,由于思想的蒙昧、文明的粗陋,人们无法用个体的力量去抗衡大自然的狂暴和病魔、猛兽的肆虐,于是只有选择团结群居。而团结群居唯一的凝聚力就是“公平”——那便是被誉为人类最高理想境界的伊甸园——“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逐渐丰富,当奴隶主阶级伴随着私有制降临这个世上时,“公平”便被蹂躏在他们脚下——奴隶已不再是人,沦落成为奴隶主在穷奢极欲的生活中的工具、牛马。

而封建社会仅仅是给“公平”开了一张平反通知书。帝王们所谓的“均贫富”,不过是他们在夺取天下时愚民的诱饵。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头来社会还是免不了如下结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一个封建王朝,给过百姓真正的公平和实惠?

现代资本主义民主社会,在这一点上算是有了划时代的跨越。美利坚合众国把“人人生而平等”写进了《独立宣言》,美国公民已浅尝到社会公平民主的滋味。然而社会的宗旨毕竟从根本上讲是为有产阶级、富贵阶级服务的,难道曼哈顿的流浪汉能同华尔街巨贾、白宫南草坪的主人一起奢谈生活的“公平”?

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城乡差别、贫富差别以及教育“公平”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只要阶级存在一天,公平问题将永无休止。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一切专制的执政者,都不可能将“公平”轻而易举地施舍给百姓;而一切开明的政府则会审时度势,不断为“公平”的决策重振朝纲——那毕竟都是权宜之计。真正要让“公平”成为全体国民生命中的一部分,并融为他们生活中自发的精神追求,唯一的通道就是——教育。因而教师便历史性地成为担纲这一宏伟重任的当之无愧的精神英雄!

美利坚合众国从它的祖先起,就一直力图为“公平”铺路:

1620年,踏上北美普利茅斯的第一批移民自发签订的“五月花公约”,这个涵盖了公平、信仰、自愿、法律等关键词的300余字的契约,可以说便是他们追求公平的“家规”;

1636年,在马萨诸塞州建立的哈佛学院(哈佛大学前身),镌刻在校园大楼上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便是他们追求公平的“家训”;

1776年的《独立宣言》向全人类宣告“人人生而平等”,那便是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公平的“家法”。

四百年来的言传身教、代代相传以及同一度猖獗的奴隶制的浴血斗争,美国人民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痛苦的代价。也正是因为这个代价,才使他们能在公平民主的气氛中,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文明进程中脱颖而出,让无数老牌大国难以望其项背。

“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铸造出这一辉煌的伟大力量正是教育——正是那千千万万为教育锲而不舍地奉献着青春与热血的美国老师。

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面对芸芸众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对象?这应当是教育生涯中的首要抉择。理论上说,大家都认同“有教无类”——无论是富人区还是贫民窟的孩子,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问题少年,也无论是天资聪颖还是智能低下,都应当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然而,当两者真正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扪心自问,我们当真选择了公平吗?

美国老师一般会选择后者作为他们首先关注的对象——因为他们觉得弱势群体更需要教育和爱——这才是社会的公平。

那么,美国老师是怎样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践行教育“公平”的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个故事。

美国老师案例

热血教师克拉克

一部震撼观众心灵的喜剧影片《热血教师》正在走红美国、走红世界,它讲述了一名美国教师把关爱和教育贫困学生作为自己青春岁月的最爱,在短短的10年中获得巨大成功的传奇故事。

他曾3次接受美国总统及夫人的邀请带学生做客白宫,2000年当选“迪斯尼全国年度教师”,出版了畅销著作《55条基本班规》和《教育者的11项卓越品质》,并创办了罗恩·克拉克学园。他被美国媒体誉为“美国教师”,他就是教师罗恩·克拉克。

罗恩·克拉克

罗恩·克拉克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村庄,少年时的他曾经梦想长大后周游世界,闯荡天下。然而大学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来到家乡奥罗拉小镇的一所学校,那里既贫穷又缺教师。当看到那些疯疯打打的学生推着课桌挡住教室门,急得代课老师的假发掉了一半时,他震惊了。一个孩子抬头问他:“你就是我们的新教师吗?”那无助的神情让他无法拒绝:“我想是的。”他觉得不能让已经不幸的孩子再蒙失望。

就这样,他一教就是5年,让一个人人讨厌的灾难班一跃成为全县的榜样。他在家乡连续5年教学成绩第一名,以至于学校将他的名字刻在校园的石板上。

罗恩·克拉克没有被他的成功和荣誉所拖累。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让他看到了纽约哈莱姆区一所学校的电视片,说那儿的黑人和贫困孩子秩序很乱,学习很糟,优秀老师极度缺乏。那一刻,像是一种召唤,他产生了要去从教的冲动。于是他告别父母,说道:“纽约的学校现在极缺好老师,甚至在跪求好老师,每一年我都告诉学生们要去追逐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敢于做梦,敢于冒险。现在是我来兑现自己诺言的时候了。”

在纽约黑人区,他费尽周折地找到了这所学校。校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于是给他分配了一个最头疼的班,让他去实现“理想”——这个班短短几个月就换了6个教师!克拉克没有被困难吓倒,毅然担任了这个全区最差班级的教师。

当得知他即将去那个班任教的消息时,旅馆的服务员告诉他,那可能是他最后的晚餐。但克拉克非常乐观,他觉得那帮孩子会喜欢上他的。为了接好这个班级,在没有正式上班之前,他便开始了家访。然而,迎接他的是各种奇奇怪怪的家庭,三教九流,无奇不有——这是一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学生。

第一天上班,到了教室后他不禁大开眼界,学生们根本不把新老师放在眼里,在桌上或躺或坐,东倒西歪,聊天的、嚼口香糖的、抹唇彩的,当着老师扔书,骂老师是白痴,甚至在班里公开赌老师几天后受不了绝对会离开……教室简直是一个菜市场,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克拉克根本无法掌控这帮无法无天的小坏蛋。

克拉克没有退却,他第一堂课就教育孩子们要有梦想,说自己和学生们是一家人,自己永远不会离开,但是学生们根本不买账。到了第六天,看到教室仍然是一片狼藉的景象,克拉克决定放弃了。他无奈地对学生说:“你们赢了。”然而在女友的鼓励下,第二天,学生们意外地发现,被他们气跑的克拉克居然还在教室里。接下来,克拉克一条条地制订班规,从行为规范入手,严格要求,引导孩子们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克拉克在讲台上放满几十罐酸奶,他告诉孩子们:“如果你们能认真地听我讲话15秒,我就喝下一罐巧克力酸奶。”学生们为了看新老师“出洋相”,一时间都表现得很“规矩”。克拉克也说话算话,教室里每安静15秒就“消灭”一罐酸奶。就这样,一堂课下来,他竟喝下了几十罐酸奶,几乎撑坏了肚子——然而却破天荒地让这些捣蛋鬼静静地听了一堂课。

女生莎美卡是一个早恋并已生育一子的少女母亲。她行为放荡、桀骜不驯,处处与克拉克为难,可克拉克觉得她是最有潜力的学生。他来到她家家访,帮她做晚饭,帮她辅导功课,但却遭到不理解的家长的斥责,甚至向校长投诉他对女儿有“不轨”企图。就在莎美卡的母亲要求校长解雇克拉克、拉着女儿走出校长室时,莎美卡挣脱母亲的手,一头扑向了克拉克,哭求校长一定要挽留老师。爱心终于融化了这座冰山,克拉克赢得了莎美卡的信任。

爱画画的学生泰肖恩,把画画在墙上,遭到毒打后离开了家。夜幕降临时,他蜷缩在路边,是克拉克找到了他,把浑身是伤的他紧紧拥进自己的怀里。克拉克对着无助的泰肖恩说:“我不会离开你的,我会帮助你!”“坏孩子”泰肖恩在老师怀里感动得放声大哭。

克拉克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学双跳,切实地走进孩子们的心中,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他自编说唱词,带着孩子们载歌载舞地熟记美国历史,巧妙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尽管病得很重,他仍然坚持上课,结果晕倒在黑板前。住院了,他也舍不得放下孩子,让女友帮他摄好录像,放在班级的电视里进行视频教学。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孩子们接受了他,喜欢上了他。在毕业统考时,他这个班级不仅全部合格,而且成绩高于其他几个班级。那个一直跟他作对的女生莎美卡,更是以全区第一的优异成绩实现了他的教育梦想。

我们的生命永远有他——一名学生眼中的克拉克

《热血教师》剧照

克拉克第一天来我们学校,令我爆笑不已。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他有非常好玩的南方口音。他说他以前做过歌舞侍应生。我想,这家伙是谁?他简直是一个笑话。

那是1999年,我在纽约市拉美裔聚居区哈莱姆的一所学校上五年级。我想我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待在校长办公室。我一直是一个麻烦制造者。老师一开始都会对我大喊大叫,后来就不管我了。我想这也会发生在罗恩·克拉克的身上。

我错了。第一个星期,我一直在嘲笑他。他把我拖到走廊上,对我说:“你最好振作起来。”“塔玛拉,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能做得更好。”克拉克说。

他告诉我,我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如果全力以赴,我前途无量。我一开始感到莫名其妙,但后来却发生了变化:我开始尊敬他了。我们班里有29个人,没多久,我们都意识到罗恩·克拉克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师。

他那时只有27岁,使用的是最不寻常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州及首府,他改编了一首当红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让我们跟他一起又唱又跑。当我们读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时,他把我们的教室装饰得像霍格茨魔法学校一样。在总统大选期间,他把竞选海报贴到墙上,并把5 000颗红色、白色和蓝色的星星贴满了整间教室。

和很多教师一样,他有很多规矩:像一家人那样相互对待,不要插队,等等。但他和其他教师的真正区别在于他的投入程度。克拉克先生跟我们一起在学生餐厅吃饭,而不是去教师休息区。一开始,我和朋友们都纳闷,他在做什么?

他询问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在课间,他跟我们一起出来,我们教他跳绳。下雪了,从来没有见过下雪的克拉克跟我们打雪仗。

我遇到他的时候,我的内心有很多愤恨。我一直和我的母亲、祖母、妹妹生活在哈莱姆区。我从来就没有父亲,不过在我生活的社区,这并不少见。你必须自己照顾自己。那里任何时候都可能有枪声。我的朋友有的进了监狱,有的已经怀孕。我也可能是这个结果,但克拉克先生和我的母亲不愿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

克拉克先生不辞辛劳地工作,每天都要确保我做完作业。我的分数上去了。事实上我们整个五年级班的数学和阅读分数都上去了。到了六年级,我入选了尖子班,由克拉克先生来教。他能再教我一年,我感到太荣幸了。

他把全班同学带去看《歌剧幻影》,一些孩子是第一次走出哈莱姆区。演出之前,他把我们带到一家餐厅就餐,教我们嘴里有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这些是在贫民窟学不到的。他教我们说“是的,女士”和“不,先生”,我们没有让他失望。

得知克拉克先生当选2000年“迪斯尼全国年度教师”,我们一点都不感到奇怪。当他知道自己被评上后,他说他会通过抽签让3名学生跟他一起去洛杉矶领奖。但到了抽签的时候,克拉克先生宣布:“你们所有人都去。”

他用募捐得到的经费让我们所有人都坐飞机到了加州的迪斯尼乐园,并让我们住希尔顿酒店。我们在那里住了3天。人们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但克拉克先生真的非常爱我们。我无法想象大多数教师会这么做,无法想象。他在我们身上看到了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

毕业那天有很多泪水,我们不希望这个班就此结束。让我吃惊不已的是,在我上初中的头一个星期,克拉克先生出现在了我的新学校,仅仅是来打个招呼。我们的生命里永远有他。2001年,他搬到了亚特兰大,但一直跟我们保持联系。

2003年,克拉克带着我们一部分同学去了南非,我们给那里的学校送去了教学设备,访问了孤儿院。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我现在的梦想是有一天开办一个女子俱乐部,为不同背景的人送去帮助。

我就要在哈莱姆复兴高中读高四了。我的成绩很好,我希望最终能进入大学法学院。今年秋天,克拉克先生将在亚特兰大开办罗恩·克拉克学园,那是一所专门为那些潜能还未得到开发的孩子创办的学校——像我这样的孩子。他们会因为克拉克先生的到来而不同。

(摘自李茂先生《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一书)

从克拉克关爱贫困孩子的教育故事中,我们不禁有如下感悟。

(1)关爱贫困者、同情弱者的这种崇尚公平的心理是来自克拉克内心深处的爱心和同情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我走进这个班(差班)时,我发现这些孩子并没有我小时候具备的东西。我完全是在真正的南方式教养下成长起来的。我的祖母跟我生活在一起。从小长辈就要求我有礼貌、有修养、遵守纪律、尊敬他人。生命的意义何在?我的家人给我树立了极好的榜样——那就是尽你所能地为其他人的生活作贡献,帮助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邻居、你的敌人、你身边的所有人。所以,我长大后也有同样的人生观。”而这种爱心和同情心并非是空穴来风,也非心血来潮,而是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时的冲动不可能经受住挫折,也不可能持之以恒。

(2)越是贫困、调皮而不易引发我们爱的孩子,越是需要爱,更需要尊重。对于一般人来说,往往会用爱去代替尊重。只要这孩子听话,就在学习上、生活上、物质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实,爱不等于尊重。尊重,是把孩子作为一个有尊严的、独立的人来看待。克拉克第一天上课的时候,对孩子们说,我们是一家人,并在黑板上写下了“尊重”二字。他对于这群捣蛋鬼,不是法官也不是警察,而是他们慈祥的长者或者大哥。所以他的每一次行动、每一次语言都能叩开孩子们封闭的心扉。

(3)要同贫困、调皮的孩子和睦相处并引导他们学习上进,不仅需要爱,需要尊重,也需要智慧。要让一群“乌合之众”乖乖听老师讲课谈何容易!按常规方式肯定是难以奏效的。克拉克用了“苦肉计”,让孩子们来看自己的尴尬事——只要认真听上15秒钟的课,他就要当着学生的面喝一杯酸奶。认真听一分钟的课,他就喝4杯酸奶。这是非常有趣又极富悬念的事,虽然克拉克做了一个挑战胃极限的傻事,但孩子们毕竟因此而认真听课了,并由此使克拉克赢得了学生的同情和尊敬。

(4)克拉克与弱势群体孩子的友谊,不是一时一事,也不是一年半载,而是贯穿在他的整个教育生涯中。从他第一次做教师在家乡奥罗拉镇的学校到后来纽约的哈莱姆区学校,以至如今创办的罗恩·克拉克学园;从孩子们上小学、中学、大学以至参加工作;从观摩《歌剧魅影》、参观迪斯尼乐园以及去南非做志愿者;从他去洛杉矶领取国家大奖到学生们的大学毕业典礼……孩子们的生活中总有克拉克的身影相随。用他的学生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生命永远有他”。

在美国,很多被世人称道的优秀教师几乎都有着同克拉克类似的经历,他们扶持贫困,同情弱势群体,呼唤教育公平,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事迹。下面再略举一个例子。

2005年4月20日,白宫玫瑰园。时任的布什总统和夫人向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形象代言人、一个身着正装长着一副娃娃脸的男士颁发了“全国年度教师”的奖杯。布什握着他的手说:“一生有你做教师,你的学生是幸运的。有你这样的教师教导美国的下一代,是国家之大幸。”这位男士就是詹森·卡姆拉斯。

詹森·卡姆拉斯出生在纽约,母亲是一名教师,他从小深受家中教育思想的熏陶。他在读普林斯顿大学二年级起,便加入了学校的学生志愿者委员会,为新泽西州特伦顿市的一所小学当辅导员。他在实践的经历中看到了美国教育的一个严酷的事实:很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学习水平落后同龄人两三个年级。“我清楚地看到我们公共教育的不平。我从那时便知道,没有什么能够比把我的职业生涯献给儿童的教育更重要、更值得。”于是他放弃了报考法学院的申请,填写了“为美国而教”的申请表(“为美国而教”是美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志愿者项目,专门招募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城乡薄弱学校去任教)。1996年他被安排到了位于华盛顿的贫民区的索萨中学。

这所中学与其说是学校,毋宁说像一个工厂:一个高高的烟囱,一根没有旗帜的白色旗杆,学校大门口的一块牌子上写着:500英尺内不得有火器。几年前,有两名妇女在街上被人用枪打死。安装在大门上的金属探测器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搜索,经常会查出学生携带刀具。

全校有380名学生,除40名外,其他都有资格获得免费或优惠午餐——这是贫困孩子的标志。一年前,46%的学生阅读考试成绩不及格,数学不及格的多达75%。

卡姆拉斯说,他不老盯着这些负面信息,他努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把他们当成独特的个体,花时间去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关心什么?他们作为学习者有什么需求?

卡姆拉斯用他的爱心、决心和智慧,改变了孩子,改变了学校,改变了教育,创造了自己教育生涯中的辉煌。

以上讲述了两个美国优秀教师的事例,下面来谈谈普通美国教师的故事。

“玛丽小姐”的春风

索妮娅背上旅行包,她对开学前的这次独身旅行充满期待。索妮娅来到犹他州边界一个叫伊文斯顿的小镇,这里属于山区,因为交通不便,经济非常落后。但这里的风景优美,很多原生态的景区没有被开发和破坏。

当索妮娅来到一座破烂的木屋前时,她兴奋地举起照相机准备拍照。突然有几十个孩子从她的身后冒出来,孩子们齐声冲她喊:“老师好!”索妮娅赶紧回答:“孩子们好!”

这时,一位驼背老人从孩子们中间走了出来。他对索妮娅说:“我叫凯文,是这所学校的校长,非常欢迎新老师的到来。”索妮娅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是一位老师呢?”凯文回答说:“难道你不是从首府盐湖城来的玛丽小姐吗?我们在这里等你很久了!”

索妮娅确实来自盐湖城,但她不是孩子们等待的玛丽老师。就在她打算向凯文老人进行解释的时候,索妮娅突然犹豫了: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晨露,她不忍心让孩子们失望。于是,索妮娅笑着说:“是的,我就是你们新的老师玛丽小姐。孩子们,现在就带我去你们的教室好吗?”听完索妮娅的话,孩子们立即欢呼起来,争先恐后地拉着她往教室跑。

就这样,索妮娅在这个偏僻的伊文斯顿学校落下脚。起初她想,反正自己是外出旅行的,代几天课教教这里的学生也好,等玛丽老师一来,她就走。可是开学快一个星期了,玛丽老师还没来。这下索妮娅慌了,盐湖城的学校还等着她回去报到呢!

索妮娅终于下定决心,要找凯文校长说明自己的身份了。谁知凯文校长听后并没有感到惊讶,他平静地说:“其实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玛丽小姐,因为玛丽小姐已经来信说她有了更好的去处。只是孩子们执意要等玛丽小姐。我知道你迟早是要走的,谁愿意永远留在我们这个穷地方呢?这些天你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我代表孩子们谢谢你!”

虽然索妮娅心里也恋恋不舍,但她不想留在这里,在犹他州的首府盐湖城,不但有她的家,还有一所条件很好的学校等着她去当老师呢。第二天一早,索妮娅就收拾好行李,准备返回盐湖城。可就在索妮娅即将启程的时候,孩子们整整齐齐地站在了她面前。

一名叫丹尼尔的小男生站出来,他带着哭腔说:“玛丽小姐,只要您不走,我以后再也不跟同学们打架了!”一名叫罗伯特的小男生也站出来说:“玛丽小姐,只要您不走,我一定会听您的话,每天跑步,争取将体育课考及格!”接着是一名叫琼斯的小女生,她说:“玛丽小姐,只要您不走,我就再也不会到您那里告同学们的状,惹您生气了。”这时,孩子们齐声呼喊:“玛丽小姐,您不要走,我们都听您的话!”

索妮娅惊呆了,沉默半晌后,她说:“孩子们,我决定不走了,永远留在这里当你们的老师,好吗?”话一出口,连索妮娅自己都吓了一跳。而此时,不仅是孩子们,就连年迈的凯文校长也高兴得跳了起来。

索妮娅当即向盐湖城学校递交了辞职信。很快,盐湖城学校的校长亲自给索妮娅回信:“索妮娅,你是一名很不错的老师,而我们学校也是一所知名学校,你不认为来这里会更有前途吗?”索妮娅给校长回信:“是的,校长先生,您说得很对。可是我认为盐湖城学校已经很出名了,所以缺少一个老师也不会受影响。但伊文斯顿学校和这里的孩子们却只有我一个老师。”

索妮娅在伊文斯顿学校一待就是30年,如今伊文斯顿学校的规模可与犹他州任何一座城市的学校相比。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老师们都会讲索妮娅的故事。有趣的是,直到索妮娅退休,孩子们都一直称呼她为“玛丽小姐”。索妮娅退休后,她的学生中也有人主动用“玛丽小姐”这个名字留下任教。直到现在,伊文斯顿学校里还有叫“玛丽小姐”的老师。

在犹他州,“玛丽小姐”已经不仅仅是一位老师的名字,它还代表着“爱心”,代表着对贫困孩子的“公平”,代表着助长万物的春风。

通过这篇由丹尼斯·诺顿记录的故事,我们已管窥到美国老师所拥有的平民情结。

理查德的补习班

去年,我住家的花园小区迁来一对年轻的美国人,名叫理查德和玛丽。他们都是来自美国的小学老师,到中国来是想做志愿者,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服务。眼下,他们是在某大学突破语言关。

来小区后,他们常常到公共休闲区与小朋友们玩耍,用蹩脚的汉语与孩子们对话,却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欢。那天,他们在大门的公告栏上贴了一张招生启事,要招6名小孩到家里免费辅导英语。消息一出,门庭若市,有五六十个小孩前来报名,他们只得通过考试来录取。我的侄女的儿子小刚,是个调皮蛋,家里很希望孩子能早日学点纯正英语,为日后打下基础。但小刚的英语基础差,侄女想肯定难以入选,于是决定单独拜访一下理查德,通融通融。她对这位蓝眼睛的俊小伙说:“我们愿意付费给你,请你收下我的儿子好吗?”理查德笑着说:“我们不是已经表白了吗,不会收费的。请回去让孩子准备准备功课吧!”

侄女很失望,觉得这老外真是“方脑壳”,一点不圆通。日后的一周,侄女找来她的同伴给小刚补了几节课,可小刚根本学不进去,打也无效。侄女灰心了。

理查德组织的英语考试结束。小刚的得分倒数第二名。

让我侄女意想不到的是,录取的名单中竟有了小刚!侄女说:“看来老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我谈过要付费的,他算是听进去了。”可是,录取的孩子竟然全部都是考试成绩最差的。考试成绩好的家长很不服气,便跑去理查德家讨说法。理查德说:“家长们,很对不起。我从未说过我的招生原则是择优录取。恰恰相反,我是招收成绩最差的孩子,因为比起成绩好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关注和教育。”

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家长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而那些成绩差的孩子家长却是一片欢呼。

3个月过去了,在理查德诙谐而生动的教学之下,小刚的英语知识提高很快,不久便达到了班上的中上水平。侄女希望理查德能继续教提高班,理查德却拒绝了。

理查德的口碑很好,目前他的补习班第六期已开学,深得周围居民的欢迎和称赞。

反思我们的故事

每逢想起理查德的故事,我难免要联想到我们身边的老师——我们中国的老师。我们是怎么面对现实中的公平?我们又是怎么用公平之心善待眼前的孩子的?毋庸讳言,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投入分配不公的广袤土地上,也曾涌现出了一批像李灵、彭旸、李桂林、陆建芬、徐本禹等热血青年教师,他们把最宝贵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边远山区的贫困儿童,为伸张公平、扶持弱势群体唱响了大爱之歌。然而这一群划破长空、闪耀天际的流星并没能改变苍穹的底色——社会的大背景是:越是城市、越是名校,就越有优质资源、越有条件拥有名师。基层人才一年年流失,优秀老师一层层上走。于是就出现“大城市名师如流,小乡村半个难求”的怪状。当社会的价值观被金钱绑架的时候,当道德被物质腐蚀的时候,教育还能坚守它的公平吗?当教育不能再倡导公平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还能享有公平吗?

下面是最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或许它们能警示我们的教师,警示我们的教育,让我们洗心革面。

被歧视葬送的少女

雷梦佳是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西霞院中学的初一学生,这个正值14岁花季的妙龄少女却于2010年4月7日上午10时在家乡的河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什么原因导致她选择了这个冷酷而极端的方式告别人世呢?

先来看看她的个人背景

雷梦佳家住农村,自幼家境贫寒。虽然父母没有多少文化,但她的学习成绩却并不差,2009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她排在班级第12名。甚至在入学之初,她还踊跃自荐当上了班长。就在半年前的班干部改选中,她还以高票连任。虽然最后老师发现她涉嫌“贿选”——她给每个投票的同学都买了瓜子、糖等小礼物,但毕竟她是一个人缘很好的女孩,去年的圣诞节,许多同学都给她送来了贺卡。在一摞厚厚的卡片中,有人夸她是“大美女”,有人希望与她“友谊地久天长”,有人还说“你冷酷的面庞给我自信、给我勇气,你是我的偶像”。对于朋友,雷梦佳并不吝啬自己的善意。她曾经想要给小慧织一条咖啡色和白色相间的围巾,但因为不满意,总是织了拆、拆了织,到最后也没有完成。生日前一周,她还筹钱打算届时请同学去“撮一顿”。她已向小慧“预约”了生日礼物:一条褐色的皮带,60元钱。这对她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有一次,为了帮小慧捡一本掉在天台上的书,她还差点从四楼摔下去。

她曾经是一个向往上进的少女,她在一个笔记本的扉页上,用工整的笔迹写道:“不能被别人看不起!”旁边一句是用英文拼写的“我要当第一”。

她曾经是一个爱打扮的女孩,总喜欢搭上往返于镇和村之间的小巴,沿着风一吹就漫天黄土的乡间小路,穿过学校旁边的麦田、村落,去镇上买各种各样的小饰品,有项链,有蝴蝶结。其中很多是紫色的,那是她最喜欢的颜色。

她曾经也是一个拥有梦想的女孩。她曾告诉班主任周占强,自己想当歌星。在班级新年联欢晚会上,当所有同学都害羞、不好意思表演节目时,她大大方方地站了出来,唱了一首《隐形的翅膀》、一首《爱转角》,歌声“非常好听”。同学们也常常听她在教室里唱,虽然有人抱怨说,她唱的“总是情歌”。

“她的性格非常外向。”父母这样说,校长这样说,老师这样说,同学们也这样说。在这所农村中学里,这个入学不到一年的女生是个“出名”的人物。她讲话大嗓门,像个假小子;走路昂首挺胸,总爱把手插在牛仔裤的口袋里,看起来既时尚又强悍。她喜欢跟男生一起玩。曾经和他们一起谈天、喝酒,还去学校后面的水渠里捞鱼。她爱打架,打过高年级的学姐,打过同宿舍的室友,不过有时候也会挨打。一个同学还记得,入学没多久,她就在学校门口“被20几个人围起来打了一顿”。曾经的中学校长叫她“惹事妖精”,并且没过几天就开除了她。班主任周占强也知道她的痛苦,这个让他头疼的学生曾在与他谈心时哭诉,周围的同学拿她当异类,排斥她。

一次委屈引发的投票事件

有一天,隔壁班的一位女生因为不想上学,打算偷偷跑出去打工,当被班主任抓回来时,她描述了一个自己的逃学理由,是“雷梦佳总欺负我”。当雷梦佳通过朋友小慧得知这个消息后,愤怒地告诉她,那是对方编的假话,但老师却相信了。

这个十分要强的女孩并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天晚上,她跑到隔壁寝室去打了这个说谎的女生。

第二天一早,对方的家长就找到学校来了,这把雷梦佳“吓坏了”。在食堂吃早饭的时候,她一度要求小慧准备好手机,这样,当对方家长打她时,她可以“躺在地上装死”,而小慧可以立刻拨打120。

她害怕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家长很快离开了。在接下来的英语课上,班主任周占强却找到了一种特别的处理办法:他让全班同学投票,来决定雷梦佳是留在班上还是被家长带走回家。周占强解释说,这是按照班规的要求,“对重大事件进行民主测评”。而所谓的“重大事件”,就是让他感到“有些无奈”的事情。

在这场投票进行的时候,雷梦佳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她只是按照班主任周占强的要求“出去一下”,站在了教室门口的走廊上。

投票结束后,这些从每个人的作业本上撕下来、大小不一的选票,被两个“老师信任”的同学收起来,并在讲台上现场清点。随后,周占强向班里的同学宣布结果:12张上写着“留”,而写着“走”的纸片一共有26张。

当雷梦佳听到投票结果后,在教室里开始大笑,同学们觉得她的笑声“很可怕”。而当她随后突然哭着跑下楼梯、冲出教学楼时,班主任周占强和其他同学却没有一点想去安慰她的意思。

一个同班女生迎面见到这个刚被全班投票“撵走”的另类同学哭着冲下楼梯,雷梦佳叫她转告小慧,自己宿舍里会有一张纸条,让小慧交给自己的父母。

这是人们最后在学校里见到这个女孩的情景。几个小时后,从家里赶来的母亲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女儿,但她在女儿宿舍的床上发现了那张纸条,上面写着“女儿不孝,来生再报”,落款“雷梦佳”。这个时候,雷梦佳的生命已经结束在学校后面的水渠里。当时,距离她的15岁生日只有两天。

雷梦佳是自杀还是“他杀”?

雷梦佳的父母翻箱倒柜地找出她最近的照片,这是她在两年前与同学的合影:短短的头发,胖胖的脸蛋,穿着红色外衣,轻轻抿着嘴——她确实是一个可爱的花季女孩。这样的生命难道不值得深深惋惜?

“只有她欺负别人,她怎么会自杀呢?”西霞院中学校长李继伟说。事实上,在谈起这件事时,每个西霞院中学的老师都会重复这样的句子。一个性格外向、调皮、喜欢打架、外表强势的学生难道会选择轻生?可见外表强势的孩子往往是内心脆弱的,这是现实也是教育心理学家常常给我们的提示——可为什么作为她所在学校的师长们却对此毫不知情呢?

克拉克老师,面对一个班的小混蛋,面对莎美卡——这个吸毒、堕胎、酗酒、斗殴的“恶少女”时,没有歧视、没有打压,而是满腔热情地去亲近,还常常去莎美卡家帮她补课、帮她做家务、帮她带孩子,用爱叩开了这一群不讨人爱却最需要爱的孩子的心扉。

雷梦佳的老师们却是用另一种不可思议的冷酷的方式,让一个心理脆弱的女孩走上极端,构筑了生命的“三级跳”。

(1)一个临班的同学想逃学外出打工被学校逮住了,谎称“雷梦佳总欺负她”。如果老师能公正调查,毫无偏见,还雷梦佳以清白,那么便不会有自尊好强的雷梦佳动手打人的事件。

(2)即便是按周占强所说,按班规要求“对重大事件进行民主测评”作为班主任为何要将这场是非未明的打斗事件放大为班级“重大事件”?为何要在全班表决前向所有同学再次列举雷梦佳的种种劣迹,助推大家对雷梦佳的否定印象?

(3)即便是“公投”已尘埃落定,送别雷梦佳离去,也当有点人情味。特别是已发现雷梦佳先是“大笑”,笑声“很可怕”,然后,哭着冲下楼梯……这种现象将意味着什么,难道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还不能嗅出它的征兆?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有一点点爱心,能有一点点牵挂,难道雷梦佳能不留恋这个世界?是的,正如西霞院中学校长李继伟所说,雷梦佳不是自杀,也不会自杀。——如果她的老师能善待她的话。

雷梦佳是农村的一个普通孩子,靠父亲做点小生意过活,属于没钱没势的弱势群体。也许她出生在另外情形的家庭就不会有这个悲剧了。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一个朋友带了一个沮丧的家长来找笔者,说是想请笔者给这位家长出个主意。这位家长读初一的儿子小强厌学了,打死都不去学校,他说受不了学校的委屈。现在整天闷在家里,把母亲气病在床上。事情是这样的:小强与班上的一位同学小涛打架了,起因是小涛捉弄女生而小强去英雄救美。殴斗的结果,小强占上风——把小涛摔倒在地,还流了一脸的血。小强的行为虽然得到同学的喝彩,但事后却遭到班主任处罚,叫他必须给小涛道歉,还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小强不服,班主任便通知了他爸爸,并告诉他这是校长的要求。因为小涛的爸爸是房地产商,正在为学校无偿建新楼,他要求学校必须要小强为儿子道歉,否则便撤出建筑队伍。如果小强不道歉,学校只有劝其退学。在小涛父亲的强制下,小强勉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小涛道了歉,但其自尊心深受伤害……面对这位沮丧的父亲我能说什么呢?

叫他当初应该和学校对着干?那么小强将面临被开除的命运。

肯定他让儿子道歉的做法?那又是是非不分,有违公平公正。小强是无辜的,其父也是无辜的,过错在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一位老师的忏悔

不久前,《教育故事》编辑部收到一篇来自重庆九龙坡区一所中学名叫贾园丁(化名)老师的文稿。题目是《偏袒的罪恶》,读后让我们唏嘘不已,与其说是一篇教育随笔,毋宁说是一篇忏悔书。

作者回顾了自己在6年前经历的一件“小事”。

那天中午,班委胡美霞和吴亮(化名)一起气冲冲地跑来找我评理。胡美霞说,她的粉红色的饭盒放在洗手池突然不见了,后来发觉是吴亮偷了。吴亮说,他在洗手池发现了一个粉红色饭盒,准备拿到学生处来交给老师,途中被胡美霞发现了。胡美霞长期是班上的好学生,又是班干部、我的好助手,父母亲都是在职军人。而吴亮呢,出生在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死得很早,现在靠母亲拾破烂糊口,成绩差,一半以上功课不及格。此刻,我能相信谁呢?当然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胡美霞。

我于是对吴亮说道:“胡美霞是好学生,怎么会诬蔑你?一定是你撒谎了!”当时我看到吴亮的眼光中突然流露出一种异样的惊讶和悲哀。他什么话也没说,转身走开了。

后来我发觉,我那一次小小的结论竟成了吴亮人生的转折点。吴亮从此性格沉默了,开始逃学。教室里的东西经常丢失,如钢笔、计算器、饭盒(胡美霞的饭盒再次不翼而飞)等;我们教研室的生活用品也时有被盗……那次,校长室的笔记本电脑不见了,学校报了案,最后查出是吴亮干的。从此,吴亮再没来上学。

那天,我代表学校最后一次去吴亮家。吴亮卖破烂去了,她妈妈同我做了一次长谈。当我问及吴亮近来变化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时,这位饱经风霜的妇女说道:“老师啊,不瞒你说,我的儿以前是一个很规矩的孩子。变化大是在半年前,有天他回来说班主任诬蔑他是小偷,偷了同学的饭盒。他哭得很伤心,他当时确实是想拾到饭盒后交给老师,想获得一点表扬。没想到老师却是这么伤害他。现在同学们背地里说他是小偷,他不想上学了。这老师为什么要冤枉我儿子?树得有皮,人得有脸。脸面都丧失了,他还能过活吗?……”

我当时真无地自容,虽庆幸她没有认出我就是那个班主任,可心里真像被蜜蜂螫了一下似的难受。我慌忙说了句:“真对不起你的儿子,很抱歉!我们都有责任……”

末了,我留了一张条子,请这母亲转交给吴亮。条子内容很简单,大概是这么几句话:

“吴亮同学:老师为那次饭盒的事件表示歉意!老师很自责,对不起你!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请给我联系!我的手机号是:×××× ×××××××。”

以后的日子里,我没有收到过他的任何信息。那年春节,我给他们家里送去了点年货,但没有见到吴亮的身影。

直到6年后的今年3月,媒体上刊出吴亮因抢劫杀人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时候,我才如雷劈似地得知了他的消息。

我曾两次去监狱看望他,他都拒绝见我。后面一次他还通过狱警带给我一张纸条,上面仅写了5个字:老师,我恨你!

看来今生今世,我永远不能弥合吴亮心中的创伤了!但我不愿意将这个教训封存在心中,或许这样对我来说更难过。我要将这个终生的教训披露给世人,特别是披露给我的同仁们,让大家引以为鉴,再不要重蹈我的错误。

现在我才深深地感觉到,教师这个职业是何等神圣、何等严肃,它可以将学生培养成天使,也可以将学生打入地狱。

如果上苍能让我重新开始,我将永远把公平对待孩子放在第一位!

贾老师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而留给孩子们的悲剧却是万劫不复的!

善待每一个孩子,公平公正,我们每一位教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啊!

《教育故事》编辑部于2009年11月对3所小学和2所中学的556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中一项内容是:“你在学校最盼望什么?”得到的答案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盼望老师喜欢我”“上课有趣味”“少布置作业”。“盼望老师喜欢我”的选项居然占了87%。可见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杨丽红老师在《北京青年报》上写了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课堂上有位老师在教学生这样的关联词:“不是……也不是……而是……”。老师讲清了关系,就请学生进行练习。老师问:“谁能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孩子们的发言很踊跃,老师听了,认为大体已经掌握了,就点头说:“我们今天就练习到这里吧!”不料,王虎却举起了手,还没有站稳就大声地说:“我不是人,也不是狗,而是一只鸟。”课堂里顿时笑声雷动,王虎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起来,然后就大模大样地坐下了。老师觉得他是故意在课堂上捣乱,就恼怒地对大家说:“有什么好笑的!”大家的笑声戛然而止。“王虎,你今天放学后到我的办公室!”老师严厉地说。大家偷偷地看了一眼王虎,他的眼睛里闪着泪花,让大家为他捏了一把汗。

放学后,王虎磨磨蹭蹭地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老师正在批改作业。他低着头不言语,老师看了他一眼,说:“你不是狗是肯定的,是不是鸟你自己也是知道的。”他吐了吐舌头,老师接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他的眼泪掉了下来。老师把自己的毛巾递给他,他不接,老师就替他擦了眼泪。老师的语气缓和了许多:“你说呀,是为什么呢?”他用极小的声音说:“老师,我是想让大家注意我,让您注意我。因为……上课时哪位老师都不爱叫我回答问题,谁都不理我,我……我的心里很难受。”老师很诧异地瞪着他,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王虎继续说:“谁都不搭理我,我要是狗大家会更讨厌我的,我还不如是一只鸟呢,飞得高高的、远远的,不再回来了。”他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掉下来……

重庆某校一个叫唐明的学生,给笔者寄来一篇稿子,希望笔者能在恰当的机会,转发给全国的老师们。笔者现将原稿附后让大家读读,题目叫“老师,请喜欢我们所有”。

人是有情感的,情感会让人有所喜爱,老师也是人,所以以这样的逻辑推下去,这世上便鲜有不偏心的老师!

学生是敏感的,大部分英国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偏心。而对于中国学生,课业的繁重也许麻木了小部分神经。

老师偏心是因为有比较,只有有了比较才有优秀与不优秀的区别。学生如树叶一般各不相同,总有更亮的一个,就如同沙滩上总有一枚石子能吸引你的注意。试问你更喜欢为你带来麻烦的人吗?你更喜欢让你操心不已的人吗?

小学时,老师们会热衷于拿班上的优等生来做榜样,每天把他们的名字挂在嘴上,认为这样总有孩子会效仿。殊不知这不经意的好心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偏心,这样的心理会引起妒忌。而原本善良的孩子们便扭曲了审美观,在他们心中,不论自己多么努力,老师都是一杆不准的秤。所以呀,老师您微笑时,请面向我们所有。

初中时,老师们总会对喜欢来问问题的学生多加赞赏,在上课时叫叫他们的名字,多朝他们看几眼。而还没来得及问问题的人胆怯了,在他们心中老师是属于另外一些人的,那些人占据了老师的心。这样,孩子们还敢来吗?所以呀,老师您来到讲台时,请记住我们所有人的名字。

高中时,有志向的学生更受青睐,老师喜欢他们有理想,那么余下的所谓胸无大志的学生呢?他们希望有老师关注,只是无从开口,因为害怕自己渺小而被嘲笑。所以呀,老师请赞扬我们所有。

老师,很难吧,但尝试吧,喜欢我们所有。

唐明同学细心观察了老师从小学到高中对学生的偏袒倾向。这个印记留给孩子是深刻的、沉重的。或许我们的老师是性情使然,或许我们的老师是在不经意中的偶尔失误。但只要您拥有“教师”这个称号,您就必须喜欢所有学生!

孩子们的心声:请喜欢我们所有!喜欢所有,就是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而一视同仁就是公平!人间的道义如此,学生的情感如此,可我们老师的行为却未必如此!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一项沉疴。

在这里笔者并非是要放大或者数落我们某些老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过错和误导。这个根应当追溯到我们民族的思想史和道德文化。

在我们五千年来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我们可随意找到勤劳、善良、朴实、忠厚、热情、智慧、坚韧、孝顺等这些瞩目世人的美好词句,但我们却很难找到“公平”这块宝藏,或者类似的宝藏。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核心法则是“等级”制度——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唯上智下愚不移。”

封建社会从来就没有制定和倡导过“人人公平”的社会结构和风气。唯有一点公平“药引子”,提出“均贫富”闪光语言的,是在每一个旧王朝即将灭亡、新王朝即将到来之时——那也只不过是封建帝王的愚民之术。

善良的中国百姓像习惯了对上苍的敬畏一样,习惯了对权势、官僚的崇拜和臣服,习惯了“鱼肉”的本分而乐天安命。

所以直至今天,当我们国家正向一个民主法制社会启程的时候,这种传统的思维仍没有寿终正寝,还在干扰甚至左右着我们的灵魂。我们仍然对帝王将相的故事津津乐道,我们仍然对权位的追逐顶礼膜拜,我们还是嫌贫爱富,我们还是欺软怕硬,我们还是习惯于“让领导先走”“让首长上座”,所以才有百姓的“入学难”“看病难”“住房难”……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不公平因素一定会给它的人民打上思维的烙印,我们的老师也不能幸免。但这并非是我们,特别是教师媚俗入流的理由。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传道”、就是选择了“真理”、就是选择了“人人生而平等”,那么“公平”就应当是我们首先尊崇并普济众生的法则。——这是我等同仁在教育生涯中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