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积极课堂环境

营造积极课堂环境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的课堂环境可以引导或改变学生的行为。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室空间的利用,发挥教室的最大功能。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中会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的愿望和追求成功的理想。课堂气氛的好坏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展开,还需要教师的努力。“表演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可以适当地配以乐曲和动作,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使用过激的语言,对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而言是必需的。

第一节 营造积极课堂环境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

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周围的环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的课堂环境可以引导或改变学生的行为。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不仅包括良好的物质环境,更主要的是课堂气氛的营造。

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室空间的利用,发挥教室的最大功能。比如:教室的墙壁上可以张贴名人名言或者画像,各种评比表,以此来激励学生进步。还可以将学生的作业、作品展览出来,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在教室的天花板上还可以装饰一些与季节相符的花、草以及其他装饰物。这些装饰物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强了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在教室的窗台上可以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或者摆放一些做科学小实验或者展览的手工作品;在教室的小角落里还可以开辟一个“阅读区” 。整个教室环境的布置和设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

教室的环境应该在井然有序中透露出丰富多彩。学生的桌椅不能乱摆放,收上来的作业应放到固定位置,未完成的作业不能到处乱扔,地板上不能有纸屑和粉笔头之类的东西。教室中保持整洁、有序是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如果是一味地追求这样的整洁、有秩序,而忽略了教室环境的布置安排,会给人一种空荡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也无法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最好的教室环境应该是在保持整洁有序的同时,又应该是丰富多彩。有人批评说:倘若教室的环境过于丰富,会在教学活动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教室的环境并不是在短时间之内形成的,而是在较长时期内形成的。所以,并不会给学生带来过量刺激。相反,精心布置的教室环境对学生来讲不只是对环境的装饰作用,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些布置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作业、手工作品、小发明等。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中会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的愿望和追求成功的理想。而对于教师来说,空荡荡的墙壁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制定缺乏全面性,因为没有发挥出教学环境应有的作用。

教室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也是教师传递给学生信息的地方。所以,在教室中还应该放置丰富的教室设备和教学材料。比如:各种书籍、教学用的音像制品等。这些东西可以放在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地方,而且只能在一个固定时间里让学生自由使用。

此外,教师在布置和安排教室环境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下几个特点:视野开阔、交流方便、容易接近和安全性。具体如:

(1)教师可以很容易地从教室的每个位置观察到学生。

(2)在进行学习指导时,教师可以毫不费力地接近每个学生。

(3)经常使用的教学材料和设备应该放置在随手就可以取到的地方。

(4)不对学生们观看黑板和投影等教学材料造成影响。

(5)在低年级的教室中,要避免危险物品的存放。如小刀、化学物品等。

课堂气氛是课堂环境的重要因素。课堂气氛主要是通过课堂活动的展开来实现的。课堂气氛的好坏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展开,还需要教师的努力。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感情、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当一个人精神轻松愉快、情绪稳定饱满时,学习兴趣和信心,就会倍增,就会努力追求,接受能力强。因此在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时,都努力追求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总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贯穿一堂课的始终的,是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

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一、精心设疑,提倡思考

学习兴趣是学生形成稳固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和条件。枯燥、沉闷的气氛和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法,只能使学生兴味索然。我国古代教育家已经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重要观点,并提倡“学则有疑”的教学思路。如何有意识地精心设疑,诱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根本途径。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学多媒体,如电视、录像、录音等,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领悟和体验。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可以从古代的四大传说讲起,并在课堂上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铺垫一种凄楚哀婉的情感基调,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节当中,为学生营造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气氛,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对爱与美的追求上来。

二、循循善诱,引导活动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与其由教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倒不如适时地将问题作为中心开展课堂活动,尽可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这样做,虽然课堂面貌会失去原有的肃静和稳定,打破常规的纪律状态,但却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的思维,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很主要的一个环节。上课的时候,教师应注重读,但更应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滥竽充数”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们可以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 “带读” “抢读” “竞赛读” “表演读”等,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和“表演读”了。 “竞赛读”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的: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听;等他读完后,大家讨论并指出他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并在其基本分上加减分。由于有了这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在听读的时候专心仔细,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 “表演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可以适当地配以乐曲和动作,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相互尊重,融洽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情的好坏,对交流思维有极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情感问题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的事,这种高级思维活动的交流,没有一个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的情感,就不会有默契的配合。我们常发现某班学生喜欢某位老师,从喜欢他的知识渊博到喜欢他的气质;从喜欢他的风度到喜欢他的语言;由喜欢老师到愿意上他的课,到喜欢他所教学的学科。这就是师生情感相互靠近的表现,也是相互尊重的结果。很难想象,一个态度严厉,把学生看成受管制的对象,动辄对之训斥的老师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当今的青少年,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这一点,并尊重他们。要做到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教师首先要从自我做起。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使用过激的语言,对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而言是必需的。在课堂上,教师的表扬要多于批评,批评也要力求含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例如,教师提问后,对学生不够完善的答案可以用“不错,谁能讲得更好”来回答;对于不完整的答案用“谁能为他补充”来回答;而对于错误的答案,则可用“谁与他的想法不同,为什么”来暗示其错误及原因。

四、严谨执教,松而不乱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所谓良好的课堂气氛,并非以学生的随意性为出发点,遵纪是宽松的基础,也是良好的课堂气氛存在的必要条件。对于低年级或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时,要注意抑制学生的不良习惯,规范他们的行为。常用的方法就是不断对进入宽松状态中并积极学习的学生予以鼓励,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予以纠正和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