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 “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是,过去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教师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其实,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要培养塑造出完全的人,只有智力上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得在品质教育上下工夫。
教师对学生进行品质方面的教育,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进行,即正面教育(或称肯定性教育)和反面教育(或称否定性教育) 。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扼制或消除有害的品质。
课堂上的品质教育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历史或现实中的成功的人和事,或失败的错误的人和事来进行:二是通过学生本人或周围的人的优秀表现,或错误表现来进行。对前者,要及时肯定、鼓励:对后者,则要及时否定,严格把关。
教师最好能了解或搜集一些本学科或专业中与所授课程内容有关的能体现知识、能力方法、理想、责任、合作、勇气、毅力、诚实、不怕孤立、坚持真理等品质的经典人物与事件,借适当的机会介绍给学生,这样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当然,这样的典型事件,教师知道得越多越好。
《向命运挑战》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讲的是20岁身患绝症的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经过顽强努力,终于成为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的事。下面是一位老师在上这节课时的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学了此课回想一下作为残疾人的霍金之所以能够坚强地活下来,还取得了伟大成就,得益于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1:得益于他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向命运挑战。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名言“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如果每个人面对困难时都能像霍金一样勇敢、坚强,困难也会在你面前束手无策。
生2:我想到了在书中看到的一个故事:一天,有两个同名同姓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去医院做检查,其中一个人患了癌症,一个人什么病也没有十分健康。可是因护士的疏忽将两个人的病历卡放反了,结果本来身体健康的人知道自己患了癌症后心情越来越不好,最后在忧伤、郁闷中死去。而那个原本患病的人知道自己没病后整天开开心心、无忧无虑,最后体内的癌细胞竟奇迹般消失而顽强地生活下来。
师:是啊,为什么阴差阳错拿错病历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想,重要的是心态,一个人有良好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困难也会被勇气吓倒。反之,没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困难时担心害怕,最终会被困难吓倒。生活就是这样有时爱跟人开玩笑,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困难时同学们不气馁,勇于战胜它。那你们还知道哪些身残志坚的真实事例?
生3:我们以前学过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 ,文章作者就是一个双腿残疾的人,开始时也是在失望忧伤中度日,最终在母亲的一再鼓励下,坚强地生活,最终成为著名的作家。
生4: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也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虽然他的腿不能动,但仍坚强地活着,并坚持写作,最终发表了许多作品。
师:是啊,正是保尔坚贞不屈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位读者,激励着每一个人勇敢面对困难,以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风靡世界,受到世人关注和喜爱。其实,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主人公保尔的原型。请同学们继续说。
生5: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创作了许多名曲,亲自指挥许多演奏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6:著名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也是一位残疾人。
师:听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也想举一个例子:在2004年第12届残疾人奥运会上,中国无臂运动员何军权先后夺得50米仰泳、50米蝶泳、200米混合泳冠军并连破3项世界纪录。想一想没有手臂怎么游泳?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但会游泳而且还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多令人敬佩啊!同学们,那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呢?
大量的成功人士的实践告诉我们,使他(她)们成功的原因中有时起决定性作用的倒是他(她)们身上的非智力因素。而且,他们的智力之所以发展得那么好,也和他们具有的许多优秀的非智力的品质有极大关系。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曾说: “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 “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育人工作,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导向,把教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
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是知识的工具,而是有健全人格的健康人。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仅靠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可是,我国人文素质现状却令人担忧,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教书,轻育人,使学生片面追求科技知识、知识技能,而忽视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在社会生活中,有政治腐败、权钱交易;在经济生活中,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还有大量的社会犯罪。这些社会弊端,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缺乏科学知识、基本技能,而是因为人生价值观扭曲,思想品格、道德水平低下所致。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创造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宽容与合作精神、富有人类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人文素养,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我们怎么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真善美的素材
例如在历史课讲述中,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文天祥被俘,他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来表示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在元大都被囚期间多次拒绝元世祖的劝降,最后英勇就义,这种高尚的气节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另外,如著名天文学家伽利略,即使是宗教裁判所用火刑来威胁他,他被迫放弃他的学说的时候,仍喃喃自语: “地球是自转的。 ”而布鲁诺,为了坚持自己的宇宙无限论,竟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为科学真理而英勇献身。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素材。
在语文课上,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汲取精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儒家学说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和“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陶渊明“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超然物外的洒脱;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利他主义;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抒发的“九死一生,矢志报国”的赤胆忠诚: 《谭嗣同》中谭嗣同的勇于改革、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鲁迅《<呐喊>自序》中弃医从文、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朱自清《背影》中表现的父子深情。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也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另外,教师还可以从课文中延伸挖掘,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以及团结协作等诸多优秀品质,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寻找、发掘。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利用它来为我们的人文教学服务。
例如,有位老师在《种油菜》一课时,在学生上课前制作了一个油菜生长全过程的课件,标明到达一定阶段时,油菜所产生的明显变化,如:发芽、长出第一片叶子、开花、结果等。同时还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段动画,描绘的是种子如何在黑暗的地下探寻,不懈追求阳光雨露,不屈不挠,最终顽强地破土而出的情景。学生看了后震撼非常大,很多学生边看边称奇,甚至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好大的力量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巨大力量,从而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珍惜。
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科学五年级《我从哪里来》时,播放了一段分娩的录像片。孩子们被看到的画面深深地震撼了,他们在汇报时这样说:我知道自己的生日就是妈妈的受难日,妈妈生下我们太不容易了,今后我要听妈妈的话,不让妈妈生气。我要爱护好自己,因为妈妈生我是非常辛苦的。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情感的流露,他们不仅了解了自己出生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
利用多媒体,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是一个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途径。
缺乏良好人文精神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的“人才” ,也不是合格的人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