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标框架设计的依据研究
1.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规定: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沪府发[2006]10号)中也指出:努力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就业为中心,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统筹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配置,着力提高中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实习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
两个文件一致反映了国家在人才培训模式方面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职业院校办学方针和质量的要求。
2.理论依据
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同化才有可能,而主动同化则必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按此理论,只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才能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3.现实依据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现状如下。
(1)“学生本位”观念缺失。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自觉性不够强、纪律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等,但是生源的质量并不是职业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瓶颈。中职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用“多元智能”的理念来看待职校的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自我。
(2)德育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不足。德育对于改变中职生的行为偏差,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创新不够,灵活性不足;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令人担忧;师生关系还不够和谐;学生的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实效影响很大。
(3)课改理念向基层的渗透不够。“任务引领”的课改理念还未完全被学校教师所接受。已颁发的12个专业教学标准和已出版的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教材还有待教师们的消化和理解。要使教师在思想上真正实现由专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由学科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4)体现职教特色的师资能力不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还存在不足,还未建立起学校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企业一线专家到学校兼职的良性机制。
本课题组期望通过本评估指标框架的导向,使学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化管理,优化过程,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