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市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本市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对中职生进行就业理念的训练和培养,不断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虽然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场所更为多样化,但这仍不能影响课堂教学对中职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作用。职业教育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做法,就离不开校企合作,它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有助于引进现代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

(二)本市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1.培养就业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对中职生进行就业理念的训练和培养,不断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一是要认真组织专业、行业情势教育,使学生关心行业发展的大事,关注专业发展的方向,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二是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使中职生憧憬未来的职业,树立职业的理想,勾勒职业的蓝图,从而端正学习态度;三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置于重要地位,使中职生懂得职业义务,崇尚职业良心,追求职业荣誉,明确职业纪律,从而自觉养成职业责任感和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四是加强就业指导,使中职生掌握择业方法,瞄准职业方位;五是搞好“为人处世”的通识教育,使中职生学会交往,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建立良好的有利于建功立业的人缘业缘,提高“兼容性”。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积极推进职业院校的专业标准与劳动部门的能力标准的对接。通过统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发“双证”课程与教材,建立与技能等级挂钩的企业“用工制度”与“薪酬制度”等,提高中职的吸引力,也使“教学内容”贴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变化和学生实际作为当前中职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虽然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场所更为多样化,但这仍不能影响课堂教学对中职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作用。调查数据显示,中职生获得有关职业的了解、认识、理解并进而形成自己对职业的规划大多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而顶岗实习等其他场所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可见,中职校要搞好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就不能忽略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学生,创新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中增进职业道德,丰富专业基础知识,养成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教育,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立足教学,构建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3.强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做法,就离不开校企合作,它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有助于引进现代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

我国目前这种学校本位的职教实施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训设施、专业师资上,具有三个靠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的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这些“致命缺陷”,只有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

校企合作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的实践。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不仅是为了使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是有助于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比如职业道德的建立、协作精神的培养、意志力的锻炼、工作环境的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能在真实的企业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从而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现在,有些校企合作目的过于功利,就是为了招人,合作形式也相对简单,由企业为学校提供奖学金,提供实习机会,并挑选好的毕业生,而学校则借企业之名吸引生源。这对学校来说没有安全感,因为企业随时都有可能换其他学校。同样,对企业来说也没有安全感,因为它同样也可能被其他企业所取代。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爱企业,企业不爱学校”的现状。而真正长久的校企合作应该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如何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让企业根据自身岗位的特点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过程、教师培训、学生实习等环节,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校要慎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在按照企业要求设计教学和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为学生今后可能的发展打下基础。教师也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搜集教学素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对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大力举办诸如“企业文化节”等活动,让校园成为企业文化的“温床”,让企业文化在校园中“移栽”;另一方面要发挥校园文化强烈的反哺功能,让中职生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学校要大力宣传、弘扬企业的市场经济观,强化对学生现代企业制度的认知和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观念、纪律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在生存、享受、娱乐、发展等方面的文化需要;通过校企之间的“文化合作制”以及中职生的积极参与,对企业文化进行过滤、选择、影响、带动,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并尽早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要积极构建校企互动机制,探寻校企合作新模式。这就要做到:一要“请进来”,把企业家、创业者请进校园,做兼职教师、专业顾问、企业“解说员”,使学生亲闻其声;二要“走出去”,让学生利用好每一个假期,到企业去“跟班”“见习”,真刀实枪,舞剑弄棍,而决不是过去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使学生亲临其境;三要“抬进来”,推动企业将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安装在校园之内,给学生提供最好、最新、最真的演练平台,使学生在技术、心理上上岗,达到“零适应期”标准;四要“扛出去”,就是将校企合作、师生合作攻关中研发的技术、工艺等专利投放市场,创造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这样的教育和熏陶,将使中职生尽早懂得“职业是什么”“职业做什么”、“职业为什么”、“职业靠什么”、“职业忌什么”,减少中职生的书卷气,增强对职业的认知性。

此外,建议政府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办职业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办工厂或企业,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加大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其中,校企合作最实际也是最有效的是师资合作。

4.把握培育重点,按岗位需要提升综合素养

帮助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这应是职业学校德育的“路径”与“特色”。

职业素养的各个部分、要素都是缺一不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培育过程中要均衡用力、同步增长,而是长期性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既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针对性,又要把握培育重点,按岗位需要打造核心素养,体现时代性。根据中职生的现状,在当前,应着力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育。①吃苦耐劳精神。要去掉学生的“娇”、“骄”二气,使其勇于在职业岗位上任劳任怨,不怕吃苦;②服从协同意识。去掉学生的任性、逆反心理,使其学会求同存异,从大局出发;③韧性意志品质。要去掉学生的浮躁、轻薄作风,培养其咬定青山、坚韧不拔的毅力;④和谐人脉理念。要去掉学生的清高、孤傲性情,学会创造友好型工作环境;⑤开拓创新能力。要去掉学生的守旧、老套习惯,使其不仅善于接受新知识,而且在工作中善于独辟蹊径;⑥基层锻炼理念。要去掉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毛病,使其勇于在基层、一线锻炼和丰富自己。此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还应对毕业生强化“扎根”教育,避免随意“跳槽”,因为“跳槽”对企业和职业者个人均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同时,要努力帮助中职生建立自己的相对优势。政府应大力举办创业大赛、技能竞赛之类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切磋、提高的机会,同时这些活动不能都以拔尖学生为对象,而应该面向全体,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他们的活动,并通过活动展现自我、收获自信。比如现在的竞赛是层层选拔、层层淘汰,真正的成功者实属凤毛麟角,大多数参赛者都是失败者,都成为了陪衬。所以,可以组织同一层面的多个竞赛,让学生选择参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机会,避免各级荣誉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另外,同一竞赛也可以扩大奖项的设置范围,提高获奖的比例。

5.着力预就业环节,构建有效管理机制

中职生的预就业,既是学生职业素养的检测阶段、调试阶段、磨合阶段,也是职业素养的整修、丰富、提高、完善、巩固阶段,因为“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根本不能支撑终身的使用,另一方面,知识的淘汰率也很高,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当他走出校门时,至少有30%已经过时作废了”。因此,预就业环节是具有实战意义的演练、验证、扬弃和更新,是学校学习、培育的延伸与拓展。因此,预就业环节能否抓住、抓紧、抓好,事关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局,也意味着作为中职生的职业素养能否最终形成,并通过社会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构建有效的预就业环节管理机制十分必要。为此,一是要精心策划、周密计划,做好学生预就业的总体方案,使其目标清晰;二是要安排好联系、巡察网络,建立全程“定位系统”,提高其可控程度;三是要完善考核方式,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真正来自职业实践,从而用于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难题,并为学校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提供链式反应。

【注释】

(1)①参考文献:陆旭东,《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需求的视角看中职校德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