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智力的培养

青少年智力的培养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智力低下的患者中,90%与遗传因素有关。脑的发育状况是影响智力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营养水平又是影响脑发育的关键之一。否则,就会因营养不良给智力带来严重后果。这说明微量元素的含量与智力及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比如,瓦特有一次偶然看到水壶盖被顶开了,他想,水壶盖为什么会被顶开?瓦特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观察、分析和实验,终于受此启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第二十章 青少年智力的培养

一、智力的早期发展及培养

智力的形成和发展总是要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先天因素指遗传因素,后天因素指对遗传素质产生影响的环境、教育、个体的实践活动等。

(一)优生与胎教

优生是遗传学中的研究课题,心理学论及优生主要是为了改善人的先天素质,因此不谈机理。为了保证人的先天素质的健全,首先要注意的是防止遗传病。据1986年的统计资料,在我国新生儿中,有2%—3%有各种出生缺陷,其中80%是由遗传造成的。在15岁以下死亡的儿童数中,40%是由各种畸形、遗传病或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所造成。而在智力低下的患者中,90%与遗传因素有关。为了防止遗传病的增加乃至局部性的蔓延,每个成人除了加强防病意识外,还应在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在遗传咨询、婚前咨询与生育咨询等方面做出认真的努力。

当今由于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对遗传疾病的消极预防与治疗,而是试图把握影响遗传的因素以及生命形成的规律,在新生命的孕育期内实现体现人的意志的优选。这是更为积极意义上的优生意识。1953年世界上第一个人类“精子库”的建立,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都反映了这种优生意识和追求。而有关个体生命活动各类周期的研究又使人有可能计算出每对夫妇的最佳受孕期,从而能使提高新生命的先天质量的愿望得到实现。

(二)营养

脑的发育状况是影响智力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营养水平又是影响脑发育的关键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胎儿和婴儿的营养状况影响他们脑细胞的数量,进而影响他们的智力。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的生长,包括了神经细胞数量的增多和神经细胞体积的增大两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大约在出生后一年完成,此后神经细胞的数量便不再增多,在胎儿时期或婴儿出生后第一年内,如果营养不足,就会影响胎儿和婴儿脑细胞的数目。

胎儿和婴儿,脑还没有发育完全,脑的沟回还不明显,脑细胞的体积也不大,神经纤维的长度和分支也不发达。出生后脑重只相当于成人的1/3,到了两岁半至三岁时,脑重就有成人的2/3。所以,从胎儿时期到三岁是脑发育的关键期,相应地对营养有了更多的要求。这期间,如果营养充足,脑和神经系统就能得到正常发育,从而为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否则,就会因营养不良给智力带来严重后果。英国研究者发现,缺乏营养的儿童记忆力差,缺乏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莱斯脱在1975年研究了危地马拉的婴儿,发现营养好的婴儿和营养差的婴儿对声音刺激的反应不一样。营养好的婴儿有明确的定向反应;营养差的婴儿对声音刺激的定向反应时有时无,不稳定。有研究发现,加强营养能促进脑的发育,可改善因营养不良而造成的智力落后,而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美国密执安大学调查发现,学习好的大学生头发中的含锌量和含铜量高于学习差的学生,相反,碘、铅和铬的含量却较学习差者低。这说明微量元素的含量与智力及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难怪有些营养专家说:“在某种意义上,智力是吃进去的。”此话虽有些夸张,但由此可见营养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之大。

二、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的鲜明而具体的印象,经思维活动的加工、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认识活动。观察的过程以感知为基础,但并不是任何感知都可称为观察。真正的有效的观察过程既包含感知的因素,也包含思维的成分,如果在观察过程中,不注意锻炼思维能力,那么观察只能是笼统、模糊和杂乱的,既不可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更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判断。

观察力是可以培养的,其主要内容和方法有:观察目的性训练、观察方法的训练、观察准确性训练、观察分析力训练、观察重点训练、观察积累训练。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是观察效果的首要保证。观察有目的、有计划也是重要的观察品质,是观察力培养的基本内容。

任务法,在观察活动之前,应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下达一定的任务,确立一定的观察目的,使观察有计划地进行。如“观察对象有什么特征?”“周围的环境怎么样?”等。

列项画勾法,在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后,可以列出一个围绕任务的项目表,恰似上街购物前的“购物提示”,它能够促使训练者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有关内容。如对鹦鹉的观察可列以下项目:头的形状,眼睛的形状,头部羽毛颜色,嘴巴形状,翅膀颜色,身上的羽毛,尾巴,爪子,叫声,喝水的动作,吃的食物,睡的姿势,一天主要活动等。

怎样克服观察的无步骤,无顺序?这就需要科学的观察方法。

顺序转换法,观察要得法,首先就得学会有计划、有次序地顺序查看,从不同角度、不同顺序上去观察同一事物或用同一顺序观察不同事物,从而把握观察对象的整体和实质。观察顺序可以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东到西,从近到远等;还可以是从头到尾,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求同找异法,就是要认真观察和研究观察对象,找出其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其间的关系,其意义在于提高观察者的观察分析、思考、概括、归纳能力。

观察准确性是确保观察质量、提高观察力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围绕观察的完整性和有序性来展开训练,有助于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中心单元法,即围绕某一观察对象或内容开展一系列观察活动,以求完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例如,观察种子发芽成苗这一过程,围绕种子是怎样发芽的这一中心,设计出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比如,什么时候长出根?什么时候张开瓣?叶子什么时候长出?颜色怎么样?每天需浇多少次水?

有效的、真正的观察是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所以,观察分析力、思考力的训练是观察力提高的必经之路。说得更简明些,观察分析力包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追踪法,又可称为间断观察法,即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进行间断地、反复地追踪观察,以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掌握规律,从而对类似情况作出准确分析和判断。比如,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情况。

破案法,就是从某一观察的现象、线索中的疑问之处入手,进行探索性的观察,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瓦特有一次偶然看到水壶盖被顶开了,他想,水壶盖为什么会被顶开?是什么把它顶开的?它究竟有多大的冲力?瓦特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观察、分析和实验,终于受此启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观察事物要在全面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重点观察,以便对被观察事物有更深入了解。观察时,善于抓重点,才能较为迅速而准确地抓住事物主要特征,并比较事物间的差异和联系,对观察对象的记忆力、判断力等才会逐渐增强。

主要特征法,就是观察事物时,认准观察对象的主要现象和特点。这是针对一些人在观察时分不清观察中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或者总是注意那些有趣的、奇特的,自己喜爱看的现象而忽视主要内容而言的。如观察一只公鸡,重点应观察鸡冠和羽毛的颜色、身体大小,因为这是它与母鸡相区别的特征。

个体差异法,就是在对同类事物进行观察时,抓住其个体特征。例如,同样是军官,同样是被逼上梁山,林冲和杨志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和两种性格,这就是他们的个体差异。在实际观察中,我们面对的更多是一个个体,这一个体除了具有同类事物的类别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其个体特征。因而,要使观察进一步深入、细致,必须抓住事物的个体差异。

观察积累就是指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下来,养成积累观察资料的好习惯。它不但能通过对材料的系统化组织提高观察分析思考力,还能通过积累习惯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观察自觉性,还能丰富想象和思维。

随感法,随感法是最简单、也最基本的观察积累手段。它的形式为随看随记,随想随记。它可长可短,字数不定,形式自由。如观察养蚕,随看随记,某月某日蛾卵由黄变黑;某月某日,小蚕破壳而出;某月某日,第一次蜕皮等。

观察日记法,随着观察材料的不断积累和丰富,简单的随感式摘记显得过于简单,这时就需要写观察日记了。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坚持写观察日记的科学家,他走遍我国的名山大川,仔细观察和考察,晚年把自己的观察日记整理出来,终于留下了光辉的科学著作《徐霞客游记》。

三、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对输入信息的编码)、保持(识记过的信息在脑中的存贮)、再认或回忆(对已存贮信息的提取)三方面。识记即识别记住事物特点及其间的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在大脑中;再认或回忆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通过再认或回忆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

(一)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识记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保持的持久性和回忆、再认的准确性。因此,提高记忆的效果,首先必须有良好的识记。

识记的效果依赖于识记的目的和要求,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会影响识记的效果。在识记中,运用什么方法去组织材料和识记材料,对识记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合理组织复习的条件

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的有效途径。通过复习,不仅能强化记忆的痕迹,巩固对知识的保持,而且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复习的效果取决于合理地组织复习,以下是合理组织复习的一些主要条件。

第一,要及时复习。

第二,要过度学习。

第三,合理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第四,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

第五,复习的方式、方法要多样化。

第六,要动员多种感官参加。

(三)影响再认与回忆的主要因素

再认或回忆是从记忆系统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也是记忆的最终目的。

第一,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

第二,再认与回忆中的线索。

第三,再认与回忆中的思维与联想。

第四,再认、回忆与情绪情感状态。

四、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亦称创造力,是指运用个人的才智产生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

(一)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只要是有生命的人,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维,但这种思维经常是不随意的、自动的过程。创造性思维训练中要求学生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凡事都问再三,而不是习以为常。主动思维习惯的养成,可以帮助我们捕捉思想中闪光的火花。

(二)创造意识的培养。

培养创造意识,主要是增强创造的动机、欲望,在教育策略上,就是经常的鼓励和引导。例如,当学生在某个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时,老师应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使其维持浓厚的兴趣与较高的动机水平,长时间地把注意力维持在有关的活动上。另一方面,当学生的想法异想天开时,老师不是进行指责、讽刺、挖苦,而应当首先肯定其大胆的设想,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

(三)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

创造性思维策略主要有:

1.集体激励策略,也叫头脑风暴法,意即像暴风骤雨一样给头脑以思想冲击,在相互激励、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的集体氛围中,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逃出僵化的习惯思维,焕发想象力。

2.类比思考策略,即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对立思考策略,即从事物完全对立面来考虑问题,得出新的观点。

4.转换思考策略,是一种在没有直接解决问题的通路时,走间接的通路巧妙绕过问题解决障碍而实现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就是平常说的“换个角度想想”“另辟蹊径”等。如曹冲称象,不是直接称象,而是先称石头,最后达到称象的目的,就是一个转换思考策略的典型例子。

5.移植思考策略,即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渗透、运用到其他领域,从而产生新发明、新事物。

6.及时整理“思想热线”,趁热打铁,把思维引向深入。

文献链接

有兴趣拓展知识的同学可以阅读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金花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李丹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