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论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黏住学生。”那么,如何发展中职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呢?于漪老师课堂语言以丰富、优美著称。“脸谱”“光感”“线条”“中镜头”等术语,也经常在于漪老师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出现。

论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1]

缪小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黏住学生。”准确规范、优美感人、丰富精练、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重要手段,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才有可能。所以,发展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发展中职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1.钻研教材,使课堂语言准确规范

课堂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殿堂,知识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语言,势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等的表述,更来不得半点含糊、错误。所以,教师所使用的课堂语言必须准确、严谨、科学、规范。阅读教材、钻研教材,是保证教师课堂语言准确规范的一个必要前提。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学内容,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了如指掌,这样,讲课思路才能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而教师讲课用语语词之间的联系才能紧凑,相互衔接,课堂语言才能准确规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阅读书卷,使课堂语言优美感人

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专业书刊、电子杂志、电视节目……这是一个信息容量空前博大的时代,影视、书报、戏剧中人物的对话,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是我们学习的材料,我国语言宝库中更有许多“唐诗”“宋词”“汉文章”之类的瑰宝,教师应该挤出时间去阅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阅读多了,内涵也就多了,也就有了厚积薄发的资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美,“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哀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优美感人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使用,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3.借鉴同行,使课堂语言丰富精练

教师可多向同行学习,综合发挥各种组织力量,运用集体备课,集体说课、观摩课、研究课等多种形式,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首先应当学习其他语文教师在课堂语言运用中的长处,有的语文教师课堂语言清新,有的语言华美,有的语言平实,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我们既要保存自己课堂语言的个性,又不能囿于个性的局限,学习他人不同的风格色彩,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

此外还可以从其他学科教师那里汲取语言养料。魏书生老师的课堂语言折射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知识面,物理、化学、美术等学科的一般术语在他的课堂语言中随处可见。于漪老师课堂语言以丰富、优美著称。“脸谱”“光感”“线条”“中镜头”等术语,也经常在于漪老师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出现。

在使语言丰富的同时,还应当注意语言的精炼。教学语言忌讳罗嗦重复,这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句中无余字,篇外无长语。”在向同行学习时,注意扬长避短,提炼语言,使课堂语言既“明”又“白”、简洁练达。

4.观察生活,使课堂语言生动有趣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曾经有人对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你欣赏哪种教学风格”时,选择“照本宣科”的占2.2%,“慷慨激昂”的占5.8%,“娓娓道来”的占4.7%,“细密严谨”的占11%,“循循善诱”的占22.7%,“幽默诙谐的”占39.9%。由此可见,学生最欢迎的是幽默的语言风格,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讲,生动有趣的语言更是容易吸引学生的,这也便是教师的努力方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事例、笑话、故事、成语、歇后语、民间谚语等,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搜集,和教材密切联系的均可引入课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比如,讲解形声字“滚”字时,一则笑话一定会让学生们牢记的。一位女子和老公发生口角,女子泪流满面地说:“我要离开你了,你承诺说我可以带走我最爱的东西的。”老公说:“好的,你滚,越远越好!”女子将自己的衣服收拾好,然后对老公说:“现在,我要把你包在衣服里带走了。”幽默隽永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又使知识易于理解并加深对其的记忆。

总之,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积极钻研教材,认真阅读书卷,虚心借鉴同行,细心观察生活,用热情真诚、准确规范、优美感人、生动有趣、丰富精练的课堂语言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注释】

[1]原载《陕西教育》.20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